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两汉的法律制度
- 格式:pptx
- 大小:990.97 KB
- 文档页数:39
第四章汉朝的法律制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汉朝的立法活动、法律形式、罪名、民事立法,掌握汉朝封建正统立法思想的确立、文景时期刑罚制度的改革内容及意义、汉朝刑罚原则的发展变化、汉朝的刑罚种类、汉朝的司法制度---- 春秋决狱录囚。
教学重点:汉朝封建正统立法思想的确立、文景时期刑罚制度的改革内容及意义、汉朝刑罚原则的发展变化、汉朝的司法制度----春秋决狱教学难点:汉朝封建正统立法思想的确立---法律的儒家化、春秋决狱的概念及原则。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1、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共10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武树臣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一、汉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汉朝法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可分三个时期:(一)汉初自汉高祖至汉武帝的70年内奉行黄老(黄帝、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为之策,统治者的法律思想是“与民休息”“宽省刑法”,轻徭薄赋,安定百姓,以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封建经济。
黄老思想在西汉初期的兴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汉初特定的社会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统治者总结历史教训,探索治国之道的结果。
汉初的统治者,大都亲自参加或经历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如刘邦、肖何、曹参),比较了解社会下层的疾苦,深知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王朝的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是由于秦朝专任刑罚,暴政虐待人民。
所以在夺取政权以后,面临国家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严峻局面,他们特别注意总结秦朝短促灭亡的教训。
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避免重蹈秦王朝的覆辙,特别注意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在政治上对农民阶级作出一定让步。
汉朝法律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法律制度也相对完善。
汉朝法律制度遵循了“以礼为法”的原则,并通过《汉律》进行规范和制定。
汉朝法律制度的基础是礼法制度,即以尊重礼仪和家族道德为依据的法律制度。
汉朝尊重礼仪和家族道德,认为对于人们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以道德与伦理为基础的。
因此,在法律制度中,礼仪规范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刑事、民事和家族制度中。
刑事法律制度是汉朝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法主要依赖于礼法制度,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刑罚种类繁多,包括罚金、禁锢、杖刑、流放等。
汉朝刑法实行的原则是“中庸之道”,即刑罚应该适当,切不可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
民事法律制度是汉朝法律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事法律制度主要涉及土地、财产、婚姻、继承、契约等方面。
在土地和财产方面,汉朝实行公有制,鼓励土地充分利用,并对土地和财产进行严格保护。
在婚姻和继承方面,汉朝遵循礼法制度,注重家族道德和传统,在婚姻和继承方面进行规范和保护。
在契约方面,汉朝实行宽严相济的原则,保障契约的平等和公平。
家族制度是汉朝法律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汉朝注重家族的地位和权利,家族成员有相应的权力和义务。
家族制度鼓励家族成员团结互助,传承家族传统和道德,维护家族利益。
总的来说,汉朝法律制度相对完善,秉持以礼为法的原则,并体现在刑事、民事和家族制度中。
刑事法律制度重视适度和中庸之道,民事法律制度保护土地、财产和个人权益,家族制度强调家族的地位和权利。
这些法律制度为汉朝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法制史之两汉法律制度概述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法律制度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
制度起源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部落法律,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法律制度,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根据时代的不同,法律制度也逐渐向着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法律知识的匮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法律制度还比较简单,主要以部族习惯法为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汉朝开始进行法律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法律条文。
在这个阶段,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和丰富,包括刑罚制度、奴隶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
制度特点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这个时期的法律比较注重实用性和公正性,力求保持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其次,法律制度相对灵活,法律文本并不是僵硬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此外,两汉时期也有相对开明的法律观念,重视法律的普及和法官的公正裁决,对于个人权益和财产保护也有一定的保障。
在具体的法律内容上,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包括了刑罚制度、物权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
刑罚制度方面,汉朝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刑法体系,对于各种犯罪行为有着明确的罚则和处罚标准。
物权制度方面,汉朝通过法律确保了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和流转,保证了农民和地主的合法权益。
婚姻家庭制度方面,汉朝对于婚姻关系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包括婚姻登记、离婚、夫妻财产等方面。
影响与启示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它为后世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包括唐代的法律制度和现代的法治社会。
其次,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强调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为后世的人权保护和社会公平做出了贡献。
最后,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也对后世的法律修订和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汉代法律制度PPT汉代法律制度立法概况立法指导思想1、汉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立法指导思想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一方面他亲眼目睹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以及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悲惨结局,另一方面久经战乱后必须恢复社会经济,所以从长治久安考虑,确立了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立法指导思想。
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同时强调封建伦理道德预防犯罪的功能效应。
2、“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统治阶级逐步完成了思想上的更化,由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向“德刑并用”、“以德为主”思想转化。
董仲舒系统阐述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立法指导思想,即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
这一思想成为贯穿两汉的重要的立法指导思想,并影响封建后世两千余年。
立法状况1、汉律六十篇的制定包括《九章律》九篇,《傍章律》十八篇、《越宫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组成了汉朝主干法律,构成汉朝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2、西汉武帝以后立法的重要变化一改汉初省刑减赋的做法,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国家镇压职能的法律。
出现了删繁就简到由简到繁的复杂变化。
3、东汉立法的重要变化东汉政权初,多次下诏释奴减刑。
光武帝以后各朝,重新走上繁刑峻法的老路。
法律形式1、律:刑律一直为秦汉时期最主要的法律形式,起到了国家大法的作用。
2、令:是皇帝诏令,是皇帝针对特定事项特定人物发布的临时命令,灵活而有效能。
3、科:是一种单行的刑事条例。
4、比:与近代的类推相似,即出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案件时,须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条文,经过推理最后作出判决。
行政法律行政管理体制1、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汉承秦制,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使之掌握国家中枢大权。
汉武帝后开始有所变化,至成帝、哀帝时,被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所替代。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郡为汉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以郡守为长官。
县是郡下一层行政机构,也是封建国家基本行政单位,以县令为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