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省大田县东坑矿区矿床开采的区域地质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福建省政和县东坑火山喷发盆地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摘要:东坑火山喷发盆地位于闽中裂谷带北段,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复杂,为成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该区已发现有 22 处金矿床(点),本文通过金矿成矿条件分析和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出今后该区金矿主要找矿方向。
关键词:东坑火山喷发盆地;成矿条件;燕山期;火山热液型1 概况东坑火山喷发盆地位于政和县南部,平面形态呈不规则椭圆状,长轴约20km,短轴约14km,面积约280km2。
地处闽浙粤火山带(Ⅰ)中段,闽东火山活动亚带(Ⅱ)的北段,寿宁-梅林北东向火山喷发亚带(Ⅲ3)和松溪-宁德北西向火山喷发亚带(Ⅲ6)的交汇部位。
复杂的构造背景为本区火山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该区具有较好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有利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
东坑火山盆地附近目前已发现15个金矿床和7个金矿点,其中中型矿床 1处(政和东际)、小型矿床 14 处。
2 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区内金矿主要赋存于断裂带及其次生构造裂隙带内,部分赋存于层间断裂带、褶皱滑脱带或不整合面中,燕山期尤其是燕山晚期是区内金矿的主要成矿期。
矿体形态、产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一般呈脉状、透镜状、网脉状、树枝状赋存在火山岩地层中。
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硫化物型、次为构造蚀变岩型。
矿石结构以脉状穿插结构、交代结构、碎裂结构及固溶体分离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团块状、条带状、脉状及浸染状。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脉旁围常有强弱不均、宽窄不等的蚀变带,矿化石英脉内常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硫化物伴生,金与这些硫化物关系密切。
矿体走向延伸20-200m不等,倾向延深一般25-150m,矿脉厚一般1-3米,常出现局部膨大,最大可达41.11m。
近矿围岩往往发生强烈的硅化,形成硅化岩或硅化角砾岩,围岩蚀变为一套中~低温热液蚀变组合,金矿床(点)的成因类型多为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次为热液改造型。
3 成矿条件3.1地层控矿条件分析研究区附近已有22 处金矿床(点),赋存于中生代石帽山群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中的共5 个;赋存于南园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中的 10 个;赋存于岩体中的共 2 个;赋存于上元古代变质岩中的 5 个。
福建大田大坑铁锰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胡集禄(福建省121地质大队福建龙岩364000)摘要铁是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金属,而铁锰矿则是工业冶炼铁金属的重要来源e 以大坑铁锰矿为研究对 象,阐述大坑铁锰矿区域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和矿石质量等,研究探讨大坑铁锰矿的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 标志,为本区及周边地区地质找矿提供借鉴依据0关键词铁锰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热液交代中图分类号:TD 8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064(2017)03-026-02I衫■名热境1/能源开发1CN35-1272/TK —f1区域地质概况大坑铁锰矿位T 福建省大田县境内,区域上属武夷山〜 戴云山隆起带东侧,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背斜构造及断 裂带控制了岩浆岩的侵人活动,燕山晚期公浆穴侵入发 生接触交代作用给本区铁锰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 条件。
区域内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由铁锰 矿、铅锌矿、煤和石灰石等。
区域地质简图见图本K 地层出露简单,大面积分布二叠系下统童子沿组 (Pit )和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 J )地层s林地组(C J ):主要为黄白色、浅灰白色的薄-中层状砂 砾岩、砂岩,局部夹炭质页公。
石英砂砾岩、砂岩受区域变质 作用,石英颗粒发生重结晶,形成石英岩#童子公组(plt ):力性以泥耑、钙质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 及炭质泥:V ;•。
受岩体侵入的影响,公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热变 质作用,形成红柱石化泥公、红柱石化粉砂岩、石墨化高炭泥 公和石墨等。
泥>7中见少数黄铁矿结核和粉砂质条带,显示 波状-水平层理。
见煤层(线),其底板多为石英细砂岩,顶板 多为泥岩。
显示明显的粒度小旋回。
由于煤层(线)受热变质 作用,变为石墨&2.2构造本区断裂发育,主要有^、^^3和F 4断层,其中R 规模 相对较大。
R 断层:张性正断层,总体上走向北北东向,贯穿矿区中 部,倾向273°〜310°,倾角51°〜72°延伸长度约为3.1km 。
穴田县元山水泥用石灰岩舻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採讨黄景河(福建省197地质大队福建泉州362000)I衫■名热境1/能源开发1CN35-1272/TK —f摘要综述了大田县元山水泥用石灰岩矿的赋存层位、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矿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自然类型等 特征,并分析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关键词水泥用石灰岩矿地质特征成因大田元山中图分类号:TD 8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064(2017)03-024-03元山矿区位于大田县城北西部方位338。
,直距约 32.0km 处,行政区隶属大田县建设镇元山村管辖51区域地质概况区域位于闽西南拗陷的北东部,受政和一大埔北东向断裂带、永安一晋江北西向断裂带的影响明显。
区域西侧分布 有下石炭统林地组(C J )、上石炭统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 (C 3C -Piq )、下二叠统文笔山组(PlW )、下白垩銃黄坑组(K h ), 第四系(Q )分布于区内北东侧。
其中林地组(C J )、上石炭统 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与文笔山(P 1W )呈断M 接触;下二叠 统文笔山组(PlW )与下白垩统黄坑组(Kih )呈喷发不整合接 触,区域断裂构造发育(见图1)#2矿区地质概况本矿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文笔山组)碎屑沉积岩广泛出露,占工作直面积50%以上,燕山晚期义'‘浆公强烈侵人, 分布较广,约占工作区面积45%,其余由第四系占据;区内 构造简单,以滑脱断裂为主32.1 地层区内地层出露较完整,主要为一套二叠系下统海陆交互 相〜浅海相碎屑沉积物,自老至新可分为:栖霞组(P iq)、文笔 山组另外零星见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 Jh地层自老至新分述如下:(1)下石炭统林地组(C J ):出露范围极小#与下二叠统栖霞组断层接触,&性以灰白色厚层变质石英砂岩、硅质公为主。
(2)下二叠统栖霞组(Piq ):下覆于下二叠统文笔山组, 呈北东向展布;北东〜南西揭露长约700m ,北西~南东揭露宽 约100m ,东部被燕山晚期侵人的花岗闪长”存蚀。
浅谈福建省大田县东坑矿区矿床开采的区域地质条件
作者:黄永炜郑立庆时帅印申喆宇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矿区所在处的地层、构造、侵入岩这三大矿区地质特征以及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情况,对矿区矿床开采的区域地质条件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为矿床开采施工提供地质方面的技术参考。
关键字:矿床开采、地质特征、地质条件
1矿区概况
1.1 行政区域
矿区位于大田县城正北,行政區隶属大田县文江乡东坑村管辖,直距约20.3km处矿界范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km,南北宽1.85km;矿区面积为1.74km2。
大田—沙县县道柏油公路从矿区东部经过。
矿区至大田县城35km,并有道路与矿山公路相连接。
1.2 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戴云山脉西侧,群峰跌嶂,峡谷嶂谷切割发育,总体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形,山脉总体走向为北东,矿区最高点为汉山,海拔804.30m,最低标高为龙门,海拔为470.9m,相对高差333.4m。
地表第四系覆盖,厚度较薄,一般为0~3.0m。
部分矿体裸露于地表。
1.3 经济概况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森林资源丰富。
盛产松节油、棕片、香菇、山茶、笋干、百合、金桔、蜂蜜等。
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铁、锰、铜、铅锌等,劳动力较丰富,剩余劳动力主要输出到发达地区;供电及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早元古代麻源群(Pt1M)。
该套地层大面积分布于矿区西北部,总体倾向南东,其厚度大于400米。
岩性主要为绿灰色,风化后呈紫红色、灰白色的云母石英片岩及变质泥质云母(粉)砂岩、浅灰绿色千枚岩、
绢云石英变粒岩夹变质二长花岗岩组成。
岩石为变余砂泥结构与鳞片变晶结构,具有千枚岩化构造和片理化构造。
2.2 构造
受区域构造影响,区内以NE、SE向构造形式为基本格局,受后期构造影响,本区发育有4条主要断层:F1、F2、F3、F4,各断层分述如下:
F1逆断层发育于华力西期侵入的前坪岩体(γδ4)中,断层向东北镇方向移动,倾向于西北部,倾角为40°至50°。
位于矿区东南侧。
断层破碎带宽1~4.2m,岩性破碎,局部见有褐铁矿化,断层地表延伸长度3公里以上。
F2逆断层出露于早元古代麻源群(Pt1M)中,并切割前坪岩体,位于矿区西北侧外围。
断层倾角30°~45°,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层地表延伸长度1公里以上。
F3正断层位于矿区西北侧,出露于早元古代麻源群(Pt1M)地层中,并局部切割前坪岩体,断层走向南东,倾向于西南,倾角为20至35度,地表延伸长度将近1公里。
F4断层位于矿区东南侧,出露于华力西期侵入的前坪岩体(γδ4)中,断层性质不明,断层地表延伸长度将近1公里。
2.3 侵入岩
本区岩浆岩发育,主要为前坪岩体即华力西期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γδ4)和花岗斑岩(γπ)及数条石英斑岩脉(λπ)和辉绿岩脉(βμ)。
3 区域地质条件
3.1 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东南部见有一条由北东流向南西的沟谷,水量受大气降水的直接影响。
由于地表沟谷发育,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裂隙渗流等途径流动,地下水排泄以泉水形式、补给河流等形式排泄。
自然排泄良好。
因此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型。
3.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矿区矿体及其围岩,按照工程地质特征分为三类。
1.松散软弱工程地质岩组:主要由第四系及岩层、岩体强风化带组成。
第四系为砾石、黄土、杂粘土等,厚度0~3.0m,主要分布于沟谷两侧及小山包;强风化带岩性为花岗岩,岩石
已风化为散状、土状,只局部可见基岩形态。
该带完整性差,不稳定,容易坍塌,为松散软弱工程地质岩组。
2.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由变质泥质云母(粉)砂岩、千枚岩、变粒砂岩、花岗岩弱风化、微风化带组成。
该带相对下部基岩,属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
3.坚硬工程地质岩组:随着矿区地质工作的进行,应对矿体顶底板开展岩样采样,采样工作要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并进行抗压抗剪试验与RQD值的测试工作,确定矿区内矿体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暂定为简单-中等类型。
3.3 环境地质条件
1.区域稳定性: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本区防震烈度属6度区,区域稳定性好。
2.地质灾害:本区属中低山地貌,据了解历史上未发生过较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地表水质量:本区总体水质矿化度低,矿区环境地质条件良好。
参考文献
【1】郑清伟,钟颖先,赖传隆,蔡海兵.《福建省大田县东坑矿区瓷土矿详查实施方案》[R].福建,福建省197地质大队;201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