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笔记 第三章 选举制度)【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431.38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选举制度

一、概述

1.选举与选举制度

(1)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这一定义包括五层含义:

①“社会群体”,包括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组织等;

②“全体或部分成员”,涉及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哪些人有资格参加选举,亦即选举主体问题;

③任何选举都必须预先设定某种方式(如投票、举手、鼓掌、起立等)和某种程序(如划分选区、提出候选人、投票、计票、宣布投票结果等);

④选举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有被选举权的人员中的任何人,这是任何选举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所在;

⑤任何选举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即为了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

选举的基本要素是主体(选举人)、客体(被选举人)、目的、方式、程序、结果;选举的根本特征是实现选举人的意志,从而实现公民的选举权这一现代民主社会中基本的政治权利。

(2)选举制度的涵义,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加以理解:

从广义上说,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

从中义上说,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

从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本章讲的是狭义上的选举制度,其内容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选举所遵循的原则、选举的组织机构、选举的方式和程序、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一般都在各国的宪法、选举法和有关法律中得以明确的规定。

2.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

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实行了革命政权的选举制度,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建国大纲——《共同纲领》中规定,新中国实行普选制度。

(2)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当代中国第一部选举法,《选举法》对中国实行普选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等作了具体规定,从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制度的正式形成。

(3)形成于1953年的中国选举制度,有个明确指导思想,即既强调发扬民主,又坚持从实际出发。选举制度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与保障,自然必须强调发扬民主,然而,民主的实现程度又离不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条件,无视诸条件的制约,急于追求“高度的民主”,只能流于形式而于实质无益,甚至会陷于形式主义而有碍民主实质的体现。

3.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

自1953年选举法实施后的最初十余年间,中国选举制度的贯彻还比较正常,总的来说,各级人大尚能按期改选,但在“文革”时期,中国的选举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全国几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选举,人大制度亦名存实亡。

(1)1979年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县级,并规定选举各级人大代表,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与此同时,在全面修改1953年的《选举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选举法》。新《选举法》进一步扩大了中国选举制度中社会主义民主的程度。

新《选举法》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的变化:

①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

②规定一律实行差额选举;

③规定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

④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

⑤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1人提出,3人以上附议,都可推荐代表候选人;

⑥候选人名额过多时,可以进行预选;

⑦候选人须获全体选民或全体代表的过半数票始得当选;

⑧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要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

⑨规定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宣传候选人。

(2)1986就以下方面对《选举法》又作了进一步修正:

①规定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

②选民或者代表须有10人以上联名方可推荐代表候选人;

③取消预选;

④直接选举中正式代表候选人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差额;

⑤全国人大代表名额改为不超过3000人;

⑥规定每一选民接受代为投票的委托不得超过3人;

⑦规定直接选举时,选区全体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选举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3)1995年又对《选举法》作了修改与补充、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①规定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总名额主要由“基数”与按人口情况而定的“增加数”构成;

②规定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均应选出全国人大代表;

③调整了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间的比例;

④规定各级人大中应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

⑤调整了选民名单与候进人名单公布的日期;

⑥恢复了间接选举中的“预选”;

⑦完善了“另行选举”、“代表辞职”及“罢免代表”的具体程序;

⑧调整了乡级选举委员会隶属关系。

二、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1.普遍原则

“普遍原则”,即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权利。这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宪法和《选举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宪法和《选举法》对中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限制仅有两条:

(1)中国公民,只有年满18周岁,方可成为选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可见,从法律到实践,中国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均具有极大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