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嫦娥奔月[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7
《嫦娥奔月》教案教案:《嫦娥奔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课《嫦娥奔月》,主要内容讲述了嫦娥为了拯救人类,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向月宫,承担起守护月亮的重任。
本节课主要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嫦娥的勇敢和无私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体会嫦娥勇敢、无私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
难点:体会嫦娥的勇敢和无私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美丽的月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讲述自己知道的关于月亮的故事。
进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嫦娥奔月》。
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认读、理解。
3. 课文理解(10分钟)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讲解嫦娥为什么奔月,怎样奔月,奔月后发生了什么。
4. 品读感悟(10分钟)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嫦娥的勇敢和无私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题目如下:1.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缺的部分。
2. 你觉得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嫦娥奔月勇敢 + 无私 = 拯救人类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嫦娥奔月的场景。
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嫦娥奔月》,让学生体会到了嫦娥的勇敢和无私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同时,适当增加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包含了许多生僻的字词,如“翩翩”、“仙丹”、“灵霄”等,这些字词对小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多次练习。
《嫦娥奔月》教案教案:《嫦娥奔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嫦娥奔月》。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包括嫦娥的美丽、善良,以及她为了拯救人类而奔月的英勇行为。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我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的向往和神话传说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嫦娥奔月》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传说世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讲解生字词,解释神话传说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嫦娥的美丽、善良和英勇。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嫦娥奔月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嫦娥奔月美丽善良英勇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 思考:你认为嫦娥为什么选择奔月?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嫦娥奔月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嫦娥的美丽、善良和英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嫦娥奔月》教案教案:《嫦娥奔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嫦娥奔月》一文。
文章描绘了古代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通过讲述嫦娥、后羿和嫦娥的美丽传说,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以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理解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体会古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嫦娥奔月的故事插图、月饼等。
2. 学具:学生课前预习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嫦娥奔月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美丽的月亮,引出课题。
问题:你们听说过嫦娥奔月的传说吗?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吗?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的句子。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关于中秋节的信息,如: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美食等。
4. 课堂讲解(10分钟)老师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体会古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5.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如:其他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老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7. 情感升华(5分钟)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看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月饼传情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嫦娥奔月的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例题讲解等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古老的我国神话中,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嫦娥的女子如何奔赴月宫成了仙子。
这个故事被收录在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是许多我国小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文化经典。
嫦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角色。
她美丽动人,聪明伶俐,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她也面临着一个非常矛盾的命运抉择,她必须牺牲自己,放弃人间的亲情,成为月宫的仙子。
这个主题充满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触及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困惑。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嫦娥奔月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
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一个关于个人取舍和成长的寓言。
她所经历的艰难选择,也让我们思考了关于责任、家庭、自我牺牲和成长的更多问题。
嫦娥奔月的故事还引发了很多现代意义上的讨论。
我们可以从女性的视角、从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从内心的挣扎等多个维度去了解这个故事。
在当今社会,这些议题经常被提及,也让我们对古代神话的理解和阐释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会从故事的情节入手,将嫦娥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将探讨她的内心挣扎和成长历程,并通过共享自己对她的理解,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火种。
我会做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面、深刻、灵活的主题探讨。
作为你的文章写手,我会根据你提供的要求和指引,撰写一篇优质、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
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让你更深入地理解《嫦娥奔月》这个主题,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更多思考。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满足你的要求,让你对这个主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期待与你共享我的观点和理解,也期待看到你在文章中多次提及我指定的主题文字。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美丽动人的一个传说。
故事中的嫦娥是一个聪明伶俐,美丽动人的女子,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她必须放弃人间的亲情,成为月宫的仙子。
这个主题充满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触及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困惑。
在故事中,嫦娥的命运选择引发了很多思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嫦娥(李商隐)》课文原文及赏
析
课文原文:
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奔月故事为题材,通过对嫦娥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云母屏风烛影深”,通过描绘嫦娥居住的月宫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
云母屏风和烛影深,暗示了嫦娥在月宫中的孤独和寂寞。
第二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形象地描绘了夜晚逐渐消逝,黎明即将到来的景象。
这里的“长河”象征时间的流逝,“晓星”则代表短暂的生命。
这两句诗进一步强化了嫦娥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第三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直接点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
诗人想象嫦娥在月宫中可能会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因为她为了追求永恒的生命,却付出了孤独和寂寞的代价。
最后一句“碧海青天夜夜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嫦娥身处碧海青天之间,每晚都要承受孤独和寂寞的痛苦。
这句诗不仅揭示了嫦娥的心理状态,也寓言性地表达了人们对永恒生命的渴望和对孤独、寂寞的恐惧。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嫦娥》以其深情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孤独和寂寞。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嫦娥奔月人教版课文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
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
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
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
有个叫逢蒙的,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
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
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
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
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
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
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
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
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
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
“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
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
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学习要点: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后羿”的“羿”(yì),这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要注意准确认读。
五年级语文《嫦娥奔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他人。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寓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价值观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嫦娥奔月的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寓意。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嫦娥奔月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5. 课堂活动:(1)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会故事情感。
(2)邀请学生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嫦娥奔月的画。
2. 拓展作业:(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进行阅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2)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分享自己的感悟。
《嫦娥奔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嫦娥奔月》一文。
文章详细描述了嫦娥为了拯救苍生,不畏艰险,吞下仙丹,飞升月宫的传说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嫦娥的英勇和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嫦娥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中秋节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嫦娥奔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嫦娥为什么要吞下仙丹?她飞升月宫后,人们怎样纪念她?(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理解嫦娥的献身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嫦娥奔月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 课堂小结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嫦娥奔月英勇献身爱民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答案:嫦娥为了拯救苍生,吞下仙丹,飞升月宫,成为了月宫仙子。
人们为了纪念她的英勇和献身精神,过中秋节时,都会赏月、吃月饼。
2.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嫦娥奔月故事的理解。
答案:嫦娥奔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拯救他人,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
我们要学习嫦娥的英勇和献身精神,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缩写故事—民间故事》(优秀范文10篇)目录篇1:田螺姑娘篇2:孟姜女哭长城篇3:日月潭篇4:嫦娥奔月篇5:神农尝百草篇6:白蛇传篇7:牛郎织女篇8:猎人海力布篇9:《牛郎织女》缩写篇10:《草船借箭》缩写篇1:田螺姑娘从前,有个年轻人,独自种着几亩田生活。
一天,年轻人从田里捡回一个大田螺,看它漂亮就养在灶边水缸里。
第二天晚上,他耕作回来,发现饭菜都已做好,屋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次日早上,又见满桌丰盛的早饭,却找不出一个人影,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年轻人以为是隔壁老太太为他做的,但最终发现不是。
第四天耕种时,他特意提早回家了,发现一个姑娘在做饭。
姑娘一看见他,便逃进了水缸里。
年轻人把这事告诉了隔壁老太太,得知那是田螺姑娘,只要在她出来后,拿走田螺壳,她就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为拿到田螺壳,年轻人放弃耕田在家等待,但连等六天都找不到机会。
他只得又卖力地去干活,回家时发现所有家务又做好了。
原来,田螺姑娘要试试他的心,她可不愿意嫁给懒汉,年轻人从此不敢懈怠。
又一天,年轻人起得早了,听到水缸里有声音,就趁姑娘出来后拿走了田螺壳。
田螺姑娘发现后想逃回壳里,但为时已晚,她只好答应嫁给年轻人。
就这样,年轻人和田螺姑娘做了夫妻,过着男耕女织幸福安乐的生活。
篇2:孟姜女哭长城秦朝时期,秦始皇大量捕捉青年男丁修筑长城,其中有一个名叫范喜良。
有一天,范喜良偷偷逃走了,他逃到了一个非常偏远的小镇里。
他跳进孟家的院子里,躲在葫芦藤下。
孟姜女到院子里摘葫芦,发现了躲在葫芦藤下因体力不支晕倒的范喜良。
在孟姜女的精心照看下,范喜良醒了过来。
孟姜女了解修筑长城的辛苦,更重要的是孟姜女渐渐喜欢上了勤劳、满腹经纶的范喜良,不久他们便结婚了。
结婚后没几天,范喜良又被官兵抓去修长城了。
孟姜女因为太思念丈夫,便不远千里去寻找范喜良,到了长城脚下就到处问范喜良在哪里。
终于有个人告诉她:“范喜良已经死了,被埋在西城墙里了。
《嫦娥奔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 了解嫦娥的人物形象,感受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
-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 体会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播放《嫦娥奔月》的动画视频,并向学生提问视频相关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发音。
3. 学习生字词语:教师讲解重点生字和词语的含义,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4. 整体感知: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 嫦娥为什么要奔月?
- 嫦娥是如何奔月的?
- 嫦娥奔月的结果是什么?
5. 理清课文写作顺序:学生为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6.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分析嫦娥的人物形象,并讨论嫦娥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7.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嫦娥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8. 布置作业:学生抄写生字词语,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邹①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②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③游为墓间之事④。
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⑤。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⑥炫卖⑦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⑧,揖让进退⑨。
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遂居。
(注释)①邹:周朝国名,在今山东邹城一带。
②舍:房屋,住宅。
③嬉:游戏,玩耍。
④墓间之事:指祭扫坟墓一类的事情。
⑤居处子:安置儿子的地方。
⑥贾人:商人。
⑦炫卖:沿街叫卖。
⑧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
⑨揖让进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结合注释,写出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母两次认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故事,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加点词。
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
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
3. 阅读与理解。
嫦娥奔月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zhēng)扎。
女娲难过极了。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xī)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 àn)。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