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1-(部编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5.20 M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古诗三首《山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的咏景和抒情。
2.训练学生对那浩瀚的自然界有一种敬畏之情。
3.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1.学生在模仿教师的言语模式和语调上要有所提高。
2.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山的壮美和险峻,增进生命体验的感悟之美。
三、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1.教师通过地图、图解等教具,先让学生调查山脉、山峰等名胜景点的位置和图像,展现山和自然风景的意象。
2.老师要提前准备好板书或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山行》的背景。
2. 导入1.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感受山的高大、雄奇、险峻,为学生引发出对山的情感。
2.既然要学习山,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探究山的不同面貌和地域特色。
叫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描写山的素材,如图片、文字、诗词等,并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山的情况。
3. 学习《山行》1.引入全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可以让学生先朗读诗句,要求学生在流畅、准确朗读之外,要有真情实感。
老师给学生钟爱的鼓励,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诗画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3.重点:讲解诗句的意义:仔细咀嚼每句诗的措辞和表达,以感受其中生动神奇的诗意和美感。
4.商量一下较难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意义,让学生彻底看懂诗句内在的韵味,最终升华出作品中富有情感和思想的深意。
4. 学生发挥1.让学生自己尝试模仿写一些关于山的小诗,不要求符合规范,只要求其情真意切。
2.可以让学生一起读出自己的小诗给大家听,从中发现美妙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共同感受作品所包含的情感、思想等。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区分语言、文化、感情方面有所思考,从而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教学建议1.教师要通过合理的选择和设计来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山行》,让学生在赏析中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利用不同的教具,如图片、文字、音响、影片等,来展现不同的生态环境,帮助学生深刻感知山的自然风貌。
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山行》第一课时2.教材分析:《山行》是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
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3.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掌握了古诗学习的基本模式。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5.重点难点:(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7、媒体资源:课件 iPad交互工具8、教学过程:《山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山行》一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导语】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的三⾸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描绘的是秋之⾊,展现了⼀幅动⼈的寒⼭秋⾊图;《赠刘景⽂》写的是秋末的景⾊,让⼈从残败中看到⽣机、看到希望,寄意深远,让⼈回味⽆穷;《夜书所见》写诗⼈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抒发了⼀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以及客居他乡、归⽆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1 教学要求: 1.⾃主学习本课⽣字,能⼯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课时 ⼀、说话训练,进⼊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句或⼏句描写秋天景⾊的句⼦吗?(⽣说话练习) ⼆、故事导⼊,揭⽰课题:介绍杜牧、岳麓⼭。
1.下⾯请同学们先听⼀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位⽂学家,他从⼩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
他的诗⽴意新奇,优美隽永,⾻⽓雄劲,在当时⽂坛别具⼀格。
他⼜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武全才。
《山行》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教材分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为古诗配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知古诗的画面美,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练:自主探索,激发情趣师:各位小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扬帆旅行社(2),今天,导游老师将带领小游客们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段朗读,一边听一边想,你听出了什么?(播放《山行》)[板书:山行杜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山白云人家枫林枫叶]1、出示《山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山行》(生齐读:山行)讲解多音字“行”。
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山行》[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行人]2、跟范读读诗,读准生字读音。
二练:自主交流,质疑释难1、出示图片,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你们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山、小路]2、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理解“径”和“斜”意思。
根据图片理解诗意: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3、出示图片,说一说: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白云,房子)。
[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画出白云,房子]4、出示:白云生处有人家,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5、结合两句一起理解:远远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在那飘着白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山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的自然风景,感受山的神奇之处;
2.读懂并背诵古诗《山行》;
3.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语感。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古诗《山行》;
2.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3.背诵诗歌。
三、教学难点
1.意境的理解;
2.语感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5分钟)
通过图片和诗句展示山的自然风景,引导学生感受山的神奇之处。
2. 诗歌欣赏(10分钟)
指导学生朗读《山行》诗歌,并通过引导询问,了解大自然中的山的特点,以及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诗歌鉴赏(20分钟)
通过诗歌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山行》诗歌,并从中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音韵之美。
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并询问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如“远眺”、“壮观”、“神奇”、“秀丽”、“岩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诗歌背诵(20分钟)
指导学生跟读并背诵《山行》诗歌,并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
5.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问答方式,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课铺垫。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古诗《山行》为主要内容,通过诗歌分析和背诵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音韵之美,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观察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紧密,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 古诗三首-山行说课稿一、说教材:山行是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诵传的佳作。
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的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枫林晚景,经过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深秋在杜牧的眼中并不萧条,反而更加生机盎然。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中写景题材的也积累了很多,例如,《望天门山》,《小池》,《池上》,《望庐山瀑布》等等,对于古诗的背诵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往往忽略的较多。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4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深秋的美景,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难点:通过古诗意境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美丽的秋天到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爬山,欣赏秋天美丽的山景(板书山)。
穿行在山林中,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板书山行)!(二)感悟诗句今天陪我们一起去的是一位年轻的帅哥,我们可以称他为杜公子,你们知道是谁吗?(杜牧)是的,就是杜牧,杜公子,(板书杜牧)今天,杜公子陪我们去爬山,不知道杜公子有没有灵感为我们赋诗一首呢?杜公子坐着牛车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而行,这条石路蜿蜒而上,远远望去像在层峦叠翠的山上,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那条线通往大山深处,大山深处云雾缭绕白云浮动,变换着各种形状飘来飘去,云的后面,有个什么东西时隐时现,大家看一看,那是什么呢?(一间茅草屋)这大山里有这样几间小屋,住着什么人呢?谁会在大山里居住呢?(砍柴的樵夫,与世无争的读书人,隐居者)住着隐居者呢!怪不得这茅草屋周围白云升腾,一不留神,这茅草屋就藏进了云朵里,不知去向了,其实这山里,云里,屋里,藏着首诗呢!看看大诗人杜公子是怎么说的吧!出示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