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化经典阅读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5
2018年新高考月考语文试题语文学科高三年级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
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
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
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
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
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
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
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
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
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2.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 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 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6.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8.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为其然也A.托遗响于悲风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担水的贾大山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的身材,浓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
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力气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
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
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
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
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
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
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
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
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
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即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全然,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日子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降叶归根的期盼,无别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乾坤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别为。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诗抒情言志别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通于中国人的日子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制造及精神境地之中。
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进展,易学的简易变易别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动身点。
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别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
一代之精神气质妨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别同时期又有明显差异。
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传统文化是传而统之的文化,流传长久讲明其有着历史合理性和时代习惯性,在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讲明其理论形式的完善与精巧,植根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别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倾向。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也许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日子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日子。
山东省泰安市2018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2018.3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者分别用“依”和“以”,用语准确,不能换位。
历史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但其本质是依德治国。
依德治国要求性善,儒家倡导性善,但这只是一种贯彻自己学说的立论而已。
因此,我们不能依德治国。
依法治国也不能换成以法治国。
如果以法治国,法就可能蜕变为统治工具,统治者自己则置身法外;依法治国,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封建社会有丰富的法律文化和诸多法律,如秦律、汉律、唐律等,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但封建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因为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
道德与法律是有界限的。
道德重在化民、教民,有道德的人会自觉遵法守法。
个人主义者或利己主义者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做违法的事,但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违法。
法律要论迹,提供犯罪事实;道德要论心,提倡慎独慎微。
我们应当用道德教化民众,用法律厘定罪与非罪的界限。
只有这样,才能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治理好国家和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要求往往高于法律规定。
比如,法律没有规定不孝敬父母是犯罪,但子女不赡养父母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
孝不只是赡养和义务,而且是敬,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只依法交赡养费而不敬爱,不能算孝。
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不能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也不能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
就社会功能而言,法律主要是事后处理或惩罚,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
可以说,道德是一种自觉行为,甚至是一种勇气。
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行为都是道义力量使然,而不是法律条款的规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必然形成强大合力,释放强大正能量。
从道德角度说,我们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并不违反法律中有关个人权利保障的条款。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
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
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
文学艺术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2018届高三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木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诸子可视为一次“人文的宗教觉醒”,这次觉醒之所以被认为更具系统性,就在于它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大觉醒。
首先,它不仅是发现、承认与确信有一个绝对者,而且自觉地以更多的环节、事件来叙述、展示绝对者,甚至以更多的概念与分析来指示绝对者。
在近代学者的研究中,通常会罗列出“天”或“道”的多种含义,比如根据儒道法墨文献中有关“天”的论述而把天分解为神圣的主宰之天、义理(伦理)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并以此论说人文觉醒的去神化乃至无神化。
而实际上,在先秦的这些人文论说中,天的多重含义恰恰是被用来申述天的绝对性的不同环节:不管是义理之天,还是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甚至所谓物质之天,都可被归到作为神圣绝对者的“上天”之下,绝对之天据此获得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因此,在这里的天并不因被分解、分层而失去了绝对性与统一性,倒是因获得了更丰富的统一性而获得了更生动具体的绝对性。
其次,在重新确认与确信绝对者之为万事万物与一切美善之源头,因而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的同时,发现并确立了人在与绝对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在诸如“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真人”能无待而任“自然”等这类论说里,都隐含着从人与绝对者的相互性关系角度来理解绝对者,理解人本身在这个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本身的绝对性存在的哲理。
在这个意义上,这次人文觉醒既是对绝对者的觉悟,也是对人自身的觉悟。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次人文觉醒之所以为人文觉醒就在于它在宗教启示下通过自觉到绝对者而发现、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第三,发现并申述了绝对者以人类能够认识并加以遵循的某种原则来体现、实施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意志或意旨,因此,人类的现实生活并不只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神圣的生活。
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群体(国家),生活并不仅仅只是满足各种自然欲望,更不是只按自然欲望行事而为所欲为,而是首先要遵循与担当一些来自上天启示给我们的原则,比如通过圣人作则而垂示给我们的规范,或者通过上智者之先觉而显明给我们的仁爱法则。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文化经典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由是观之,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
近日雅慕此道,刻欲追踪元人、配飨若士[注]者尽多,而究意作者寥寥,未闻绝唱,其故维何。
止因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
暗室无灯,有眼皆同瞽目,无怪乎觅途不得。
问津无人,半途而废者居多,差毫厘而谬千里者,亦复不少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若士:汤显祖,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若士。
(1)“由是观之,填词非末技”中的“词”是指________。
(2分)(2)作者在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戏曲(2分)(2)戏曲并非雕虫小技,而是与史传、诗文同源而不同流的文体,要想成功创作也十分不易。
(3分)【参考译文】由此看来,戏曲并非雕虫小技,而是与史传、诗文同源而不同流的文体。
近来酷爱戏曲,刻意学习元代作家、想和汤显祖并驾齐驱的人有很多,但是毕竟写的人寥寥无几,也没有听说什么出色的作品。
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在戏曲创作方面,只有前人的作品可以借鉴,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
就像黑暗的房子里没有灯,睁着眼睛也像瞎子一样。
这就难怪找不到路,问不到人,很多人只好半途而废。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人,也并不少。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邹与鲁閧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①邹与鲁閧: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1)成语________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2分)(2)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出尔反尔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2)老百姓对当官的见死不救固然不对,但当老百姓陷入困境时,当官的见死不救也不对。
当官不为民做主,又要他们干什么呢?只有当官的关心民众的疾苦,才会出现官民和谐的社会状况。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
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
到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
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
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
(《墨子》)(1)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________思想。
(2分)(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墨子的观点的看法。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兼爱(2)墨子认为人和人不相爱是—切混乱的根源,所以墨子一再强调要“兼爱”。
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
虽然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者独尊儒术,墨子的思想日渐从思想流变史上消失了,但其仍具有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译文】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在郊野战斗;家庭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国君与臣子不相爱,那么国君对臣子就不会仁慈,臣子对国君就不会忠诚;父亲与儿子不相爱,那么父亲对儿子就不会慈爱,儿子对父亲就不会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
大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
所以仁者认为不相爱是不对的。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这则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__________观。
(1分)(2)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仁爱(1分)(2)①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成为“君子”。
②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不偏不过;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4分) 【参考译文】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②不服。
’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赡:足。
②思:语助词,无实义。
(1)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不同之处为:________________。
(2分)(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中所体现的孟子的思想的看法。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霸道”依靠武力服人,人们不是真心归顺;“王道”依靠德行服人,人们真心归顺(2分)(2)孟子认为,统治者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施行仁政,才能让人们真心归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单纯依靠强制和威吓是无法保证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只有以“仁”为基础,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的拥戴。
(3分)【参考译文】孟子说:“倚仗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依靠德治,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家。
商汤凭借的是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的是百里国土。
倚仗武力使人们服从,并不能使人们心服,只不过是因为武力不能相敌罢了。
依靠道德使人们服从,人们心中喜悦而诚心归服,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
《诗经》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无不心悦诚服。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导学号:74812053】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
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
”(1)出自本段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2分)(2)周公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商朝的士人和百姓?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爱屋及乌(2分)(2)胸怀宽广,施行仁政。
(3分)【参考译文】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着厌恶他的墙壁。
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
”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
”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
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
”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