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多药结核病防治工作流程
- 格式:pptx
- 大小:764.01 KB
- 文档页数:41
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ICD-10:A15.0、A15.1..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世界卫生组织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08年紧急修订版等..1.临床症状: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2.体征: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音减低或粗糙、肺部啰音等..轻者可无体征..3.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病变特征..4.痰液检查:药物敏感试验或分子生物学等检查证实;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0年版等..1.药物治疗:1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治疗方案:①充分考虑患者既往用药史以及当地耐药结核病流行状况;②应当至少包括4种有效或几乎确定有效的药物;其中包括1种氟喹诺酮类药物;1种注射剂;③根据体重确定药物的剂量;④每天服用抗结核药物;⑤注射剂至少使用6个月;或痰菌阴转后至少4月;⑥治疗疗程应为痰培养阴转后至少18个月..2推荐治疗方案:6 Z AmKm;CmLfxMfxPASCs;EPto /18 Z LfxMfxPASCs;EPto方案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Lfx:左氧氟沙星;Mfx:莫西沙星;Am:阿米卡星;Km:卡那霉素;Cm:卷曲霉素;Pto:丙硫异烟胺;PAS:对氨基水杨酸;Cs:环丝氨酸..注射期使用Z AmKm;CmLfxMfxPASCs;EPto方案6个月;非注射期使用Z LfxMfxPASCs;EPto方案18个月括号内为可替代药品..3疗程一般24个月..对于病情严重或存在影响预后的合并症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4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使用免疫抑制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可以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2.根据患者存在的并发症或合并症进行对症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42-56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15.0、A15.1耐多药肺结核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或C反应蛋白、血尿酸;4痰抗酸杆菌涂片及镜检;痰分枝杆菌培养;5促甲状腺激素;6心电图、胸片..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1听力、视力、视野检测;腹部超声检查;2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怀疑耐药谱发生改变;3支气管镜检查怀疑存在支气管结核或肿瘤患者;4胸部CT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或胸片显示不良者;5胸部超声胸水、心包积液患者;6尿妊娠试验育龄期妇女;7细胞免疫功能检查怀疑免疫异常患者;8痰查癌细胞;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等怀疑合并肿瘤患者..七出院标准..1.临床症状好转..2.患者可耐受制定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八变异及原因分析..1.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2.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肺外结核、咯血、气胸、呼吸衰竭等;需要进一步诊疗;或需转入其他路径..3.原有病情明显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4.需要手术治疗..二、耐药肺结核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ICD-10:A15.0、A15.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阳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初治菌阳肺结核ICD-10:A15.0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1.临床症状: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胸痛等..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2.体征: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音减低或粗糙、肺部啰音等..轻者可无体征..3.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病变特征..4.痰液检查:痰抗酸杆菌涂片镜检或分枝杆菌培养阳性..5.既往未经抗结核治疗;或抗结核治疗时间少于1个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1.药物治疗:1推荐治疗方案:2HRZE/4HR或2H3R3Z3E3/4H3R3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强化期使用HRZE方案治疗2个月;继续期使用HR方案治疗4个月..2疗程一般6个月..对于病情严重或存在影响预后的合并症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3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使用免疫抑制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可以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2.根据患者存在的并发症或合并症进行对症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15.001初治菌阳肺结核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或C反应蛋白、血尿酸;4痰抗酸杆菌涂片及镜检、痰分枝杆菌培养;5心电图、胸片..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1视力及视野检测、腹部超声检查;2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及菌种鉴定痰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者选做;3支气管镜检查怀疑存在支气管结核或肿瘤患者;4胸部CT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或胸片显示不良者;5胸部超声怀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患者;6尿妊娠试验育龄期妇女;7细胞免疫功能检查怀疑免疫异常患者;8痰查癌细胞、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等怀疑合并肿瘤患者..七出院标准..1.临床症状好转..2.患者可耐受制定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八变异及原因分析..1.出现严重的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2.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如肺外结核、咯血、气胸、呼吸衰竭等;需要进一步诊疗;或需要转入其他路径..3.进一步诊断为耐多药结核病;需要转入其他路径..4.原有病情明显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二、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初治菌阳肺结核ICD-10:A15.0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282012年版一、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复治肺结核ICD-10:A16.2..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1. 临床症状: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胸痛等..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2.体征: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音减低或粗糙、肺部啰音等..轻者可无体征..3.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病变特征..4.痰液检查:痰抗酸杆菌涂片镜检或分枝杆菌培养阳性..5.既往抗结核治疗时间大于1个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0年版..1.药物治疗方案:1推荐治疗方案:2SHRZE/6HRE 或2H3R3Z3E3S3/6H3R3E3或3HRZE/6HRE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S:链霉素..强化期使用SHRZE方案治疗2月;继续期使用HRE方案治疗6月;或强化期使用HRZE方案治疗3月;继续期使用HRE方案治疗6月..2若患者既往多次抗结核治疗或治疗失败;根据用药史选择二线抗结核药物制订经验性治疗方案..3获得患者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应转为耐多药结核病临床路径进行治疗;其他耐药类型患者根据耐药谱以及既往治疗史选择合理治疗方案..4疗程一般8个月..对于病情严重或存在影响预后的合并症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5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使用免疫抑制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可以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2.根据患者存在的并发症或合并症进行对症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3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16.2复治肺结核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液常规、粪便常规;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或C反应蛋白、血尿酸;4痰抗酸杆菌涂片及镜检;痰分枝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培养阳性者进行药物敏感试验;5心电图、胸片..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1听力、视力、视野检测;腹部超声检查;2耐药结核病检查;3支气管镜检查怀疑存在支气管结核或肿瘤患者;4胸部CT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或胸片显示不良者;5胸部超声怀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患者;6尿妊娠试验育龄期妇女;7细胞免疫功能检查怀疑免疫异常患者;8痰查癌细胞;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等怀疑合并肿瘤患者..七出院标准..1.临床症状好转..2.患者可耐受制定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八变异及原因分析..1.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2.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肺外结核、咯血、气胸、呼吸衰竭等;需要进一步诊疗;或需转入其他路径..3.进一步诊断为耐多药结核病;需要转入其他路径..4.原有病情明显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二、复治肺结核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复治肺结核ICD-10:A16.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8-35天。
结核病管理制度及流程一、目的为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传播与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制度1.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报告和转诊工作。
2.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机构对发现的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应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和转诊单,城市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报告并及时转诊到当地疾控中心,发现可疑患者也要及时推荐到当地疾控中心。
3. 当地疾控中心收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转诊单后,应在最短时间内落实病人的归口就诊,明确病人的诊断及治疗,对危重患者可先转到上级医院传染科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再把病人转到当地疾控中心正规管理。
4. 当地疾控中心负责本地区结核病归口管理的业务指导工作,承担病人的诊断、治疗、管理和监测等工作。
5.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并纳入年度综合考核。
6. 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卫生行政部门视其情节轻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给予通报、限期改正和罚款等处罚。
三、工作流程1. 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接诊过程中,发现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应考虑肺结核可能,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痰涂片检查。
2. 确诊肺结核:根据胸部X线检查结果和痰涂片检查结果,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
3. 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和转诊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确诊肺结核患者后,应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和转诊单,城市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上报当地疾控中心。
4. 当地疾控中心接收报告:当地疾控中心收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转诊单后,应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人员对患者进行追踪,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5. 归口就诊:当地疾控中心对患者进行评估,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将患者转诊到当地疾控中心或上级医院进行归口治疗。
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制度三篇为了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控制学校结核病重大疫情的发生,保障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和《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加强对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根据学校的特点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
二、创建学生身心健康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
深入细致搞好新生入校健康检查和每年的教职员工健康检查工作,并将结核病检查列为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健康检查的主要内容。
对体检辨认出的结核菌素试验弱阳性者,必须严格执行其及时至市结防机构进一步复查,努力做到晚辨认出、早隔离、晚化疗。
三、做好在校学生的结核病治疗和管理工作。
对确诊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休学隔离治疗。
传染性消失后,凭本市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的诊断证明方可复学,非传染性病人在治疗期间可以继续上学,其治疗在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的指导下,由我校校医负责,执行“监督化疗”,确保规则用药。
四、强化结核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对呕吐、胸痛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或呕血、头晕的学生应当高度猜测其结核病的可能将,应立即报告,并动员其至结核病预防机构检查诊断。
五、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扫与消毒工作,教室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结核病的感染和传播机会。
六、通过身心健康教育课、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学校师生展开结核病等传染病预防科学知识教育,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七、对因玩忽职守,造成结核病暴发流行的责任人,严格按照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控制结核病的传染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强化对结核病预防工作的领导。
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
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1一、主要工作指标1、发现并规范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08例;2、全县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追踪总体到位率达90%;3、全县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95%以上;4、全县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92%;5、全县转入患者到位信息反馈率90%;6、督导完成率95%;7、药品破损率小于3%;8、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病案信息初次录入及时率99%;9、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病案转归信息完整率95%;10、病人系统管理率在95%及以上;11、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覆盖率100%,培养菌株20株。
二、具体措施(一)加大防治力度,不断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按照《结核病防治规划》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防治策略和医疗保障政策,按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提升能力,促进防治工作质量;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并纳入目标考核和绩效管理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落实对肺结核患者的免费诊疗与管理、医疗保障政策,将结核病治疗纳入政策覆盖范围,提高结核病患者的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对贫困患者实施医疗救助,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要进一步规范结核病防治工作,切实落实肺结核患者发现、治疗管理、疫情监测、药品供应和技术督导等各项措施,提高DOTS实施质量。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报告和转诊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结核病和疑似结核病患者的推荐与追踪。
结防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为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免费提供痰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诊断服务。
做好结核病密切接触者、流动人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耐药患者、学生、羁押人群、老年人等特殊及高危人群的结核病定期筛查工作,以尽早发现肺结核患者。
卫生院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5篇)卫生院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一、工作目标1、以乡镇为单位,DOTS覆盖率维持100%。
2、全县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到70%以上。
3、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85%以上。
4、全县计划发现、治疗管理活动肺结核病人194例,其中新涂阳110例,复治涂阳13例,涂阴(包括重症涂阴)71例(详见任务指标分解表)。
二、主要措施(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府领导逐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预防和控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结核病防治项目统筹管理,提高项目工作质量。
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结核病防治专题会议,及时评价本单位结核病控制工作落实情况,每半年向县卫生局书面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
(二)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实施质量,提高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1、巩固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管理年”活动成果。
注重肺结核患者诊断、治疗、管理和治疗转归判定各环节中的工作质量,全面落实国家肺结核患者免费诊断、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治疗采用国家标准化疗方案不住院为主,提高DOTS实施质量。
2、进一步加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做好转诊和追踪工作。
各医疗机构要加强肺结核病病人的初诊、疫情报告和转诊工作,转诊率95%以上。
要根据传染病网络直报资料开展对病人的追踪工作,以提高病人的发现率。
3、对所有涂阳肺结核病人的家庭密切接触者开展筛查工作,筛查达85%以上。
4、在已建立并重新核实的乡镇卫生院,继续因地制宜开展结核病疑似症状初筛。
(三)开展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加强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1、各单位要按卫生部下发的《结核病预防控治工作规范》的要求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每半年组织相关人员培训一次,以进一步提高结防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
2、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
县疾控中心要加强实验室建设,配齐检查设备,严格按要求开展各项检查工作,严把检验质量关。
耐多药肺结核防治管理技术规范(2014年版)耐多药肺结核是指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杆菌体外被证实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具有痰菌阴转慢、传染期长、诊断治疗和管理复杂、治疗费用较高和不良反应多等特点,已日益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规范我省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和《耐多药肺结核防治管理工作方案》,制订本技术规范。
一、患者筛查(一)筛查对象耐多药肺结核的筛查对象主要是涂阳肺结核患者,包括新涂阳和复治涂阳患者。
重点关注以下5类高危人群:1、慢性排菌患者或复治失败患者;2、密切接触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涂阳肺结核患者;3、初治失败患者;4、复发与返回的患者;5、治疗3个月末,痰涂片仍阳性的初治涂阳患者。
(二)筛查方式1、肺结核患者筛查方式肺结核患者到具备痰培养能力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结防机构)就诊,由上述机构对其进行痰培养检测,一周内将阳性培养物运输至设区市疾控中心(结防机构)/耐多药肺结核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
不具备痰培养能力者,将阳性痰标本七天内运输至设区市疾控中心(结防机构)/定点医疗机构的结核病实验室,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
2、密切接触者筛查方式定点医疗机构和/或县级疾控中心(结防机构)应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家庭成员、同学和同事等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痰涂片检查,如果确诊为涂阳肺结核患者,再进行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
(三)考核指标以设区市为单位,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筛查率达60%。
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筛查率=痰培养的人数/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数*100%。
二、患者诊断(一)可疑者登记痰标本和阳性培养物的送检单位,将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可疑者的相关信息填写在“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痰标本/菌株送检表”(见附表1)上,并将送检表于3日内交至痰培养和药敏试验检测单位。
结核病防治工作方案〔共5篇〕第1篇:结核病防治工作方案去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肺结核病防治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更好的开展今年的肺结核病防治工作,进步人群免疫力,使每一位患者都得到更好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指导。
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方案。
一、结核病防治工作目的更好的开展肺结核病防治工作,进步人群免疫力,使每一位患者都得到更好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指导。
二、结核病防治策略和措施〔一〕做好肺结核病知识的宣传,进步人口结核病知识知晓率。
〔二〕加强人群免疫力,主要进步新生儿卡介苗的接种率达90%。
〔三〕降低结核病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实现并保持至少70%的病人发现和85%的病人、的治愈率。
〔四〕对肺结核病人的督导管理。
1、治疗原那么。
〔1〕以管理病人为管理的主要对象。
〔2〕对所有管理肺结核病人实行在医护人员面视下服药为主的全程督导化疗。
〔3〕乡结核病防治医生和村级医生分级负责。
2、管理的内容。
指导病人服用每剂抗结核药物,确保病人做到全疗程规律服药。
掌握病人用药后有无毒副反响,如有应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完成规定的疗程。
督导病人定期复查,掌握其痰菌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
采取多种形式,对病人及家属进展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安康教育,进步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及家属的责任心。
争取痰菌尽早转阴,减少传播。
3、管理的分工。
肺结核病人不住院条件下落实化疗管理的组织与分工如下:卫生院:设专职或兼职结防医生,负责指导村医或家庭督导员对病人的治疗管理。
接到市结防科确诊的管理肺结核病人治疗管理通知后,应立即对病人进展访视,并落实治疗管理。
每个病人全疗程至少访视4次,理解病人治疗情况,督导村医生施行DOST。
在村医生施行督导化疗有困难的地区,就选择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志愿者、家庭成员进展培训,以代替医务人员施行督导化疗。
社区医生:是施行督导化疗的执行者,每次督导服药后按要求填写“肺结核病人治疗记录卡”。
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制度三篇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
这种细菌最适于在人体血液供应充足和含氧量高的地方生长,因此肺结核病最常见。
以下是分享的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制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制度1为了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控制学校结核病重大疫情的发生,保障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和《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加强对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根据学校的特点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
二、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及时发现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
认真做好新生入校体检和每年的教职员工健康检查工作,并将结核病检查列入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健康检查的主要内容。
对查体发现的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要督促其及时到市结防机构进一步复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三、做好在校学生的结核病治疗和管理工作。
对确诊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休学隔离治疗。
传染性消失后,凭本市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的诊断证明方可复学,非传染性病人在治疗期间可以继续上学,其治疗在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的指导下,由我校校医负责,执行监督化疗,确保规则用药。
四、加强结核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对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或低热、盗汗的学生应高度怀疑其结核病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并动员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检查确诊。
五、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扫与消毒工作,教室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结核病的感染和传播机会。
六、通过健康教育课、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学校师生进行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七、对因玩忽职守,造成结核病暴发流行的责任人,严格按照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制度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控制结核病的传染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