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竟然可以抗肿瘤
- 格式:docx
- 大小:5.49 KB
- 文档页数:4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在机体抵抗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使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干扰素主要由机体的细胞在感染病毒或其他刺激物后产生,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起到抗病毒、抗癌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2. 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提高机体细胞对病毒入侵的抵抗力,从而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增殖和传播。
它能够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防止病毒复制,并增加细胞对病毒的识别能力,启动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机体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它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阻止肿瘤血供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它还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识别能力,提高免疫杀伤活性,对某些肿瘤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3. 干扰素的功能主治干扰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功能和主治包括:•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来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并降低病毒复制的风险。
•抗肿瘤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慢性髓性白血病、乳腺癌等。
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增强免疫杀伤活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调节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
它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4. 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干扰素治疗在一些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疲劳、食欲不振、发热、肌肉关节疼痛、抑郁等。
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物学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
干扰素的功能
干扰素是一种由机体产生的免疫调节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和抵抗病毒感染、肿瘤生长等过程。
以下是干扰素的一些主要功能: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是机体最重要的抗病毒物质之一,它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干扰素通过激活多个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感染的扩散。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它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细胞毒性和抗体产生,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同时还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清除能力。
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和辅助化疗。
4. 抗炎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的严重程度。
它可以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改善炎症病变,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
5. 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干扰素可以促进某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具有一定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产生,
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总之,干扰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和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等作用。
这些功能使得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免疫调节。
干扰素调研报告干扰素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干扰素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内容1. 干扰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干扰素可分为α、β和γ三类,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点,其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α、β型干扰素主要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γ型干扰素则主要用于免疫治疗。
2. 干扰素的应用现状目前,干扰素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抗病毒方面,干扰素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被运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性感染。
在抗肿瘤方面,干扰素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
3. 干扰素的副作用和安全性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干扰素治疗可能导致乏力、发热、肌肉疼痛、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因此,合理的剂量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4. 干扰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干扰素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突破干扰素的生产工艺、改进干扰素的缺点以及开发更高效的剂型。
未来,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调研结论1.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2.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机制。
3. 干扰素的应用现状丰富多样,但其副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4. 未来,干扰素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剂型的改进,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在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相关行业从业者而言,需要深入了解干扰素的分类、作用机制、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是一类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作用特点。
以下是干扰素的一些主要作用特点: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激活细胞内的抗病毒机制来抵御病毒感染。
它可以增加细胞中抗病毒蛋白的合成,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阻碍病毒的生命周期。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它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增强T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它可以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供血,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4. 抗炎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过程中的组织损伤。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干扰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效果可能因不同类型的干扰素而有所差异。
此外,干扰素也可能具有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干扰素时需要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学指导和监测。
重组人干扰素副作用。
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效果如何?是很多患者朋友都非常想了解的,目前治疗尖锐湿疣要想彻底,就一定要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其他方法在治疗尖锐湿疣的时候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关专家对尖锐湿疣的介绍,相信对疾病的认识多了,对于疾病的治疗也会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专家对尖锐湿疣的介绍。
尖锐湿疣对患者的身体危害:1、溃疡和出血:尖锐湿疣患病的部位较为特殊,通常情况下在生殖器官的周围。
病变增大、增多后,可引起局部的异物和不适感。
由于发病的部位多在包皮内、尿道、阴唇、阴道内、肛周等,这些部位容易受微生物感染,导致病变部位的溃疡、化脓、出血、疼痛和肿胀。
2、影响后代:孕妇要是不幸的患上尖锐湿疣,那么,对后代的健康造成影响的几率是非常之大的。
患尖锐湿疣的孕妇,在分娩时,通过产道的婴儿可能被传染,引起婴幼儿感染。
3、癌变:尖锐湿疣病人有一下部分可能会发生癌变,但是不是太多。
恶性肿瘤是尖锐湿疣最严重的并发症。
HPV16、18型感染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在将来很可能导致阴茎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早期彻底治疗是预防尖锐湿疣癌变的最有效方法。
4、传染:尖锐湿疣是一种可传染性的疾病,要是不注意的话,容易传染给家人或朋友。
除此外,孕妇也会患上尖锐湿疣,在分娩的时候,就会传染给婴儿。
另外,通过行传播会使得对方患上尖锐湿疣,若是患者的家庭成员不小心接触到了沾有患者分泌物的东西,同样也很有可能被传染。
尖锐湿疣对患者的心理危害:尖锐湿疣患者大多数都会因为这种病而羞耻、恐惧、有些甚至对人生绝望。
人们在生活中普遍都会觉得这种病是一种很丢人的病,因此患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患者们都希望早点治好,并且是在所有人都不知道他患过这种病的情况下,以至于很多患者自觉随便的就医用药,耽误病情,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根治,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压力,所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北京性病生殖健康专科医院目前已经建成了科学、合理、完善的诊疗康复体系,成为国内具有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高水平医疗机构。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2009年AASLD慢性乙肝指南中指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7种药物,可优先考虑聚乙二醇干扰素α、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应用。
为什么首推聚乙二醇干扰素α(α2A、α2B)呢?我们知道,人体的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干扰素(IFN)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直接抗病毒外,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
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
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是将惰性的聚乙二醇分子(无活性、无毒性),一线性或者分枝状连接在干扰素分子上,而达到延缓其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
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主要为亚型。
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
然而,干扰素也有禁忌症和适应症,今天作此文以供参考。
禁忌症:妊娠、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酗酒/吸毒、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
相对禁忌症: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史、未控制糖尿病、未控制高血压、总胆红素>50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治疗前,干扰素疗效好坏可以采用预测因素:(以下因素越多疗效越好)1,治疗前的高ALT水平;2,HBVDNA<1.000E+008;3,女性;4,病情短;5,非母婴传播;6,肝脏纤维化程度轻;7,对治疗依从性好;8,无HCV、HDV、HIV合并者。
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干扰素则作为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本文将讨论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干扰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调节免疫反应、增强细胞内溶酶体酶活性、促进细胞生长等。
其中,干扰素α(IFN-α)和干扰素β(IFN-β)是常见的干扰素类型。
这两个类型的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因此在临床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作为针对某些肿瘤的治疗药物已在很多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
临床应用干扰素主要是通过注射剂的形式,其中常用的干扰素制品有Rebetron, Intron A, Alferon 等。
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癌症如黑色素瘤、骨髓瘤、淋巴瘤和乳腺癌等。
现在,干扰素已经成为肝癌、乙型肝炎和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等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干扰素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一点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得到了证实。
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干扰素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没有治疗的患者高出20%以上。
除了黑色素瘤外,干扰素对于骨髓瘤和乳腺癌的治疗也很有效。
干扰素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干扰素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骨髓瘤的治疗中,干扰素甚至可以完全消除骨髓瘤。
干扰素治疗也可以用于肝癌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
在肝癌的治疗过程中,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扼杀癌症的生长;在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干扰素则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减轻肝脏损伤。
除了以上的几种癌症,干扰素的应用还能够抑制多种类型的癌症的发生和进展,并且在肿瘤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合适性。
尽管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很广,但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
干扰素导致的副作用包括皮肤刺激、疲劳、压力感、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等。
因此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合理调整剂量,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控,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作者:刘士敬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2期常见不良反应及其产生机制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流感样症状患者一般可于注射IFN 2~5小时内开始发热,体温可高可低,有时可达40℃,高热时可伴有寒战,一般在发热3~4小时后自行退热。
注射3~5次后多数患者不再发热或呈低热。
发热时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
IFN≥3.0×107 U/次时,>70%患者会发生此类不良反应。
可采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亦可于IFN注射0.5~1小时前服药,以预防和减轻发热等症状。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接受IFN治疗过程中,约20%的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轻到中度减少,但极少引起感染或出血。
一般停止IFN治疗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能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白细胞计数通常在开始应用IFN的2周内即迅速下降,其中,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大于淋巴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一般在随后的4~6周可逐渐趋于平稳,停药后可迅速回升至基线水平;IFN可使血小板计数下降10%~50%,往往在注射后24小时即出现,并持续整个疗程。
少数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即有明显血小板水平减低,应用IFN后其血小板计数可能降至警戒线(30 000~50 000/mm3)以下,从而影响IFN的应用。
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应用IFN期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13%~60%,多为轻度,不影响治疗;症状严重者不足10%,但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IFN治疗终止的最常见原因。
乏力和虚弱是最常发生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其他包括眩晕、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视觉定向障碍、意识模糊、嗜睡、幻觉、昏迷、味觉减退、食欲缺乏、性欲减退、抑郁、易怒,甚至自杀行为等。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使用广泛的生物制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等。
尽管干扰素在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1. 易疲劳:干扰素的使用可能导致疲劳感,这可能是因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导致了身体疲倦的感觉。
2. 发热和寒战:干扰素的使用会导致发热和寒战,这是因为干扰素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引起体温升高和寒战等反应。
3. 皮肤反应:使用干扰素可能引起一些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红斑等,一般情况下这些反应是轻微和可逆的。
4. 消化系统反应:干扰素的应用可能导致一些消化系统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反应一般是暂时性的,不会对身体造成持久影响。
5. 心血管系统反应:使用干扰素可能导致一些心血管系统反应,如高血压、心律不齐等。
这些反应一般是可逆的,但在使用干扰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健康状况。
除了上述常见的副作用,干扰素的使用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如抑郁情绪、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
打干扰素六针有副作用吗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
其中,干扰素六是一种重要的干扰素类型,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等。
然而,像所有药物一样,干扰素六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那么,打干扰素六针有副作用吗?接下来,我们将对干扰素六的副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干扰素六的作用机制。
干扰素六是一种蛋白质,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因此,干扰素六常被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然而,干扰素六的使用也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
常见的干扰素六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这些副作用一般在使用干扰素六后的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另外,长期使用干扰素六还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血管系统损害等严重的副作用。
对于干扰素六的副作用,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患者在使用干扰素六前,应该向医生详细地告知自己的病史和过敏史,以便医生能够评估患者是否适合使用干扰素六,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其次,患者在使用干扰素六期间,应该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干扰素六。
最后,患者在使用干扰素六期间,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使用药物,并避免自行减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打干扰素六针有副作用,这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和认识干扰素六的副作用,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素六的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干扰素六副作用的了解,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干扰素(IFN)有α-IFN、β-IFN和γ-IFN三种,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所产生,以α-干扰素作用最强。
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 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
干扰素对B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如干扰素浓度高时有明显抑制抗体反应,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B细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
干扰素对效应细胞的作用,它可以增加组织相容抗原-Ⅰ(HLA-1)的表达,这些抗原对杀伤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十分重要。
此外还证实γ-干扰素有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丝分裂刺激淋巴细胞诱生γ-IFN,故IL-2与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协调作用。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目的是清除体内HBV-DNA及HBeAg,并诱导血清中HBeAg转化为抗-HBe,肝细胞核内HBcAg使其消失,肝脏组织学病变改善及ALT恢复正常。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从30%~60%不等。
通过近几年来作者应用干扰素的经验,选择以下情况的慢性乙肝病人应用干扰素治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有持续升高者;(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异常而偏低(P/N5-8)或HBV-DNA水平低(<100pg/ml=者;(3)有明确急性发病史,病情较短者;(4)应用干扰素剂量宜大(300万~600万单位,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即3~6Mu/隔日,疗程宜长,一般6~12个月为一疗程;(5)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9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6)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7)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治疗者;(8)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9)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10)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干扰素不良反应探讨发表时间:2012-05-18T16:03:14.92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2年4期供稿作者:杨小红[导读]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作为病毒性疾`及肿瘤有效生物体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杨小红(湖北省红安县中医院 438400)【关键词】干扰素;不良反应;抗病毒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作为病毒性疾`及肿瘤有效生物体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
但某些患者在应用中,除了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热畏寒,肌肉疼痛,头痛,疲乏,纳差,恶心)外,还可能出现一些少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1 血糖增高患者,男,因慢性乙型病毒肝炎入院。
既往无糖尿病,肾病,心脏病,甲状腺病,精神病史及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其父亲有糖尿病史。
入院时,空腹血糖4.6 MMOL\L,餐后血糖7.2 MMOL\L,B超:肝脏弥漫性损伤.予以@干扰素(利分能)300 万U肌注,每日一次,1 月以后改为隔日1 次,治疗到第6 个月末时出现口渴,消瘦,查空腹血糖16.8 MMOL\L,肝功能正常。
停用干扰素,予普通胰岛素10 U,6 U 和8 U每日三餐前皮下注射。
1 周后空腹血糖6.7 MMOL\L餐后血糖7.8 MMOL\L但胰岛素不能减量,否则出现血糖易常。
患者无其他用药史,故考虑可能是因干扰素引起血糖升高。
2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男,61 岁,乏力,胸闷1 年余,加重7 D入院。
1 年前因乏力胸闷曾住某院,当时不发热,心肺无异常,怀疑为骨髓纤维化.经用干扰素(商品名赛若金),羟基脲,力抗栓等治疗18 D 出院,出院时血红蛋白91 G\L,红细胞3.51 X1012\L,白细胞18.0X109\L,中性粒细胞0.71,血小板585X109\L。
出院后单用干扰素治疗,每次300 万U,IM,QD,共2 个月,其后隔日1 次,共1 个月,然后隔2~3 D1次,共7 个月,7 D前后1 次注射干扰素,因胸闷,心慌来院。
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将干扰素分为三型:Ⅰ型:有IFN-α和IFN-β,其中IFN-α有二十余个亚型,IFN-β仅有一个亚型。
Ⅰ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刺激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Ⅱ型:只有IFN-γ,且只有一种亚型,除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其主要生物学活性为免疫调节作用。
Ⅲ型:即IFN-λ1(IL-29)、IFN-λ2(IL-28a)和IFN-λ(IL-28b)。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
1. 天然IFN根据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天然IFN一般首先按动物________分类,例如人干扰素(HuIFN),牛干扰素(BovIFN)等,然后再按IFN的抗原特异性和分子结构分成不同的型别,加以命名。
天然干扰素种类繁多,分子量也不同,亦有不同的抗原性。
目前了解由人的不同细胞产生的干扰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成分:白细胞干扰素抗原(Le),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抗原(F)和T淋巴细胞干扰素抗原(T)。
事实上,人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有99%为Le,1%为F,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占80-99.9%;而由Namalva细胞系(为一种由Burkitt淋巴瘤患者所得的类淋巴细胞系)产生的干扰素中有85%为Le,15%为F. 唯有T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则因应用不同诱生剂而不同,如以短小棒状杆菌诱导,主要为Le(95%); 如果用PHA或诱导,则主要产生T(8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统一个名,将人细胞所产生的几种干扰素,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β和γ三类,Le干扰素即为α-干扰素(IFN-α),F干扰素为β干扰素(IFN-β)。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现在位置:主页-肝病知识-干扰素知识干扰素作为抗病毒与抗肿瘤制剂,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但其毒副作用却是普遍存在的。
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
兹将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
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
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
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干扰素的副作用越大,治疗效果越好吗?很多乙肝患者在交流病情的时候发现,同样都是打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不同患者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人发热、脱发、呕吐,有的人就没有什么感觉,反应很小。
这是为什么呢?副作用越小,是不是效果越差呢?今天小派就和大家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一、干扰素的副作用是怎么来的?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聚乙二醇干扰素α这些副作用是怎么来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进入人体后,会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抗病毒、调节免疫的作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也会在药物的影响下,产生一些其他的反应,比如说发热、乏力、胃肠道不适等[1]。
二、副作用的强弱和疗效有关系吗?目前认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强弱和疗效没有关系。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存在差异,大家对副作用的感受也不同。
就比如同样都是发烧到37度,有些人感觉还可以忍受,有些人感觉发热明显。
所以,我们不能以副作用的大小作为评价疗效好坏的标志。
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治疗效果还是需要综合各项关键指标前后的变化来判断。
在2022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也指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时应关注治疗12周、24周时的HBV DNA下降水平和(或)HBsAg定量下降水平来判断治疗效果并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2]。
不过,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期间,出现ALT(谷丙转氨酶)的急性升高,可能提示后续的治疗效果更好[3],但尚未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干扰素相关副作用?对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期间,产生的副作用,我们应该明白以下几点:①副作用因人而异由于每位患者的体质不同,所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副作用也不同。
有的人会出现乏力,有的人出现发热,有的人出现脱发。
即便是同一种副作用,程度也会存在差异。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什么反应。
②副作用可以通过检测及时发现慢乙肝患者可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复查的方式,及时发现身体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如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异常等。
⼲扰素的功能和分类⼲扰素的药理作⽤主要包含以下⼏个⽅⾯:1、抗病毒作⽤:⼲扰素是⼀种⼴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
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是通过作⽤于细胞表⾯受体,使细胞产⽣抗病毒蛋⽩从⽽阻断病毒的繁殖。
同时⼲扰素还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长和繁殖2、抗肿瘤作⽤:⼲扰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更明显,它的抗肿瘤作⽤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管⽣成等3、免疫调节作⽤:⼲扰素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它能够增强⾃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起到调节免疫的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的⾃⾝稳定功能等。
4、其他作⽤:⼲扰素还具有抗菌,抗寄⽣⾍,抗纤维化等作⽤⼲扰素的“家谱”根据不同⼲扰素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扰素分为3个主要类型:Ⅰ型⼲扰素、Ⅱ型⼲扰素和Ⅲ型⼲扰素,他们的“神通”不尽相同:1、Ⅰ型⼲扰素:这类⼲扰素是⽬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主⼒,也是最常⽤的⼀类抗⽣素。
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物学特性,Ⅰ型⼲扰素⼜可以分为α和β两类,这两类⼲扰素分别来源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的作⽤。
同时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分为IFNα-2a、IFNα-2b及IFNα-2c等⼏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
IFNβ也可分为IFNβ-1a、IFNβ-1b两个亚型。
I型⼲扰素被⼴泛应⽤于肝炎,多发性硬化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2、Ⅱ型⼲扰素:也叫IFNγ,它来源于T细胞,通过作⽤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作⽤,但它的治疗潜能可能有限,⽬前临床研究仅限于慢性⾁芽肿性疾病,⾻硬化病等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Ⅱ类⼲扰素的抑制肿瘤效应强于Ⅰ型⼲扰素,IFNγ作为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它能够多⽅⾯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不过它有一些对我们不好的副作用!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打干扰素的副作用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打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的副作用一:对于打完干扰素的乙肝患者,会在2-5小时内出现发热、恶心、浑身乏力、头晕、头痛等类似于发烧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多在24小时后症状消失。
干扰素的副作用二:干扰素还可影响乙肝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使得乙肝患者患者恶心、呕吐、厌油腻、无食欲、腹胀腹痛等现象。
干扰素的副作用三:长期打干扰素治疗还可抑制乙肝患者的骨髓组织,使得血液中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含量降低,引发造血异常病症。
干扰素的副作用四:一般在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乙肝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更为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轻度皮疹等现在。
干扰素适应症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由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
此外,干扰素对治疗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目前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人,而且在乙型肝炎病人中,有以下情况应用干扰素治疗反应较好,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持续升高者;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偏低(P/N 5~8)或HBV DNA水平低(<100Pg/ml)者;3.病程较短者;4.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5.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6.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7.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8.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9.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急性丙型型肝炎病人因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一般认为应该用干扰素治疗,此外,有的病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如:1) 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 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竟然可以抗肿瘤
导语:看见干扰素这三个字,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是什么东东。
可以说大家没有几个人知道干扰素的,甚至都有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三个字。
因
看见干扰素这三个字,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是什么东东。
可以说大家没有几个人知道干扰素的,甚至都有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三个字。
因此,大家对于干扰素的了解可想而知。
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干扰素是什么。
同时也为大家介绍一下干扰素的副作用以及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干扰素是什么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但是它并不能直接杀死或抑制病毒。
而是通过细胞之间的作用效果,使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的蛋白,因此能干扰病毒的复制,从而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
1、流感样综合征
服用干扰素后,有的患者2到6小时内体温可升至38-40℃,6到12小时达到高峰,有些患者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一般24小时内均能恢复,如症状不减,则需及时咨询医师。
2、皮肤反应
用干扰素治疗4个月的患者,会有轻中度脱发现象,有些患者躯干和四肢会出现暂时性的斑丘疹等其他皮肤过敏现象。
如比较严重,则需要注意。
3、造血系统改变
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骨髓得到一定的抑制,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减少。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