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9.40 KB
- 文档页数:7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雅典的地理环境:①阿提卡;比雷埃夫斯;②农业;工商业;航海业城邦制国家初步形成:①纷争不断;②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事会;行政机构设立;贵族—平民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Bc—6Bc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文法;贵族既得利益;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萨拉米斯岛问题:萨拉米斯岛;公民的爱国精神;梭伦改革的内容颁布“解负令”等法令:、措施:——————:含义:“负”指的就是债务,“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
雅典债的:分两种,即因契约而产生的债和因损害而产生的债,亚里士多德在《尼柯马赫伦理学》中称前者为自由之债,后者为不自由之债。
梭伦改革前,雅典农民的境况极其艰苦,借了财主的债若还不起,财主就在借债者的土地上竖起债务碑石,借债者就会沦为“六一汉”,他们为财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给财主,自己只留六分之一。
如果收成不够缴纳利息,财主便有权在一年后把欠债的农民及其妻、子变卖为奴。
措施:废除所有债务;释放和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目的: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内容: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目的: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内容: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安抚贵族:目的: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稳定社会秩序;措施: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使贵族得以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特点: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灵活性。
最新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人教版优秀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一、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的完善等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政策推动:各国政府的自由化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际间的经济合作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崛起:跨国公司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跨国公司的崛起: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国际分工的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能,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
-科技创新的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应用。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效益: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全球经济的总体效益。
-社会问题: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
-文化冲击:经济全球化也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和冲突,使各国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减少。
-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也对各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力量的平衡产生影响,增加了国际间的政治博弈和竞争。
二、四百年的近代中国1.发生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英法联军入侵: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但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运动,旨在挽救清朝的危局,但最终也未能成功。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和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
-北洋政府和国共合作:北洋政府成立后,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基础解读】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1)唐诗繁荣的原因: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出现的原因:(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1、小说的发展历程:(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近年来,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备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关注。
其中,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作为高二历史学科的必修教材,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为题,详细介绍其中的要点。
第一章:人与自然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涉及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等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不同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介绍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制约与推动作用。
举例说明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重点讲述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逐渐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身需求。
如早期人类建立的农耕系统、水利工程的发展等。
第二章:古代希腊本章主要介绍古希腊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希腊城邦的特点与发展:介绍了希腊城邦的形成原因、政治制度以及在商业、农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2. 希腊民主政治:重点介绍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民主的起源、民主制度的结构和影响。
第三章:古代罗马本章主要介绍古罗马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与帝国的建立:介绍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结构和军事制度,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2. 罗马帝国的治理与文化:重点讲述了罗马帝国的治理制度,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文化传统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古代印度本章主要介绍古印度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印度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介绍了印度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古代印度社会的阶级制度和种姓制度。
2. 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重点讲述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背景、教义和影响,以及佛教在印度以外地区的传播。
第五章:古代非洲本章主要介绍古非洲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古埃及与尼罗河流域文明:介绍了古埃及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以及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河流文明: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黄河流域- 古代文明的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形成、文字创造、宗教信仰2. 古代埃及文明-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 象形文字的发展3.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人的贡献- 汉谟拉比法典- 巴比伦王国的兴衰4.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 吠陀时期的社会结构-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5.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青铜文化与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与思想百家争鸣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希腊神话与文学艺术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建立-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制度的基本结构-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与商人阶级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十字军东征- 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3.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复兴- 代表性人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四、近现代世界历史的转变1.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 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牛顿-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主义-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2.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3.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大革命- 德国与意大利的统一-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兴起五、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原因与过程- 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 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2.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纳粹大屠杀与反法西斯同盟- 联合国的成立与战后秩序的重建3. 冷战时期- 冷战的起源与对抗- 核武器竞赛与太空竞赛- 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个概要性的知识点总结,具体的文档格式和详细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大纲和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必修三第⼀单元知识点总结(⼈教版)》,供⼤家学习参考!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重⼤变⾰。
社会地位较低的⼠,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变化。
社会上形成⼀些以传播⽂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化的源头。
⼆、孔⼦和早期儒学1、孔⼦⽣平:孔⼦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后⼈尊称“⾄圣”。
2、早期儒学:(1)孔⼦创⽴儒家学派。
孔⼦的思想核⼼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与⼈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
孔⼦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创私⼈讲学,主张“有教⽆类”,打破了贵族垄断⽂化教育的局⾯。
(2)孟⼦和荀⼦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物。
孟⼦发展了孔⼦“仁”的思想,主张实⾏“仁政”,进⼀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主张“性本善”。
荀⼦也主张统治者施政⽤“仁义”和“王道”,以德服⼈,并提出“君者⾈也,庶⼈者⽔也。
⽔则载⾈,⽔则覆⾈”的论断。
(3)孟⼦、荀⼦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道家学派的创始⼈。
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
雅典的地理环境:
①阿提卡;比雷埃夫斯;②农业;工商业;航海业
城邦制国家初步形成:
①纷争不断;②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事会;行政机构设立;贵族—平民
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Bc—6Bc
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
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
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文法;贵族既得利益;
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
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萨拉米斯岛问题:萨拉米斯岛;
公民的爱国精神;
梭伦改革的内容
颁布“解负令”等法令:
措施:
——————:
含义:“负”指的就是债务,“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
雅典债的:分两种,即因契约而产生的债和因损害而产生的债,亚里士多德在《尼柯马赫伦理学》中称前者为自由之债,后者为不自由之债。
梭伦改革前,雅典农民的境况极其艰苦,借了财主的债若还不起,财主就在借债者的土地上竖起债务碑石,借债者就会沦为“六一汉”,他们为财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给财主,自己只留六分之一。
如果收成不够缴纳利息,财主便有权在一年后把欠债的农民及其妻、子变卖为奴。
措施:废除所有债务;释放和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
————————:
目的: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
内容: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
目的: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
内容: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安抚贵族:
目的: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稳定社会秩序;
措施: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使贵族得以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特点: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灵活性。
结果和意义:
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
促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扩大了公民的基础: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
但并未废除奴隶制,——————————。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原则:————————
方法:公民每年的总收入折合成农产品计算财产,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希腊文Tyrannia的意译,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
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建立的独裁统治。
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阿哥斯、麦加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
“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
雅典的庇西特拉图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
科林斯僭主柏利安被列为古希腊“七贤”之一。
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迄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
中古时期,在意大利的某些城市也曾实行过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的特征:①名义上的特征:“希腊的僭主都不称王。
他们是事实上的专制君主,他们都用一些谦逊的称号,如‘终身执政官’、‘全权将军’等”。
然而,僭主虽然是事实上的王,但他们却始终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王”而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因为希腊的王权“起源于宗教色彩浓厚的古代,王权周围围绕有神佑的光轮”。
僭主始终被人们视为政权的篡夺者,始终都是不合法的王。
②形式上的特征:这在上面的“含义”部分已做了表述,一是具有强大的力量;二是实行无限制的专制统治。
③实质特征:如前所述,僭主独立于两大阶级之外,压制贵族的利益,给平民施以一定的好处,从而缩小两大阶级
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其他利益上的差距。
只有这个特征才最好地体现出僭主政治的“中介”地位。
出走:
梭伦年少时,曾一度外出经商,周游了希腊和小亚细亚很多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
这次因雅典内部形势紧迫,梭伦在任期届满后,晚年再次出游他乡,到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漫游。
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僭主政治的建立:
背景:雅典政局动荡,三派纷争。
①平原派:企图恢复旧秩序
②山地派:要求进一步改革
③海岸派:拥护梭伦政策,但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
建立: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
改革背景
内忧: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外患:雅典民族危机加剧。
改革措施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完善国家机构,建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特点
指导思想: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和解。
内容: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也对上层建筑进行了一些改革。
性质:奴隶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评价: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不够彻底。
改革影响
进步性
①使广大债务奴隶获得解放,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②使下层民众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局限性
①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②氏族制度残余得以存续。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进行政权机构改革,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为雅典民主制度的
建立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创建“五百人会议”掌握国家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