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技法 小说必备核心素养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56
高考语文小说题知识点总结小说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创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小说题既考察了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
下面将从小说题的基本要求、写作技巧、常见题材等方面总结相关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小说题的基本要求1. 独立创作小说题要求考生独立完成作品,自主构思、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
考生应该根据题目要求,灵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在写作过程中,还需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做到章法有序,情节连贯,避免故事结构松散、不合理等问题。
2. 准确把握材料小说题通常会提供一些材料,考生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材料,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同时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合理的发挥。
在运用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适用性和引申性,避免只字未及或过多罗列材料。
3. 深刻主题小说题往往设有一定的主题,并要求考生高度概括,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体现。
考生在作品中应该深刻把握主题,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出主题的含义和意义。
同时,要注意主题的表达要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意义,能引起人的共鸣和思考。
4. 语言生动小说作品要求语言生动、形象 vivid,能够吸引读者并引起共鸣。
考生在写作时应该注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细腻的情感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二、小说题的写作技巧1. 情感渲染小说作品强调情感的渲染和感染力。
考生在创作小说题时,要善于运用情感的描绘和渲染,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感染读者的潜力。
2. 现实与虚构小说作品既有现实的基础,又具有虚构和夸张的特点。
考生在写作时要能够恰当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作品既有现实的启示和表达,又不失虚构性和文学创意。
3. 人物塑造人物是小说中的灵魂,是情节的支撑。
考生在创作小说题时,要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人物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具可信度和可感性。
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第一部分环境类题型】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2019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指导第一部分概述一、文章要素内容:题材(材料)、主题(中心)、情节、人物形式:结构、体裁(文体)、语言、手法二、筛选信息、归纳、概述要点筛选的方法:去否定,留肯定;去修饰,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重要信息的判断:在各段中,要注意概括句、归纳句、总领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或词),一段一点,几段一点、一点几段。
信息的选用:摘抄法、摘要法、概括归纳法。
三、开头的作用开头: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2、开篇点题,揭示主旨;3、总领或引出下文,作铺垫;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5、与后文作对比。
中间:1、点题;2、承上启下;3、渲染、对比;4、总结上文、照应前文;5、埋下伏笔、为后文做铺垫;6、7、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结尾:1、点题、深化主题;2、照应开头或标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含蓄、耐人寻味、引人深思;4、总结。
某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分点陈述:内容上写了什么;结构上的功能;主旨上的作用。
四、中心思想通过记叙什么(某一件事)、议论什么(哪儿方面)、描写什么(对象或特征)、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什么人生哲理、表现了作家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感情(厌恶、喜爱、否定、肯定、讽刺、同情、鞭挞、讴歌、歌颂、摒弃、追求[自由人格])即作家的观点态度。
五、几种作用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对象的某特征、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喜爱、赞美、羡慕)。
词语:同上句子:内容上(主题、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结构上:结构严谨、严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第二部分思路、结构、线索一、思路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
叶老:“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它与结构最为相近,一般合称。
”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019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核心要点突破【一】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一〕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1.常见考查题型(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 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思路导航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么更是直接表白了。
专题01 语言艺术考点分析一、品味小说语言艺术的突破口1.体会、分析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
语言风格是讽刺还是幽默,是诙谐还是庄重等,要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对语句深层含意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很浓;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手法及其功能,在鉴赏时能灵活运用。
二、常见设问方式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表达”“手法”“技巧”等关键词。
以XXX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三、常用答题模板:鉴赏作者的语言=语言特点+例句分析。
四、品味小说语言知识点1.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综合运用等。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等。
解题的时候是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是比喻句,就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出比喻的本体; 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
4.表达方式的运用。
叙述、议论、描写(多角度描写、色彩方面、动静方面、点面结合、细描和白描)等。
现代文之小说文本阅读一、概述(一)小说的文体特点及要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的主要特点是:1.塑造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2.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3.对环境做具体、细腻的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二)命题情况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要低于散文。
然而,理论上说,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备考点四小说阅读突破必备知识一、小说情节的三种考法及答题模板考法一概括小说情节(一)小说情节的三种模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即俗称的“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和波澜性。
(二)概括小说情节的答题模板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故事较复杂,关系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考法二赏析情节手法(一)赏析情节手法的必备答题技巧1.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表现×××的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有利于表现×××的主题)考法三分析情节作用(一)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①一般开头的作用: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高考小说阅读技巧一、基本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和方法归纳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和方法归纳读懂小说读懂小说,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
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组成。
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
小说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一).典型小说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表现手段。
人物: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任务和次要人物。
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也可以成为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
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以内在特点为主。
外在包括衣着、肖像、年龄、身份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或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
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和思考,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一般来说在选择题中呈现)主题表现的途径: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语言:这里指作品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主要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在于陈述情节,描写在于情节的细节、人物和环境。
考题中一般就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和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进行考查,如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某一处细节描写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结构:小说情节各部分的安排,内容之间的关系……包括线索、思路和结构手法和结构形式等。
高考语文小说复习专题:小说的基本常识和阅读方法一、小说常识1、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1)小说的概念: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
2、小说篇幅(1)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
(2)中篇小说(三万字至六万字)。
(3)短篇小说(几千字至三万字)。
(4)微型小说(数百字至几千字)。
一般认为,微型小说的字数应在两千字以下。
3、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它不受时空限制,为了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
(1)真实与虚构“真实”体现在人物类型、故事类型、环境类型或叙述方式,“虚构”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编排、环境的描写或叙述方式。
“文学虚构”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具有文学艺术性;“文学真实”建立在“文学虚构”之上,由“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使其富有文学真实性。
(2)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一主一辅(依据两者内容决定);两个时空形成对接或穿插。
拓展或补充情节,丰富或完善内容;结构灵活,避免平铺直叙;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烘托现实情怀,深化主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故事更具艺术真实,更具张力。
(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与虚构依据历史事实做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
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鲁迅《故事新编·序言》)的严格的历史小说,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同上)的较为自由的历史小说。
“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臆造和歪曲。
“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夺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