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全球气压带风带成因及分布
- 格式:pptx
- 大小:415.69 KB
- 文档页数:12
初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改变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讨论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常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学问。
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其次个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第三课时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说学情本课涉及的内容规律性较强,而同学地理规律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进展,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时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同学已经控制的学问;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推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同学容易感到困窘,所以我们除了补充须要的学问,梳理学问联系外,必需弱化详细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逻辑分析推断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控制大气环流的概念;2.能够说出三圈环流形成的过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逻辑;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时节移动逻辑。
【过程与办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暗示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逻辑性。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用运动、改变、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激发同学亲手探索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
四、教学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逻辑。
五、说教学办法1.通过作板图,实行由简洁到复杂,层层深化的办法化解难点学问举行教学;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3.留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忙同学理解;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同学思维,巩固学问;5.借助比较法、探索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同学动手、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用大气环流的形成前提(假设条件)的变化贯穿教学过程:1、第一次假设,在3个前提下分析理想地球单圈环流图,为后面三圈环流做好铺垫2、第二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有变化(地球自转带来地向偏向力的影响),绘制三圈环流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第三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又有变化(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解释三圈环流的季节移动规律。
4、第四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还有变化(地表不均匀),预告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读图绘图、协作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一、大气环流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形成前提: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一组假设)问题: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引入三圈环流。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1.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1.2 气压带的分类介绍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和赤道气压带的特征举例说明各种气压带的分布和形成原因1.3 风带的分类介绍信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的特征解释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第二章: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和移动2.1 赤道气压带的分布和移动解释赤道气压带的分布特点探讨赤道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原因2.2 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移动描述高气压带的分布特征分析高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原因2.3 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移动描述低气压带的分布特征探讨低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原因第三章:全球风带的分布和移动3.1 信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解释信风带的分布特点探讨信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原因3.2 西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描述西风带的分布特征分析西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原因3.3 东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描述东风带的分布特征探讨东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原因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1 气压带和风带对温度的影响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区域气候的差异4.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区域降水的特点4.3 气压带和风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和模拟5.1 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方法介绍气象观测站和气象卫星等观测工具强调观测数据对研究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5.2 气压带和风带的模拟方法解释数值模拟和遥感技术在研究气压带和风带中的应用探讨气候模型对未来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预测意义5.3 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进展和挑战探讨未来研究的挑战和研究方向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变化6.1 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解释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和移动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贡献6.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6.3 未来气压带和风带的预测利用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探讨未来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七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领域7.1 农业领域的应用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讨农业气象服务在气压带和风带研究中的应用7.2 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航空和海上交通运输的影响强调气象服务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7.3 军事领域的应用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军事行动的影响解释气象情报在军事战略中的作用第八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案例研究8.1 典型气象事件的分析分析热带气旋、寒潮等气象事件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强调气象事件对当地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8.2 区域气候特征的研究以亚洲、非洲、北美等地区为例,研究区域气候特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探讨区域气候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3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化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九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科普宣传和教育9.1 科普宣传的重要性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科普宣传对提高公众气象意识的作用探讨科普宣传在气候变化教育中的意义9.2 科普宣传和教育的方法介绍多种科普宣传手段,如科普文章、讲座、展览等强调教育部门、气象部门和社会团体在科普宣传中的合作9.3 气压带和风带科普宣传的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气压带和风带科普宣传案例探讨科普宣传在提高公众气象意识方面的成效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10.2 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展望探讨未来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方向和挑战强调跨学科合作在气压带和风带研究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重点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分类,以及它们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不仅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与分布)”的基础,还可为后面分析自然带的形成、分布提供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知识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而对三圈环流中高空形势不做要求.结合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确立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3)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绘制地理示意图的技能.(4)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知与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生活、生产实际中与气压带风带有关的地理现象,自主、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分析、探讨。
2、课堂中交流、表达、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示分析、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几个内容:教学重点是(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首先这两点是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对接下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作了铺垫,具有迁移性.教学难点则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因为该部分的内容较为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因此难度较大.二、教法和学法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这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气压带和风带1. 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假设条件:①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②地球静止不动;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引言】你是否曾经注意过,地球上的空气是如何分布的呢?为什么有些地区常年多风,而有些地区则相对较少?这一切都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密不可分。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既是大气环流的自然结果,也是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将全面评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天气现象。
【主体】一、全球气压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在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气压带的基本概念。
气压是指地球上某一点上空的大气压力,而气压带则是指沿着纬度线上的某个范围内,具有相似气压特征的区域。
1.1 主要气压带的分布特征根据地球上的纬度差异以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全球气压带大致可以分为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
低气压带位于地球赤道两侧的30°纬度附近,高气压带则分布在两极附近的60°纬度左右,而赤道低气压带则位于赤道附近。
1.2 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气压带的形成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密切相关。
在赤道附近,太阳辐射强烈,地表受热快,导致空气升温、膨胀,形成低气压带。
随着空气的上升,水汽凝结形成云层,降水增多,使该地区呈现常年多雨的特征。
而在两极附近,太阳辐射较弱,地表受热慢,导致空气冷却,密度增加,形成高气压带。
高气压带附近的空气下沉,相对干燥,降水较少,使这一地区常年较为干燥。
二、全球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全球风带的分布与气压带紧密相连,气压梯度引发了气流的形成和运动。
风是由高压向低压的空气流动形成的,因此风的方向和强度直接受气压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风带则是指在特定气压带上,出现的主要风向和风速分布的区域。
2.1 低纬度风带在低纬度地区,北半球的气流由东向西偏北吹,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的东风,销向赤道。
这个风带被称为“副热带脊线”,因为在这里,大气中的上升和下沉运动相对较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气象环境。
高一地理《气压带风带》说课稿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三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气压带和风带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用图表示:大气运动(根本原因)↓全球性大气环流(承前启后)↓天气现象、气候形成(重要影响)↓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a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b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2。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四)教材处理: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时,注意知识的迁移及图文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引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分别形成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两极的运动,高空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当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空气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从而形成三圈环流。
二。
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制造假设,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二)说教法1.设问式探究教学假设一: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单圈环流假设二:地表均一,考虑地球自转,但不考虑公转—-三圈环流假设三:地表均一,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多媒体演示教学,通过板图、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重点和难点(三)说学法1、探究式学习2、创设环境、课堂模拟3、板图练习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讲授(二)、具体教学过程:1、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教学,成败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边做模型(或边画图),边理解.为此,采用以下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