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业文化的特质从马克思这段话中,酒糟鼻,我们已经多少感觉到了文化生态→文化圈→治理形态的联系了。
事实上,地舆环境、文化模式、治理模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岛国的文化及其经济发展为例,以英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已经或正在各领风流,其独特的地舆环境以及相应的文化形态对其治理模式的影响,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
马克思也曾从地舆环境的角度分析评价过亚洲的社会糊口体系体例。
他指出:"天气和土地前提,特别是从撒哈拉经由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泛博的沙漠地带,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浇灌举措措施成了东方的农业基础。
不管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以及其他国家,都是利用河水的泛滥来肥田,利用河流的涨水来充注浇灌渠。
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在西方,例如在费兰德和意大利,曾使私家企业家结成自愿的联合;但是在东方,因为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心集权的政府来干涉干与。
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
"我国学者胡潇以为,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首先依据地舆环境形成了不同物质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方式。
如依据资源前提,便有了农业、牧业的划分,逐步形成"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业文化"的特质。
其次,不同的地舆环境给予生存在其中的人们对社会糊口的文化选择以特定的影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在某一历史时期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特征的社会体系体例,有人们的意志作用贯串于其中。
所要夸大的是,这种选择意志,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个别或部门人的纯心理产物,而是人们依据在特定地舆前提下形成的出产力特质、社会流动特质,经由相互作用的文化冲突、价值遴选而形成的对社会体系体例的一种协力认定。
试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古罗马、希腊与中国为例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古代历史发源的两种文明形势,两大文明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其生长的环境的不同,性格迥异,各有千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有着诸多的不同,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两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十分明显的,海洋文明以航海商贸业为主,而农耕文明以农业为主。
海洋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地中海沿海有犬牙交错的海岸线和崎岖不平的陆地,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海湾、海港和内海,沿岸陆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茂密,土地贫瘠。
显然,在这种条件下,人们要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给自足、偏安一隅是比较困难的,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与外界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而要想与外界进行贸易,就要有比较好的交通环境,但是当时,地中海沿岸地势险峻,道路崎岖,交通工具也比较落后,陆地交易运输成本很大,因而陆路交易规模小,但是他们有广阔的地中海,以及沿岸的天然优良港湾,发展海上贸易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比如希腊,在希腊的总面积中只有18%是可以耕种的,8%是草地和牧场,9%是林地,其他65%是山地,而在古代可耕地的这一数字还要小。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大城市雅典处于东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通向东方的门户,希腊人可以通过雅典,从繁盛的小亚细亚讲物品与文化源源不断地送往希腊,希腊也因此逐渐强大。
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49年的波西之战,希腊的胜利,使得希腊获得了和平安稳的发展环境,雅典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古老的地中海上,希腊像一只瘦骨嶙峋的手,弯曲的手指伸进地中海,在那里抓住了海洋文明的最初源头。
希腊人的商船队在东西方之间往返穿梭,而海洋商贸也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支柱。
农耕文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发源于大河中下游两岸,靠着肥沃平坦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发展种植业,并创造了光耀夺目的古文明,因而也有将农耕文明称为大河文明的。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作者: ————————————————————————————————日期: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以中国和古希腊为例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它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考察人类有据可考的历史,按上述的标准要求,第一个有充足的史料证明的海洋文明当是古希腊文明,而农耕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她们都是文明古国。
下面就来看看两种文明的区别联系何在。
首先,一个重传承,一个重创新。
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
农业种子、技术对季节变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传承性。
也就是因为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
著名的有“孔氏家谱”。
儒家文化是农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传承性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
浅论海洋文化的特征摘要:海洋文化源于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具有进取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和慈善性等共同特征。
由于所处的地理和政治文化环境不同,中、西海洋文化又各自拥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带有农耕文化的烙印。
了解海洋文化,不仅要了解其共同特征,也要了解不同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取长补短,才能找到一条既适合于本民族特质又契合于时代精神的海洋发展之路。
关键词:海洋文化特征中西比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对“海洋文化”下了定义:“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①21世纪是海洋世纪,整个世界经由海洋被连成一体,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愈发重要。
了解海洋、了解和弘扬海洋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
在海洋这个独特的环境中生存繁衍的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族群心理特征。
首先,海洋文化含有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类,无疑是一种陆地生物,相对于陆地,海洋对于人类更具危险性,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
即使是现代钢铁打造、机械动力的万吨巨轮,在浩荡的海洋中也只是沧海一粟,面对风浪难逃倾覆的厄运,何况古时候的木质帆船。
离开平稳的陆地进入海洋,这本身就需要足够的勇气。
而历史上的海洋民族,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仅仅停留在看得见陆地的近海,而是逐渐远离大陆、远离故土,去探索更加未知的世界,这依靠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还有无畏的进取精神。
其次,海洋文化还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征。
不同于大陆农耕社会的安土重迁,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更强的活动性,飘洋过海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其他的文明,从而开阔眼界,所以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不容易出现蜀犬吠日的反应。
试论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古代历史发源的两种文明形势,而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两种文明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海洋文明典型的国家就是古希腊,农耕文明典型的就是中国,所以就以中国和古希腊为例,来论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
文明的发起都源于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整个地球就分为海洋和土地,那么两大文明则是各有千秋,互相辉映。
首先,海洋文明是一种开放的文明,注重创新,以希腊为例。
希腊从最先开始,很多工商业奴隶主在城邦进行买卖,那些适于发展工商业的的城邦成为主要的目标,但是很多市场不能吸收这些商品,原材料也不能满足供应,所以,必须想海外扩张。
所以在大殖民运动之后,在黑海,爱琴海,西地中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里岛,最远至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建立了许多新的城邦,希腊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了,这些地区的城邦对工商业奴隶主发展工商业,同时掌握了海洋,殖民地都紧紧临近海洋,希腊通过海洋,进行贸易,不仅对自己国家进行贸易,同时很多多余的商品都贸易到更多的国家,进而形成了海上贸易。
在贸易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商人的互相贸易,文化也在其中不断的进行交流,对其他名族推销自己的手工艺品,艺术品,纺织品,武器和珠宝。
其次,因为它的开放,希腊不断的吸收外来人口,同时不断的向外运送自己本土的人口,互相的交流,不仅使自己的文化得到了宣传,而且那些外来人口学习到了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对自己本土的文化进行改新和完善,互相交融的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参考。
对希腊的创新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而农耕文明则是以土地为主,它没有海洋文明的流动性那么大,主要是土地为田进行耕种。
以中国为例,一般以土地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其本身的自然环境和物种应该是丰富的,就如中国,很多从事农耕的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偶尔富余的东西用来交换和贸易,但都在本土进行,所有的商品都在本土贸易,能满足贸易的要求。
所以具有封闭性和局限性,因为物种的丰富,所以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并不多,他的创新性要弱一些,因而发展要慢一些。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学习目标】掌握古代文明扩展的条件、方式;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认识文明间交流的表现。
【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文明扩展与交流的条件、概况。
2、难点:各文明帝国形成与发展的不同特点。
【时空坐标】【知识解读】1、帝国与帝国主义帝国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
欧洲历史上的帝国,一般指以皇帝为君主的国家。
这类国家通常领土广阔并拥有属国,且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占支配地位。
作为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帝国不仅管辖着国界以内的领土,而且能以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影响其他国家。
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特征是对外军事扩张。
2、希腊化时代“希腊化”一词的含义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
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
如果说以前的文明都是孤立发展的话,那么“希腊化”恰恰是使分散的希腊、埃及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体。
它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争相怒放。
“希腊化”也反映出强烈的西方中心倾向。
3、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
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
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4、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
海洋文明需要包括以下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是开放性的;二是必须是文明古国;三是各种文明可以相互转换;四是扩张是温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占领;五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以及与海洋有关的神话、海洋远航的手段等。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区别——以中国和古希腊为例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它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考察人类有据可考的历史,按上述的标准要求,第一个有充足的史料证明的海洋文明当是古希腊文明,而农耕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国,她们都是文明古国。
下面就来看看两种文明的区别联系何在。
首先,一个重传承,一个重创新。
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
农业种子、技术对季节变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传承性。
也就是因为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
著名的有“孔氏家谱”。
儒家文化是农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传承性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
甚至连传宗接代这种观念,都是农耕文化传承性的一种表现。
只是儒家拿来用作自己的神主罢了。
此外,在文字上,这种传承性也有充分体现。
这些内陆国家的文字,相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具有更为稳定和持续特性。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名词解释】1.帝国:这个概念原本来自古罗马人的执行权,即罗马官员的行动区域,后来演化为统治区域、统治权力,特别是一个民族通过武装征服统治其他部落或者族群建立的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
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等。
类似的扩张行动有时被称为“帝国主义”。
2.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
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
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3.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
海洋文明需要包括以下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是开放性的;二是必须是文明古国;三是各种文明可以相互转换;四是扩张是温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占领;五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有系统的成果以及与海洋有关的神话、海洋远航的手段等。
【课前预习】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前提: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2.农业文明的扩展(1)古代埃及文明的扩展: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
埃及新王朝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古代西亚文明的扩展: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②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3.海洋文明(古代希腊文明)的扩展: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
他们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
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大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以中西为例大江文化,也叫农耕文化。
大河文化的根基是大河流域,那里沃野千里,灌溉便利,有独特的农耕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特征,农业是这些地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这些地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出自己的文明特征。
其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只有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中心部位和起点是黄河文化。
海洋文化,即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典型的是古希腊文化以及受其影响的整个西方文化。
大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一、群体与个体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文化占主导,儒家文化旨在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人为本,重现世人伦,重人事而敬宗教是其思想核心,故中国的大江文化强调集体意识,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海洋文明是一种在较为极端的气候下生存的民族的文明,在人口稠密的城邦,如雅典等,要从黑海沿岸和埃及等地购进谷物。
于是,西方文明发展成为商业文明。
商业文明的产生基于市场意识,而市场意识基于交换意识,交换意识又基于承认各自独立的平等意识,平等意识则来自于分立、独立意识。
因此,西方文化对人显得相当尊重,个人主义盛行。
二、封闭与开放大江文化是农耕文化,土地是重要依存,而土地是基本固定不变的。
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愚民政策及屯田、均田、编户制度,农民明哲保身的封闭意识,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宗法制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形成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白居易的《朱陈村》可以充分印证这一点: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而从地域特征来看,海洋文明处于海洋的包围中。
以古希腊为例,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区分大河文明,主要生活与大和大江四周,诸如四大文明,他们都创度在了辉煌的文明,应为农业文明是人口增加,收入稳定,人们可以用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去开展文化。
海洋文明,草原文明与大河文明之间,容由于所处地域狭小,大河文明,主要生活与大和大江四周,诸如四大文明,他们都创度在了辉煌的文明,应为农业文明是人口增加,收入稳定,人们可以用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去开展文化。
海洋文明,草原文明与大河文明之间,容由于所处地域狭小,所以海洋文明的国家都均有很强的开阔精神和危机意识。
两种文明的区分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有神庙信仰,往往还会产生高度集权制的国家,人民也比拟习惯固定的生活,宠爱稳定,留意防守,安贫乐道,但缺乏改革和主动出击的精神,除非逼不得已,不情愿冒险。
而海洋文明那么恰恰相反,一般来说自己的国家缺乏以依靠农业就自给自足,所以必需要通过交易和贸易手段来各取所需,也不简洁产生专制集权的帝国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城邦,比方地中海文明。
这种文明下的人民都富有乐观改革和冒险精神,信守承诺,航海和商业一般都格外兴盛,文化形式也大多实行开放式,乐观吸取和包涵其余文化。
试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古罗马、希腊与中国为例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古代历史发源的两种文明形势,两大文明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其生长的环境的不同,性格迥异,各有千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有着诸多的不同,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两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十分明显的,海洋文明以航海商贸业为主,而农耕文明以农业为主。
海洋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地中海沿海有犬牙交错的海岸线和崎岖不平的陆地,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海湾、海港和内海,沿岸陆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茂密,土地贫瘠。
显然,在这种条件下,人们要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给自足、偏安一隅是比较困难的,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与外界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而要想与外界进行贸易,就要有比较好的交通环境,但是当时,地中海沿岸地势险峻,道路崎岖,交通工具也比较落后,陆地交易运输成本很大,因而陆路交易规模小,但是他们有广阔的地中海,以及沿岸的天然优良港湾,发展海上贸易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比如希腊,在希腊的总面积中只有18%是可以耕种的,8%是草地和牧场,9%是林地,其他65%是山地,而在古代可耕地的这一数字还要小。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大城市雅典处于东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通向东方的门户,希腊人可以通过雅典,从繁盛的小亚细亚讲物品与文化源源不断地送往希腊,希腊也因此逐渐强大。
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49年的波西之战,希腊的胜利,使得希腊获得了和平安稳的发展环境,雅典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古老的地中海上,希腊像一只瘦骨嶙峋的手,弯曲的手指伸进地中海,在那里抓住了海洋文明的最初源头。
希腊人的商船队在东西方之间往返穿梭,而海洋商贸也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支柱。
农耕文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发源于大河中下游两岸,靠着肥沃平坦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发展种植业,并创造了光耀夺目的古文明,因而也有将农耕文明称为大河文明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之所以称之为“轴心时代”是因为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跨国文化交融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难以阻挡的大背景下,探讨轴心时代,尤其是中西轴心时代所形成的不同文化特点及其对今天社会的影响,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轴心时代”东西方各具特色的文明1.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1)农耕文明的形成①就地理环境而论,中华民族繁衍、栖息于东亚大陆,是一个大河文明的国家。
②轴心时代的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形成。
(2)农耕文明的特点①“农业是命脉”是历代中国人的共识,而“重农抑商”也就成了每一个朝代的基本国策,从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排序中,就能反映出中国人的态度。
②内陆的广阔,也为中国大一统帝国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环境上的可能。
这也是“统一、专制、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特色的原因之一。
2.古代希腊的海洋文明(1)海洋文明的形成①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属于海洋文明国家。
地中海、爱琴海带来了航海的便利。
而境内山脉纵横,河流交错,把古希腊分割成一块块的小平原、小山丘,使之形成了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
②平原少、土地贫瘠,只能种一些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粮食不能自给,只有通过海洋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发展。
(2)海洋文明的特点①古希腊各城邦之内,由于利益关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如雅典的民主政体等。
②航海的便利又使各城邦较早地接触到域外文化、异族文化。
③古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易于接受域外文化的特质。
二、“轴心时代”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政治制度1.古代中国的“家国同构”轴心时代的中国也是邦国林立,但与古希腊的城邦制不同,中国是在原始氏族制没有彻底解体,从而带着浓厚的血缘色彩进入奴隶社会的,这就是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在这种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
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存在的安全问题任何单一的文明模式,都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出现代文明来。
因
为地理环境条件的决定性作用,古埃及、巴比伦、希腊、以色列等文明可以以各种方式交融渗透,甚至包括流血的方式,终于得以产生近代文明。
而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这种交融渗透扩展到世界范围,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现代文明。
而中国、印度的文明囿于地理条件以及交流手段的限制,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死胡同。
更为封闭的玛雅文明,终于下落不明地失灭了。
恰如最近发现的四川三星堆文化一样。
在海洋文明到来之前,两种制度、两个民族族互相间的纠缠与争斗成为了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
那是狼文化与羊文明之间的一组悠长且带着血腥气的交响。
有趣的是,中原人掌握了更多的话语与著史权,因而,在后来的书卷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草原文明的野蛮与疯狂,与此相反,我们读到更多的是汉民族文明的懦弱、宽容与同化力。
自汉民族发明文字后,即开始了对来自北边部落人种,语言上的歧视。
很阿Q,也很无奈。
商朝那会儿,没有纸,我们的祖先们就用利器在乌龟壳背上,狠狠地给了那些每到冬季都挥师南抢的草原人一个名称--
鬼方。
到了殷纣年间叫对方的名字就更难听了,先是混夷,后来干脆就是獯鬻了,与称呼其他低等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之中的愤怒与歧视,一目了然。
周朝姬家拿下江山之后,在文字上做了调整,早期叫北方游牧民族为猃狁,到了孔子能够认字的时候,刻在木板之上那些敏于
行讷。
文明,则按《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的相对"。
而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具体的讲,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
海洋文明的二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
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
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
日本与海洋的关系密切。
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够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代中国。
其它国家都不具备条件。
古希腊的气候纯属于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
特殊的地理条件,对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造就了典型的"小国寡民的城邦",也决定了古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而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这又决定了古希腊人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特性。
古希腊商业航海贸易遵循"以平等交换"为原则的商业行为。
加之,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进而又促使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意识,一旦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古希腊人就自然而然的到海外去拓展,开展频繁的航海贸易活动。
航海使古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
试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古罗马、希腊与中国为例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古代历史发源的两种文明形势,两大文明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其生长的环境的不同,性格迥异,各有千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有着诸多的不同,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两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十分明显的,海洋文明以航海商贸业为主,而农耕文明以农业为主。
海洋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地中海沿海有犬牙交错的海岸线和崎岖不平的陆地,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海湾、海港和内海,沿岸陆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茂密,土地贫瘠。
显然,在这种条件下,人们要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给自足、偏安一隅是比较困难的,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与外界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而要想与外界进行贸易,就要有比较好的交通环境,但是当时,地中海沿岸地势险峻,道路崎岖,交通工具也比较落后,陆地交易运输成本很大,因而陆路交易规模小,但是他们有广阔的地中海,以及沿岸的天然优良港湾,发展海上贸易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比如希腊,在希腊的总面积中只有18%是可以耕种的,8%是草地和牧场,9%是林地,其他65%是山地,而在古代可耕地的这一数字还要小。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大城市雅典处于东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通向东方的门户,希腊人可以通过雅典,从繁盛的小亚细亚讲物品与文化源源不断地送往希腊,希腊也因此逐渐强大。
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49年的波西之战,希腊的胜利,使得希腊获得了和平安稳的发展环境,雅典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古老的地中海上,希腊像一只瘦骨嶙峋的手,弯曲的手指伸进地中海,在那里抓住了海洋文明的最初源头。
希腊人的商船队在东西方之间往返穿梭,而海洋商贸也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支柱。
农耕文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发源于大河中下游两岸,靠着肥沃平坦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发展种植业,并创造了光耀夺目的古文明,因而也有将农耕文明称为大河文明的。
东方农耕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传承比较分析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农耕文明是一脉相承的,表现在大一统的政治制度,王朝的变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是发展趋势,是主流趋向。
在思想上,文化上以及民族情感上都倾向于大一统。
自第一位天子黄帝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建立中华民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一种大一统的局面。
中国式建筑具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历史和文化,形成统一的民族即中华民族,其疆土基本稳定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扩大到珠江流域,最终形成了一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广阔土地。
经历了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以农耕民族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蓬勃发展,对外贸易通过陆路海路与其它国家进行往来。
青铜鼎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非洲和红海沿岸西亚穆斯林圣地麦加,商业往来不是一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而是以宣扬天朝上国的威严和实力,大多与馈赠和给予为目的,因儿花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明朝后期实行禁海政策,到了清朝更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极大的减少了对外贸易往来和外交关系,导致封闭落后盲目自大。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国家开始的侵略掠夺和杀戮的历史,被迫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彻底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
清朝官员签订不平等条约世界也由东方农耕文明主宰转向了西方海洋文明的霸权,西方国家引领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以农业大国为主体的农耕文明落后了。
西方海洋文明不是一脉相承的,是分散的不连续分治分立的。
古希腊爱琴文明史西方海洋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帝国和古罗马帝国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和源头,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东方希伯来文明的一神教为主体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发展成为教皇为主体的基督教信徒和民族。
罗马建筑遗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又经历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逐步形成了法国、德国、意大利欧雄帝国以及东欧各国的欧洲版图和多民族形式。
小学3年级英文单词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在小学三年级的英语单词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导致他们对英语产生负面情绪。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些常见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首先,单词记忆的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阶段,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尚在发展中。
单词量的增加可能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尤其是那些不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单词。
例如,“elephant”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单词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图片、动画或者实际物品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单词。
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对单词拼写的困惑。
小学生在拼写单词时常常出现混淆,尤其是那些发音相似但拼写不同的单词。
例如,“cat”和“cot”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拼写游戏和练习,鼓励学生通过反复书写和读音练习来加深对单词拼写的理解。
此外,定期进行小测验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拼写准确性。
发音问题也是教学中常见的挑战。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准确发音,尤其是那些与他们母语发音规则不同的声音。
例如,“th”音可能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个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发音、利用发音练习软件和组织发音比赛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
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即便学生能够记住单词的拼写和发音,但他们可能在实际使用中感到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言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词汇竞赛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新学的单词。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单词的用法,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缺乏兴趣和动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使用游戏、歌曲和故事等多种教学工具。
此外,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奖励机制,也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
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
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
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
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
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而相对的海洋文明而讲,就是清代没落的最主要原因。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
此间,人们以农业为主,政治体制一般实行君主制或君主专制,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
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
从某种意义来说,农耕文明便是一种善的文明。
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
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
尽管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质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首先,一个重传承,一个重创新。
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
农业种子、技术对季节变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传承性。
一个作物种子被发现,那么它就会一代代被传下来。
人们会不断地加深对这种植物的认识。
农耕与天气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对季节变化的观察总结也是不断地积累。
也就是因为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
著名的有“孔氏家谱”。
而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而在南方一些地方,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衷。
有人甚至认为“儒家文化,变成了一种祖宗崇拜的宗教”。
儒家文化是农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传承性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
甚至连传宗接代这种观念,都是农耕文化传承性的一种表现。
只是儒家拿来用作自己的神主罢了。
此外,在文字上,这种传承性也有充分体现。
这些内陆国家的文字,相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具有更为稳定和持续特性。
中国文字的一脉相传,与西方符号文字相比,也更显独特。
而海洋文明则不同。
海洋文明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明。
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
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
从人口流动上讲,它在不断吸收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
人口的流动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
古希腊人在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束缚之少也是有名的,这一点在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古希腊的这种开放精神后来也鼓励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欧洲人利用这种精神去冲破中世纪教会的束缚。
其次,一个重集权,一个重多元。
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安土重迁,因为缺少变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种稳定恒常的秩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是也,虽然,不同的王朝的集权程度有差异。
农耕文明发展,导致必然出现中央集权。
从文明发展的进程看都是渐进的,反应在国家制度上也是渐进的。
而海洋文明则体现出它的的多元性。
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
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
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
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
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
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雅典就是它的典型的代表。
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
在希腊最强盛的时期,希腊各城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联盟,最多是一种松散的联邦。
相反,强求一致却会导致发展的停滞。
希腊人自己的争霸战争波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人强求一致的一次努力,也是希腊文明衰落的开始。
所以,强求一致的诉求最终导致了希腊文明的终结。
第三,一个重权威尊神性,而一个重自我尊理性。
农耕文明因为靠天吃饭,由于对抗大规模自然灾难的需要,所以对权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注重;与此同时,对能制造各种灾难的自然,也有一种神灵崇拜。
一个大的定居族群,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活物资的匮乏,对生活物资的争夺肯定会不时发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准则,有争议也是协商解决,在古时候后,中国人就把人能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归根于依靠集体的力量、权威的力量和神灵的力量。
在国家制度形成后,这种观念成为一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相处的准则。
而海洋文明则强调自我与理性。
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
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大多数的神的行为更像一群顽皮的孩子,主神宙斯的行为也不检点,没有很高的权威。
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独一无二性而受到颂扬。
古希腊人能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这种精神。
为什么当年中国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强不能理解?因为在他们海洋文明的词典里只有“竞争法则”,没有“和平共处”这样的概念。
为什么中国人信奉的集体原则,被西方认为是人权不能保障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海洋文明中,个人主义至上,只有强调个人自由,人权才能得到保障的思维定势起作用。
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
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
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