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787.3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案例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能运用地理原理进行解读的能力3.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能敏锐的捕捉到现实世界中与地理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学情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节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的具体应用,在学生已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后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但自然景观的差异往往是宏观角度上的,学生很难亲眼看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因此为使学生理解和对比景观的差异,特搜集了众多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重点难点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降水的影响2.学会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解读,掌握其成因,特点3.给出自然景观图,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其形成的影响没有风……船上的马匹会因缺乏饲料和淡水而死亡……疑惑3:马纬度气候成因一位横穿北纬10°驴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植被茂密,沟谷狭窄,蚊虫肆虐,降水量大,对游玩造成极大影响......索马里半岛,所见之处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最常见的动物是骆驼,天气炎热干燥......疑惑4:沿北纬10°,非洲东西两岸气候差异明显的原因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看学习目标,关注红色字体标注的关键词。
了解学习目标,有目的的学习课前必备知识迅速回顾【课前必备知识】,掌握记忆(2分钟)温故而知新自主探究1.完成【自主探究】的三个题目,注意在材料里标注关键词,答题的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规范化(5分钟)2.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学生先批分后改正,做好整理(3分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案例一分析一、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疑惑1: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为何多于北部?一位导游在介绍纳瓦里诺岛时说道: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
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
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
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
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
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
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5. 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导学】问题引入:什么是气压带?什么是风带?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堂讲解】1.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课堂练习】1. 针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
2. 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课堂小结】2. 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巩固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
2. 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分析天气现象。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通过地图和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3.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依据临沂市地理教学的“三五四教学策略”,将情感教育、文化育人、探究体验、展示交流、习惯养成贯穿课堂始终,坚持唤醒和激励,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核心价值,将课堂教学分为温故知新-互动探究-当堂达标-质疑反思四部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导学为主要形式,以探究活动为载体,辅以动画演示的直观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情分析:基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节的课堂学习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联系刚刚学习的前两课时内容,以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为主要的难点突破手段,辅以教师及时的点拨和鼓励,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达到能灵活变通、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效果分析:整节课的课堂设计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目标的达成,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以问题导学为主要形式,以探究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辅以教师及时的点拨和鼓励,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努力将情感教育、文化育人、探究体验、展示交流、习惯养成贯穿课堂始终,教学过程中突破了知识难点,有效实现了和谐、主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核心价值,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分析:本课时教材内容整体难度较大,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需要本节前两课时,尤其是热力环流和风两部分内容作为基础,所以学生对上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和本节知识的预习先学同样重要。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还要应用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等常识性物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课前的预习要求和导学案设计中做好知识的铺垫,课堂设计中运用更直观的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教学内容。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评课稿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评课稿「篇一」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
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
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活动探究一】单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第一站,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展示照片和视频】这是他们拍的照片,新加坡樟宜机场,植物园的阔叶、藤蔓和乔木,午后突如其来的暴雨;大家对热带雨林景观十分向往,我们再来看一段热带雨林视频,身临其境感受热带雨林和热带雨林气候。
【提出问题】根据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以下问题:1.新加坡的气候特点是?2.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是?(画示意图)3.热带雨林气候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点?(从植被、生物种类、土壤角度分析)【小试牛刀】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
据此回答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雨林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A、天山天池湖滨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C、桂林漓江沿岸D、武夷山九曲溪边【活动探究二】单一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高考题预热】展示新加坡的照片(樟宜机场、植物园、午后暴雨)播放视频:热带雨林通过图片和视频,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们探究热带雨林气候,上台展示探究成果。
评价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热带雨林气候通过习题,检验学生的“热带雨林气候”掌握情况,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出示高考题,了解学生已有认观看图片,领略热带雨林景观。
观看视频,身临其境感受热带雨林和热带雨林气候借助图片和视频,探究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成因、景观。
到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分享思考成果。
整理知识点到学案上习题练习,分析讲解,巩固知识点。
阅读材料,画出关键语句,赤道(2018年全国Ⅲ卷第1~2题)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
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
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A. 携带方便B. 适用地广C. 文化蕴涵D. 经久耐用2. 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A. 欧洲西部B. 中亚C. 中东D.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站,伦敦,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高考题和伦敦气温降水图分析:1.伦敦的气候特点是?2.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是?(画示意图)3.欧洲西部以乳制品和牛羊肉食物为主,为什么?4.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原因是?【合作探究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视频引入】欧丽薇兰橄榄油油橄榄主要种植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以“高产、优质、高效益”闻名,所产橄榄油是世界优质食用油的代表,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2. 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 讲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气压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3. 讲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等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5. 实际应用举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气压带和风带实际应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及影响。
2.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3.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等因素如何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
3.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讲解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以及主要风带的分布特点。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特定地区为例,让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2. 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模式的影响。
2.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3. 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种影响对环境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分布图和风带分布图。
2. 相关气象数据和案例研究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九、教学安全1. 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遵守纪律,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并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掌握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3. 能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
2. 讲解:讲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解释其特点。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掌握其特点,并能够描述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分类。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推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分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沙漠气候等。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如天气预报、航空事业等。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成因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其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动画演示。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单圈环流【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 b C.c D.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七月,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切断了 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高压。
七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风。
【小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的一目。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大气层、热力环流等基础知识。
但是在新学考课标指导下,在第一次的学习中,没有继续深入。
这一节课的学习,是时隔几个月之后,对大气的再一次接触。
学生虽已经初步形成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思维。
但是由于时间较久,有些遗忘。
并且本节课空间尺度较大,原理、规律又较多,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有较大难度。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 热带季风 季节 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源地成因在教学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理解力,采用逐步假设的思路,讲解绘图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效果分析通过对本节知识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进,学生不再觉得气压带、风带那么难学了。
通过把复杂知识点分解,做知识的铺垫,再从细处入手,层层递进,各个击破,学生逐渐理解学习过程,感受到逻辑思维的乐趣,效果不错《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材分析教材依次介绍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产生的结果——季风环流。
该目知识均为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
教材首先说明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并利用图2-2-11“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分布示意”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三圈环流是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影响、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前提下形成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全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表现形式,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
图2-2-1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表示了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出现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实际的气压带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教材结合图2-2-13“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和图2-2-14“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说明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北半球表现的尤为明显,形成了冬夏季节交替控制北半球的几个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评测练习一、选择题(2018·福州模拟)如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为动力上升B.②为高空西风C.③为热力下沉D.④为东南信风2.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西南部高温干燥B.潘帕斯草原绿草如茵C.理论上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下列四幅图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3~4题。
3.以上四幅图表示的日期属于同一天的是()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4.受以上四幅图中的气压带的影响,最不可能出现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草原气候B.地中海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如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6.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A B C D如图为陆地(用110° E代表)与海洋(用160° 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hPa)的时空分布状况。
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
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冬夏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洋流性质的变化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8.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冬季风风力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B.50 °N附近C.中纬度地区D.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9.图乙与图甲相比较,其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是()A.冬季风减弱,夏季台风偏多B.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C.冬季寒潮增多,夏季北旱南涝D.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北涝南旱(2018·山东潍坊一模)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
如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
据此完成10~11题。
10.1960~197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A.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薄B.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C.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高D.南方冻雨频次偏低11.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不明显的是()A.1890年B.1920年C.1940年D.1960年二、综合题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______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6分)(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_______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6分)(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反思《气压带和风带》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从知识结构上看,它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2.1热力环流的延伸和应用,又为2.3继续学习天气系统做了铺垫,在各类考试中都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考查。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后要准确的绘制出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授中,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和移动等知识点的讲解是以“逐步假设——层层递进——接近现实”。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活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风带气压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的气压中心”,在一个一个假设条件递推的活动中,使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移动、以及在地球上北半球的气压真实状况有了真实完整的印象性信息。
假设一:(1)地球表面均质,没有海陆之分;(2)地球公转时无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始终照射在赤道上;(3)地球不自转:即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结论一:太阳始终照射在赤道上,在赤道和两极地区形成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形成赤道地区空气膨胀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的单圈环流。
假设二:(1)地球表面均质,没有海陆之分;(2)地球公转时无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始终照射在赤道上。
(3)地球自转,于是在气流做水平运动的时候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结论二:形成三圈环流,产生气压带和风带。
假设三:(1)地球表面均质,没有海陆之分;(2)地球公转时有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3)地球自转,于是气流在做水平运动的时候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结论三: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夏至日向北移,冬至日向南移。
假设四:(1)地球表面并非均质,海陆热力性质存在差异;(2)地球公转时有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3)地球自转,于是在气流做水平运动的时候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结论四:北半球真实状况并不是形成带状的气压带,而是高低气压中心相间分布。
(季风环流)提示学生每次假设都在前一个结论的基础上逐渐修正(假设二是在假设一的基础上修改了第3个条件;假设三是在假设二的条件上进一步修改了第2个条件;假设四完全接近真实情况,在假设三的基础上再修改了条件1)最后得到地球的大气运动真实的情况。
得到第四个结论,又为学习“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做了铺垫。
通过自己动手去画“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寻找其中的规律;随着假设的递进,逐步得到:“单圈环流产生→三圈环流,形成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半球的冬季、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在完成四步假设后,理解课本设置知识的前后连续性和整体性。
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步假设没有完成。
因此,这也是对课堂时间控制方面的不足。
在今后中,更应该化繁为简,有效突破重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