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我们周围的物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和理解常见的物质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单元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教学难点: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相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物质的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还有哪些物质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它们的原因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
加快溶解教学反思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节的内容,是学生对溶解、物体物质的溶解、液体的溶解都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索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解读教材,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哪一个溶解的快”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教材中准备的实验材料是食盐。
但在备课中我发现使用食盐做实验有几处弊端:1、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对比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必须保证加在两个烧杯中的食盐重量是相同,而实验室一般取食盐用的是药匙,在实验中,学生没有办法保证用药匙所取的食盐是相同的。
2、食盐在水中溶解形成的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在实验过程中,不利于学生观察。
3、食盐加入水中是散状的,实验现象不明显。
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三种不同的物质,分别为:溶解了会改变颜色的维生素B2药片、奶糖和整块的方糖。
其次,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弄碎、搅拌、加热三个因素有关,在做教学设计时,因为考虑到让学生将实验材料弄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我将这个实验设计为演示实验。
让学生从演示实验中去发现在做对比实验时,对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体会对比实验的公平性。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加快物质溶解可以用搅拌的方法,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搅拌的方法,而他们在生活中也有相同的经验。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本来是准备从搅拌入手,让学生从最容易想到的地方作为起点,一步步探究,由学生自己去讨论设计如何探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速度的实验方案,在汇报讨论后找到正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之后考虑到安全,进行了修改。
在课后,我发现,在弄碎实验中,其实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容易弄碎的奶片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就可以把自主权完全还给学生了,这也是我备课准备不充分造成的。
我觉得在整堂课上完之后,我发现了以下一些需要改正的地方:1、在上课过程中,我每一步的目的不明确,语言琐碎,我说的多,给予学生的交流、发言比较少,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究性;2、在备课过程中,我低估了学生的前概念,这些东西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简单,特别是在我做了演示实验之后,其实由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自己去想办法,哪怕遇到问题再解决,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运用、理解;3、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有些小组在做热水和常温水实验的时候,有部分小组在用玻璃棒搅拌,我没有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在课堂中,特别是对于控制变量的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我可以在总结实验的时候,针对这个点,让学生去分析,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4、因为在实验中,我给学生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所以在学生汇报实验时,我只关注了实验现象,并没有让学生汇报实验过程是怎样的,在实验中,学生是如何具体操作的,我应该多叫几组学生进行汇报,从汇报中找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
【教学准备】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变化?(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
【教学准备】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变化?(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
【教学准备】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变化?(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第三单元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比如台风、暴雨、冰雹、暴雪。
4.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
5.表示冷暖天气现象有:(冷热温暖)表示阴晴天气现象有:(阴多云晴)表示雨雪天气的现象有:(小雨中雨大雨雷雨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
表示风天气的现象有:(微风大风)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记录为(晴),天空中(云较多),有时可以(看见太阳)记录为(多云),(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记录为(阴)。
7.雨和雪都是(水),雨是(液态的水),雪是(固态的水)。
8.天气灾害有:(台风、暴雨、冰雹和暴雪)9.了解以下天气符号10.会画以下天气符号1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1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13.温度计都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14.气温计结构:15.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30℃),最高气温是(50℃),每一大格被分成(10)个小格?一大格的含义是(10℃),一小格的含义分别是(1℃)。
16.读刻度口诀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17.测量(温度)的仪器叫作(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18.(双金属温度计)用于(工业)上温度的测量。
(红外线温度计)用于(物体表面温度)的测量。
19.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构造相同:都有(液泡、刻度、液柱、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不同点:(1)作用不同: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工具,水温计是测量水的温度的仪器(2)(分度值)不同,水温计和气温计通常是1℃,而体温计是0.1℃。
6.加快溶解【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溶解实例,并知道哪些措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2.经历探究加快物质溶解方法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对比实验,体会一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加快溶解的多种方法。
学生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冷热水、玻璃杯、玻璃棒、食盐、研钵、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实验,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吗?2.学生汇报:用热水溶解、搅拌等。
3.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哪些措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
那么这些方法真的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吗?让我们来设计实验探究一番吧。
(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设计实验过程。
一是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二是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实验中,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1)完成热水能加快物质的溶解的实验并记录结果。
(2)完教科版新三上科学成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的实验并记录结果。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总结:热水与搅拌都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探究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其他因素。
(1)教师引导: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已经验证热水和搅拌两种方法都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还有其他方法能加快物质的溶解吗?同学们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吗?(2)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3)教师:接下来我们观看教学课件,用实验探究物质颗粒大小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
2.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总结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单元《⽔》知识点⼀、⽔到哪⾥去了1.⽔是⼀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定的体积。
2.湿抹布擦⿊板过⼀会⼉⼲了、湿的⼿⼲了是由于⽔蒸发了。
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洼⼲了、⾐服晾⼲了、煮⾷物时⽔烧⼲了等等。
4.杯⼦装⽔后,加上盖⼦和不加上盖⼦相⽐,加盖⼦的蒸发慢,不加盖⼦的蒸发快;放在通风处⽐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慢;放在阳光下⽐放在阴凉处蒸发得快。
5.⽔蒸⽓是⽓体,它是⽔的⼀种形态,它也是⽔。
6.⽔蒸⽓是⽆⾊⽆味的、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
7.⽔蒸⽓存在我们⾝边周围的空⽓中,不管温度⾼还是温度低,⽔都在不停地蒸发。
8.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间玻璃上的⼩⽔珠不是⽔蒸⽓,⽔蒸⽓是看不见的。
9.⼀杯热开⽔放在桌上,看到上⾯冒着的“⽩烟”不是⽔蒸⽓,⽽是⽔蒸⽓遇冷凝结的⼩⽔滴。
10.我们可以⽤加热、加快空⽓流动的⽅法让⽔蒸发得更快。
11.我们可以像海⽔晒盐⼀样增加⽔与空⽓接触⾯积的⽅法来加快⽔的蒸发。
12.空⽓中的⽔蒸⽓越多,湿度越⼤:⽔蒸⽓越少,湿度越⼩。
13.冬天开空调的时候,⼈们⽤加湿器加快⽔蒸发,增加房间的湿度,14.⽐较⽔和⽔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透明、⽆⾊、没有⽓味、没有味道、会流动、有质量不同点:⽔看得到、摸得到,是液体;⽔蒸⽓看不见、摸不到,是⽓体。
15.不同的天⽓状况,空⽓中的⽔蒸⽓含量不同。
⼆、⽔沸腾了1.不停地给⽔加热,⽔会沸腾。
2.⽔沸腾时,⽔中和⽔⾯上会冒出很多⽓泡。
3.⽔沸腾时,⽔⾯上会看到很多“⽩烟",这不是⽔蒸⽓。
4.⽔变成⽔蒸⽓后,体积会⼤⼤增加。
5.当⽔的温度升⾼到100摄⽒度时,⽔会沸腾。
6.⽔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是不⼀样的:⽔沸腾的时候也在蒸发,⽔蒸发的时候不⼀定沸腾。
7.⽔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摄⽒度,是⾜以烫伤我们的,⼀定要注意安全。
8.温度计100摄⽒度就是以⽔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
【教学准备】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教科版新三上科学变化?(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水蒸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它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学生运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并做好记录。
第三单元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1.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天气,认识到一些常见的天气。
本课对于学生而言比较轻松。
在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在概括时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慢慢引导。
得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在了解天气的定义之前,需要引导学生给常见的天气进行分类。
这一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尤其是区分雨、雪,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放在不同类,如果放在不同类,那雨夹雪又该放在哪里?有的认为雨在前面,就应该放在雨一类;这里需要老师引导认识雨和雪的相同点,都与水有关,应该归为一类,最后再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天气。
3.大气圈在二单元第8课学生已经接触了大气圈,本课不需要更多的去讲解。
我觉得只要让学生明白各种天气都是发生在大气圈的自然现象就行。
4.天气日历在本课就提出了要求,感觉课本的编排不是很合理。
天气日历不仅仅是记录天气情况,还有风向、风的等级、下雨量等,本课只需要学生了解要完成天气日历,并用天气符号让学生熟悉,为后续的天气日历做好铺垫;在熟悉天气符号时,有学生为了更好的完成天气日历,把天气符号记录在书本上,点赞!2.认识气温计1.《水》单元已经认识了水温计,知道怎么读数和写数。
本课对学生而言比较轻松。
在了解气温计的结构时,我还是每个小组准备了3个气温计,2个同学一组,更加细致的观察气温计,了解它的结构。
学生很容易说到气温计的结构,单位符号摄氏度和华氏度,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两个温标的区别。
2.练习读数和写数时,发现还是有部分学生将读数写成数学字,写数还是数学字。
我是先出示练习读数卡,找学生到黑板完成,然后全班订正,订正时发现多数学生不清楚读数时要写汉字的。
3.用模型练习读数时发现,学生读数掌握的比较好,但在模型上表示气温时,发现零下的度数还是很容易出错,可以多练习几次;学生刚拿到气温计模型时,容易将气温和水温弄错,需要老师提醒。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水的秘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水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水的存在。
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过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状态变化,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3.生活实例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容器、热水、冰块等。
2.课件: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2.呈现(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每组实验包括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将水放入冰块中,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水的状态变化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例如,为什么夏天洒水可以降温?为什么云会下雨?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重要性。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水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水水蒸气凝结(放出热量)2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凝固(放出热量)水冰 融化(吸收热量)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 ,小苏打5g 。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第二单元空气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后,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积变大。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主要内容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肉眼不可见。
(3)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4)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第2课《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接近100℃。
(2)水在沸腾中,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3)水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从下往上升,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在水面破裂。
(4)酒精灯火焰自外而内可以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第3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4)冰是固体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第4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
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融化后变成水,体积变小。
(4)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三者是同一种物质。
第5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1)像糖、盐这样的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而沙子、食用油则不能溶解在水中。
(2)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第6课《加快溶解》(1)可以用搅拌、加热和捣碎的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不变。
第7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不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过滤实验我们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纸、铁架台等实验材料。
(3)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6《加快溶解》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加快溶解》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书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过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逐步发现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了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学会合作分享。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了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水、计时器、玻璃棒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在热水中溶解糖,引起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溶解是什么吗?溶解速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介绍溶解的概念,并通过动画演示溶解过程,让学生对溶解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溶解速度,如温度、搅拌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蒸发,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够发生,但是从晾晒衣服、抹黑板等现象中可以发现:太阳晒、加热、风吹、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能够加快水的蒸发。
2、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3、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4、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白雾、露珠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结果。
5、教材实验:比较有盖和无盖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3天后,不带盖(1号)杯子中的水比带盖(2号)杯子的水要少一些,是因为不带盖杯子中的水蒸发的要快一些,而带盖了的杯子里的水蒸发的比较慢。
6、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7、水是生命的源泉,动物、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
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沙漠是严重缺水的地方。
第二课水沸腾了1、一直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会先上升,到达沸腾温度时不再上升。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腾温度是100℃。
2、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1)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2)沸腾时,水温不再升高,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测量水温的方法:6、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8、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②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最少不少于1/3;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⑤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⑥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⑦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知识总结剔除格式错误并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后,文章如下: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比如台风、暴雨、冰雹、暴雪。
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
表示冷暖天气现象有:冷、热、温暖。
表示阴晴天气现象有:阴、多云、晴。
表示雨雪天气的现象有:小雨、中雨、大雨、雷雨、___、中雪、大雪、雨夹雪。
表示风天气的现象有:微风、大风。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记录为晴,天空中云较多,有时可以看见太阳记录为多云,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记录为阴。
雨和雪都是水,雨是液态的水,雪是固态的水。
天气灾害有:台风、暴雨、冰雹和暴雪。
了解以下天气符号。
会画以下天气符号。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都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温计结构。
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30℃,最高气温是50℃,每一大格被分成10个小格。
一大格的含义是10℃,一小格的含义分别是1℃。
读刻度口诀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作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双金属温度计用于工业上温度的测量。
红外线温度计用于物体表面温度的测量。
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构造相同:都有液泡、刻度、液柱、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
不同点:(1)作用不同: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工具,水温计是测量水的温度的仪器。
(2)分度值不同,水温计和气温计通常是1℃,而体温计是0.1℃。
--
1 / 1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蔡春平
一、工作回顾 ﻫ 本学期以来,严格按要求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按实
验计划的实验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实验计划的演示
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
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
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不但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
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实验老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
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
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
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
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ﻫ二、
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下发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
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
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中的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
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随着实验室的建成,实验仪器的保管有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更好
的推动了实验教学开展,仪器开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中,
我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
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
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
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3、表册资料的搜集整理 ﻫ 对表册资料的搜集,主要采取了
“课前填写,课后整理归档”的方法进行。虽然实验管理员和实验教
--
1 / 1
师为同一人,但课前应填写的“实验通知单”、“仪器借(领)还登记
表”等都能如实填写,然后进行整理归档,装入档案备查。
三、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动手能力差。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对实验的
方法步骤没有很好的掌握,从而导致操作的失误。对实验的结果不能
很好的归纳整理。 ﻫ 2、 有部分实验由于缺乏器材,不能开展,
而且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分组人数过多,因而影响实验效果。 ﻫ
总之,本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
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努力,不断改进。
巡检镇中心小学
2016年12月30日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