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格式:ppt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44
【2019.02】□麻树文轩岐纵横橘井一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准则和依据。
探索在复杂的疾病中寻求其根本的病因,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将古代哲学思想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具体体现,为中医药学健康正确的发展并久盛不衰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文:《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细论,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译文: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的规律变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可以作为分析和归纳一切事物的纲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于阴阳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所以阴阳既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也是事物毁灭消亡的由来,事物所以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就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相反相成的阴阳两方面。
因而治疗疾病也必须从病情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来认识,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
所以清阳之气向上升腾,不断积聚而成为天,浊阴之气,向下凝聚,不断积累而成为地。
安静属阴,躁动属阳,有阳就有阴,事物就存在,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事物就不存在。
物质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如物质由液体变成气体,称为“气化”,是阳的作用,由气体变成有形的液体称为“成形”是阴的作用。
在四季气候变化中,寒是阴,热是阳,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了极点会生寒,这又说明阴与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本文以“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的道理与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说明人的一切生理,病理现象的产生,根源于阴阳的变化。
本,指的是阴阳。
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细化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为万物之本,人为万物之一,所以亦本于阴阳,人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的失调。
内经学研究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气薄则发泄”指出气薄之药的功效为()答案:泄汗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位在下的治宜()答案:引而竭之3.据《灵枢·经脉》,欲知经脉病变之虚实,当察其盛衰的是()答案:气口###人迎4.《灵枢·营卫生会》提出老人“昼不精,夜不瞑”是因为()答案:气道涩###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气血衰5.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平旦诊脉”的原因()答案:饮食未进###气血未乱###络脉调匀###阴气未动###阳气未散6.根据《素问·五脏别论》论述,具有“藏于阴而象于地”特征的脏腑是()答案:肾###胆###髓###脾###脑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之“能”与下列何字通借()答案:胎8.据《素问·咳论》,有关咳嗽的论述正确的是()答案: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治腑者,治其合###治脏者,治其俞###咳嗽“聚于胃,关于肺”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䐜胀”的病机是()答案:胃气上逆不能降10.《素问·五脏别论》中“魄门亦为五脏使”的“魄门”指:()答案:肛门11.《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导致“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的病因是()答案:因于湿12.《灵枢•百病始生》认为清湿之邪容易侵犯的人体部位是()答案:下13.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实的症状是()答案:腹胀、二便不利14.《素问•生气通天论》薄厥的病机是()答案:阳气逆乱15.《素问•热论》所谓“两感”是指()答案:表里两经同时受邪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虚宜掣引之”,“掣引”是指()答案:益气升提之法17.《素问·水热穴论》中“胃之关是”()答案:肾18.《素问·五藏别论》中称为“传化之腑”不包括下列何项:()答案:胆19.据《素问·热论》,“身热少愈”是由于()答案:阳明病衰20.《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代脉病变是由于()答案:气衰21.《素问·金匮真言论》认为“身之本”是()答案:精22.《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膝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徽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腹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为:
天地之道,可类而叙也。
陰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守护生命之官也,先后之经纬也,神明之府也,五行之会也,阴阳之所分也,阴阳者,陰至寒,阳至热也。
阴父阳母也;阴主外,阳住内也;阴主刚,阳主柔也;阴用心,阳用气也;阴在内,阳在外也;阴静而阳躁也;阴沉而阳浮也;阴虚而阳实也;阴内蓄而阳外发也;阴阳相推而变化随也。
阳主下部,阴主上也;五藏六府,阳所主也;五音之声,宫商角徵羽也,此五音者,谓之乐音也,乐有正也,正音者,五行均也。
诸音,各有音调也,变转相应也,此五音者,所以调人身也,以乐天地之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译文如下:
天地的道理可以进行类比和叙述。
阴阳是天地的道理,万物的规律,变化的根源,生与死的本质,神秘的宝库,保护生命的职务,先后的经纬,五行的会聚,阴阳的分界。
阴阳分别就是指阴极端的寒冷和阳极端的炎热。
阴是父亲,阳是母亲;阴主外在,阳则存在内部;阴主刚性,阳主柔性;阴使用心,阳则使用气;阴存在内部,阳存在外部;阴静而阳热衷;阴沉而阳浮动;阴虚而阳实在;阴在内部贮藏,
阳在外部释放;阴阳相互推动并随之变化。
阳主管下部,阴主管上部;五脏六腑都受阳性的主宰;五音的声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音调谐和声音的变化相应。
这五音指的是音乐的声音,音乐有正音,指的是五行之间的和谐。
各种音乐,都有不同的音调和转换,这五音用以调整人的身体,以合乎天地之适的音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概念)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五气为病理论临床诊断)“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互根互用)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疾病的发生规律)《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十二脏腑的相互关系)《素问·太阴阳明论》“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五脏病变伤神)《灵枢·营卫生会》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苦燔炭,汗出而散。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
它阐述了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和意义1.1 阴阳概念的起源与内涵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世界万物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它将自然界和人体划分为阴阳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方面,代表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包含了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事物的平衡和发展。
1.2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贯穿于中医的各个领域。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都与阴阳的平衡或失衡密切相关。
通过辨证论治,恢复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2.1 五行学说的概念和意义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界和人体划分为五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木、火、土、金、水。
五行代表了具有特定属性和相互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它们之间以生克制化的方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律。
2.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阴阳应象大论》中,素问深入探讨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阴阳是五行之本,五行是阴阳之化。
阴阳与五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整个自然界和人体的运行规律。
在五行中,木属阳,火属阳,土属中和,金属阴,水属阴。
阴阳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五行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素问还通过论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强调了阴阳调节的重要性。
当五行之间的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健康的受损。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是中医理论中关于阴阳和五行的重要而深刻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形、气、精、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此处论天气地味与人的关系,其中味、形、气、精、化恰构成天地两仪和人元三才,也即天之气、地之味两仪和人之形精化三才(后世形意拳总结为形、意、化)。
这里"归"有"依附于"的意思,"食"音饲,有食养、生化之义。
"伤"则有耗损之意。
天食人以五气,布于心肺,地食人以五味,布于脾胃,人则秉形、精、化而兼涵三才,自成三五之数,以形为人元之地而总括五形,精为人元之天而概为五精,化为人元之人而自隐五化也。
五味五形同属于地,则地之味归人元之地,有"味归形",气精同属于天,则天之气归人元之天,则有"气归精","精化为气"者,乃人元之天与人元之人皆通于天之气也,是有同气相求,人元为统也。
另形归气、精归化、气伤于味者乃人之地形附归于天气,人之天精归附于人之人元之灵化,地之味耗损天之气,恰以阴从阳,以阳从灵之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共十一行。
)如此,则明显地可以看出《素问》本意是指十二藏的功能一概在于“气化”二字!只有“气化”,才得以出神明、出谋虑、出决断、出喜乐、出变化、出伎巧等等。
该段文字计十一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群,十一行文字应作一气儿看,不得间断乃可。
若有间断,则名不正,言不顺,理不明,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