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造型基础1
- 格式:ppt
- 大小:7.22 MB
- 文档页数:83
电视摄影造型教程课后答案第一章习题1、什么是电视画面?答:电视画面是指由电子摄录系统拍摄和制作的,由电视屏幕显现的图像。
就电视摄影而言,电视画面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段,又称电视镜头。
电视画面具有时、空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一、电视画面在电视节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答:地位: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摄像机成果的体现。
作用:电视画面是电视片结构、连接的载体和主干,它既是表现的内容,同时也是表现的形式。
虽然有的电视片的内部结构的主要线索可能是语言和文字,但都必须依附和构架在电视画面基础之上,在与画面的对位中完成连接、结构整体以表现主题的目的。
二、怎样认识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答:1)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电视画面在现今技术基础和物质材料的限定下,无论采用多机位拍摄,怎样用多信息渠道传送,仍需呈现在一个明显的边缘的平面上,一种立式横向的矩形框架结构的电视屏幕上。
因此屏幕显示、平面造型、框架结构这三个方面构成电视画面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特性。
2)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1.单向性。
电视画面的空间表现是三向度的(高、宽、深),而时间表现却只有一个向度(向一个方向运动)。
电视画面传递视觉信息可以在三个方向上多层次、多元化地展开,而电视画面通过时间形成视觉信息传递的完整造型却只能是单向的,如同客观现实世界中时间只是不断向前运动而从不倒退一样。
2.连续性。
电视画面以每秒25帧的静态画幅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变换画面内容,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现象使画面更真实地描绘运动。
客观事物运动的连续性要求电视画面记录表现的连续性。
因此,电视画面的造型过程中不是跳跃的、无序的,而是连续的、有秩序的。
画面在空间上对造型元素的经营,是通过在平面框架内不同位置的安排来体现的,而画面在时间上的造型表现,是通过画幅先后排列的秩序安排来体现的,并由此形成了电视画面语言传情表意的内在规律。
《造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造型基础学分:4计划学时:64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前言1.l课程性质本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是从事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方面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职业审美素养。
要求从业人员掌握造型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形体的空间关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及综合材料表现方法。
运用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的观念、方法在造型训练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启迪创意设计灵感,为创作完成构思和表现提供有效的观察、表现手段。
本课程学习中主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综合材料手段,完成造型训练项目,掌握一定的造型制作能力,使学生拓展眼界,提高审美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演变本课程是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三个专业通识基础课程。
在加强专业融合背景下,融合创新,发挥专业特点,以具体的项目实施完成造型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整合课程内容,拓宽课程视野。
1.2设计思路本课程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法则,掌握造型基本规律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形与色调和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课程目标1.l总体目标本课程在于突出专业融合发展特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创意设计为核心,调整传统绘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构成、表现、创意、材质等形态的重要元素敏感感受与把握。
引导学生将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的观念、方法运用到设计、影像、媒体的实践中,提高审美、创新及动手能力,启迪创意设计灵感,为创作完成构思和表现提供有效的观察、表现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造型能力,以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
1.2具体目标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造型要素的分割与组合、色彩的空间构成与运用,研究视觉与表现形式,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新媒体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理论学习与综合构成实践密切相连的课程。
摄影基础一、基本概念1.光圈F值2.快门3.感光度ISO (曝光三要素)4.景深 5 .白平衡色温 6..噪点二、拍摄方式1.全手动档M档2.光圈优先A档(常用)3.快门优先S档4.全自动三、测光方式1.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常用)2.点测光(微距、舞台、特写)3.评价测光(分割测光)(团体照、家庭合影、风景)四、拍摄手法1.突出主题2.构图简洁(减法)3.个人风格4.独特视角五、用光技巧1.自然光:直射光与漫射光直射光:反差大、高光、亮部、暗部。
漫射光:没有明显光源和方向性,光影效果平淡,源自被摄物本身。
2. 光线方向和效果顺光:拍摄方向与自然光方向一致,曝光易掌握。
亦称“正面光”,光线投射方向跟摄影机拍摄方向一直的照明。
顺光时,被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自身遮挡,影调比较柔和,能隐没被摄体表面凹凸及褶皱,但处理不当会会比较平淡。
顺光照明不利于在画面中表现大气透视效果,表现空间立体效果也较差。
在色调对比和反差上也不如侧光侧逆光丰富。
顺光的优势不但影调柔和,同时还能很好的很好的体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效果,在进行光线处理时候,往往把较暗的顺光用作副光或者造型光。
侧顺光(斜侧光):光线投射水平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成45度角左右时的摄影照明。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形光。
这种光线照明能使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
很好的表现出被摄体的产生的立体感。
表面质感和轮廓,并能丰富画面的阴暗层次,起到很好的造型塑型作用。
侧光:强烈反差敏感对比,物体轮廓造型。
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照明,受侧光照明的物体,有明显的阴暗面和投影,对景物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较强的表现力。
缺点是,往往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过于折中的影调和层次,在大场面的景色中往往形成不均衡。
这就要求在构图上考虑受光面景物和阴影在构图上的比例关系。
纯粹的侧光通常不适用于拍摄女性,因为这时的光源从侧面投射,使人物面部一半发光,一半处于阴影中,产生的效果被人们称之为“阴阳脸”。
电视摄影造型基础第一章一、电视画面的概念:是指由电子摄录系统进行拍摄和制作,电视屏幕显现的电视图像。
就电视摄影而言,就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段,又称电视镜头。
二、电视画面的特性:1、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2、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三、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1、表现具象2、表现运动3、运动表现四、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1、电视画面的信息应清晰准确,简明集中。
2、电视画面的光色还原要力求真实、准确(特殊的艺术性创作除外,如有意识偏色等)3、镜头运动时,力求稳定、流畅、到位。
4、注意同期声的采录。
第二章(重点)一、景别的概念: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二、电视景别的作用:1、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能通过电视摄影造型达到满足观众从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体的心理要求。
2、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
3、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从而形成画面内容表达、主题诉求和信息传递的不同侧重和各自意蕴。
三、景别的分类及概念:1、远景: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2、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
3、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4、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5、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四、拍摄高度概念及包含的三种不同情况:1、拍摄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说相对高度。
2、其中包括三种不同情况:平角、俯角、仰角。
五、拍摄方向概念: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同一水平面上一周360度的相对位置,即通常所说的正面、背面或侧面。
(28页图)六、光线性质:直射光线、散射光线、混合光线七、色彩基调概念及形成因素、形成方法:1、概念:所谓色彩基调,即指在电视影片、电视节目或在一个段落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色彩。
北京电影学院课程《摄影构图》
《人像摄影》*
《彩色摄影》
《摄影作品分析》
《摄影光线处理》
《摄影造型基础》
《图片摄影》(首都高校公共选修课)
《摄影大师研究》
《摄影与写作》*
《艺术鉴赏》*
《摄影史》*
《摄影作品欣赏》
《摄影色彩构成》
1)《人像摄影》
2)《数字摄影基础》
3)《摄影构图》
4)《摄影用光》
《摄影光线造型》、《黑白摄影技术》。
《摄影史》
系统介绍摄影自诞生起到当代的发展变化,以摄影的技术发展和流派风格发展两条线索编织摄影史的脉络。
《纪实摄影》
以纪实美学理论为依据,以创作为主要目的,训练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并用纪实摄影的方法表达思想。
《光线造型》
作为摄影造型基础课之一,系统、全面地进行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部分的讲授,学生通过大量的光线处理练习掌握用光常识。
《暗房技术与技巧》
以黑白摄影冲洗、印放的基本技巧为主,全面训练学生对影象技术与视觉效果的控制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摄影曝光控制与影调调节》。
专业课程《新媒体艺术》、《商业摄影》、《商业摄影高品质控制》。
曾开设《摄影专题研究》、《数字影像》、《时尚(主题)摄影》等摄影专业课程。
主讲课程:《商业广告摄影》《数码影像基础》《传播学》。
画面造型的基本要素
画面造型是指绘画、摄影、设计等艺术形式中,通过各种元素的排列组合,形成的视觉效果。
画面造型是艺术作品中最基础的表现手段之一,也是传达作品意图的重要途径。
画面造型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感:画面中物体的大小、位置、距离等因素所构成的空
间关系。
艺术家可以通过调整空间感的表现,来营造出平面感或者透视感,进而引导观众对画面的关注和理解。
2. 色彩:画面中的颜色和色彩搭配,是表达画面情感和意象的
重要手段。
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的选择、运用和组合,来制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3. 线条:画面中的线条是构成画面的重要元素之一,可以用来
表达物体的形状、轮廓和结构,也可以用来营造出动态感和节奏感。
4. 材质: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中,材质的选择和运用也是画
面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质可以影响画面的质感和观感,也可以带来更加丰富的表现效果。
以上四个要素是画面造型中最基本的部分,然而画面造型的表现方式其实是无限多样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风格特点,灵活运用这些要素,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画面风格。
- 1 -。
摄影基础知识入门摄影基础知识入门(一)摄影是一种以光线为媒介,通过镜头将图像记录于感光材料上的艺术行为。
对于许多人来说,摄影是一种兴趣爱好,同时也是记录生活点滴的方式。
然而,要想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照片,需要对摄影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摄影基础知识入门:1.光线的作用光线是摄影的基础,没有光就没有摄影。
在摄影中,光线的作用是三个方面:明暗度、色彩和质感。
明暗度是指黑白照片中的浓度,彩色照片中的亮度;色彩是指照片的色调,是彩色照片的核心;质感是指照片中物体的纹理、质地等细节。
2.曝光曝光是指摄像机接受光线的过程。
在曝光中,快门时间和光圈大小都会对照片的效果产生影响。
快门时间是指快门打开和关闭的时间,对于移动物体拍摄需要快速的快门时间;光圈是指通过调整镜头的出光孔大小来控制进入相机的光线数量,此过程影响了照片中的景深、色彩和质感。
3.景深景深是指照片中的物体的清晰区域,包括前景、中景和背景。
景深的深浅受光圈和焦点的控制。
小光圈(大F数)能够使照片的景深更深,而大光圈(小F数)则让照片中的主体更清晰。
4.焦距焦距指的是镜头到摄像机感光材料的距离。
影响照片的焦距包括焦距长度和光圈大小。
焦距越长,拍摄一定距离之外的物体则更容易清晰。
光圈的大小则影响照片的明暗和景深。
5.感光度感光度是指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主要指ISO值。
ISO值越高,则感光材料所接受的光线越少,而图像中的噪点则会越发明显。
高感光度适合在暗环境中拍摄,而在较为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则应该选择较低的感光度值。
6.构图构图是指摄影师在拍摄中选择主体、排列元素等一系列有关图像整体效果的行为。
构图中需要注意影像中的比例、线条、对称、平衡、重点等元素。
合理的构图能够让图像的表达更为突出,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总体来说,熟练掌握以上摄影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拍摄照片的质量,更好地记录生活点滴。
摄影基础知识入门(二)在摄影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后,还需要一定的实践和技巧。
照相基础摄影基础1、摄影原理及简史照相机的基本原理------小孔成像人眼与相机结构提纲光源-----物体-----滤镜------镜头-------光圈-----快门-----ISO光-----物体-----滤镜-----对光的利用光圈、快门、感光度(曝光控制)镜头3个参数感光元件光-----光的特性光的色温光线的运用曝光控制------光圈快门感光度量光感光度------衡量感光元件感光能力的参数感光元件------CCD CMOS 与胶片成像的差异光学镜头-----焦距长短光圈大小像场大小焦距、物距、像距的物理关系物距+相距=焦距2、摄影术的发明与照相机的诞生记录形象绘画雕刻摄影术的诞生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运用了他的国人尼埃普斯(NIEPCE)的显影概念,在基础的摄影化学方面做出了贡献。
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和他的伊斯曼-柯达公司通过批量产品吧摄影带给普通人,他们的批量生产始于19世纪90年代。
德国人借助他们在设计制作方面的高质量和光学技术,日本人吧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始于20世纪50年代。
他们运用计算机设计出了优秀的镜头和光学系统,完善了使用35Mm 胶片---高灵敏测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自动聚光系统。
3、相机的常见分类按画幅分类35mm(实际成像24*36mm) APS画幅(apsh apsc DX) 中画幅大画幅1英寸=2.54厘米按感光介质按取景及对焦系统对焦AF(A)是自动对焦MF(M)是手动对焦3、135数码相机的使用2 2.8 4 5.6 8 11 16光圈环的光圈刻度与光圈设置光圈F=f/dF:光圈值 1.4 2 2.8 4 5.6 8 1116 22 32相邻两档光圈直径相差v(根号)2约=1.4倍,以饱着呢个通光量(通光面积)相差1倍大部分镜头在光圈5.6 8 11时光学素质最佳f:镜头焦距d:光圈的作用1、用光圈控制摄影的曝光量2、改变光圈可以改变景深,从而控制画面中景物的清晰范围3、缩小光圈可以减少影像部分像差,提高影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