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歌整体阅读
- 格式:pptx
- 大小:35.57 MB
- 文档页数:20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宋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山上的小亭。
①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①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解析:选B B项,“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错。
“江涵”“秋影”是一幅画面,是说秋景倒映在江水里。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答:解析:“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表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不必感伤,表达作者旷达乐观的感情。
文末用齐景公的典故说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这是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
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白话诗歌]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
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头上要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古诗阅读与鉴赏板块六学案58比较赏析——整体把握,求同辨异复习任务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做好比较赏析,进一步提升古诗鉴赏水平。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作用比较①随着新课标群文学习理念的落地,高考会越来越重视对群诗学习及群诗比较的考查。
②比较考查的角度在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或求同,或辨异,或求同辨异。
③设题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一生(陌生之诗)一熟(学过或接触过的);二是两生并考(两首诗全是陌生的)。
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抒情手法比较浙江卷《楼前》《过勤政楼》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6分)情感、写法比较2019全国Ⅲ卷《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语言风格比较考情微观2016全国丙卷《内宴奉诏作》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语言比较①随着新课标群文学习理念的落地,高考会越来越重视对群诗学习及群诗比较的考查。
②比较考查的角度在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或求同,或辨异,或求同辨异。
③设题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一生(陌生之诗)一熟(学过或接触过的);二是两生并考(两首诗全是陌生的)。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情感比较知识图要活动一 掌握形象、语言的比较赏析(一)形象比较赏析(2022·全国甲)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集训01 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杨亿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
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
[答案]C[解析]“诗人的清冷心境”错误,与诗意不符。
“侵”和“透”都含蓄地描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的清冷心境。
2.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联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字体现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欢乐心情;②颔联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③最后两联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解析]首联“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是“高兴”的意思,表达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愉快心情。
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最后两联“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玩得尽兴,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