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1.1示范教案(货币的本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经济学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货币的本质”,详细内容如下:1. 货币的定义及功能;2.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3. 货币的本质与价值尺度的关系;4. 货币的种类及其特点;5.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货币的定义、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掌握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以及货币种类的相关知识;3. 分析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货币的本质和价值尺度、货币制度的演变。
重点:货币的定义、功能、种类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2. 新课导入:(1)讲解货币的定义、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分析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及其种类;(3)介绍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3. 实践情景引入:(1)举例说明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分析不同货币种类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4. 例题讲解:(1)货币的定义及功能;(2)货币的本质和价值尺度;(3)货币制度的演变。
5. 随堂练习:(1)判断题:关于货币的定义、功能、本质的判断;(2)选择题:货币种类的识别及其特点;(3)简答题:简述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定义、功能、本质;2. 货币的种类及其特点;3. 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货币的定义、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分析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及其种类;(3)简述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2. 答案:(1)货币的定义:货币是经济活动中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功能;(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3)货币制度的演变: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数字货币。
高一政治《1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政治》教材第三章《货币与经济》,主要详细讲解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具体内容包括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形式的发展以及我国货币制度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
2. 使学生掌握货币的五大职能,并学会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
难点:货币的职能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货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 知识讲解:1)货币的产生:从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再到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
3. 实践情景引入:以购物为例,讲解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4. 例题讲解:分析不同货币职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货币职能实例,并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产生2.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3.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支付手段4)储藏手段5)世界货币七、作业设计1)购买商品时,消费者使用支付。
2)小明把1000元存入银行。
3)我国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2. 答案:1)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2)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
3)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货币职能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以及我国数字货币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经济现象分析。
第一单元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之一——货币的职能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及其含义。
2、了解价格的定义。
3、了解流通手段的含义。
4、知道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其共识。
5、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二)能力目标1、能运用货币的基本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现象,例如辨认假币。
2、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2、从货币的有关知识中,认识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盲目崇拜金钱。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难点: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三、知识链接第一单元是全书的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经济理论是同学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可以为同学们参与经济生活、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
第一单元第一课阐述商品货币理论。
本课时在学习了商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认识货币的基本职能以及其他职能,理性地对待货币。
四、学法指导(一)知识篇:重难点问题分析1、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即储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1)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的职能。
如果不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等价物。
货币之所以能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对商品价值言,表现为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一般情能时,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高一政治《1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第二册,第十一章“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详细内容包括: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及其表现形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货币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对待金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
教学重点: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货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货币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讲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进而阐述货币的产生过程。
3. 讲解货币的本质:从货币的定义出发,分析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揭示货币的本质。
4. 讲解货币的职能: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货币的职能,加深对货币职能的理解。
6.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货币本质及其职能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产生2. 货币的本质3.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货币产生的过程。
(2)分析货币的本质。
(3)举例说明货币的职能。
2. 答案:(1)货币产生的过程:商品交换的发展,一般等价物的出现,金属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3)货币的职能:如人民币在我国的流通、支付、储藏等方面发挥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高一政治《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知识点
高一政治《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知识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政治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有关高一政治《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知识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职能。
②流通手段职能。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只能在商品交换中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等货币的某些职能。
纸币的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流通规律)。
【课题】第一章第一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职能。
教学难点: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制作PPT。
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本学期我们将要学习《金融基础》这门课,这门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学好这门课的能让我们掌握必需的金融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书讲述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和货币供求等。
所谓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要了解金融,首先要了解货币,货币是金融活动的起点。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第二环节讲新授课(70分钟)一、货币的本质(一)货币的产生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
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
[提问]你能说出现今世界上主要货币的名称吗?[学生回答]:人民币、美元、英镑、欧元、日元、港币等。
[提问]在历史上还有哪些货币的形式?[学生回答]:金币、银币、铜钱、钱币、布帛、海贝等。
[演示]教师用幻灯片演示各种货币,展示历史上各种货币的形式。
[讲解]1、简单的物与物的直接交换。
商品交换的二个阶段2、通过媒介的物物交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商品充当过货币。
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要求充当等价物的货币应具有价值较高、易于分割和保存、便于携带等自然属性,而黄金恰好具有这种属性,因此黄金自然地取代了其他货币商品,垄断了货币地位。
2024年高一政治《1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政治》第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详细内容涉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以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
2. 掌握货币的三大职能,并能运用所学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 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货币的本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重点: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实践情景,如购物、支付等,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以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货币职能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产生2. 货币的本质3. 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2) 流通手段3) 贮藏手段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2) 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 答案:(1)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三大职能。
(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原因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预期和货币因素等。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下跌、经济衰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物价、货币政策等,培养学生的经济敏感度。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学习目标】
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
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自主梳理】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和。
2、货币的产生
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有大米、牲畜、贝壳、布匹、甚至鸟粪等等。
由于金银的种种优点,金银逐步从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
4、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
(二)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在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衡量,这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的基础,即价值价格。
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与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价值大,价格就高;价值小,价格就低。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
2)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连接了商品买和卖的两个阶段,使它具有流通手段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过程可以表现为:。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
3)其他职能
货币除了两个基本职能以外,还有其他职能,如手段、手段、。
【实例探究一】判断下列属于商品的是,并说明理由: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同学们买.的增氧器中的氧
(2)、农贸市场上待售
..的蔬菜。
(3)、一农民将自己生产的100斤粮食在市场上出售,其卖掉
..2/3,剩下1/3就送.给了他的亲戚。
(4)、农民向地主交纳
..的地租。
(5)、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实例探究二】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课件出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以及金银的图片,对比列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的缺陷,和金银的优点。
(2)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实例探究三】
(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牛刀小试】
《南方都市报》
根据上表,回答1
1.表中的12,880元、11,880元和10,880元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 B. 价格C.价值D.价值符号
2.表中的12,880元、11,880元和10,880元()
①只是观念上的货币②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体现
③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④是人民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美拉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普遍都养狗,每逢节日,都宰狗庆贺,一颗狗牙能买到100个椰子,几百颗狗牙就能迎娶一位新娘。
这里的“狗牙”与有些地方使用的贵金属金银实际上都是() A.货币B.一般等价物C.纸币D.流通手段
4.因质量存在瑕疵,我国的一些极具价格优势的小家电产品,不敢迈出国门到欧洲市场去闯荡。
这反映了()
A.商品的使用价值影响其价值的实现B.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
C.有价值的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能否实现的唯一因素
【牛刀小试】答案及解析
1.[答案]B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故选B项;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没有“商品的价值符号”这一说法。
2.[答案]A表中“售价”,意味着货币行使价值尺度职能,此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同时这也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无关。
3. [答案]B这里的“狗牙”为一般等价物。
4. [答案] A “质量”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质量存在瑕疵导致不能“走出去”,反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影响其价值的实现,故应选A;C、D错误;B与题意无关,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