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 格式:pptx
- 大小:163.43 KB
- 文档页数:25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内伤发热是中医术语,也称为“阴盛内热”,是一种体质失衡导致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病理变化而出现的发热症状。
内伤是指身体内部的脏腑器官受到损伤或功能失调,通常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药物滥用等原因引起。
内伤包括内伤虚损和内伤实损两种类型。
内伤虚损是指人体阳气和生化精气不足,导致机体阴寒内寒。
内伤实损是指人体机能亢进,阴阳失调,引起机体内部的炎症、肿瘤和其他病理性变化。
发热是人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如果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感染或其他病理性变化,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白细胞介素-1(IL-1)的物质,通过改变体温调节系统的设置点,使体温升高。
内伤发热是指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
内伤发热的特点是发热不明显,体温升高不明显,但持续时间长,中医常常用“虚热”来形容。
这是因为内伤损害了机体阳气的功能,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但体温调节系统依然正常,使得体温升高不明显。
内伤发热的症状常常伴随其他病理变化,如口干、咽干、便秘、尿黄、脉细弦等。
此外,患者常常表现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
这些症状反映了体内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功能受损。
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中药调理可以通过选择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药物来平衡机体阴阳,促进病理变化的恢复。
针灸可以通过激活经络和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机体功能。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部位来促进气血运行和改善病理变化。
总之,内伤发热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体质失衡导致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病理变化而出现的发热症状。
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能够促进机体阴阳平衡和病理变化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心态平和,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内伤发热辩证依据
内伤发热辨证依据
内伤发热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于内伤因素引起的发热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种类型,而内伤发热辨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合参: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来观察、听声、询问和触诊患者,从而获得病情的较全面的信息。
对于内伤发热患者,中医医生会通过望诊皮肤是否红赤,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搏的浮沉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辨证。
2. 病史调查:中医辨证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前后的时间、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等。
内伤发热的辨证需要注意是否有暴饮暴食、肝胆疾患、过度劳累等内伤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发热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内伤发热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3. 闻诊与问诊: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听患者的呼吸声和胸腹部有无响吼声,判断
内伤发热的程度和可能的病理变化。
问诊则是医生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情表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程。
4. 辩证分型:根据辩证结果,中医医生会将内伤发热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如
湿热内伤、气滞血热、阳明热毒等。
每个类型都有其特点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的辨证分型对于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总之,内伤发热辩证依据是指中医医生根据四诊合参、病史调查、闻诊与问诊
以及辩证分型等方法来准确判断患者体内发热的原因和病情表现。
这些依据对于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伤发热是指人体内部出现异常状况,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内伤发热在中医中被称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内伤发热的病因众多,可以是由外部环境的劣质食物、污染空气等因素引起的外感热毒,也可以是由情志不遂、劳累过度等内因造成的内伤。
无论是外感热毒还是内伤,都会导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发热症状的出现。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由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引起的。
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促进免疫细胞的活跃和功能的增强。
但是,当发热超过正常范围,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病理症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手段,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病因和病理变化等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旨在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内伤发热的概念和病因,以及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内伤发热这一病症,有效地防治和治疗内伤发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内伤发热的名词解释与中医相关的内容:1. 概述:介绍内伤和发热的基本概念,以及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探讨。
探讨内伤和发热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2. 内伤的概念和原因:阐述内伤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内伤的种类和主要原因。
解释内伤发生的机理和内外因素对内伤的影响。
3. 发热的概念和病因:解释发热作为一种症状的定义和表现,探讨发热的主要病因和发生机制。
讨论外感与内伤引起发热的区别与联系。
4. 内伤和发热的关系:分析内伤与发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伤对发热的影响。
内伤发热的经典条文
内伤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口干舌燥、身体发热、
脾气易怒等。
以下是关于内伤发热的一些经典条文,供大家参考。
一、内伤发热的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因精神压力、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等原因导致体
内能量失衡,从而引起身体发热的一种症状。
二、内伤发热的症状
1、口干舌燥:口腔干燥、喉咙干涩、舌头发干。
2、身体发热:体温升高、身体热热的。
3、脾气易怒: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躁不安。
4、头晕乏力:头晕目眩、乏力无力。
5、食欲减退:食欲下降,易饱、易烦躁。
三、内伤发热的病因
1、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内分泌失调,
从而引起内伤发热。
2、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不正常、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会影响正常的身体机能,从而引起内伤发热。
3、过度劳累:长期的过度劳累会消耗体内的能量,导致机体失衡,产生内伤发热的症状。
四、内伤发热的治疗
1、调节饮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是缓解内伤发热的有效方法。
2、中药调理:建议服用中药进行调理,保证身体正常运转,达到平衡状态。
3、心理调节:疏导情绪,减少精神压力,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四、内伤发热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心态。
2、合理饮食:优质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3、规律作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机能正常运转。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饮食、情志、劳倦、病理产物、外伤、体质等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鉴别要点主要与外感发热的鉴别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缓慢,一般病程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而不恶寒,或虽寒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病位病性:内伤发热的病位在脾、胃、肝、肾。
病性有虚热、实热之不同。
其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为虚火内生,均属虚热;肝郁发热与瘀血发热均属实热。
(2)辨病情之轻重:一般认为,发热间歇时间渐长,舌脉证相合者为顺证,病情较轻;而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不减,兼证较多,病证错杂,舌脉证不相合者多为逆证,病情较重。
2、治疗原则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3、分证论治(1)气虚发热【证候】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患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内伤发热”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有内伤发热的记载,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素问·刺志论》提出“气虚身热”,《素问·调经论》提出“阴虚生内热”,并指出劳倦过度,阴阳失调可致发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治疗原则。
2.东汉·华佗《中藏经·寒热论》认为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3.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以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的虚热症状,开甘温除热法之先河。
4.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病的效方,如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肺热用泻白散等,创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方剂。
5.金·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提出脾胃气虚可导致发热,并运用甘温除大热之法,创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
6.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对阴虚发热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强调泻火以保阴,反对滥用辛燥。
7.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对内伤发热的病因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提出:“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
”对阳虚发热的治法及方剂都有记载。
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的病名。
8.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阳郁、骨蒸、内伤(气虚发热)、阳虚、阴虚、血虚、痰证、伤食、瘀血、疮毒共11种,为辨证论治内伤发热提供了思路。
内伤发热[定义]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一般以低热多见,但有时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源流]相当于西医学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病因病机]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
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
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1、肝气郁结2、瘀血阻遏3、内湿停滞4、中气不足5、血虚失荣6、阴精亏损7、阳气衰惫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由气滞、瘀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因气血、津液郁滞,壅结阻遏而引起发热。
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不足所致。
[诊断]1、病史及症状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病多病程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2、血液生化、免疫检查、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及X线、超声、CT、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内伤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由内伤病因引起感受外邪所致病机气血壅遏,阴阳失调正邪相争虚实多属虚证多属实证起病缓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短特点低热或自觉发热,大多高热恶寒不恶寒,怯冷,发热恶寒同时得衣被则温存在,得衣被而寒不减兼症常兼见头晕、神倦、常兼见头身疼痛、自汗、盗汗、脉弱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2、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治疗原则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阴)1、肝郁发热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分析: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1)肝经火热炽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2)肝热阴伤——疏肝清热,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症状:内伤发热病征+血瘀证症状分析:瘀血阻滞,气行不畅,壅而为热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分析: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治法:芳化宣畅,除湿清热方药:三仁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变证:气虚兼湿或夏季感受暑湿——健脾益气,除湿清热—东垣清暑益气汤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分析:阴血不足,阳气偏旺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清骨散加减: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内伤发热细目一:概述一、内伤发热的概念及源流1.内伤发热的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2.内伤发热的源流《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
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以补中益气汤作为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二、内伤发热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体虚久病、饮食劳倦、情志失调、跌仆出血。
二、内伤发热的病机要点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二、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要点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细目四:辨证论治一、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解郁、活血、除湿,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二、气虚、气郁、血瘀、血虚、阳虚、痰湿和阴虚发热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须牢记的架构图】1.阴虚发热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
2.血虚发热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