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 格式:ppt
- 大小:5.60 MB
- 文档页数:49
1.1.3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用苏丹Ⅲ染液检测油脂时,油脂颗粒被染成橙黄色,但要立即观察,否则油脂颗粒将被溶解,请推测,什么物质会溶解油脂( )A.染液中的苏丹ⅢB.染液中的酒精C.细胞中的水D.细胞中的其他有机物2.将面团包在纱布中,然后放在清水中搓洗,请你选用试剂检测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物质,所用试剂分别是 ( )A.碘-碘化钾溶液、苏丹Ⅲ染液B.双缩脲试剂、碘-碘化钾溶液C.碘-碘化钾溶液、本尼迪特试剂D.双缩脲试剂、本尼迪特试剂3.可溶性还原糖、油脂、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A.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检测的动物材料B.花生种子富含油脂且子叶肥厚,是用于油脂检测的好材料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检测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D.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是进行可溶性还原糖检测的理想材料4.分析下表,可推测(注:“+”表示显色,“++”表示显色更深,“—”表示不显色): ( )A.甲溶液只含有淀粉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5.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 ℃和30 ℃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
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如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 ℃水浴保温5分钟后,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用热水浴加热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红黄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红黄色,丙呈蓝色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红黄色D.甲呈浅红黄色,乙呈红黄色,丙呈蓝色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6.(8分)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当一次食用大量糖时,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存在?某同学进行探究实验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1)取3支洁净的相同的试管,分别标号1、2、3;其中实验组是2、3号试管;对照组是1号试管。
第2课时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一、选择题1.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中对花生子叶切片的要求是( B )A.1~2 mm宽B.1~2 mm厚C.1~2 cm宽D.1~2 cm厚解析:“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中,要求将子叶切成1~2 mm 厚的薄片。
2.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的实验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B )①滴加1~2滴50%乙醇溶液②滴加清水,盖上盖玻片③滴加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2~3 min ④浸泡花生种子⑤取最薄的薄片,放至载玻片上的清水中⑥去皮,取子叶进行徒手切片A.④⑤⑥③①②B.④⑥⑤③①②C.④⑥⑤②①③D.④⑥⑤③②①解析: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的实验步骤,判断其顺序。
3.(2013中山质检)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C )①对光时,阳光照在反光镜上,视野越亮越好②进行低倍物镜与高倍物镜的转换时,扳动物镜转动较省力③使用完毕后,要用干布拭去载物台上的水和脏物④装箱之前,应下降镜筒,使物镜插入通光孔中⑤取、放显微镜时,要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并且要轻拿、轻放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⑤D.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
对光时,光线适宜观察即可;进行低倍物镜与高倍物镜的转换时,要转动转换器,而不是直接用手扳物镜;装箱前应将物镜偏到两旁,而不是插入通光孔中。
4.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选取最薄的切片,染色和观察效果会更好B.在切片上滴加50%的乙醇溶液是为了加快染色C.观察装片时需先用低倍物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D.当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会变暗解析:切片时一般切成1~2 mm厚,制片时挑选最薄的切片;滴加50%的乙醇溶液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染料;观察时需先在低倍物镜下找到已染色的材料,换上高倍物镜后,由于光线进入减少,所以视野会变暗。
5.(2013广东六校联考)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
【第2课时油脂】之小船创作[目标导航] 1.了解油脂的概念。
2.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1.组成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属于酯类化合物。
2.结构油脂的结构可表示为。
3.分类4.常见高级脂肪酸名称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例如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结构简式C15H31COOH C17H35COOH C17H33COOH C17H31COOH议一议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豆油、猪油、地沟油、煤油均属酯类物质(×)(2)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3)单甘油酯属于纯净物,混甘油酯属于混合物(×)(4)天然油脂水解得到的是异酸甘油三酯,无同酸甘油三酯(×)(5)脂肪水解得到的全是饱和脂肪酸,而油水解得到的全是不饱和脂肪酸(×)二、油脂的性质1.物理性质(1)密度:比水小,在0.9~0.95g·cm-3之间。
(2)溶解性:水中难溶,汽油、氯仿等有机溶剂中易溶。
(3)熔、沸点: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所以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2.化学性质注意(1)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又叫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来制取肥皂。
(2)油酸甘油酯的氢化:油酸甘油酯在催化剂条件下与H2的反应属于加成(或还原)反应。
议一议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2)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属于皂化反应(×)(3)油脂与H2的加成反应是还原反应,称作油脂的氢化或油脂的硬化,所得产物为“氢化油”或“硬化油”(√)2.用Na 2CO 3溶液可以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的原理是。
答案 Na 2CO 3水解使溶液呈碱性,碱性条件下,油脂可以水解生成可溶性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3.下列物质中:①、②、③。
(1)属于单甘油酯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混甘油酯的是。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和油脂》名师教案1 问题的提出:“活动:检测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和油脂”是高中生物学设置的第一个实验。
教材将它设置成验证性实验,在日常教学中缺乏研究此实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案例,探究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有效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和提高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实验教学设计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拟通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课中实践实验方案、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让学生自主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的生物探究实验热情和创新的思维活动。
通过生物学实验评核A、B表格对每位学生课前课中进行评价,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
本实验教学的特色为:分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生本课堂。
一、设计思路本实验的设计遵循《课标》理念,立足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尊重学生的实际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做好探究的准备,教师在课前辅导学生了解活动的程序,督促分组讨论,预先发下学案(见附件1)。
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中的实验原理和个人实验方案设计。
教师用生物学实验评核B 表格(见附件3)对学生的学案进行评价。
继而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组内同学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感受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教师用生物学实验评核A表格(见附件2)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汇总全班实验情况,找到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的最佳材料,以及检测油脂的最佳方法。
课堂中,通过小组竞赛评分表(见板书设计),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和凝聚力。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能够辨析还原性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并选择最佳材料。
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通过实验的参与和设计,学会选择、处理实验材料,并通过探究对最佳检测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生物学素养)(2)基本活动经验(体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全过程,养成严谨、事实求是、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中的活动部分,主要内容是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以及在检测过程中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如徒手切片和高倍镜的使用的掌握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思想的理解与体会。
本节实验课之前为关于生物大分子的理论知识,为实验课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学习了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以及科学探究思想的逐步建立。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是虽然接触过一些生物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操作以及科学实验的思维的掌握尚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大分子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和进行实验操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徒手切片的方法和高倍镜的使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油脂、糖类和蛋白质鉴定的实验原理。
(2)了解鉴定所用的材料,懂得选材的要求。
(3)掌握鉴定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学会徒手切片和高倍镜使用的技能。
(2)提高操作技能及对材料的归类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验证生命的物质性,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讨论,体会集思广益的好处并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实验原理油脂+苏丹Ⅲ橙黄色淀粉+碘-碘化钾蓝色蛋白质+双缩脲紫色还原糖+本尼迪特砖红色2、实验材料与用具用水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蚕豆种子、菜豆种子、苏丹Ⅲ染液、50%的乙醇、水、双面刀片、毛笔、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梨、白萝卜、稀释的蛋清液、马铃薯块茎、水、双缩脲试剂A和B、本尼迪特试剂、碘—碘化钾溶液、试管若干支、量筒、研钵、漏斗、滤纸、热水浴3、进行教学:引入:每天用餐时,你是否想过所吃的食物会带给身体哪些营养?事实上,人们可以根据食物成分的化学性质来检测或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高中生物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2.制作徒手切片并进行染色。
3.练习使用高倍镜。
(二)实验原理1.对于生物组织和细胞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可以使用指示剂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
2.脂质中的油脂是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种子中含量较高。
3.苏丹III染液可以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橙黄色。
4.主要的生物组织材料必须制成薄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材料用水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蚕豆种子、菜豆种子,苏丹III染液,50%乙醇溶液,水,双面刀片,毛笔,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1.制片:将子叶切成1~2mm宽的薄片;将切好的薄片置于培养皿的水中,挑选最薄的切片,用毛笔将它放在载玻片中央。
2.染色:用滴管将苏丹III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使切片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乙醇溶液,洗去多余染料。
3.制片:用吸水纸吸取乙醇,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4.观察用低倍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移动装片使切片最薄的部分位于显微镜视野中心。
调整镜头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口。
观察被染为橙黄色的脂肪。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1.观察到脂肪细胞中有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橙黄色的颗粒。
2.说明种子的子叶中含有油脂。
(六)习题回答1.解释观察到细胞间的油滴?可能是由于切片时,细胞膜有破损,用乙醇溶液未完全洗去而造成的。
2.把显微镜从低倍镜换至高倍镜时,为什么视野会变暗?因为视野相对变小了,光强度下降。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和糖类必修一,14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一)实验目的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1.碘-碘化钾溶液与淀粉显蓝色。
2.带白纸在碱性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B(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形成紫色化合物。
3.本尼迪特试剂在热水浴中与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
实验提升演练1.(2017·温州高一检测)下列物质的鉴定与所用试剂、实验手段、实验现象搭配正确的是( )A.油脂—苏丹Ⅲ染液—显微镜观察—染成红色B.麦芽糖—双缩脲试剂—红黄色沉淀C.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D.葡萄糖—本尼迪特试剂—红黄色沉淀【解析】选C。
油脂鉴定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呈现橙黄色;麦芽糖是还原糖,应该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呈现紫色;葡萄糖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需要热水浴加热。
2.(2015·浙江10月选考真题)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化合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反应后呈橙黄色B.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加热后呈红黄色C.向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加热后溶液呈紫色D.用苏丹Ⅲ染液处理花生子叶切片,观察到油滴呈蓝色【解析】选B。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反应后呈蓝色,A错误。
葡萄糖是还原糖,向其溶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加热后呈红黄色,B正确。
先向蛋清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再加入少量双缩脲试剂B,呈现紫色,C错误。
用苏丹Ⅲ染液处理花生子叶切片,油滴呈现橙黄色,D错误。
3.判断从植物体中榨出的液体是否含有油脂,酵母菌利用葡萄糖是否彻底,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最好依次选择的试剂是( )①苏丹Ⅲ染液②Ca(OH)2③本尼迪特试剂④双缩脲试剂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A。
苏丹Ⅲ染液可以检测是否有油脂的存在,本尼迪特试剂可以检测是否有葡萄糖的存在(是否已经完全被利用),双缩脲试剂可以检测是否有蛋白质的存在(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
4.(2017·绍兴高一检测)某人身体不适,全身浮肿,去医院做尿液检查时,化验师做了如下操作:①取稀释尿液2 mL;②加0.1 g/mL NaOH溶液2 mL摇匀;③加0.01 g/mL CuSO4溶液5滴,摇匀;④观察结果有紫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