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3篇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锻炼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力,有效驱动个人学习和成长。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认识东、南、西、北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西-+-东);2、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再依次类推,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和除数相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要将前一步计算后的余数写出来和下一步的数合起来再除。
3、每次计算后的余数都要同除数进行比较,不要忘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位。
5、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同被除数的位数相同。
6、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A)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B)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速算绝招:(A)60 / 3=『』,可以把60看成6个十,6除以3得2,所以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即20.(B)240 / 4=『』,可以把240看成是由200和40组成的,百位上不够商1,就把240看成24个十,因为24除以4得6,所以24个十除以4得6个十,即60.第三单元:统计(一)简单的数据分析:在画条形图时要先利用格尺找准数量,做好标记后再画。
(二)求平均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 = 总数量 / 平均数第四单元:年、月、日1、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时、分、秒。
1.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时针走 1 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钟,走 1 大格是 5 分钟;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走 1 大格是 5 秒。
2.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
3.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时间单位的换算。
例如:2 时 = (120)分因为 1 时 = 60 分,2 时就是 2 个 60 分,即 120 分。
经过时间的计算。
方法一:可以用钟面数格子,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钟。
方法二: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 = 经过时间。
例如:小明 8 时 30 分开始写作业,9 时 10 分写完,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9 时 10 分 - 8 时 30 分 = 40 分钟。
在解决时间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时间的起止时刻。
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上册⼈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个⼈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
下⾯⼩编给⼤家分享⼀些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上册,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1第⼀单元时分秒1、钟⾯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得最快的是秒针,⾛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秒。
秒是⽐分更⼩的时间单位。
3、钟⾯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般在体育运动中⽤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 30分=半时7、分针⾛⼀圈,时针⾛⼀⼤格,是1⼩时。
秒针⾛⼀圈,分针⾛⼀⼩格,是1分。
8、计算⼀段时间,可以⽤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三年级数学总结知识点2第三单元测量1、在⽣活中,量⽐较短的物品,可以⽤毫⽶(mm)、厘⽶(cm)、分⽶(dm)做单位。
量⽐较长的物体,常⽤⽶(m)做单位。
量⽐较长的路程⼀般⽤千⽶(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2圈半是1000⽶。
3、1枚1分的硬币、尺⼦、磁卡、⼩纽扣、钥匙、⾝份证的厚度⼤约是1毫⽶。
4、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较精确时,可以⽤毫⽶作单位。
5、1厘⽶中间的每⼀⼩格的长度是1毫⽶。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到质量单位。
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克”作单位;称⼀般物品的质量,常⽤“千克”作单位;表⽰⼤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般⽤“吨”作单位。
8、常⽤长度单位:⽶、分⽶、厘⽶、毫⽶、千⽶。
9、长度单位:⽶、分⽶、厘⽶、毫⽶,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10分⽶, 1分⽶=10厘⽶, 1厘⽶=10毫⽶1⽶=100厘⽶ 1千⽶(公⾥)=1000⽶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三年级数学一到四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
理解括号的作用,会正确使用括号进行混合运算。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认识并理解万以内的数位,能够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
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第三单元: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四边形的分类,会区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余数,理解余数的概念,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了解整除和除尽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或除尽。
会进行简单的验算,培养验算意识和验算能力。
复习知识点: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括号的作用。
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并理解万以内的数位。
复习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周长的概念。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特点,认识余数、整除和除尽的概念,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和简单的验算。
数学园地:了解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时间、人民币换算等,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一些数学小知识,如数学符号的读法和写法、数字的排列组合等,丰富数学知识储备。
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思考和探索,如数字规律、图形变化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练习题.DOC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不看乘数末尾的0,借助表内乘法计算2.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用除法解决。
4.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5.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6.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位):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用一位数乘被乘数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就向百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7.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①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③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④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8.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包括0),当个位乘的的积向十位进位时,将进上来的数写在十位上,如果个位上没有进位,那么十位上就用0占位。
9. 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10. 解决问题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对折绳子和对折纸:规律:每对折一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前一次的两倍。
判断: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比这两个数相加的和大(×)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
1.6个200是( );505的4倍是( );比100的4倍多50的数是( )。
2.496×3的积是( )位数,496×2的积是( )位数。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口算: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结果的末尾添上一个0;遇到整十数乘整十数先算几乘几,再在结果的末尾添上两个0。
2、估算: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在算出结果。
如:42×68≈,将42估算成40,68估算成70,所以42×68≈280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和这一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把0前面的数对齐(0不参加对齐),用0前面的数去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的积末尾添几个0。
5、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要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想可以先算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再算什么。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练习:填空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的积是(),差是()。
3、25×24与25×4×()的积相等,积是()位数,末尾有()个0。
4、笔算27×13时,先算()×()=(),再算()×()=(),最后算()+()=()。
5、计算50×70时,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
6、480加上()的和正好是75的12倍。
7、35×21=()×20+()=()+()=()35×29=()×30—()=()—()=()判断:1、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就有几个0。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和。
()3、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和。
()4、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几个0。
()5、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3倍,积也扩大3倍。
()6、一个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半时=30分 30分=半时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除法一、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笔算除法时,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表示几个十,所以商要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
3.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二、除法的验算1.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被除数=商×除数。
2.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全班的总人数÷组数=每组的人数5.玩具的总数-送出的数量=还剩的数量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以除数。
①书的总页数÷看的天数 = 每天看的页数②付出的钱数 - 找回的钱数 = 实际用的钱数实际用的钱数÷物品的个数=物品的单价③全班人数÷单打(2人)=单打的组数④全班人数÷双打(4人)=双打的组数⑤轮子的总个数÷每辆车的车轮数=车辆的数量⑥电池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⑦老师的人数+学生的人数=总人数总人数÷车辆的数量=每辆车坐的人数⑧玩具的总个数-送出的个数=还剩的个数还剩的个数÷班级数=每班分得的个数⑨一班的人数+二班的人数=总人数总人数÷每组的人数=组数四、商末尾有0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刚好整除,且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一定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
第二单元:认数一、认识整千数1.千位上是几,就表示几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五)位是万位。
3.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二、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1.中间或末尾有0的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读数时,一个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论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两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2)三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4)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不一定有0。
(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所以积的末尾一定有0。
【至少有这么多个零】(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乘以倍数;倍数关系一定要看清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
(7)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乘后面两个数的乘积。
如:150×3×2=150×6(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变大用乘法,变小用除法,求倍数也是用除法”】(9)“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1)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2)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3)称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4)常用的秤有电子秤、盘秤、台秤、体重秤、天平……(4)1千克有多重——5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10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5)1克大约有多重——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5粒黄豆大约重1克;(6)几种常见物品的质量——1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千克;1本数学书大约重250克;1只苹果大约重200克;1只鸡蛋大约重60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7)1千克=1000克。
(8)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
(9)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
(10)一定要看清单位,是以克为单位还是以千克为单位,单位不一样一定要换算单位。
1、在生活中,量比拟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拟长
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拟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
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
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 进率是10
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10 毫米= 1 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 米 = 100 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
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相邻)
1 吨= 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 1000克=1千克。
三年级知识点易错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梳理】1.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5小格是5秒,走一圈(60小格)是1分钟。
2.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5小格是5分,走一圈(60小格)是1时。
3.分和秒都是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在估量较短的时间时,可以用分和秒做单位。
1分=60秒。
4.1时=60分。
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5.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时针和分针,数出经过的时间。
②计算法: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例1】秒针走()小格是1秒,走1圈是()秒,也就是()。
【随堂练】秒针从数3走到数6,走了()秒;从数7走到数12,走了()秒【例2】1时=()分180秒=()分4分=()秒1分30秒=()秒75分=()时()分1小时=()分钟240秒=()分钟1分钟=()秒【随堂练】1分-5秒=()秒100分+20分=()分=()时33分+47分=47秒+18秒=78时+17时=98分+45分=58时+39时=40时+27时=300时-109时=403时-278时=【例3】判断:小明到阳光书店买书,他7:40进入书店,在书店里待了20分钟。
他是7:60离开的。
()【例4】填上合适的单位小学生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飞机从南京开往北京约用2()明明跑100米用了20()【随堂练】一次呼吸约用3()一个西瓜的重量大约是1000()小亮的身高是13()两头牛的重量大约是1000()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大约是138()【例5】小红下午4:10分开始参加学校的舞蹈队训练,到4:55分结束训练,问舞蹈队训练的时间是多少?【随堂练】一节课是40分钟,上午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9点,那么第一节课是什么时候开始上的?【例6】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钟开始播放新闻,新闻的时间是半个小时。
中间休息8分钟后再播放10分钟的焦点访谈。
问焦点访谈的结束时间是什么时候?【随堂练】王老师到小明家去家访,王老师到小明家要用15分钟,家访的时间要用40分钟,王老师下午4点从自己家里出发,回到家时应该是什么时候?【例7】小华做一道数学应用题要15分钟,她放学后从下午5点开始做,一共做了3道题,她做完应用题时应该是几时几分?【随堂练】小丽早上7:00从家出发,在家门口等车用了10分钟,接着坐了25分钟的汽车,又步行5分钟走到学校,小丽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她到校后10分钟上课的铃声就响了,请问她的学校是几点几分上课?【出门测】1.钟面上有()个大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时,钟面上有()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分,走一大格是()分,秒针走一小格是()秒,走一大格是()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数的认识与运算1. 整数的认识- 理解整数s的顺序,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 掌握100以内整数的读写方法。
- 学习比较整数的大小,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
2. 四则运算- 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 学习乘法表,掌握2位数与1位数的乘法。
- 引入除法的初步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 应用题的解答- 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数学运算的应用。
- 学习如何列式解答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二、几何图形的认识1. 平面图形-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 理解图形的边、角的概念。
- 学习如何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空间图形- 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如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
- 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空间图形的特征。
三、量的比较与估计1. 长度的比较与估计- 使用直尺比较线段的长短。
- 学习估计日常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2. 重量的认识- 理解重量的基本概念。
- 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重量。
3. 时间的认识- 学习读钟表上的时间。
- 理解时间的基本单位,如小时、分钟。
四、数据处理1. 简单统计- 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学习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 理解数据的分类和汇总。
2. 概率的初步概念- 通过游戏和实验,引入概率的概念。
- 理解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1. 分析问题- 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数学问题。
- 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策略选择- 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 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添加页眉、页脚、目录、标题样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同时,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半时=30分一刻=15分3时=(180 )分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东与西)相对, (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 (西南与东北)相对。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通常所说的八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会描述行走路线。
(做题时先标出东南西北。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 走了多少米, 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就到了哪里。
(在转弯处要注意方向的变化)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 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观测点) 处画“米”字符号 ,再进行判断。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端黑色指针永远指向(南方) , 另一端红色指针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 , 中午在南方 , 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我国地处北半球, 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方, 树叶稀疏的一面是北方。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 ( 除法) 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 如果它比除数小 ,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 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 , 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 ,先看前一位 ,一位不够看两位 , 除到哪位商那位 ,每次除后要比较, 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 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
(如:30÷5 = 6 )4、笔算除法:(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 1;最大的被除数=商×除数+最大的余数最小的被除数 =商×除数 +1;(2)除法验算:→ 用乘法没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0除以任何不是 0的数( 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 0;0乘以任何数都得 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 任何数减 0都得任何数本身。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半时=30分一刻=15分3时=(180 )分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班级姓名1、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计量很长的时间;常用“时”。
3、会选择正确的时间单位填空:如:妈妈一天工作8(时)小明每天睡眠9(时)拍一下皮球大约用1(秒)做一遍眼保健操大约用5(分)小华跑50米的时间是9(秒)小明跳50下绳约需30(秒)4、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5、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几小格的时间是几秒。
6、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7、秒针从2走到10是( 40 )秒。
想:10-2=8(大格) 8×5=40(秒)8、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一圈是12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
9、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就是1时。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小格;是60秒;就是1分。
10、时间单位的换算:1时=60分 60分=1时1分=60秒 60秒=1分1时=3600秒(1)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要乘进率607时=( 420 )分 9分=( 540 )秒想:7×60=420 9×60=540(2)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要除以进率60240分=( 4 )时 480秒=( 8 )分想:240÷60=4 480÷60=8(3) 2时40分=( 160 )分 4分30秒=( 270 )秒想:2×60+40=160 4×60+30=270(4) 90分=( 1 )时( 30 )分 75秒=( 1 )分( 15 )秒想:1时=60分 90-60=30 1分=60秒 75-60=1511、比较大小(1)当单位相同时;比较数字;数字大的它就大:8秒(>)6秒(2)当数字相同时;比较单位;单位大的它就大:8时(>)8分 8分(>)8秒(3)当数字和单位都不相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进行比较:5时(>)200分 300秒(<)6分 180秒(<)3分10秒300分 360秒 190秒12、计算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求结束时间;用加法如:一列动车本应在10:35到达;现在要晚点50分钟。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9、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注意: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③写得数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
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③写得数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中间的0既要向前一位借,又要借给下一位,所以借回来的“10”只剩下“9”了。
如1000-234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公式: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另一个加数=和被减数-差=减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6、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也可以用和-加数=另一个加数验算。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运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运算。
3、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4、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
5、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1、称一样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能够用字母“kg”表示。
千克又叫作公斤。
2、2包盐重1千克。
4本数学书约重1千克。
书包约重2千克。
3、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能够用字母“g”表示。
4、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5、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差不多上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差不多上直角。
2、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3、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种专门的长方形。
4、剪(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原先长方形的宽。
5、一周边线的长确实是长方形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7、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篱笆最长=长×2+宽篱笆最短=宽×2+长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用0占位。
除的过程中,每次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2、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3、被除数的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4、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5、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速度×时刻=路程路程÷时刻=速度路程÷速度=时刻(二)1.两种物品间隔排列,两端是同一种物品,中间物品少1,两端物品多1;两端是不同的物品,两种物品数量相等。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转。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位
4.日常生活中方向的辨识方法
看太阳东起西落,观察日出日落一般可以看出一个大致的方向。
看房屋,房屋一般门朝南开,在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看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枝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
同时,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凸出地物,例如墙、地埂、石块等,其向北一侧的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苔类植物。
凹入地物,例如河流、水塘、坑等,其向北一侧的边缘(岸、边)
的情况与凸出地物相同。
观察蚂蚁的洞穴,洞口大都是朝南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查字典数学网为你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的相关内容。
1、毫米、分米的认识:
(1)会用厘米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
(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千米的认识:
(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吨的认识:
(1)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
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