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善良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善良》王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王蒙所著《善良》一文,位于教材第十二章“人性之光”第三节。
内容详细阐述了善良的含义、表现以及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善良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善良的含义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2.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善良的表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深入理解善良的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善良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2. 新课导入:展示课文,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思考善良的含义。
3.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善良的含义及表现。
c. 结合课文,讨论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关于善良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善良。
5. 随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讨论善良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1. 《善良》2. 内容:a. 善良的含义b. 善良的表现c. 善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身边的善良事迹,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深入理解善良的含义。
3. 作业设计:关于善良的作文。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1. 通过讲述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善良的力量。
例如,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关于善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善良对他人及社会的影响。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善良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王蒙《善良》原文、注释、赏析原文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
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
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故事。
东郭先生,农夫和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
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者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是恶狼。
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
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着善良施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
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
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
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
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
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
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
她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
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
《善良》王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善良》这篇文章,深入思考善良的本质和表现。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体现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善良》的内容概述,包括善良的定义、善良的表现和善良的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王蒙对善良的解读,以及他通过个人经历传达的善良价值观。
3. 讨论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和意义。
2. 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个人对善良的理解和经历。
3.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来思考如何体现善良。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善良的含义。
2. 阅读文章:《善良》王蒙,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文章: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善良的本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个人对善良的理解和经历。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体现善良。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善良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案例分析,观察学生如何将善良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六、教学拓展1. 补充阅读:提供一些与善良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善良表现。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些善良行为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善良的重要性。
3. 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捐款捐物等,让学生将善良付诸实践。
3. 强调善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体现善良。
八、作业布置2.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一项善良行为,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善良》王蒙教案(多应用)《善良》王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善良》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会通过文本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课文《善良》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作者王蒙的观点和态度。
3.善良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善良》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会通过文本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善良。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课文《善良》、多媒体设备。
2.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
3.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蒙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善良》,思考善良的含义。
2.阅读课文(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分析课文(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3)教师总结,强调善良的意义和价值。
4.情感教育(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善良事迹。
(2)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善良。
(3)教师总结,强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5.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作业布置(5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撰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有趣?3.教学方法是否恰当?4.学生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有所提高?5.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善良的含义和价值,树立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中践行善良。
2024年《善良》王蒙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关爱他人,传递善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悟善良的力量。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谈论生活中遇到的善良行为,激发学生对善良的认识。
2.简要介绍作者王蒙及其作品《善良》。
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三、深入解读1.分析文章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善良的品质。
2.探讨文章中善良与邪恶的对比,突出善良的力量。
3.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讽刺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善良的理解。
2.引导学生谈论善良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合作探究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探讨其作用。
2.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善良的内涵。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良。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改编《善良》的结尾,突出善良的力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善良的理解。
2.引导学生谈论善良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写作指导1.分析作文要求,明确写作目标。
2.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善良的品质。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当堂写作,完成关于善良的作文。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写作中的问题。
四、作文评讲1.选取优秀作文进行评讲,分析其写作优点。
2.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善良的理解。
2.引导学生谈论善良在生活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
《善良》王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王蒙的《善良》,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含义,认识到善良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善良》的内容简介。
2. 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善良品质的表现。
3. 讨论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善良》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主人公的善良品质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善良的力量,关爱他人。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善良的美好。
2. 如何让学生将善良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善良品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将善良品质付诸实践,关爱他人。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王蒙及其作品《善良》,引发学生对善良主题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善良氛围。
3.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善良品质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讨论:组织学生就善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善良的力量。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善良》的故事情节。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善良的短文,阐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善良。
八、课程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是否能将善良品质付诸实践。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善良的理解和践行情况,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十、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王蒙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善良的主题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将善良品质付诸实践。
善良王蒙阅读答案【篇一:《善良》复习题】文学常识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2015年,其长篇小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二、阅读理解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摘文中的句子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稚弱而后者显得强大,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善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凶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逻辑角度看,第⑥段中的两句话之间是_______关系。
第11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指出善恶的不同结果。
4.第⑨段中划线的一组排比句高度赞颂了善良,请你根据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再续写出一组排比句。
善良也是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_。
5.文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
这是《课程标准》推荐我们阅读的名著。
你一定熟悉里面的许多寓言故事。
请写出其中两篇寓言的名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句俗语叫“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这话意思是说人不可行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二、1、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2、有所不为;无所不为3、⑩;因果;正反对比(或对比)4、示例:一种美丽,一种崇高,一种正气;或一种纯洁,一种魅力,一种幸福等等5、披着羊皮的狼;狐狸和葡萄;蚊子和狮子;龟兔赛跑;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
6、示例:①对真正的坏人不可行善。
(理由“略”。
)②对需要帮助的好人、弱者、可怜的人应施以援手。
(理由:玫瑰送人,余香留己,我们在行善的过程中不仅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获得快乐。
)(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篇二:《善良》---王蒙教案】? 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善良教案
王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研读文句,理解作者深刻,独到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2.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研读文句,领会作者观点。
诉说自己的善良观。
2、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三、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安排时间预习,排演短举《善良归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良”。
2、观看短剧《善良归家》请同学们抒发感想。
3、作者简介: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等,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时代,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当时王蒙也因为他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被打为右派,可以说是劫后余生。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4、梳理全文结构
5、作者在文中说了很多对善与恶的理解的话,你最认同的是那一句(或一段)?并想一想现实中有没有例子可以说明作者的观点。
结合教师所给例子阐述你对善良的看法。
由学生自己讲述,然后教师做小结并举例。
(重点环节)
6、总结:
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本性善良的我们,在生活过程中肯定会受到各种不良事物的影响,让我们变得复杂,变得有点“邪恶”起来,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善良的思想来纠正我们的行为,改掉我们的不足,让我们变成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爱心、能关心他人的人。
让我们在《善良的人》的歌声中结束我们这节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8、作业: 介绍一个关于善与恶的故事,并就故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⑿:我喜欢善良⑾:善良的内涵⑻量)⑺:善良的作用(或力⑸(二)立凶恶之心对待一切驳:⑶⑷:我们不能以⑵:善良不足恃⑴:善良过了时树靶子(一)破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