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本核算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530.50 KB
- 文档页数:47
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成本核算是一项关键的管理活动,它帮助企业准确计算和控制成本,为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下面将介绍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是以核算为主线,将企业的经济业务按照一定规则和方法进行勘定、记录、计算和报告,以实现成本计算和决策的基础。
1.经济实体原则成本核算的第一个原则是经济实体原则。
根据经济实体原则,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具有独立经济决策能力和财务责任的企业单位。
只有将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进行核算,才能准确计算和控制成本。
2.费用匹配原则成本核算的第二个原则是费用匹配原则。
费用匹配原则要求,企业应将成本与相应的收入匹配,即将成本分配到能够带来收入的产品或服务上,从而实现成本的合理分配和核算。
3.计价原则成本核算的第三个原则是计价原则。
根据计价原则,成本核算应该根据成本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计价方法进行,如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以准确计算成本。
二、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包括全周期核算法和直接成本核算法。
1.全周期核算法全周期核算法是指将企业的全周期经营活动分为若干个成本对象,在不同阶段对成本进行适时核算,从而实现对全周期成本的准确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周期较长、成本波动明显的企业。
2.直接成本核算法直接成本核算法是指将成本根据直接与成本对象相关的因素进行核算,通常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费用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周期较短、成本波动不大的企业。
三、成本核算的实施步骤成本核算的实施步骤可以分为成本预算、成本分配和成本控制三个阶段。
1.成本预算成本预算是指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规划,通过制定预算计划,预测和安排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成本。
成本预算需要考虑市场需求、资源利用、产品成本及其他因素,并与销售预测相协调。
2.成本分配成本分配是指将企业的成本按照一定的依据和规则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上,以实现成本核算和决策的需要。
第二章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学习目标】(1)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程序、账簿设置和期间费用的核算;(2)掌握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3)掌握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成本分配的方法。
【关键术语】成本核算定额消耗量定额成本生产费用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约当产量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第一节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程序及账户设置一、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一)正确划分成本、费用界限为了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保证产品成本的真实可靠,需要在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以及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正确地分摊费用,具体如下:1.正确划分生产经营费用与非生产经营费用一个会计主体在其业务活动中,会发生多种性质的支出。
除了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支出以外,还有资本性支出、福利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
在企业的各种支出中,以制造业为例,只有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支出,才称作生产经营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首先应当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生产经营费用与不应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其他各种支出的界限。
例如,企业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以及对外投资的支出等,都属于资本性支出,应计入有关资产的价值,不能作为生产经营费用列支;企业因各种原因支付的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各种捐赠、赞助支出,以及被没收的财物等,都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只能列入企业营业外支出或在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净利润中开支,而不能计入费用成本;此外,国家统一的会计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列入费用成本的其他支出等,企业都不能擅自列入费用成本。
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界限成本是在购买材料、生产产品或者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并由材料、产品或劳务等负担的耗费。
期间费用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必须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的经济利益总流出。
生产产品需要耗费材料、磨损固定资产、用现金支付工资等职工薪酬。
这些资产的耗费,在企业内部表现为由一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资产,是资产内部的相互转变,不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不是企业的费用。
成本核算基本原理成本核算是指通过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费用进行识别、分配和核算,进而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和成本量的过程。
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全面性、准确性、实质性和时效性等方面。
首先,全面性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全面性要求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所有成本进行核算,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及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的产生有关的费用,比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而间接成本则是指不能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的产生相关联的费用,比如水电费、管理费用等。
只有对所有成本进行全面核算,才能得到准确的成本数据。
其次,准确性是成本核算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准确性要求成本核算应以客观数字为依据,确保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无误。
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原始凭证的管理和审查,确保成本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只有准确的成本数据,才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
再次,实质性是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则之一、实质性要求成本核算应以发生了实质经济业务为依据,排除虚假交易和虚构成本,确保成本核算结果真实可靠。
对于不真实的成本核算行为,企业应及时进行追溯和调整,纠正错误,同时加强内部控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最后,时效性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时效性要求成本核算应及时进行,及时反映企业的成本状况。
企业应建立并完善成本核算的制度和流程,确保成本核算能够按时、准确地完成。
及时的成本核算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控制成本、改善经营效益。
在实际操作中,成本核算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遵循合理性、可比性和经济利益性等原则。
合理性要求成本核算应符合逻辑、合理、科学的原则;可比性要求成本核算应使不同时间、不同成本中心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成本可以进行比较;经济利益性要求成本核算应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利的成本信息。
总之,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包括全面性、准确性、实质性和时效性等方面,通过遵循这些原理,企业能够准确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和成本量,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