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神昏)
- 格式:ppt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5
昏迷的中西医诊治昏迷的中西医诊治一、概述昏迷是处于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状态,而且不能被唤醒去认识自身或周围环境,其主要特征为随意运动丧失,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并出现病理反射活动,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持续性意识完全丧失,也是脑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之一。
昏迷既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又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后果,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心血管疾病、中毒及电击、中暑、缺氧、高原病等均可引起昏迷。
以颅内病变和代谢性脑病所致者最常见(占70%)。
本病可以出现心、肺、肾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应尽早送至医院给予生命体征监测,积极开展相关检查,及时开展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学、生化、病毒细胞系列),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检测碳氧血红蛋白有助于CO中毒的诊断,尿常规异常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急性尿卟啉症,疑似肝昏迷病人查血氨及肝功能,血糖及肾功能检测有助于糖尿病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及尿毒症昏迷诊断,心电图检查可诊断心肌梗塞及心律失常导致昏迷。
并应同时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
中医认为昏迷是以神志不清为特征的一种危重证候,属心脑之证。
《内经》述:“心者,精神之舍也,心藏神,心者神之变也。
”即精神、意识和思维均与心有关。
“心主神明”,“头为诸阳之会”,脏腑清阳之气均上注于脑,而出于五官九窍。
脑为髓海,元神之府,内寓神机,清窍为其出入之所,脊髓为其出入之枢纽。
心主血脉,行气血以上奉于脑,脑髓得养,神机如常。
若外感疫疠之邪,毒热内攻,或内有痰瘀火毒,致使气血阴阳逆乱,皆可扰动心脑,致窍络闭阻,神机失用,发为昏迷。
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时疫、热毒内攻,内伤阴阳,气血逆乱,导致邪气蒙扰神窍,神明失司,或元气败绝,神明散乱。
本病病位在心、脑,标在肝、脾、肺、肾四脏,病性有虚实之分,但以实证居多。
常分为瘀血阻窍、阴竭阳脱、痰浊蒙蔽及感受疫疠毒邪四型进行论治。
本病证与现代医学中的“昏迷”含义基本相同,临床无论颅内外病因所致昏迷者,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昏迷名词解释昏迷是一种临床表现,指人在一段时间内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活动能力丧失,以及身体各个系统功能受损和丧失。
(700字)昏迷的产生通常与大脑的功能紊乱或破坏有关,可以是由于脑部的器质性病变,如创伤性脑损伤、脑出血、脑肿瘤等,也可以是由于中毒(例如药物过量、酒精中毒、碳氧化合物中毒等)、缺氧(例如心脏骤停、中风、呼吸功能障碍等)或者其他疾病(如麻醉、高热等)所引起。
昏迷的程度可以不同,轻微的昏迷可表现为昏睡、迟钝等症状,重度昏迷则是指完全丧失意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昏迷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意识丧失,即患者没有清楚的知觉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外界刺激的无反应。
患者的瞳孔可能会变得异常,出现散大或缩小不等的情况。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变浅或变慢、心率不规则或缓慢、血压下降、体温升高或降低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抽搐、尿失禁、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
昏迷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原因的不同,昏迷可以分为继发性昏迷和原发性昏迷。
继发性昏迷是指由某种疾病或病变引起,如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
而原发性昏迷是指由于大脑本身的疾病或病变导致,如缺氧性脑损伤、脑炎、脑膜炎等。
昏迷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和用药情况,并进行神经系统的检查,包括瞳孔反射、脑神经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此外,医生还可能要求进行血液、尿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昏迷的原因。
昏迷的治疗主要分为对病因的治疗和支持疗法。
对病因的治疗包括处理引起昏迷的疾病或病变,例如进行手术治疗、抗感染治疗等。
支持疗法则是通过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功能,预防并治疗并发症,以促进其恢复。
支持疗法包括给予液体、氧气、营养支持等,还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等设备来辅助呼吸。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病情,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虽然昏迷本身可能无法直接治愈,但通过对病因的治疗和支持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昏迷的名词解释昏迷是指人类或动物因意识丧失导致无法识别、感知或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状态。
在昏迷中,大脑的功能丧失或受到严重影响,因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活动。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在医学上被认为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救治措施。
昏迷的原因可以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外伤:昏迷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部创伤,如颅脑损伤。
外伤性昏迷可能伴随有颅内出血、脑水肿等病理改变。
2. 中毒:某些药物或物质滥用、过量摄入或中毒,如药物过量、酒精中毒、药物反应等,都可导致昏迷。
3. 代谢紊乱:某些疾病状态或病理过程引起的代谢紊乱,如低血糖、电解质紊乱、肝功能损害等,均可导致昏迷。
4. 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脑炎、脑膜炎、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疾病都可能引起昏迷。
5. 神经肌肉疾病:某些肌肉疾病或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昏迷,如重症肌无力、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
昏迷的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常见的包括:1. 根据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程度:轻度昏迷、中度昏迷和重度昏迷。
2. 根据意识水平的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是世界上最常用的评估意识水平的方法,通过评估患者眼睛的开闭、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来评定昏迷的程度。
3. 根据昏迷的持续时间:可以分为暂时性昏迷(持续时间不超过6小时)和持续性昏迷(持续时间超过6小时)。
昏迷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尽快寻找医学帮助。
对于昏迷患者的急救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伤性昏迷:紧急止血和外科处理是关键,同时应保护患者的呼吸道。
2. 中毒性昏迷:确定中毒原因并采取相应解毒措施是关键,有时需要洗胃或采取其他排毒措施。
3. 代谢性昏迷:针对导致昏迷的代谢紊乱进行治疗,如补充葡萄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4.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昏迷: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炎治疗、抗癫痫药物等。
5. 配合昏迷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液体平衡维护、预防并发症等支持性治疗措施也非常重要。
神昏名词解释
神昏,又称神志混乱或意识障碍,是指意识、警觉度、思维清晰度和注意力等精神状态的异常变化。
神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意识模糊:意识迷糊、模糊不清,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降低。
2. 迷迷糊糊:意识淡漠,思维迟缓,对事物的反应迟钝,语言表达减少。
3. 嗜睡状态:持续处于昏睡或睡眠状态,难以被唤醒。
4. 酩酊状态:饮酒过量或药物过量引起的意识模糊、失控、行为异常等。
5. 意识差异:意识与现实世界有所不符,出现错觉、幻觉等。
出现神昏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由于脑部疾病、代谢紊乱、药物中毒、脑外伤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等引起。
神昏一旦出现,应及时就诊,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
昏迷(神志丧失,意识丧失)昏迷,也称神志丧失或意识丧失,是一种严重的健康状况,通常由各种原因引起。
在昏迷状态下,患者失去了对外界的反应和意识,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和协调运动。
昏迷可能是疾病或意外事件的直接结果,如颅脑外伤、中风、癫痫、药物中毒等。
在医疗领域,昏迷是一个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挑战,需要及时干预和细致的护理。
昏迷的分类根据昏迷的原因和程度,可以将昏迷分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患者对刺激的反应程度来进行分类: - 轻度昏迷:患者对外界刺激有部分反应,但意识模糊,无法做出有意义的回应。
- 中度昏迷: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较弱,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回应。
- 深度昏迷:患者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处于完全意识丧失的状态。
昏迷的症状除了意识丧失外,昏迷患者还可能表现出一系列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心率异常、瞳孔扩大或收缩、肌肉强直等。
这些症状往往反映了不同原因引起的昏迷类型,病情较为严重时还可能伴随有生命体征的衰竭。
昏迷的诊断对于昏迷患者,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
医生通常会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昏迷的原因。
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和MRI也常常用于确诊可能的头部损伤或其他潜在疾病。
昏迷的治疗针对昏迷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引起昏迷的原因。
有些引起昏迷的疾病或损伤需要药物干预,如脑出血、脑水肿等;而对于其他原因,如低血糖、中毒等,需要紧急处理。
在处理昏迷患者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保持循环的持续性是至关重要的。
昏迷的预后昏迷患者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引起昏迷的原因、患者年龄、病史等。
有些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而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护理甚至有可能终身昏迷。
对于昏迷患者及其家人来说,及时的支持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昏迷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了解昏迷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
医疗机构也需要不断提高对昏迷患者的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以提高昏迷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昏迷的名词解释昏迷是一种临床病症,指的是人在高度紧张、疲劳、疾病或受伤等情况下,出现意识丧失、无法与外界互动以及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的状态。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症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严重的病理问题。
本文将从昏迷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状态。
昏迷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脑部感染、颅脑外伤、代谢性疾病、中毒、脑血管意外以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脑细胞的功能异常,使得大脑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引发昏迷的状态。
对于昏迷患者,准确找出导致昏迷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昏迷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的。
常用的评估标准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和美拉的昏迷评分(Melas scale)。
这些评分系统考量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等指标,以确定患者的昏迷程度以及可能的原因。
此外,医生还会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昏迷的治疗要根据具体原因而定。
对于部分可逆的原因,例如低血糖、中暑等,患者可通过及时处理原发病或提供相应的治疗措施来迅速恢复意识。
然而,对于严重原因引起的昏迷,例如颅脑损伤、中风等,治疗则更加复杂和挑战性。
此时,需要综合利用药物治疗、生命支持、神经保护和手术干预等手段,以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和维持体内平衡。
在治疗上,昏迷患者的家属和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
家属是患者坚强的后盾,他们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关爱,为患者提供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
此外,医护人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及时监测病情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对于长期昏迷患者,家庭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也非常重要,共同制定护理方案和康复计划,以便更好地关注患者的康复进程。
昏迷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病症,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在面对昏迷患者时,我们必须以冷静和科学的态度对待。
中医入门:中医诊断常见症状鉴别之昏迷昏迷,是指神志不清,不省人事,呼之不应的一种症状。
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出现,多为重证。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握拳,胸隔喘满,四肢欠温,苔薄白,脉弦,由情绪刺激诱发者,是肝气上逆之昏迷。
为肝气郁结,上扰清窍,故昏迷,不省人事。
——突然昏迷,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鸣汗肤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无力者,是气血虚之昏迷。
失血过多,气血不能上荣于清窍,故昏迷。
——昏迷,伴壮热或身热夜甚,烦躁,谵语,舌蹇,肢厥,脉细数者,是心包证。
肺卫之邪或营分之邪,内陷心包,神无所主,故昏迷。
——昏迷,伴日前潮热,腹满硬痛,便秘,心烦,谵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者,是胃热熏心之昏迷。
里热炽盛,胃热熏心,神明被扰则昏迷。
——突然昏迷,喉间有痰声,或呕吐涎沫,亦可因痰浊郁滞胸隔而无痰声可闻者,舌苔白腻,脉滑或沉者,是痰浊内蕴之昏迷。
痰湿内盛,蒙蔽清窍,神明被扰故昏迷。
——昏迷,谚语,伴烦热口渴,斑疹透露,或出血,小便黄赤,舌红或绿,脉细数者,是营见证之昏迷。
热入营血,上扰神明,内陷心包,故神迷谵语。
——昏迷,时清时昧,身热不扬,时有谵语,舌红,苔黄腻,脉儒数者,是湿温之昏迷。
为湿热之邪蒙蔽清窍,心神被扰,故昏迷时清时昧。
——昏迷时清时昧,伴浮肿,头晕,面色无华,泛恶欲吐,口中时有氨味,舌淡胖,脉细者,是水肿之昏迷。
为脾肾阳虚,湿毒内蕴,上扰神明,清窍蒙蔽,故昏迷时清时昧。
——感受暑邪,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身热,面赤,汗多,四肢欠温,舌红,苔薄黄,脉洪大,发于暑季者,是中暑之昏迷。
为暑热之邪郁蒸,上扰神明,清窍闭塞,故昏迷。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目张手撒,呼吸低微,二便失禁,舌淡,脉微欲绝者,是亡阳之昏迷。
阴寒内盛,阳气暴脱,神无所依,故昏迷不省人事。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身热面赤,牙关紧闭,呼吸气粗,或喉间有痰声,舌红,苔黄腻,脉弦者,是中风之昏迷。
昏迷的定义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昏迷是指一种被动意识状态下的丧失自觉、无法与周围环境产生交互作用的状态。
昏迷是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之一,通常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功能丧失或受阻所引起的。
昏迷的定义与诊断是基于一系列的临床特征和评估指标。
根据患者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来判断昏迷的程度。
一般来说,昏迷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如轻度昏迷、中度昏迷和深度昏迷。
轻度昏迷的患者通常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弱化,但在刺激消失后能恢复基本的自觉和交互能力。
中度昏迷患者的反应能力明显下降,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持续时间更短;在刺激消失后,患者恢复自觉和交互能力的时间延长。
而深度昏迷患者基本上无法与外界产生任何形式的交互,甚至连简单的反射动作也无法出现。
昏迷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头部外伤、脑水肿、中毒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等。
此外,昏迷还可能由于全身性感染、电击、药物过量、中暑等导致。
因此,在处理昏迷患者之前,了解病史和进行基本检查是必要的。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通常会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等方面的状况。
在完成初步评估后,医生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检查,如CT扫描、脑电图和血液检查等,以确定昏迷的原因和程度。
治疗昏迷的关键是找到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根据昏迷的原因和程度,治疗可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康复训练等。
同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和血压等,也需要被密切监测和管理。
昏迷的恢复过程因个体差异而异,有的患者很快恢复,而有的患者则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
康复过程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其目标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对昏迷的定义和诊断的理解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机会。
然而,昏迷的定义和诊断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和认识的深入,对昏迷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中医昏迷急救措施有哪些前言昏迷是指神经系统功能丧失,无意识地陷入睡眠状态,后期可能伴随着呼吸、心跳等危险症状。
中医认为,昏迷属于“顽症”,因此中医昏迷急救必须全方面综合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以尽量避免并发症。
昏迷急救步骤1.呼叫急救:将病人安置在宽敞清洁的地方,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体温调节:昏迷病人体温测量应在腋下进行,保持周围环境温度适宜,不得过度依靠电热毯或电暖器等物品。
3.呼吸道保障:仰卧位患者应采取侧卧,以减少呼吸道受压,避免呕吐引起窒息。
4.心肺脏复苏:如果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呼吸道通畅、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
5.气血调畅:通过推拿、按摩等方法刺激患者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调畅,不仅有助于恢复昏迷患者的神智,也能缓解胸闷、头昏等症状。
6.针灸治疗:中医针灸能促进人体内部的物质代谢、消化吸收、兴奋神经等作用,对于一些慢性昏迷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7.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脑复昏颗粒、清心地黄口服液等。
注意事项1.昏迷患者不可食用固体食物,以免引起呕吐、窒息等危险。
2.昏迷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保证用药量、用药时间正确。
3.昏迷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外界干扰和刺激。
4.昏迷患者恢复期间应避免过度用眼、用脑等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结语以上是中医昏迷急救的相关内容,由于昏迷病因、症状不同,故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此文只是提供基本的昏迷急救措施及注意事项,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昏迷症状,请及时调取急救或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