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16高三生物考前三个月讲义图示2细胞代谢相关图示
- 格式:doc
- 大小:684.50 KB
- 文档页数:7
细胞的代谢基础知识填一填.发生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具有半透膜;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1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胞吞和胞吐等都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2.质壁分离与复原、细胞融合、自动复原的原因:首先植物细胞因外界浓度较高而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接着因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被细胞吸收,使细胞内外浓度差逆转,当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时,细胞吸水而复原。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新的外界溶液,3.质壁分离实验中引流法置换细胞外界溶液的操作方法: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但前者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和胞吞都消耗能量,4 但后者不需要载体蛋白。
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其原并不降低活化能,而酶具有催化作用是与无催化剂对照,5.加热只是为反应提供能量,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对照,其原理是能够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代表磷酸基团。
其合成部位有细胞质A~P,其中表示腺苷,PPA6.ATP的结构简式是—P~只直接提供能量的(ATP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
是绝大多数,不是所有)和叶绿叶黄素、类,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体中色素共有7.4,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不能利用紫外光)素b。
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缺镁时叶片发黄的原因是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镁后叶绿素合成受阻,而叶片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黄色。
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色素在层析液里的溶解度不同,8.上扩散得快;纸层析后滤纸条上色素带太浅的原因:研磨不充分、无水乙醇加入过多、滤纸条未干燥处理、未重复画滤液细线等。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合成物质变化:水的光解和ATP .光反应9??能量变化: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场所:叶绿体基质中???分解的还原及ATPC物质变化:CO的固定、.暗反应1032??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课标专用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篇教材基础保分必背二细胞代谢讲义保分必背1.细胞代谢是指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2.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高效性是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5.ATP可以与ADP转化的理论基础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也容易形成。
6.细胞内ATP的含量很少,但细胞对ATP的需要量很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依赖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7.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点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所不同的是有氧呼吸需要氧和线粒体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
8.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的直接原因是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
9.细胞呼吸的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维持恒温动物的体温。
10.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11.温室大棚中补充光源常补充红光或蓝紫光,原因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12.在黑暗中培养的幼苗叶片黄化的原因是黑暗中叶绿素无法合成而且逐渐分解,最终剩下较稳定的黄色类胡萝卜素。
13.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是O2、ATP和[H](NADPH)。
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 的转化途径是CO2→C3→(CH2O)。
14.将幼苗突然由光下移到黑暗处:C3、C5、[H]、ATP含量变化情况是光反应停止,[H]、ATP含量减少,C3还原减慢,C5合成减少,但CO2供应不变,C5仍在和CO2合成C3,故C3含量增加,C5含量减少。
15.突然减少CO2供应,C3和C5的变化情况及原因是暗反应中C5固定减少,导致C3合成减少,当光照不变,C3还原成C5仍在进行,故C3含量减少,C5含量增加。
图示2 细胞代谢相关图示1.图1是对酶的某种特性的解释模型,图2、3、4、5、6、7是用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的结果,据图判断下列说法:(1)图1和图7都说明酶作用的专一性,其中b为麦芽糖( ×)(2)图5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基本单位为氨基酸( √)(3)图2说明酶具有高效性,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4)图3/图4说明了反应溶液中温度/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pH/最适温度,其中A点的pH为7,B点的温度为35 ℃(×)(5)图3和图4中温度和pH对酶的影响机理是完全一样的( ×)(6)图3中,温度由30 ℃→37 ℃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7)图4中,温度从0→B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8)图6能说明Cl-是该酶的激活剂,而Cu2+是该酶的抑制剂( √)(9)若在图6中的D点时增加酶的浓度,则反应速率不变( ×)2.细胞内糖的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判断下列叙述:(1)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2)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3)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4)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所以在无氧呼吸过程中无[H]积累( √)(5)真核细胞中过程①产生的[H]可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6)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过程中发生了图示过程①和④,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因为酒精是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7)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进行图示中①②(×)3.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甲、乙、丙、丁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
判断下列相关叙述:(1)甲浓度下,细胞呼吸的产物除CO2外,还有乳酸( ×)(2)甲浓度下最适于贮藏该器官( ×)(3)乙浓度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4)丙浓度下,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最少( ×)(5)丁浓度下,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产物中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6)丁浓度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7)丁浓度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4.如图Ⅰ表示某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的甲、乙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图Ⅱ表示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该叶肉细胞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相对浓度的变化趋势。
图示2细胞代谢相关图示
1.图1是对酶的某种特性的解释模型,图2、3、4、5、6、7是用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的结果,据图判断下列说法:
(1)图1和图7都说明酶作用的专一性,其中b为麦芽糖(×)
(2)图5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基本单位为氨基酸(√)
(3)图2说明酶具有高效性,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4)图3/图4说明了反应溶液中温度/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pH/最适温度,其中A点的pH为7,B点的温度为35 ℃(×)
(5)图3和图4中温度和pH对酶的影响机理是完全一样的(×)
(6)图3中,温度由30 ℃→37 ℃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7)图4中,温度从0→B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8)图6能说明Cl-是该酶的激活剂,而Cu2+是该酶的抑制剂(√)
(9)若在图6中的D点时增加酶的浓度,则反应速率不变(×)
2.细胞内糖的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判断下列叙述:
(1)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2)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3)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4)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所以在无氧呼吸过程中无[H]积累(√)
(5)真核细胞中过程①产生的[H]可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6)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过程中发生了图示过程①和④,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 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因为酒精是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7)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进行图示中①②(×)
3.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甲、乙、丙、丁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
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1)甲浓度下,细胞呼吸的产物除CO2外,还有乳酸(×)
(2)甲浓度下最适于贮藏该器官(×)
(3)乙浓度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4)丙浓度下,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最少(×)
(5)丁浓度下,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产物中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6)丁浓度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7)丁浓度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4.如图Ⅰ表示某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的甲、乙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图Ⅱ表示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该叶肉细胞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相对浓度的变化趋势。
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1)图Ⅰ甲中水在类囊体薄膜上被消耗,乙中水的消耗与产生都在线粒体内膜(×)
(2)图Ⅰ甲中可发生CO2→C3→C6H12O6,在乙中则会发生C6H12O6→丙酮酸→CO2(√)
(3)图Ⅰ甲、乙均能发生能量转换,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在甲中,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发生在乙中(×)
(4)图Ⅱ中A、B物质的动态变化发生的场所和图Ⅰ甲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相同(√)
(5)图Ⅱ中物质A为C5化合物,B为C3化合物(×)
(6)图Ⅱ中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 (7)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低(×)
(8)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低(√)
5.图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其中实线表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
图乙为该植物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示意图。
图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中M和N代表两种气体的体积),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1)由甲图可知,在温度为30 ℃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
(2)由甲图可知,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温度只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
(3)若已知乙图是在30 ℃条件下绘制而成的曲线,如果温度改变为45 ℃,图中a点上移,b 点右移,c点左移,d点上移(√)
(4)乙图中当缺O2时a点下降;缺Mg时b点右移;如果从c点开始增加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d点向下方移动(√)
(5)乙图中b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 TP的细胞器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6)乙图中c点之后,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可能是CO2和温度等,可以通过适当增加CO2浓度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7)乙图中的纵坐标数值即为丙图中的m4(×)
(8)在乙图中a、b、e、f任意一点,丙图中都有m1=n1>0,m2=n2>0(×)
(9)在图甲中的40 ℃和图乙中的b点时,丙图中有m1=n1=m4=n4(√)
6.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
获得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判断相关叙述:
(1)图甲中的b点对应图乙中的B点,此时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丁中的①(√)
(2)到达图甲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CO2浓度最高,对应图乙中的D点,而此时细胞内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丁中的④(×)
(3)图乙中的H点对应图甲中的g点,此时细胞内的气体交换状态对应图丁中的④(×)
(4)有机物开始合成至合成终止分别对应图甲中的d→h段、图乙中的D→H段,图丙中的B′→I′段(×)
(5)图丙中的A′B′段C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H]和A TP,C3不能还原成C5(√)
(6)图丙中的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H]的含量较高(√)
(7)图丙中的C′D′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上午该地区天气暂时由晴转阴(√)
(8)F′G′段C3化合物含量下降的原因是气孔闭合程度加大,缺少CO2,CO2固定受阻,而原有C3化合物不断被消耗(√)
(9)经过这一昼夜之后,该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减少(×)
7.如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该装置置于20 ℃环境中。
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 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
30 min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 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位置X 处。
请判断:
(1)若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净光合作用速率,该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8 mL/h(√)
(2)若将图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换成等量清水,重复上述实验,30 min后,要使水滴维持在位置X处,针筒的容量需向左调节(×)
(3)若将图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换成等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在20 ℃、无光条件下,30 min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1 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X处。
则在有光条件下该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是0.5 mL/h(×)
(4)假若在该植物的叶片上涂上一层凡士林,光合作用的速率会大幅度下降,这一做法主要限制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5)如果在原实验中只增加光照强度,则针筒容量仍维持在0.6 mL读数处。
在另一相同实验装置中,若只将温度提升至30 ℃,针筒容量需要调至0.8 mL的读数,才能使水滴维持在X 的位置上。
比较两个实验可说明:在上述条件下,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光照而是温度(√)
8.某研究小组进行某植物的栽培试验,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光合、呼吸曲线;图2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48 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变化曲线;图3为适宜CO2浓度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该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影响曲线。
请结合图像判断下列说法:
(1)图1中的虚线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当温度达到55 ℃时,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2)图1中,因40 ℃与60 ℃时,CO2的吸收量均为0,所以二者的生理代谢状态相同,图2中与图1的F点生理状态相同的点有4 个(×)
(3)图1中在温度为30 ℃时,叶肉细胞内的[H]用于与O2结合形成水和还原三碳化合物(√)
(4)图2中实验开始3 h内和在6 h时叶肉细胞产生A TP的场所相同(×)
(5)图2中在18 h时叶肉细胞中CO2的移动方向为由线粒体到叶绿体,在30 h时叶绿体内的ATP的移动方向是由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
(6)图2中由12时到18时叶绿体内C3含量变化是增加(√)
(7)图2中叶绿体利用CO2速率最大的时刻是36 h时,前24小时平均光照强度小于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
(8)图2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在42 h时。
经过连续48 h的培养,与0 h相比48 h时该植物的有机物量是增加(√)
(9)图3中E点时,25 ℃条件下产生的氧气量等于15 ℃条件下产生的氧气量(×)
(10)依据图3分析,若图2所示实验温度为15 ℃,现若将温度调整为25 ℃条件下保持恒温,其他条件不变,则图2中6 h时的光照强度为2 k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