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八年级数学下册 6.3 三角形的中位线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6.3 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计算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对中位线的性质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相似、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应用,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能够运用中位线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中位线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3.证明中位线性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和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中位线的性质。
4.应用中位线性质: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中位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求三角形面积2.证明线段平行或相等3.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中位线的长度等于它所对的边的一半,以及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证明过程可能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对于中位线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中位线的性质,能够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中位线的长度等于它所对的边的一半,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2.教学难点: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以及证明中位线的长度等于它所对的边的一半。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中位线的性质。
2.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几何图形,直观地演示中位线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几何画板:准备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展示几何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引导学生观察中位线的性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图3 图 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除了教材(北师大版)上提供的证明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证明方法,下面逐一介绍.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如图,已知△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两边中点.求证:DE //BC ,DE =21BC.方法一:做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如图1,,过C 作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F , 易证△ADE ≌△CFE ,得到DE =EF ,AD =CF . 从而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 从而证明出DE //BC ,DE =21BC .方法二:做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如图2,过点E 做GF //AB ,交BC 与点G ,过A 作AF //BC ,交GE 于点F ,则四边形ABGF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AF =BG ,AB =GF ,易证△AEF ≌△CEG ,则BG =AF =GC ,FE =EG =AD =DB ,则四边形BGED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证明出DE //BC ,DE =21BC .方法三:倍长中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如图3,延长DE 至F ,使EF =DE ,连接CF 、DC 、AF ,则四边形ADCF 为平行四边形,易知四边形BCFD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证明出DE //BC ,DE =21BC .图1 图2B C E D A y xO (0,a)(b,0)(c,0)图5-1 图5-2 图6图7 方法四:取中点截长线如图4,取BC 的中点G ,连接GE 并延长,使得FE =EG ,连接AF .易证△AEF ≌△CEG ,从而得到AF ∥GC ,AF =GC .所以AF ∥BG ,AF =BG ,易知四边形ABGF 和四边形DBFE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证明出DE //BC ,DE =21BC .方法五:作垂线如图5-1,分别过点A ,B ,C 向DE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F ,M ,N.易证△ADF ≌△BDM ,△AEF ≌△CEN ,从而MD =DF ,NE =EF ,则MN =2DE ,又由BM =AF =CN ,MB //NC ,得到四边形MBCN 为矩形,所以MN =BC ,从而证明出DE //BC ,DE =21BC . 如图5-2过点D 作DF ⊥BC 于F ,过点E 作EG ⊥BC 于G ,过A 作MN //BC ,分别与FD 、GE 的延长线交于M 、N.显而易见四边形MFGN 为矩形,于是MN =FG ,又可易证△MDA ≌△FDB ,△NEA ≌△GEC ,所以MD =DF =NE =EG ,AM =BF ,AN =CG 得到四边形DFGE 为矩形,FG =21BC .所以DE =FG .从而证明出DE //BC ,DE =21BC .方法六:面积法如图6:连接BE ,CD ,则CD 是△ABC 的中线,所以ABC BDC S S ∆∆=21,同理ABC BEC S S ∆∆=21,所以BEC BDC S S ∆∆=,故DE //BC (两三角形同底等高),又因为DE 是△ABE 的中线,所以BEC ABE BDE S S S ∆∆∆==2121,故BC DE 21=(△BDE 和△BEC 等高),从而证明出DE //BC ,DE =21BC . F N A B C D E M F N A B C D E MG方法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7,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 (0,a ),B (b ,0),C (c ,0)则.2,2,2,2⎪⎭⎫ ⎝⎛⎪⎭⎫ ⎝⎛a c E a b D 显然DE 平行于x 轴,即DE //BC .因为BC =c -a ,2-2a c DE = 所以BC DE 21=,从而证明出DE //BC ,DE =21BC . 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不同方法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1.教材提供的证明是倍长中线做辅助线,本文方法一平行法做辅助线和本文方法五作垂直做辅助线,都能构造全等三角形,但它们都是利用了旋转变换,其本质思想一样.2.教材提供的证明中和方法三的倍长中线,方法四取中点截长线,是解决线段倍分问题的有效途径.3.方法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以后结合函数问题可以进一步探究.。
6.3 三角形的中位线1.掌握中位线的定义以及中位线定理;(重点)2.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吴伯伯家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空地ABC ,已知点E ,F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量得EF =5米,他想把四边形BCFE 用篱笆围成一圈放养小鸡,你能求出需要篱笆的长度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类型一】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线段的长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AF 平分∠CAB ,交DE 于点F .若DF =3,则AC 的长为( )A.32B .3C .6D .9 解析:∵D 、E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DE ∥AB ,∴∠2=∠3,又∵AF 平分∠CAB ,∠1=∠3,∴∠1=∠2,∴AD =DF =3,∴AC =2AD =6.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性质并熟练应用.【类型二】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角如图,C 、D 分别为EA 、EB 的中点,∠E =30°,∠1=110°,则∠2的度数为( )A .80°B .90°C .100°D .110°解析:∵C 、D 分别为EA 、EB 的中点,∴CD 是三角形EAB 的中位线,∴CD ∥AB ,∴∠2=∠ECD .∵∠1=110°,∠E =30°,∴∠ECD =80°,故选A.方法总结:中位线定理牵扯到平行线,所以利用中位线定理中的平行关系可以解决一些角度的计算问题.【类型三】 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进行证明如图,在△ABC 中,AB =5,AC =3,点N 为BC 的中点,AM 平分∠BAC ,CM⊥AM ,垂足为点M ,延长CM 交AB 于点D ,求MN 的长.解析:为证MN 为△BCD 的中位线,应根据三线合一,得到DM =MC ,即可解决问题. 解:∵AM 平分∠BAC ,CM ⊥AM ,∴AD =AC =3,DM =CM .∵BN =CN ,∴MN 为△BCD的中位线,∴MN =12(5-3)=1. 方法总结:当已知三角形的一边的中点时,要注意分析问题中是否有隐含的中点.如已知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又是这边所对的角平分线时,根据“三线合一”可知,这实际上是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中点.【类型四】 中位线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E 为平行四边形ABCD 中DC 边的延长线上一点,且CE =DC ,连接AE ,分别交BC 、BD 于点F 、G ,连接AC 交BD 于O ,连接OF ,判断AB 与OF 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本题可先证明△ABF ≌△ECF ,从而得出BF =CF ,这样就得出了OF 是△ABC的中位线,从而利用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线段OF 与线段AB 的关系.解:AB =2OF .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CD ,OA =OC .∴∠BAF =∠CEF ,∠ABF =∠ECF .∵CE =DC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CD =AB ,∴AB =CE .∴在△ABF 和△ECF 中,⎩⎪⎨⎪⎧∠BAF =∠CEF ,AB =CE ,∠ABF =∠BCE ,∴△ABF ≌△ECF (ASA),∴BF =CF .∵OA =OC ,∴OF 是△ABC 的中位线,∴AB =2OF ,AB ∥OF .方法总结:本题综合的知识点比较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OF 是△ABC 的中位线.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的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又从理论上进行了验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机.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三角形的中位线》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和性质.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要点:
1.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下图中,若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则DE是△ABC的中位线。
2.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三角形的中线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对边的中点;而三角形的中位线的两个端点都是三角形的边的中点。
3.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 1。
八年级数学下册6.3 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是什么素材(新版)北师大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6.3 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是什么素材(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6.3 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是什么素材(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是什么
难易度:★★★★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答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举一反三】
典例: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三边中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共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思路引导:根据中位线定理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可知图中有3个平行四边形.
如下图所示,E、F、G分别是△ABC的边AB、边BC、边CA的中点,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知图中四边形AEFG、BEGF、CFEG都是平行四边形.故选C.
标准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