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整合说课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837.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说课材料一、说教材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
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的珍珠般的泉水。
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单元的导语提示了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
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神奇的泉。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
“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雨儿在歌唱》《雾之美》《古诗两首》《一碗水》《我和企鹅》《小城三月》《梅雨潭》《日出》,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
二、说设计思路《燕子》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
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说课稿四篇篇一:第1课《春》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本单元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3、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1、强调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
”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一、说教材1、单元说明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以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教材《春》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而XXX的《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研究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XXX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把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夏感》是新选入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它替换了原来的《山中访友》,整个单元便有了多彩的四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四季之美吧。
XXX的《夏感》围绕第一句从夏天到来的气象、夏天来到大地上呈现金黄的色彩、夏天来到了人们中三方面来赞美夏的旺盛生命力、赞美劳动,首尾呼应。
有人评价《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那是采天地之大美而凝结的精灵。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作文讲评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名为《写景抒情作文讲评》。
写景抒情与写人记事、议论抒怀都是高中生应该培养的写作能力。
学生现在学习的第二学段的教材,四个单元的作品欣赏,其中有两个单元是写景抒情类散文,一是第一单元的《荷塘月色》等现代佳作,二是第三单元的《赤壁赋》等古代名篇,读写结合,读书时所吸取的语言、技巧、思想情感等养料可以运用到写作中,提升作文水平,写作时的体验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在学生学习完第一单元、正在学习第三单元的时候,布置学生写一篇写景抒情作文。
本课是在批改完学生作文之后的讲评。
2、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 高一学生,甚至高中学生,大部分人的作文的一个不足之处是空泛、平庸,以写景抒情作文为例,语言通顺但却文采不足、对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力与感受力,但没办法更深刻的写出事物的特质与美感。
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在比对阅读中学习感悟事物的特质,发现事物之美,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与想象,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在写作时多考虑写与自己个人有独特联系的事物与风景,写出事物的特点,写出事物与自己的独特联系,避免空泛。
·感悟事物的特质,发现事物之美。
过程方法: ·学习在对比中评判作文的特点和优劣得失; ·学习在阅读吸取作文的写作营养; ·学习反思自己的作写特点,以图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发现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生活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1、对比欣赏法 本课将让学生在对比中欣赏各个写景的段落和篇章,以评判作文的特点和优劣得失。
2、用图片和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领会事物之美。
四、教学过程 1、、讲析本次学生作文的偏向 在批改完两个班的作文后,发现学生的写作题材相对集中,写得最多的是下面几个题材:四季(各种节候的不同特点给了人们不同的情绪和感受)、雨(和流水一起,都是一种能惹人遐思的东西)、黄昏(晚霞的景致最为迷人,黄昏又是一个安祥而适合欣赏事物、思考生活的时刻)、大海、寺庙(我们这里的人熟悉这两样东西)。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共3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1《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受诗歌的束缚,更富有自由性,多样性。
散文可以描写生活中的点滴,也常常抒发作家内心的情感。
《写景抒情散文》是一本以散文为主题的教材,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写作者感性的表达和对自然、人生的诗意描摹。
二、教学目标1.学习教材中的散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2.理解散文中隐含的情感,体会作家的感情抒发和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加深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4.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散文中的感情色彩,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散文中的情感。
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听音乐和赏诗,加强感性的体验,提高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3.写作法:通过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五、课堂设计1.引入:教师播放一首悠美的音乐,并朗读一首关于自然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教学主体:(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分析教材中的散文,体会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3)讨论教材中的经典词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和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的文学灵感和创意。
3.总结:教师概括教材的主旨和教学要点,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笔试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作业评价:通过作文和课堂笔记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春》说课稿【说教材】《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
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
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
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
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学习这篇课文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说学情】我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1.知识结构初一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写景的散文有了接触,对一些修辞方法有了初步的学习,为学习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学习能力初一的到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3.心理特征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待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读的主题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地引导。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感悟作者情感。
②体会拟人、比喻和排比手法的好处。
③品味文章中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图画。
而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与抒情一体的散文。
写景抒情,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情景相生、情文并茂的优秀作文,这类散文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
在尝试此类散文写作时,应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景物描写要传神传神是指描写时不仅能够描绘出景物的特点,而且能给读者如在眼前的感觉。
1、善于观察,抓住特点。
善于观察,即用心体悟身边的景物,并在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
对于景物的感受力是此类散文的写作基础。
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的景物既在我们身边,又能挖掘出我们不曾发现的美。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自身构造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态势、光泽、声响等构造特征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因此,我们写景时一定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本质特征。
正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读者看了原型图片之后会发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荷塘。
如果没看《荷塘月色》,我们很可能日日从旁走过也不觉其美。
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同时,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无不具有其独特之处。
善于观察,才有所感,这是写作的前提;抓住特点,才能写出与众不同之景,这是写作的要诀。
三篇例文抓住校园、乡村、小城不同的特点写作。
2、层次分明。
确定了特点,还要按一定顺序描写。
描绘景物时有主次、有先后之分,既能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和谐的整体感。
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需要,特别是在描绘某一场景时,要注意动静结合,还要注意把笔下景物按某种顺序多层次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感受。
如《荷塘月色》,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树影等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摹写均非常细腻,但它们又不是割裂的,如写荷叶,然后是荷叶中的荷花,然后是风送来的花叶的清香,由风的吹动引出流水;写月色,既注重从上至下的流动,又注重从下至上的浮动,从而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
《紫藤萝瀑布》说课稿《紫藤萝瀑布》说课稿「篇一」一、分析教材《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精练,蕴涵哲理的优美散文。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渗透了主观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人生及历史的思索,作者从平凡而柔弱的紫藤萝,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和蓬勃,由花儿的由盛及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从而使人珍惜生活、珍爱生命。
二、从教法上看,本节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把听说读写融汇课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2、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语言,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从优美的语句中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过程的赏析,既能对修辞手法的.应用进行回顾,又能从中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3、在注重朗读的基础上,赏析本文借景抒情为重点,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对人生初开始的体验、思索,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前观察花并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谈自己观察的花,接下来让学生阅读《紫藤萝瀑布》,并对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阅读能力。
2、合作探究,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的见解,提出看法。
3、联系学习、生活、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欣赏大自然的景物,并以此来解决心中的结,来巩固消化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着眼学生的发展。
1、新课导入联系生活,让学生观察花并描述,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再阅读课文,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2、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借景抒情类的文章的技巧。
七年级语文上册-3《雨的四季》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雨的四季》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它不比朱自清的《春》那么朗朗上口,也不比老舍的《冬天》那么富有语言风格。
但实际上,本文却是可以多角度教学的范本。
它结构清晰,首尾段的抒情前后呼应并有所深入,中间段落的描写生动而不涩难懂,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
它立意深刻,“雨”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读出多种色彩、读到生命的主题,是散文教学的范本。
教材为它设计了不同角度的旁批,有提问,也有赏析。
更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初踏入中学,对生活和生命的认识有无限期许。
在学习过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学生能意识到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情感美,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和修辞知识,但通过朗读的重音、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以及体悟作者情思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雨的四季》作为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重音、停连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将朗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
五、说教法学法配乐朗诵、师生共读、学生自读、仿读、齐读,多种朗读形式并驾齐驱小组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1)从古诗词中描写“雨”的诗句导入。
(2)背诵《春》中描写“春雨”的段落。
(3)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
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散文的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走进春天”为主题,选编了《草原》、《 handling the mountns and seas 》、《 liusu 》、《 Spring agn and agn 》等文章。
这些文章既有散文,又有诗歌,既有写景,又有叙事,既有对春天的赞美,又有对生活的热爱。
单元结束后,学生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句式的优美,感情丰富,想象奇特,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部分学生在朗读、感悟方面仍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需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陆续”、“规定”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学会关爱他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课文的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对春天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5.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目录1.《白鹭》一、说教材《白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学者郭沫若。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白鹭的外形美、和谐美、神态美和动感美。
揭示了白鹭平凡、朴素而高洁的美感,表达了作者热爱白鹭,赞美白鹭的思想感情。
本课是本年级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借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课优美的句子和表现手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学习课文语言的优美性和作者对白鹭外貌描写的手法。
4.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三、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主旨,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3.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加强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能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四、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语句优美,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充分感受课文的句子之美,感受课文句子所呈现出的画面美。
主要采用学生跟随范读录音朗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的语言比较抽象,情感比较含蓄,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品味课文所呈现出白鹭的外形美,和谐美,神态美和动感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歌导入,出示图片。
清清的水田里,两只水鸟正在垂钓。
它们就是——(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小黑板出示古诗《白鹭》,老师有感情地朗读:“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这是大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
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赏读这篇如诗如画的美文。
(二)学习生字词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标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
诗意趁年华——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说课稿【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理念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到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学习具体要求如下:抓住意象、情感、语言这三个要素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借鉴写作手法尝试创作。
在教学提示方面: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活动,感受诗歌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品位;鼓励学生用多样形式呈现作品,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评价方面:侧重考察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品,关注研讨交流及创意表达的能力。
【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诗单元,亦是“活动·探究”单元,教材设计了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三个学习任务。
从单元教学目标看,适合通过开展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与魅力,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和演绎。
【学情分析】学生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系统学习现代诗歌朗诵、鉴赏、创作,还需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主要是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诗歌写作的一般方法。
发展思维能力,积累语言,传承文化,具体而言如下:(1)反复阅读,积累名句。
(2)注意重音、停连、节奏,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韵律。
(3)自主研读,探究意象与思想感情的联系,发展形象思维,理解诗人情感。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通过对比品析,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5)通过模仿和联想,创作诗歌,编写诗集,提高创造力。
(6)借助多种形式阅读和演绎诗歌,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弘扬诗歌文化。
初步学会用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注意重音、停连、节奏,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韵律。
(2)自主研读,探究意象与思想感情的联系,发展形象思维,理解诗人情感。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1)通过模仿和联想,创作诗歌,编写诗集,提高创造力。
(2)借助多种形式阅读和演绎诗歌,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弘扬诗歌文化。
第一单元导学案(单元整合)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中的字词含义,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2.能力目标: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现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领悟作品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探究作品的艺术价
值和时代精神。
预习案
一、阅读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梳通文意,自主完成《优化设计》第一单元的自主梳理部分。
二、为三篇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内容。
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囚绿记
探究案·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经典片段赏读
一、阅读《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1. 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列一个小标题。
2. 品味语言。
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些袅娜多姿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⑵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⑶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⑷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⑸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⑹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二、阅读《故都的秋》完成下面的小题。
1. 读一读第12自然段,谈一谈议论在写景抒情散文中的作用。
2. 品味语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阅读《囚绿记》完成下面的小题。
1.这篇文章以独到的拟人手法著称,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说说有什么好处。
2.结合文章小组交流,谈一谈“绿”的象征意义。
拓展案
一、看下图,模仿《荷塘月色》的第4段,写一段话。
二、小组讨论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概括后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