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原理_第二讲全解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53
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第一讲导论1、景观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实践--景观学专业工作是什么?1.1景观概念本专业的概念1)大众的概念2)相邻专业的概念3)本专业的概念1.2从景观的起源演变理解景观7类景观景观1:旷野森林——人类远古的家园?——景观的起源/源头景观景观2: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水体:人类生命之源景观3: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森林:人类生息繁衍的庇护所景观4: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草原:人类丰衣足食的基础水?森林?草原景观为人类奠定了关于景观的原始自然美感自然山水——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基础景观5:人类农耕生存环境景观——乡村田野、乡村小镇景观6: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旅游度假地景观景观7: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都市居住景观1、景观的三层含义1)形态——大地表面2)环境——生存空间3)活动——行为心理2、人类对于景观的本性需求1)人类的本性必需——自然的生存环境2)人类的发展需要——美好的生活场所3)人类的精神向往——精彩的生命历程3、“景观”与相关专业术语的差别1)景观与风景2)景观与园林3)景观与环境4.人居环境中的景观1)聚居建设2)聚居活动3)聚居背景1.1景观学专业实践概览1.2社会对于景观师的三大领域的需求(1) 规划设计(2) 环境与资源保护(3) 建设与管理1.2.1景观学专业的实践领域1 公园绿地–国家公园、都会公园、都市公园、都市广场、社区邻里公园、儿童游戏场等。
2 休闲游憩与旅游区–风景区、森林游乐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休闲渔业、温泉区等。
3 大型综合园区–科学/科技园区、教育园区、校园、主题园区、动植物园区等。
4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公路景观、街道景观、林荫道路、步道与自行车道等。
5 滨水景规划设计–河川堤防/高滩地、河滨公园、海岸景观、亲水空间等。
6 绿化美化工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开放空间、公共建设、环境艺术等。
7 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与发展–景观保育、复育、修景、视觉景观评估等。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原理(2)第一章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化是全社会的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生存的需要。
城市园林绿化不是单为一代人,而是有益当代,造福子孙,不是一家一户的生活环境美,而是要改善整个城市、乡村,甚至整个国土的生态环境。
所以,它的效益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具有多层次、多功能和多效益等特点。
城市园林绿化的材料是有生命的绿色植物,所以它具有自然属性;它又能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享受,因此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社会再生产、取得产出效益的经济属性。
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相应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三大综合效益。
第一节生态效益城市是人口高密区,它对绿地的需求,不仅仅是给市民提供游憩空间、休闲场所、美化环境、创造景观等,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园林绿化中一定量的绿色植物,既能维持和改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大气碳循环和氧平衡,又能调节城市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还能促进城市通风、减少风害、降低噪音等等。
由此可见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是多方位的综合体现。
一、维持碳氧平衡城市环境空气中的碳氧平衡,是在绿地与城市之间不断调整制氧与耗氧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的。
氧是生命系统的必然物质,其平衡能力的大小,对城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影响。
通常情况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0.03%左右,氧气含量为21%。
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集中,工业生产发展所放出的废水、废气、燃烧烟尘和噪音也越来越多,相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它不仅影响了环境质量,而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如果有足够的园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就会改善环境,促进城市生态良性循环,不仅可以维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而且会使环境得到多方面的改善。
1个成年人每天平均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同时释放出相应量的二氧化碳。
为了保持平衡,需要不断地消耗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生态系统的这个循环主要靠植物来补偿。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是为了创建和改善人工景观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原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1. 可持续性:景观应该被设计成可持续的,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2. 可达性:景观应该易于到达和使用,方便人们进行活动和交流。
3. 多功能性:景观可以提供多种功能,如休闲、运动、社交和文化活动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 适应性:景观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并灵活地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变化。
5. 多样性:景观应该提供不同的元素和景观特色,以增强其吸引力和美感。
6. 文化价值:景观应该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相结合,保留和弘扬传统价值观。
7. 生物多样性:景观应该保护和促进物种的多样性,提供适合野生生物栖息和繁殖的环境。
8. 可视性:景观应该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欣赏。
9. 良好的空间组织:景观中的不同元素应该有良好的结构和组织,以创造舒适和谐的空间。
10. 可操作性:景观应该易于维护和管理,保持其长期可持续性。
总之,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旨在创造出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宜人景观环境,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规范、要求、原则和方向。
下面将介绍几个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一、生态原理生态原理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原则之一。
它强调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品质,提供生物栖息地,保护和增加植物、动物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美学原理美学原理是指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追求美的境界,营造出具有美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景观空间。
它包括景观的整体构思、色彩搭配、比例尺度、空间序列、景观配套等各个方面。
通过精心设计,使用适宜的植被、材料和构筑物等,可以打造出令人愉悦的视觉享受。
三、人文原理人文原理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关注人类需求和人文价值的原则。
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们在园林景观中的活动和体验。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社交交往、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等,保护和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四、可持续发展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要求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节能减排、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可以实现景观生态的持续发展,提高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
五、功能原理功能原理是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充分发挥景观的功能。
例如,根据需要设置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文化教育区等,满足人们不同的娱乐、休息和学习等需求。
合理的功能规划可以提高景观空间的利用效率,同时也符合人们的需求。
六、艺术原理艺术原理是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艺术创新、创意的运用,使景观空间充满艺术感和创造力。
在设计中,可以运用材料、造型、色彩、光影等因素,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艺术原理可以丰富景观的内涵,提高景观的审美价值。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一、使用者场所行为心理设计(一)环境心理学特征在对于环境行为现象的研究中,通过研究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人的活动与空间及设备的尺度关系、空间行为学——私密性、公共性、领域、拥挤感等来把握使用者的普遍心理现象。
使用者场所行为心理设计主要涉及各种尺度的环境场所、使用者群体心理以及社会行为现象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二)行为空间与环境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和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道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间;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了解的空间。
1.气泡气泡是由爱德华·T·霍尔提出的个人空间的概念。
人体上下肢运动所形成的弧线决定了一个球形空间,这就是个人空间尺度——气泡。
人是气泡的内容,也是这种空间度量的单位,也是最小的空间范围。
个人空间受到人格、年龄、性别、文化、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人际距离和交往方式密切相关。
2.拥挤感和密度在人与人接触过程中,当个人空间和私密性受到侵犯时,或在高密度的情况下都会引起一种消极反应与拥挤感。
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因素、人际关系、各种情境因素以及个人过去的经验和容忍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密度。
3.私密性私密性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
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
私密性分为四种表现方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人们对个人空间的基本要求。
私密性的功能也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
人们在空间大小、边界的封闭与开放等方面为私密性提供不同的层次和多种灵活机动的特性。
4.领域性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是所有高等动物的天性。
人类的领域行为有四点作用,即安全、相互刺激、自我认同和管辖范围。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自然和人文环境基础上,通过对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要素的合理利用,以及对人类活动、文化传统等人文要素的合理整合,进行空间组织和环境塑造,以达到美化环境、改善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需要遵循的,下面将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进行介绍。
首先,景观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生态原理。
生态原理是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合理配置绿地、水体等自然要素,保护和营造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景观规划设计需要遵循人文原理。
人文原理是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和文化传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氛围。
在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再次,景观规划设计需要遵循功能原理。
功能原理是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空间的功能定位和使用需求,满足人们对生活、休闲、社交等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绿地、交通、娱乐等功能区域,提供多样化的景观设施和服务,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
最后,景观规划设计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理。
可持续发展原理是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节约和再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设计中,要注重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包括生态原理、人文原理、功能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理。
遵循这些原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城市环境的美化和提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希望各位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能够充分考虑这些原理,创造出更具有品质和魅力的城市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第一讲导论1、景观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实践--景观学专业工作是什么?1.1景观概念本专业的概念1)大众的概念2)相邻专业的概念3)本专业的概念1.2从景观的起源演变理解景观7类景观景观1:旷野森林——人类远古的家园?——景观的起源/源头景观景观2: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水体:人类生命之源景观3: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森林:人类生息繁衍的庇护所景观4: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草原:人类丰衣足食的基础水•森林•草原景观为人类奠定了关于景观的原始自然美感自然山水——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基础景观5:人类农耕生存环境景观——乡村田野、乡村小镇景观6: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旅游度假地景观景观7: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都市居住景观1、景观的三层含义1)形态——大地表面2)环境——生存空间3)活动——行为心理2、人类对于景观的本性需求1)人类的本性必需——自然的生存环境2)人类的发展需要——美好的生活场所3)人类的精神向往——精彩的生命历程3、“景观”与相关专业术语的差别1)景观与风景2)景观与园林3)景观与环境4.人居环境中的景观1)聚居建设2)聚居活动3)聚居背景1.1景观学专业实践概览1.2社会对于景观师的三大领域的需求(1) 规划设计(2) 环境与资源保护(3) 建设与管理1.2.1景观学专业的实践领域1 公园绿地–国家公园、都会公园、都市公园、都市广场、社区邻里公园、儿童游戏场等。
2 休闲游憩与旅游区–风景区、森林游乐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休闲渔业、温泉区等。
3 大型综合园区–科学/科技园区、教育园区、校园、主题园区、动植物园区等。
4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公路景观、街道景观、林荫道路、步道与自行车道等。
5 滨水景规划设计–河川堤防/高滩地、河滨公园、海岸景观、亲水空间等。
6 绿化美化工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开放空间、公共建设、环境艺术等。
7 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与发展–景观保育、复育、修景、视觉景观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