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扬琴音乐文化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106.33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音乐对比中西音乐对比一、引言在全球范围内,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作为两个重要的音乐体系,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乐器、调性、节奏、曲式等方面对中西音乐进行对比探讨。
二、乐器比较1.中方乐器:中方乐器以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为主要代表。
其中,二胡、琵琶、古筝是最具代表性的弦乐器,能够通过指法和弓法表达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情感。
笛子、箫子代表了中方管乐器,能够演奏出柔和悠扬的音色。
鼓、钹等打击乐器则能够打出有力而有节奏感的声音。
2.西方乐器:西方乐器以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键盘乐器为主要代表。
其中,小提琴、大提琴、钢琴是最具代表性的弦乐器,能够演绎出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
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等木管乐器,喇叭、长号等铜管乐器则拥有清澈明亮的音色。
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则能够同时演奏多个音符。
3.中西乐器比较:中方乐器注重音色的表现,侧重于演奏技巧和乐曲特色的传递;而西方乐器则更注重音乐的和声效果,秉承对个体乐器的精细处理和演奏技巧的追求。
三、调性对比1.中方调性:传统的中方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每个音之间的距离基本保持相等,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
中方调性常常富有内敛和稳重的特点,能够表达出沉思和思考的情感。
2.西方调性:西方音乐以七声音阶为基础,每个音之间的距离不固定,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
西方调性常常充满活力和变化,能够表达出欢乐、激动和动感的情感。
四、节奏对比1.中方节奏:中方音乐通常以较为缓慢的节奏为主,强调的是整体的平衡和谐。
中方音乐注重对每个音符的准确演奏,强调节拍的精准和韵律的稳定。
2.西方节奏:西方音乐以较为明确的、明快的节奏为主,注重韵律上的变化和层次感。
西方音乐鼓励演奏者自由演绎,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创造力。
五、曲式对比1.中方曲式:中方音乐曲式多样,例如古琴曲以即兴演奏和情感表达为特点;笛子曲以清新明快的旋律和风格多变为特点;京剧音乐以严肃庄重的曲式和扣人心弦的唱腔为特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西文化比较与交际课程课程报告题目_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马奥学号 20111364031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吴建兰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
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态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本民族的音乐。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摘要】中西音乐文化在音乐概念、音乐风格、乐器、音乐教育以及表演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同点。
西方音乐强调和声和旋律的结合,注重个人创作和表达;而中国音乐注重音调和音色的和谐,更强调传统和文化内涵。
在乐器方面,西方音乐使用的乐器更多样化和技巧性强,而中国音乐则注重民族特色和传统乐器的运用。
音乐教育也有很大差异,西方注重音乐理论和技巧的传授,而中国注重学生的感悟和表现力的培养。
在表演方式上,西方常采用独奏或合奏形式,中国则注重群体演奏和和声。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音乐文化相互借鉴,趋向融合。
吸收交流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关键词】中西音乐文化、异同、引言、背景介绍、音乐概念的异同、音乐风格的差异、乐器的差异、音乐教育的差异、表演方式的异同、结论、吸收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交融的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变得日益密切。
中西方音乐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和特点,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西方音乐在音乐概念、音乐风格、乐器、音乐教育以及表演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同时也有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空间。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达形式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也为丰富和发展世界音乐文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2. 正文2.1 音乐概念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的音乐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在西方音乐文化中,音乐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强调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西方音乐强调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追求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的完美。
西方音乐注重创新和个性,尤其是在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领域。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概念更加注重音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关系。
中外扬琴的区别中外扬琴的比较本文重点对欧洲扬琴、中国扬琴进行了比较,因为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在各种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西亚一南亚扬琴与中国扬琴有某种程度的近似,或者说它是介于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之间。
乐登的比较:欧洲音乐会扬琴、中国变音扬琴和西亚一南亚活马式扬琴是三大体系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扬琴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6世纪末传入我国,很快被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和音乐文化所同化,成为一件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弹拨乐器。
同时,扬琴还具有广泛的世界性。
下面是对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的比较:1.西亚一南亚扬琴琴体的扩大不十分显著。
欧洲音乐会扬琴和中国变音扬琴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扩大,不同的是,音乐会扬琴更多地向纵的方面扩大(纵向马子18个,变音扬琴13个),而变音扬琴则向横的方面扩大(横向马子有4个,音乐会扬琴仅有2个)。
由此产生的差别是,横向马条少的音乐会扬琴可以更好地选择击弦点,提高音色的质量,而横向马条较多的变音扬琴则在这方面受到限制。
2.欧洲的音乐会扬琴能自如地演奏12个调性的音乐,巾国的变音扬琴则以演奏C、G、F、D4个宫调为主,兼顾其它调。
为适应普遍采用十二平均律的欧洲专业音乐的需要,音乐会扬琴已经打破传统扬琴调性方面的局限,为音乐在调性、调式方面的复杂化和充分扩展、转换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中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民族乐器尤其是扬琴这件世界性的乐器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外扬琴艺术交流也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届的关注。
关于中外扬琴,国内的主要研究有:徐平心《中外扬琴的发展与比较》,赵艳芳《再论中国扬琴的文化内涵——世界性和中国品格》,李立《试论匈牙利大扬琴Cimbalom和中国扬琴的差异》等。
下面对扬琴名曲做进一步的解析,让大家对扬琴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1.欢乐歌:江南丝竹合奏曲。
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
世界各扬琴体系的异同比较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扬琴,是唯一一件兼具世界性的乐器。
许多国家都有扬琴,而中国扬琴是明朝时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的友好往来,以“萨泰里琴”之名传入的。
虽然同“宗”,但由于不同“源”,中国扬琴与别的国家的扬琴在外形、音色、音域、音位上都不同,就连扬琴的重量、敲击琴弦用的工具、握法也都不同样。
以下将从扬琴的型制构造和演奏工具、演奏技巧、流传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来进行比较。
1. 型制构造上的比较(1)中国扬琴分传统扬琴和现代扬琴。
传统扬琴的琴身较小,只有两排琴码,因此它的音域很窄,只有两个八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扬琴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扬竞明改革研制的401扬琴、“十二平均律扬琴”(广州)、“全律活马大扬琴”(天津)和“501型扬琴”(北京)红旗牌扬琴以及402扬琴等。
这些扬琴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琴身体积扩大了,有四排码,音位也随之增加了,音域比以前扩大了超过四个八度(g--a3),主要音区半音基本齐全,音量大,音质优美,音色统一。
它的设计美化了音色,更方便定音,转调也便捷了。
(2)国外扬琴中欧洲扬琴具有代表性的是匈牙利的音乐会大扬琴。
它是1874年由匈牙利“斯科达”家族设计研制而成。
它的改革方式是把琴体向纵的深度延长。
从它的名字就知道它的琴身体积很大,音域与中国扬琴大致相同,音量大,能任意转调,它有先进的制音装置,在支架部分有精美的雕刻工艺,它发音浑厚恢宏,演奏具有浓烈的欧洲音乐风格和润饰特征。
西亚——南亚扬琴的形体较小,音域较窄,采用单个活动音码便于临时移动变音,左码两侧为八度音程关系,设两排码,每排码有九至十三个音,音域约三个八度,用较轻木槌击弦,音色响亮而空旷。
其中这一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扬琴是印度扬琴和阿拉伯扬琴。
印度扬琴擅长表现“拉格”的滑音声韵。
它的律制、调式较中国而言比较复杂。
阿拉伯扬琴为二十四平均律,印度扬琴每八度中有22个音,形成和欧洲扬琴完全不同的色彩和风格。
从音色与音高看中西文化差异高远2011010604 热能系记得老师在讲乐理时讲过这样一个问题:西方音乐强调的是音高的概念,而中国古典音乐强调的是音色的概念。
对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也有了比较深的感触,接下来我将一步步深入探讨其中的奥秘。
关于这个问题,的确如老师所言:西方音乐注重音高,我认为原因于其在乐器本身上就将音色的差异抹去了,一种乐器发出的每一个音,其演奏方式都是相似的,“乐器之王”钢琴不同的音仅仅对应了不同的按键而已,这就造成以这些乐器为载体的西方音乐更多强调了音高;而中国古典音乐却并非如此,一种乐器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古琴演奏技法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每一种技法都能得到不同的音色,再如古筝、琵琶,虽然也会有音高的区别,但音色起到了主导作用。
可见,中西音乐的差异源于乐器本身的差异。
显然,答案远远不止这样简单。
为什么中西乐器会有这样的差别呢,人们发明一种乐器无非是为了演奏乐曲,而演奏乐曲更多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换句话说,人们发明这样一种乐器是因为它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那么,这样来看,音色与音高的差别又对应了中西方怎样的情感差异呢。
音色与音高是一个音的两种特征。
声音高低再怎样变化,也只能在人耳能听到的20HZ 到20000HZ中变化,而音色的变化却可以千变万化,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界每一个物体其音色都各有区别,可以说音色与音高在数量级上完全不具有可比性;而将这无限种声音用有限的音高来衡量,无疑将问题简化了,它给了这无限种音色一个共同的标准,使得原本毫不相干的两种声音可以相互比较,而衡量比较的结果的标准更为简单:高、相等、低(最简单的是高、不高)。
西方人听到一个音,记住了它的音高,中国古人则记住了音色,这说明西方人更愿意用简单通用的标准来衡量声音;如果把声音比作人的话,西方人更愿意用简单通用标准来衡量人,比如身高、体重、学历、拥有财富的多少,而中国古人呢?他们更注重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区别,比如人的性格、修养。
中西方古代音乐元素的对比分析中西方古代音乐中的音乐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古代音乐中,音乐的节奏感更为强烈,重视旋律的变化和对位法的运用。
西方音乐中的调性也更为突出,音乐有着清晰的主题和节奏感,比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强调对位法的运用,旋律多样,节奏明确。
而中方古代音乐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意象化”的特点。
中国的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六声为基础,遵循五声音阶,追求深沉内敛的审美情趣,如古琴音乐的“吟咏”、“婉转”等音乐特点。
在乐器的运用上,中西方古代音乐也有着诸多差异。
西方古代音乐中,弦乐器、键盘乐器和管鸣乐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古希腊时期,竖琴等古典乐器被广泛使用,而在巴洛克时期,弦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等成为了宫廷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
而在中国的古代音乐中,古琴、琵琶、笛子等乐器被广泛使用,且乐器的选用与演奏技巧也对音乐的表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音乐中的曲式也是形成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古代音乐中,奏鸣曲、圆舞曲、赋格曲等曲式是其音乐发展的主要标志。
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结构清晰、形式严谨,如莫扎特的《G大调第41号交响曲》;而浪漫主义时期的圆舞曲则是充满了浪漫情感与舞曲气息,例如约翰•施特劳斯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
而中方古代音乐中,古琴曲、笛子曲等曲式更强调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例如《广陵散》则是中国古代音乐中著名的琴曲,其音乐风格极具中国传统艺术特点,追求虚实结合、意象诗化的审美境界。
中西方古代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古代音乐中,对位法的运用、织体的创作等技法是其独特的表现手法。
比如“狂想曲”的形式就是西方古典音乐中具有很强对位法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
而中方古代音乐则更注重琴音的起伏变化、音色的轻缓变化和情感的抒发。
例如《阳关三叠》就运用了大量的琴音技法和情感表达,以抒写汉雄风骨,构建出唯美的音乐境界。
中西方古代音乐在音乐特点、乐器、曲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