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本体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2
法理学的结构体系:法理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内在的联系的学科。
法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现象之下的,内在的、规律的联系。
法理学的内容框架:1.法的本体论;2.法的发生论;3.法的价值论;4.法的运行论;5.法的关联论。
教材中的重点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
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定义法律职业是指受过专门的法律教育、具备法律规定的任职条件、取得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而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一种社会角色。
一般认为,法律职业具有专门性、独立性、技术性的特点。
法律职业与法律方法、法律思维有紧密联系。
法律思维具有规范性、求实性、利益性等特点。
一、法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法是人们对这种客观的现象认识的产物和结果。
所以法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人们主观认识的产物。
换言之,法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标签。
法的现象是指能够经验的、凭借直观的方式可以认识的法的外部联系的总和。
二、从两个大的角度看,对法有两种理解:第一类是从法本身理解法律;第二类是从法的外部解释法的根源。
1.西方法学学派:第一种为神意论,最古老的一种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欧洲中世纪的一个著名的学者,他强调法的本源是神,这是一种法的二元论,是神人二元论;第二种理性说,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法的二元论,西塞罗他们强调的是法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人类本性的体现,西方的自然法学家基本上都是持这种观点的;第三种为主权命令说,法律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发布的一种命令。
主要是由奥斯丁创立的分析法学的学者所主张的;第四种是意志说。
它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人民意志的体现;第五种为自由说,这个影响小一点,德国的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强调法就是自由意志的存在,法就是作为理念的自由;第六种为事物性质说,孟德斯鸠认为法是由事物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这个所谓事物性质也是法的精神,影响相对也小一些;第七种为民族精神说。
德国的萨维尼认为法是具有个性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法理学:法的本体【8】第八节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一)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特点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与道义责任或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两个特点:(1)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
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终依据是法律。
(2)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即法律责任的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当然,国家强制力只是在必要时,在责任人不能主动履行其法律责任时才会使用。
(二)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义务的关系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义务一样,都是法学的基本范畴,并和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法律责任与法律权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责任的认定、归结与实现都离不开国家司法、执法机关的权力(职权);另一方面,责任规定了行使权力的界限以及越权的后果,因而“使权力的运作成为主体所施发的一种具有负责精神的行为过程”。
①法律责任与法定权利和义务也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法律责任规范着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其次,在权利受到妨害,以及违反法定义务时,法律责任又成为救济权利、强制履行义务或追加新义务的依据;再次,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
总之,法律责任是国家强制责任人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救济受到侵害或损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权利的手段,是保障权利与义务实现的手段。
二、法律责任的竞合法律责任的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
比如出卖人交付的物品有瑕疵,致使买受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买受人向出卖人既可主张侵权责任,又可主张违约责任,但这两种责任不能同时追究,只能追究其一,这种情况即是法律责任的竞合。
竞合,从语义上讲,是竞相符合或同时该当之意,即同一行为同时符合不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从而导致了不同法律责任间的冲突。
法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定义一、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1.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具有三个特点:(1)用说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暴力解决问题。
(2)必须根据法律来说理及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
(3)必须在程序的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定和解决法律问题。
* 这其中,根据法律说理是核心。
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是否能够忠于法律,就是他最大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问题。
2.法律人忠于法律的前提是法律必须具有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及其对象。
(1)法律必须发展为独立的规范体系和制度形式,才可能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的准则。
(2)法律职业者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法律思想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法律。
二、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1.以往的法律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类:(1)从法本身理解法律,认为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法的自身。
(2)虽然是从法的外部结实法律的根源,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根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将法视为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
(3)从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义。
2.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有:(1)神意论。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观点)(2)意志论。
(如黑格尔关于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3)正义论。
(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
)3.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有:(1)规则论。
(一般认为法是一个逻辑上自我满足的规则体系。
)(2)命令论。
(这种观点与规则论相同之处在于都将法视为一种规则体系,所不同的是,规则论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该体系内部,而命令论则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权力。
)(3)判决论或预测论。
(这种观点认为法就是对法官的判决的预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法不是写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东西,而是法官的倾向和意见,法官关于案件的处理意见才是真正的法。
)4.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角度理解法律现象:(1)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法学界许多学者开始将法置于一定的社会现象领域交易研究。
法理学:法的本体【5】第五节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一、法律部门(一)法律部门的含义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由于社会关系复杂交错,彼此联系,因此法律部门之间往往很难截然分开。
事实上,有的社会关系需要由几个法律部门来调整,如经济关系就需要由经济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等调整。
法律部门离不开成文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但二者并不是一个概念。
有的法律部门的名称是用该部门基本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来表述的,如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的“刑法”和作为一个规范性文件的《刑法》或《刑法典》。
但是单一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能包括一个完整的法律部门,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的刑法部门并不仅仅为刑法典,而是所有刑事法律规范的总和。
同时,大多数规范性法律文件并非各自包含一个法律部门的规范,可能还包含属于其他法律部门的规范,如大量的经济法、行政法的规范性文件中都含有规定刑事责任的刑法规范(通常采取“准用性规则”的表达方式加以规定)。
(二)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建立一国法律体系的关键问题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根据,即标准是什么。
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即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方法。
(三)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项基本分类。
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来的。
到目前为止,大陆法系的法学理论中并没有形成普遍可接受的单一的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标准。
但是,这不能否定公私法之分的下列意义:有利于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划定不同法庭如民庭与行政庭之间的管辖权限,为现行法律规定的解释提供基础。
现在公认的公法部门包括了宪法和行政法等,私法包括了民法和商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社会化”现象的出现,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法律即社会法,如社会保障法等。
这是因为存在既非国家利益,又非私人利益的独立的社会利益。
有鉴于此,有人称社会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法律。
公法、社会法与私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的本位、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不同。
2021年司法考试法理学考点:法的本体【本章重难点知识点提示】本章为司法考试最重要一章,几乎占法理学的六成分值。
考生朋友应该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点:1.法的可诉性;2.自由、正义与法的关系,及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原理;3.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作用的局限性;4.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及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5.法的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的区别及当代中国的法源;6.法的时间效力,特别是法的溯及力问题;7.法律关系的分类,及法律事实;8.法律责任的归结与免除,法律责任的竞合。
在以上知识点中,法的价值理论、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法律渊源理论为论述题的原理,考生朋友应该借助其他资料对其深入了解。
第一节法的概念一、法的概念的争议1.争议的焦点围绕着法的概念的争论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究竟有没有本质上必然的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1)基本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的时候,没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和道德是分离的。
具体说来,实证主义认为,在法与道德之间,在法律命令什么与正义要求什么之间,即实然法和应然法之间,不存有概念上的必然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关于法的概念的分类法律实证主义是以下列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的:权威性制定与社会实效。
①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如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
②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因素的法的概念,如分析主义法学,代表人物如奥斯丁、哈特、凯尔森。
3.非实证主义理论(1)基本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联接的。
(2)非实证主义关于法的概念的分类非实证主义者以内容的准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因素,同时也包括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
①以内容的准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以传统的自然法理论为代表;②以三要素同时作为法的定义的要素,如阿列克西。
【提示】法的概念的争议属于未直接考查过的知识点,但是对于三大法学流派的基本主张以前在考查其他知识点的时候涉及过。
法理学:法的本体【4】第四节法的渊源一、法的渊源的概念(一)法的渊源的含义“法的渊源”是一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概念,它可以指法的历史渊源、法的本质渊源、法的思想理论渊源、法的效力渊源和法的文件渊源。
这些含义与法律人的职业并无根本的关联,也不符合法的渊源在现代法学中的用法。
任何国家的法律人的职业的核心都是运用法律解决具体问题而获得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
法律人欲获得合理的法律决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能够作为该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法律规范。
那么,法律人在哪些地方、在多大范围寻找作为法律决定大前提的法律规范?这些问题就是法的渊源的问题。
因此,从法律人职业的角度看,所谓法的渊源,就是指特定法律共同体所承认的具有法的约束力或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之大前提的规范或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制定法、判例、习惯、法理等。
由于社会制度、国家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及受政治思想、道德、历史与文化传统、宗教、科技发展水平、国际交往等的影响,哪些资料能够作为特定法律共同体的法的渊源的范围与种类是不同的。
即使同一个法律共同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法的渊源的范围与种类也是不同的。
(二)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法的渊源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但是,在法律实践中,法的渊源最主要的分类是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
正式的法的渊源是指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并且直接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宪法、法律、法规等,主要为制定法,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具体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对于正式法源而言,法律人必须予以考虑;或者说,法律人有法律义务适用它们。
非正式的法的渊源则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乡规民约、社团规章、权威性法学著作,还有外国法等。
二、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为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
考点4 法的本体第1题(多选题)收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因此,者都强调法的权威性“法是什么”仅仅依赖于“什么已经被制定”和(或)“”确认您答错了!你的答案是B,D,正确答案是 B,C,D 。
本题共被作答612次,正确率为34.31%,易错项为C。
解析[考点]法的概念的争议[解析]法的概念争议围绕三个要素展开:(1)内容正确性即法律必须符合道德;(2)权威性制定即法律必须由国家制定出来;(3)法的实效即法律必须具有实际的社会效果。
其中的核心争议是内容的正确性,即法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法实证主义不要求内容的正确性,认为法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主要强调权威性制定和法的实效这两个定义要素。
其中分析法学的首要要素是权威性制定,法社会学的首要要素是法的实效。
非实证主义强调法律必须符合道德,其中传统自然法学则只强调内容的正确性,即认为法律必须符合道德;第三条道路则要求三个要素。
A选项前半句正确,分析法学强调法律必须由国家经过有关程序制定;后半句错误,只要是国家经过有关程序制定出来的,不管是否符合道德,分析法学都认为是法律。
B选项正确。
传统自然法学强调法的内容的正确性是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也即恶法非法。
C选项正确。
有的法实证主义者强调法的权威性,有的法实证主义者强调法的实效,有的法实证主义者既强调法的权威性,也强调法的实效。
D选项正确。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法实证主义主要强调法的权威性和(或)法的实效这两个定义要素。
第2题(多选题)收藏关于法的概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您答错了!你的答案是A,C,D,正确答案是 A,B,C,D 。
本题共被作答556次,正确率为27.7%,易错项为B。
解析[考点]法的概念[解析]围绕法的概念的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在概念上或本质上的联系问题。
因此A项错误。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主张法的概念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但并不因此否定社会实效要素,只是认为前者较后者更重要。
因此B项错误。
第一章 法的本体 一、名词解释 1. 法的定义 2. 法律规则 3. 法律原则 4. 法律概念 5. 法律部门 6. 法的效力 7. 法律关系 8. 法律事实 9. 法律事件 10.法律程序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法”字的产的含义的是( )。 A.平之如水 B. 法,刑也 C . 公平 D.保障权利 2.下列有关法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在汉语中,法仅指成文法,不包括不成文法 B. 在西方,无论哪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法”,都有“法”、“权利”二义 C. 中国近代以来,国法意义上的“法”,逐渐由“法律”一词所代替 D. 在汉语中法与律含义一致 3.以下有关法的表述中,哪项是法的本质的最终体现?(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正式行为规范 B. 法的内容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 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C.法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3.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A.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B. 就性质而言,法律和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C. 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D.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5.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 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 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6. 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法律可分为( )。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国内法和国际法 7. 在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假定条件 B.行为模式 C.肯定性法律后果 D.否定性法律后果 8.下列有关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就是一个部门法 B.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包括不同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 C. 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其规范的性质,可以归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 D.《刑法》是“刑法”这一部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9. 《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这种权利属于( )。 A.普通权利 B.救济权 C.相对权利 D.基本权利 10.下列有哪一项不属于或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 A.张三经李四(精神病人)的父母同意而收养李四 B.甲 乙根据《合同法》订立抵押合同 C.甲年满10 周岁时向乙购买了价值1000 元的自行车 D.甲与乙约定选择法院管辖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法的普遍性”的理解,哪些是不正确的?( ) A.判例法是由法院对具体的人、具体的案件所作的判决形成的,只对特定当事人有效 B.在我国,地方性法规也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效力 C.法在时间上的适用效力是普遍的,不存在时间的限制 D.法在有效期内能够反复使用 2.下列关于法的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法的形式包括法的结构形式、法的表现形式和法的实现形式 B.法的表现形式即法律渊源 C.法的思想影响作用是法主要的实现形式 D.法的结构形式是由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的体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3.《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 条第1款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关于该条款,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司考. 2013.1. 54) A.规定的是确定性规则,也是义务性规则 B. 是用“规范语句”表述的 C.规定了否定式的法律后果 D.规定了家庭成员对待老年人之行为的“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 4.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法律部门的划分( )。 A.宪法、法律、行政法、环境法 B.宪法、法律、民法、刑法 C.宪法、行政法、民法 D.刑法、经济法、环境法 5.“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句话说明( )。 A.权利和义务浑然一体 B.权利和义务在价值上代表了相同的法律精神 C.权利和义务在结构上是不可分的 D.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是相等的 6. 下列哪些法律行为必须经过有关国家机关履行—定手续加以证明,才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 A.小张和小王结婚 B.老杜将自己的私有住房转让给小丁 C. 女士参加所在选区的人民代表选举 D.某公司去保险公司为职员大李投保 7.王某恋爱期间承担了男友刘某的开销计20万元。后刘某提出分手,王某要求刘某返还开销费用。经过协商,刘某自愿将该费用转为借款并出具了借条,不久刘某反悔,以不存在真实有效借款关系为由拒绝还款,王某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刘某出具该借条系本人自愿,且并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遂判决刘某还款。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司考.2014.1. 53) A“刘某出具该借条系本人自愿,且并未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B.出具借条是导致王某与刘某产生借款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之一 C.因王某起诉产生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第二性法律关系 D.本案的裁判是以法律事件的发生为根据作出的 8.下列各选项的事项,哪些不属于法律关系客体中的物?( ) A.托运行李 B. 发表的小说 C.某人卖给医院的血 D.被移植人的器宫 9.《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关于该条文,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司考. 2014.1. 51) A.规定的是责任自负原则的例外情形 B.是关于法律解释方法位阶的规定 C.规定的是确定性规则 D.是体现司法公正原则的规定 10.下列措施中,属于法律制裁的有( )。 A. 王涛因考试作弊被学校给予记过处分 B.何林端汤不小心烫伤了顾客,被法院判决赔偿450元 C.林亮连续不参加摄影协会的活动被开除会籍 D.金强偷彩电、录像机被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 年
三、简答题 1.简述法的本质 2.简述法的特征 3.简述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4.简述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5.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与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两种分类方法之间的异同。 6.简述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 7.简述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8.简述责任自负原则。 9.简述责任相当原则。 10.简述正当程序的作用。 四、论述题 1. 试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2. 我国法的效力冲突表现形式及解决方式。 3. 试论法律体系与法制体系、法学体系之差别 4. 从防止权利滥用的角度阐述权利的界限 5. 论述法律程序的作用
五、案例题 1.2001年5月,某省甲县种子公司与该省乙县种子公司签订合同,约定由甲县种子公司代为培育玉米种子。2003 年年初,乙县种子公司以甲县种子公司没有履约为由诉至A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赔偿。后来两公司因为赔偿价格问题发生争议。 参考法条:某省人大1989 年出台的《X X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规定,相关争议应该适用政府指导价;全国人大2001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有关价格的争议应适用市场价。问题: (1)A市中级人民法院应当采用哪个法律作为判决的依据?为什么? (2)联系本案的事实,假如A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适用法律时采用演绎法律推理,请说明其推理的步骤。 (3)假设2001 年全国人大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有关种子价格的争议应适用政府指导价,该案应如何判决?为什么?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法的定义 “法”是法学理论中最核心、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保障权利和履行义务为目的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 法律规则 即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社会规范。宏观上,法律和法律规则可以通用;微观上,法律包含了法律规则、原则和概念。法律规则的明确性和一般性。 3.法律原则 即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或价值准则的一种法律规范。是高度一般化的规范。 4. 法律概念 法律上对各种事物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5.法律部门 也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 法的效力 即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内容是法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对什么人或事具有强制作用力或约束力。法律具有效力意味着人们应当按照法定的行为模式来行为,应当遵守、执行和适用法律,不得违反。 7.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8. 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9. 法律事件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 10.法律程序是对人们行为任意性的抑制,是保障实体权利和义务实现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法”的用语和定义。 中文的法,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出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也就是说,法与刑在中国古代是同义的。法包括两重意思,一是从水,象征公平;二是从去。所以A、B、C项正确,答案选D。 2.答案:C 解析:在汉语中,法既指成文法,又包括不成文法;在西文中,拉丁文Jus,德文Recht,法文droit都有公平、正当的含义,这些词也包括权利的意思,也就是正 当性。但并非西方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的“法”,都有“法”、 “权利”二义,例如英文中的法law与权利right就是分开的。在中国古代,法与刑是同义的,包括两重意思,一是从水,象征公平;二是从去,象征神明裁判。汉语中的“法”包含着公正的含义,但它并不是公正本身,而是通过某种程序所体现和保证的公正。与法字相连的“律”,则有整齐划一的含义。法与律的含义并不一致。所以选项 A, B,D都不正确,答案选C。 3.答案:B 解析: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法的本质。法的本质具有层次性:法的本质首先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或官方性,即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即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即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物质因素制约的,最终也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4. 答案:B 解析: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法的特征。 法律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但这一社会规范与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不同,是一种以公共权力为后盾、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而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则建立在人们的信仰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内心起作用;其次,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法的普遍性要求法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近代以来法律虽然与一定的国家紧密联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是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通过设定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模式,指引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纳入统一的秩序之中,以调节社会关系;又次,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法律就一般而言是一种最具有外在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但是国家暴力还是一种合法的暴力,即国家权力必须合法行使,包括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的要求,最后,法律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5.答案:B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法的本质:A项否定了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C 项否定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里所说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条件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的增长及其密度等诸多方面,其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