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的
- 格式:pdf
- 大小:206.19 KB
- 文档页数:2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究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治疗中起到的作用,为临床上帮助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与护理自我管理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与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我管理水平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护理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在创伤骨科中,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发病率较高,其发生率也显现出逐年上升的的发展趋势,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肢体在骨折之后易留功能性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担[1-3]。
这就对护理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以保障患者顺利康复,减轻患者痛苦。
系统化护理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将系统化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
应用系统化护理干预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有着很大的功能价值和应用优势[4-7]。
本次研究就是探究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19~71岁,平均(58.23±9.12)岁,所有患者诊断标准依据《坎贝尔手术学》中对长管状骨骨折分类的诊断标准[8]。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4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19~69岁,平均(57.12±8.98)岁,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16例。
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108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4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采用系统化护理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临床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四肢长管状骨骨折;骨外固定支架;系统化护理;临床效果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是现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骨外固定支架是现在用于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重要手段[1]。
护理方式在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系统化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加快康复的速度[2]。
现选取本院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108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本院进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108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4例。
对照组男27例,女27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67±14.28)岁;实验组男25例,女29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3.78±16.89)岁。
骨折类型为肱骨骨折22例,尺骨骨折24例,桡骨骨折16例,股骨骨折20例,胫骨骨折18例,其他骨折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
系统化护理分为术前和术后护理,具体如下。
1. 2. 1 术前护理①骨折处的伤口和皮肤护理。
骨折处用夹板固定,减少患者骨折处的移动,对出血处止血和消毒,然后进行皮肤准备,皮肤表面先清理和消毒,避免细菌感染;②心理护理。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应用目的分析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86例作为对象,均实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疗。
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系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整体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对照组护理干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1.3%、76.7%、74.4%,而观察组则分别为95.3%、93.0%、90.7%,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应用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标签:系统化护理干预;骨外固定支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效果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川骨外科中比较常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
骨外固定支架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主要手段,在治疗的过程中,若能够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方式,将会快速地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1]。
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86例作为对象纳入样本中,对系统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86例作为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数分组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
对照组: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78±1.23)岁。
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25±1.43)岁。
对两组上述各项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向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纠正患者对疾病及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认识偏差,提升患者的认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系统化护理在四肢长管骨折手术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化护理措施,将其应用于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折手术护理过程中,研讨护理效果。
方法:在我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救治及诊疗的四肢长管骨折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定44例,均开展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执行随机法分组,实验组纳入22例患者并展开系统化护理,对照组纳入22例患者并展开常规护理。
结果:将2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更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结论:利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折手术护理过程中,融入系统化护理理念,效果显著。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折;手术;护理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ystematic nursing measures, and apply them to the nursing process of the treatment of long tube fracture of extremities with external fixator and discuss the nursing effect. Methods: 44 patients with long tube fracture of extremities who were trea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8 to August 2019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or and p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method. 22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systematic nursing was carried out, 22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compare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nurs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integrate systematic nursingconcept into the nursing process of the treatment of limb long tube fracture with external fixation.[Key words] systematic nursing; external fixation and stent treatment; long tube fracture of limbs; operation; nursing effect在临床上常见四肢长管骨折患者,患者容易出现功能性障碍,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导致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相应增加[1]。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9-10-23T13:26:39.3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9期作者:陈晨[导读] 目的:探究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00032【摘要】目的:探究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选择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参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更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实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十分突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干预;骨外固定支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发病率相对较高。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但据相关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在治疗期间配合高效的护理干预方式可以快速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
为此,该项研究主要针对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随机纳入了52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开展了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6例,参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0±25.0)岁;研究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18~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24.5)岁。
经影像学检查,患者被确诊为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加入此项研究;同时要排除患有其严重基础性疾病与精神疾病患者。
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对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行系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计算法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常规组和系统组,各42例。
两组均接受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系统组接受系统化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和自我护理评分。
结果:系统组护理满意度40例(95.24%)显著高于常规组28例(66.67%),系统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
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结论:对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行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骨外固定支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创伤类型较为复杂和繁多,临床上对于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治疗通常采取支架的治疗方式,经过临床研究显示,在骨折固定支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骨折移位、针孔感染的等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
伴随临床医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系统化的护理干预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的过程中[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自愿接受本组研究,将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计算法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常规组和系统组,各42例。
其中,系统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34.7±5.3)岁;常规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为1018~74岁,平均年龄(35.4±5.8)岁。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系统化护理干预对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对护理满意度、自我管理情况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接受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情况以及自我管理情况。
方法: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一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成人数相同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与自我管理情况。
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42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56%(34例);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
结论:基于系统化护理干预展开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护理,获得满意护理效果,并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系统化护理干预;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发生后,经治疗需配合骨外固定支架恢复较长时间,但在恢复期间,护理工作十分关键,通过护理观察渗血、感染等情况,控制并发症,加速骨折处愈合[1]。
因此,我院临床实践中证实系统化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本次研究意在分析系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情况,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一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成人数相同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中45例患者(28例男、17例女),年龄在24~62岁之间,均值为(43.39±5.28)岁;观察组中45例患者(25例男、20例女),年龄在20~60岁之间,均值(43.01±5.74)岁。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以科内护理工作标准展开,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病情变化、做好运动与饮食指导,按照要求更换药物。
观察组接受系统化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外,护理措施如下:予以针对性饮食指导,叮嘱骨折患者多补充骨胶原蛋白、钙、维生素(B、C),对患者骨折处生长与愈合有着重要作用;且恢复期间禁止摄入辛辣、生冷等具有刺激性食物,多摄入优质蛋白与钙质[2]。
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化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采用系统化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情况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p<0.05)。
结论: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效果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是临床骨科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骨折后患者易因治疗不当及护理不当等措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较多并发症及功能性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
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特探讨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见下文。
1 基线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该组患者共有30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1.25±2.26)岁,肱骨骨折患者有12例,腓骨骨折患者有13例,股骨骨折患者有5例。
观察组:该组患者共有30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41.32±2.29)岁,肱骨骨折患者有12例,腓骨骨折患者有12例,股骨骨折患者有6例。
对照组和观察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术前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为手术做好准备,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生。
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选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4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方法,实验组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自我护理管理能力评分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统化护理应用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管理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骨外固定支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护理效果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床骨科中较为常见,但临床上对于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并且合并有严重软组织受损的患者,采用骨外固定支架治[1]疗。
笔者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4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对40例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4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患者。
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19~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8±4.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7例,高空坠落10例,机械损伤3例。
其中闭合性骨折11例,开放性骨折9例。
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均在1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4.6)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8例,高空坠落9例,机械损伤3例。
闭合性骨折13例,开放性骨折7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再3~6个月。
两组患者在致伤原因及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固定患者的患肢,在患者术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严格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且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整,并嘱咐患者要长期进行卧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