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友谊出版社五年级传统文化第二单元 交友
- 格式:docx
- 大小:20.70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第一单元敦厚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积累经典,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古典的美德,知晓敦厚崇礼的正确做法,学会建设和谐班级,营造敦厚之风。
第1课温良恭俭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知道经典选文中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等几种美德。
2. 学习“王述忍怒”的故事,初步了解温和宽厚的美德3. 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敦厚温良的做法,在生活中做到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教学重点:背诵经典选文《论语·学而》,理解温良恭俭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领读一遍后,指导学生自己正确、流利地朗读选文,然后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理解“温良恭俭”所包含的道理。
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1、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平时父母教导我们是如何做人处事的视角分析“想一想”中的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读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3、三、课堂互动,拓展延伸教师讲述王述忍怒的故事,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对于“温良恭俭”应如何做,引导学生领会“敦厚”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四、课堂总结,学以致用1、通过这部分,让学生们反省一下平时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这些行为存在哪些问题。
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改正。
2、同学你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道回家要怎么做么?五、课后反思第2课泰山乔岳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知道君子人格的八种精神特质。
2. 知道“严子陵”的故事,了解严子陵不慕权贵,追求隐逸闲适的高风亮节。
3. 能够背诵《呻吟语?修身》,并且教会学生懂得君子人格的精神特质。
教学重点:背诵《呻吟语?修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本课《呻吟语?修身》的内容熟读成诵。
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1、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本课《呻吟语?修身》的内容熟读成诵,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按本课《呻吟语?修身》中说的那样做一个刚正坚毅,宽广包容的人。
最新五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案(⼭东⼤学出版社2019)第⼀单元友善知道经典驿站第⼀课择善⽽⾏教学⽬标:1、让学⽣理解友善是指⼈与⼈之间亲近和陸,是⼀种⼼存善意⽽外显友好的⼈格状态。
2、让学⽣明⽩友善也是处理⼈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理解友善是指⼈与⼈之间亲近和陸,是⼀种⼼存善意⽽外显友好的⼈格状态。
教学过程:⼀、教材引⼊1、《中华优秀传统⽂化》教材的改编和实施意义。
2、本单元内容的引⼊和编排意义。
根据第⼀单元编排序⾔去讲和引⼊。
⼆、学习新课1、学习理解选⽂的含义。
(1)、学⽣⾃读《论语?颜渊》的选⽂和注释、⽂意。
君⼦成⼈之美,不成⼈之恶 ------《论语?颜渊》①美:好事。
②恶(e):坏事⽣:君⼦乐于成全别⼈的好事,⽽不帮助别⼈做坏事。
(2)、学⽣⾃读《孟⼦·滕⽂公上》的选⽂和注释、⽂意。
出⼊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滕⽂公上》守:看守、瞭望,这⾥指应对来犯之敌或意外的灾祸。
⽣:⼈们平时交往要互相友爱,应对来犯之敌或意外的灾要互相提助,遭遇疾病或困境时要互相照顾,这样百姓之间就亲密和陸了。
(3)、学⽣⾃读《墨⼦?兼爱中》的选⽂和注释、⽂意。
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救贱,诈不欺愚。
-----《墨⼦?兼爱中》①执:控制。
②动:威逼、胁迫。
③放:通“做”,做视、看不起。
⽣:天下的⼈都相亲相爱,强势的⼈就不会控制弱⼩的⼈,多数⼈就不会胁迫少数⼈,富⼈就不会欺侮穷⼈,尊贵的⼈就不会视卑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笨的⼈。
2、温馨点击(1)教师总结:师:我们在与他⼈交住的过程中要择善⽽⾏。
当别⼈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援⼿⼒做到成⼊之美。
在⾯对弱⼩的同学时我们要友善相处,不以⼤取⼩。
当得到别⼊的帮助时。
我们要学会感恩。
友善,它体现礼,影显⽂明,存在于我们每个⼈的⼀⾔⼀⾏之中,弥⾜珍贵。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第一单元仁爱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并熟记经典语句,进而明白仁爱的体现和重要意义,在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树立起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第1课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 通过精读课文,知道孔子、孟子关于仁爱的观点。
2. 通过对“问人不问马”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仁者爱人的主要精神。
3. 在学习、生活中领悟仁爱的重要意义,培养仁爱的优秀美德。
教学重点:背诵经典选文中倡导的“仁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领读一遍后,指导学生自己正确、流利地朗读选文,然后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所包含的道理。
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孟子》;然后,播放录音并范读两段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最后,指导学生理解“仁爱”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互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这一故事来具体地感知孔子的仁爱。
同时也可以设置探究活动,将故事和孔子关于仁爱的言论结合起来探究,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本课设置了一此生活场景,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阿姨抱着小宝宝没有座位;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了;因为灾情,某地的小朋友急切地需要救助。
面对这些生活场景,同学们怎样做才会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这就将本课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了。
建议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谈谈自己会怎样做,并举例说明遇到类似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教师可将学生的建议进行整理,做好积累,也可以自己提出具体建议。
四、课堂总结,学以致用1、师生共同探究樊迟的其他事例或者孔子其他学生的事例,综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让学生们反省一下平时有哪些不听话的行为,认识到这些行为都是不孝之举。
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改正。
2、同学你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道回家要怎么做么?五、课后反思第2课爱由亲始教学目标:1. 通过精读课文,知道“爱”的培育是从爱父母开始的。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天涯若比邻一、单元分析主题一:“便捷的通信”。
从学生最熟悉的电话入手,让学生了解电话的发展、用途、种类,体会电话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主题二:“多彩的现代传媒”。
学生接触较多的通信方式还有电视、广播、报刊等内容,教材通过多种情境进行呈现,并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体会通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捷与便利。
主题三:“走进网络时代”,重在让学生了解电脑及上网的知识,体验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感受网络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带来的方便。
并通过情境设置,了解在网上进行交流的法规,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警惕网络陷阱。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飞速发展的通信事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通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地球似乎变小了。
二、单元特点:1、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学习主题,依据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视角组织每一课的教材内容。
教材力图贴近孩子的思维,引导孩子自觉关注并体验,选材时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异,着眼于学生生活的方言面面,体现探究性、活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2、本单元充分体现了“儿童是学生的主体”这一思想,注重对其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教材所提供的图片、资料、情境模拟等均考虑到了提示、引导作用,为学生想像、实践、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教材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调查访问、提供资料、小提示等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欲望。
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单元总体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的态度。
2、养成讲文明懂礼貌、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1、了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礼仪和法规。
7·友其德也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译文: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
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
“学者不可不择友。
道义相砥,道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学主忠信,友先直谅。
圣人之戒严哉。
”译文:道义互相砥砺,有过失互相规劝,这样的朋友为“畏友”;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危急关头,都能生死相依,这样的朋友可称“密友”;而以甜言蜜语来迎合人,以吃喝玩乐论交情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争夺,遇灾祸就相互倾轧的人是“贼友”。
伯牙绝弦失子期,更无知音之辈;管宁割席拒华歆,谓非同志之人。
分金多与,鲍叔独知管仲之贫;绨袍垂爱,须贾深怜范叔之窘。
要知主宾联以情,须尽东南之美;朋友合以义,当展切偲之诚。
译文:俞伯牙弄断琴弦不再弹琴,是因为钟子期死了,这个世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音的人了;管宁割断席子拒绝和华歆同坐一席读书,是因为他们不是志同道合的人。
经商分利时宁肯让管仲多拿一份,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很贫穷;把绨袍送给范雎,是须贾对他的困窘深表怜悯。
要知道主人和宾客要靠感情来联络,那么双方都应该是东南一方的名人;朋友之间的交往要合乎道义,双方都要表现自己的诚意。
8·君子慎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译文:人在少年时代,品性还没有形成、固定,和别人玩耍,受到别人的熏陶,说话、喜笑、举动,虽然无意学习别人,但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就像别人了;更何况那些要明确学习的技能呢?因此和好人一块居住,就像进入培育芝兰的房子,时间长了自己也芳香了;和坏人一块居住,就像进入屠宰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臭了。
小学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上学期)山东友谊出版社第一单元仁爱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并熟记经典语句,进而明白仁爱的体现和重要意义,在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树立起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第1课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 通过精读课文,知道孔子、孟子关于仁爱的观点。
2. 通过对“问人不问马”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仁者爱人的主要精神。
3. 在学习、生活中领悟仁爱的重要意义,培养仁爱的优秀美德。
教学重点:背诵经典选文中倡导的“仁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领读一遍后,指导学生自己正确、流利地朗读选文,然后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所包含的道理。
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孟子》;然后,播放录音并范读两段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最后,指导学生理解“仁爱”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互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这一故事来具体地感知孔子的仁爱。
同时也可以设置探究活动,将故事和孔子关于仁爱的言论结合起来探究,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本课设置了一此生活场景,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阿姨抱着小宝宝没有座位;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了;因为灾情,某地的小朋友急切地需要救助。
面对这些生活场景,同学们怎样做才会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这就将本课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了。
建议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谈谈自己会怎样做,并举例说明遇到类似情况是如何处理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建议进行整理,做好积累,也可以自己提出具体建议。
四、课堂总结,学以致用1、师生共同探究樊迟的其他事例或者孔子其他学生的事例,综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让学生们反省一下平时有哪些不听话的行为,认识到这些行为都是不孝之举。
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改正。
2、同学你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道回家要怎么做么?五、课后反思第2课爱由亲始教学目标:1. 通过精读课文,知道“爱”的培育是从爱父母开始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山人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练、固”四位一体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教案第二单元天涯若比邻1.便捷的通信——信件传真情活动目标1.培养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认识邮政通信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从小养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优良品质。
活动重点关于通信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写信的注意事项。
活动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出课题1.提问导入:我们用什么办法与远方的亲人取得联系?2.小组讨论交流。
3.深入引导:如果是没有通电话、电脑的偏远地区呢?4.展示一组偏远山区孩子艰苦学习环境的图片,展示一组偏远山区孩子艰险上学之路的图片,展示一组城市小朋友与山区小朋友“手拉手”活动图片。
5.让学生们交流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展现以上几组图片,既能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生活学习条件的优越,珍惜好的学习机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渗透给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的思想。
鼓励同学们与偏远地区小朋友手拉手、交朋友,共同进步。
)6.询问学生哪些情况下我们还经常使用信件传递信息呢?7.小组讨论、汇报。
8.引出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寄信这种通信方式仍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广泛运用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场面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信件的使用情况,让学生对信件所起的作用有一个初步印象)二、讨论交流写信封的注意事项和相关问题1.询问同学们,你们写过信吗?怎样写信才能将信件顺利寄出呢?2.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个信封,简要说明写法。
3.写一写。
给出各种元素,请同学们练习写一个信封,写完后小组交流讨论。
4.教师课件展示信封的正确写法。
教师小结:信封的左上角写收件人的邮政编码和详细地址,中间写清收件人的姓名,右下角写寄信人的地址、邮政编码。
在信封的右上角贴上邮票。
5.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信封的正确写法,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使用标准信封呢?为什么要写清邮政编码呢?还有信封上为什么要贴邮票呢?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选择一个问题讨论交流。
培养人际关系引导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友谊与合作人际关系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小学五年级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个人和社群意识开始形成的阶段。
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学会友善相处、合作共事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建立友谊与合作的能力。
一、培养友善与宽容的态度友谊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互相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友善与宽容的态度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育和示范来引导学生对待他人的态度。
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进行友好交流,并且在冲突和纠纷时学会换位思考,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二、合作学习的实践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和友谊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们可以学会相互配合、倾听他人意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合作评价的机制,激励学生们共同努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友谊与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和冲突,相反,它要求学生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沟通交流和妥协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们学会识别和处理冲突,不让矛盾升级影响友谊和合作。
四、开展团队活动团队活动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建立友谊和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例如户外运动、团队游戏等,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培养信任和默契。
在团队活动中,学生们需要相互配合、互相支持,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友谊关系。
五、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们人际关系的起点,家校合作对于培养学生友谊与合作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家长可以从家庭教育入手,教导孩子们友善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且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六、培养学生情商的发展情商是人际关系的关键能力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等情商方面的能力。
鲁教版五年级品德下册教案朋友之间教案鲁教版五年级品德下册教案朋友之间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教版五年级品德下册教案朋友之间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活动目的:通过用多种形式介绍朋友,回忆与朋友相处时彼此的快乐和相互帮助,感悟友谊的重要性,并懂得珍惜友情。
通过交流,明白哪些行为能增进友谊,哪些行为会损害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活动重点:1、通过回忆与朋友相处时彼此的快乐和相互帮助,感悟友谊的重要性,并懂得珍惜友情。
2、通过交流,明白哪些行为能增进友谊,哪些行为会损害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教学活动难点: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教学活动准备:教师:相关课件学生:1、收集学生难忘的点点滴滴(有相关的东西进行印证,比如小礼物、一起做的小东西等等)2、收集古今中外朋友间友好情深的故事教学活动过程:一、课前游戏,引出主题1猜字谜游戏师:同学们,喜欢猜字迹吗?猜猜看这是个什么字?(点击花)我们来看到底是什么字?古文友表示两人结交,协力互助之意。
师:再来猜个字,这是个什么字?朋,同意吗?仔细看是不是朋字?恭喜你猜对了。
古文朋写作“鳳”,凤高翔时有多以万计的鸟群追随,因此用凤翔之形作为“朋友”的“朋”字。
请看二月互照为朋,二手互援为友,这就是朋友。
2。
你平时喜欢交朋友吗?为什么喜欢?3。
师小结:是啊!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来自朋友的帮助和鼓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朋友”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朋友之间)二、趣味活动,解读主题1:好朋友推介会师导言:当看到“朋友”二字,相信很多同学的心中一定涌出许多温暖与快乐,那就请大家带着对"朋友"的这种感受,一起走进我们的好朋友推介会。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活动目标:1.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2.学会用准确、生动、文明、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3.培养友情,理解交友之道。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一、品味交友之道(一)交流收获1、读一读有关交友的成语:肝胆相照、情同手足、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生死之交、莫逆之交、义结金兰……2、与交友有关的成语。
(根据意思写成语)示例:结交很投缘的朋友。
(义结金兰)①首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故:老朋友。
(一见如故 )②关系亲密,没有隔阂。
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间:缝隙。
(亲密无间 )③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
手足:比喻兄弟。
(情同手足)④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
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形影不离)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鲍之交)⑥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⑦毁琴断弦,表示世无知音,不再鼓琴。
(破琴绝弦)3、成语典故示例莫逆之交典出《庄子?大宗师》。
原文记述:“子祀(sì)、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杵臼[chǔ jiù]之交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 chōng] 。
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传说东汉时山东胶东书生公沙穆隐居在东莱山求学,为筹集求学经费,穿上粗布衣服到陈留郡长官吴大人家做舂米雇工,吴大人见其谈吐非凡,就与他结交为好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
后来公沙穆学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正义官员。
管鲍之交“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叔牙两个人。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二单元交友
7.友其德也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友其德也”的含义。
2.了解传统文化中更多关于交朋友的典故并学习。
3.能在生活中学会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
择良友,弃损友。
养成良好的交友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幅图片对比导入,问学生会和哪张图片中的学生交朋友。
并谈一谈为什么选择他?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尝试背诵。
4、想一想: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5、学生自读“倒屣相迎”典故。
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倒屣相迎”的?(三)忆事思辨
1、小组合作:出示导入的两张图片,如果你作为他们的朋友,你会怎么劝
说他们?
2、找学生上台表演。
(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说文解“朋”,你还知道其他关于“朋”的文化吗?
2、查看资料卡。
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朋友的历史典故。
(五)学以致用
1、搜集关于“朋友”的名言警句,和朋友交流分享。
2、写一写,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
3、小调查: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交朋友的?
8.君子慎交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君子慎交”的意思。
结交朋友要谨慎,不要交结那些比自己差的人作朋友。
2.了解传统文化中更多关于交朋友的典故并学习。
3.能在少年时期谨慎选择自己的朋友,并和德行高尚的良友一起进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墨子悲染丝”的故事导入:有一回,墨子见人染丝,感慨于(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著变化。
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
士也不例外,如果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
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如果所交朋友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
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因此,墨子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感叹!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教师重点词语讲解:款狎:亲近、亲昵。
操履:操守德行。
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有腥臭味。
4、想一想:人在少年时,为什么更需要谨慎交友?
5、学生自读“割席断交”典故。
读完故事,谈一谈为什么管宁与华歆要“割席断交”?
(三)忆事思辨
1、小组讨论交流:选择朋友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朋友呢?
2、找学生上台演绎不同类型的朋友:学生选择自己的朋友。
(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筵与席”,说一说筵与席的区别,了解古文中筵与席的意思及地位象征。
2、查看资料卡。
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朋友的历史典故。
(五)学以致用
1、分享你在交友方面受到哪些启示?
2、写一写,在学校外面,你一般选择哪些人交朋友?为什么选择与他们交朋友?
9.益者三友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益者三友”的含义。
2.了解并搜集传统文化中关于朋友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
3.能在生活中学会以友观人,选择良友共同进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朋友叫着小刚不去学校,去网吧玩。
如果你是小刚,遇到这样的朋友,你该怎么做?学生说一说。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教师重点词语讲解:谅:诚信。
便辟:谄媚奉承。
善柔:阿谀逢迎。
便
佞:花言巧语。
4、想一想: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是有益的?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两类朋友?
5、学生自读“管鲍之交”典故。
读完故事,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三)忆事思辨
小组合作:古人说:“不知其人观其友。
”你觉得“以友观人”有道理吗?(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解这个俗语的比喻含义: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搜集并分享关于朋友的成语或者俗语或者名言警句。
(五)学以致用
想一想,写一写,你和你的朋友都有哪些优良品质,哪些缺点?
你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
10.以友辅仁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以友辅仁”的含义。
2.了解传统文化中更多关于古代朋友的称谓及来历。
3.能在生活中与朋友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陈蕃下榻故事视频导入: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却特为徐稚设一张榻,徐离去时就把榻悬挂起来。
后遂用“下榻、解榻、挂榻”等表示对贤才的器
重或对宾客的礼遇。
学生谈一谈感受。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教师重点词语讲解:道:通“导”,引导。
(三)忆事思辨
1、小组合作:想一想:朋友出现了过失,你该怎么办?
(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古代朋友的称谓”,了解这个古代的称谓。
考一考这些称谓的具体用法。
2、以前好友又称“金兰”,老师又称“西宾”,查阅资料,找出这两个称谓的来历。
(五)学以致用
想一想:清代文学家袁牧路过扬州弘济寺时,看到同时代的另一位文学家蒋士铨的题壁诗,大为赞赏,非常想结交他。
终于,在友人的帮助下,两人得以互通书信,成为挚友。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我们应该称他们是什么样的朋友呢?
11.四海之内皆兄弟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含义。
2.感受古人诗句中体现的结交四海朋友的广阔胸襟。
3.培养学生恭敬有礼,以诚待人。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小视频解说,生谈感受。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教师重点词语讲解:亡:通“无”,没有。
4、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会朋友遍天下?
5、学生自读“三英亲如兄弟”典故。
6、生看“桃园三结义”视频小片段,感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历史中留下的精诚团结,患难与共的兄弟情义。
(三)忆事思辨
小组合作:好朋友亲如兄弟,是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结合生活,小组内讨论一下你的理解。
(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古代兄弟的排行”,了解伯、仲、叔、季的称谓。
想一想这些称谓的具体用法。
2、搜集古人结交朋友展现的伟大情怀与胸襟的诗句。
(五)学以致用
想一想,谈一谈:下面的诗句体现了人们结交四海朋友的广阔胸襟,请认真体会并谈谈你的感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