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 格式:ppt
- 大小:153.51 KB
- 文档页数:27
第一章采访准备一、全面准备1、理论准备:采访记者掌握与报道选题相关的理论,就无法客观、高水准地反映客观事物。
例:经济记者2、政策准备:政策是基础,否则得闹笑话,犯错误。
3、情况准备:对报道的人、事物、问题的相关情况,内外在联系有透彻了解,尤其对人物的专访与深度报道作用明显。
4、知识准备:记者不可能样样精通,但应该对采访的那个题目及相关知识、复杂的概念,事先进行学习,否则难以同采访对象双向交流。
例:采访李四光5、心理准备:1)对象合作的程度;2)可能达到的预期效果;3)会遇到哪些障碍。
6、事务准备:所有设备、器材,检查其完整和正常(三脚架) 例:力道的画面被洗掉二、确定重点1、重点范围:即确定采访侧重点,主要内容。
注:根据采访的目的,确定侧重点与内容2、重点对象:1)定向选择,采访前就确定好重点人物(注意典型)2)阶段选择,随着采访的深入,按照新线索进行特定选择(指向性)3)随机选择,采访现场、临时选择(代表性)4)选择对象的一般递进关系:当事人—参与者—目击者—知情者—权威人士——代表人物3、主要画面:主要内容应最好通过画面进行表达。
明确:那些画面必须有?那些可以有?那些无所谓?没有怎么弥补?4、研究背景:1)广泛浏览(获取采访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现实状况、发展动向、相关人物个性、职业生涯、观点)2)分门别类,依照属性规范研究,从而利于理清头绪,以便进一步挖掘本质。
3)综合分析4)存储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存储三、问题设计1、通用原则:1)清楚从对象口中得到哪些重点。
2)将问题准确传达给采访对象,防止问题不清楚。
3)应该是观众一听即懂。
2、总体设计:1)镜后采访,将想到问题一一列出;讲求逻辑性,做到分门别类。
2)镜前采访问题设计原则:准确具体;简洁口语化;抓住关键问题。
四、拟定方案1、先期采访方案:预约采访对象、时间、地点、索取资料、商议采拍2、具体摄制方案:1)报道形式—选择拍摄现场—规定主要拍摄画面;2)预演的作用:消除紧张,得心应手。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采写新闻报道,既要弄清事实真相,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依赖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要求深悉心理学以应对被采访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篇一《浅谈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摘要]采写新闻报道,既要弄清事实真相,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依赖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要求深悉心理学以应对被采访者,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
本文作者试对采访心理进行全面的阐述,旨在探讨心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学;“首因效应”业内有句俗语:“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
”在每件新闻事实中,都有着“人”的身影在闪现。
也就是说,记者“认识客观事物”的采访活动,必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采访对象打交道,进行语言、行为、表情等的交流。
而语言、行为、表情等是采访双方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这就要求记者很好地把握心理活动。
有经验的记者,采访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采访心理学,适时调节好双方的心理,以实现“心”与“心”的沟通,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采访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根据新闻采访的特点,研究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读者、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本文笔者联系自己的采写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事前了解被采访者所属的群体心理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需要、所处环境、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等不同,采访对象既有群体心理,又有个性心理。
所谓群体心理,就是某些身份、处境、工作相同的人群的共同心理,例如:一般干部善于归纳分析,谈话较有条理,遇到矛盾和纠纷,较能冷静处置:演员、教师善于言谈,语言流畅,较为热情有耐心:科技人员、专家态度严谨认真,讲话讲究分寸:普通市民群众初次与记者见面容易拘谨腼腆,熟悉后一般能热情倾谈,等等。
所谓个性心理,就是每个人特有的心理。
任何个体都是从属于特定的群体,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与处理应是多方面的。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绪论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2.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 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 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 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
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 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3.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一.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 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 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
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 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 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 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
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 秉笔直书,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 是后者的认识基础。
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二.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 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 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满足其新闻需求, 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
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新闻写作要写得好, 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 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最早由康德提出。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通常指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境。
3.斯诺法: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即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的拘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的可能性。
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营造活泼生动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饰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征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者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
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社会环境、自我气质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浅谈新闻采访如何把握受众心理作者:丁辉来源:《活力》2014年第06期[关键词]新闻采访;受众心理;第一印象对新闻记者来说,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
为了获得最好的采访效果,采访者需要主动地去捕捉对方的心理动态,去引导被访者说出事实来达到采访效果。
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
如何把握受众心理呢?前期的采访准备,现场的临时发挥等对于采访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在采访界有句俗语:“采访准备是富有魔力的敲门砖”。
采访能否顺利地进行,与记者是否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有直接的关系。
就像一个指挥员走向战场之前,要制定一个周密高效、战之能胜的“作战方案”一样,一个记者在采访之前一定要做深入扎实的准备工作。
在采访前,记者应该对采访的大概内容和采访对象的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简单的拟出一个采访提纲,列出想要采访的点次以及要提出的几点问题,以及必备的镜头,这样就为采访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基础准备。
但是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没有给记者足够的时间去做准备,这就需要记者具备新闻采访的敏感性和现场的掌控能力。
用最短的时间对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有一个心理预期,进而进行采访工作。
二、把握好采访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对其进行深入采访,第一印象格外重要。
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与采访对象快速成为熟悉“朋友”是记者沟通能力的一个基本功,那就是给被采访对象信任感,愿意向你倾述呢?采访对象先看到的是你的外在形象,包括天生的外貌、得体的着装、和蔼的态度,这三点是给采访对象一个良好印象的开始。
而采访对象可能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思想情感。
记者要想和采访对象之间能够达到感情融洽,沟通顺利的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受访者的穿着、举止、动作、表情、态度来判断其品味、思想水平和生活习性等等。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认识主体、媒介世界、现实世界、认识规律)母学科:新闻学、心理学。
对象: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存环境中,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
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专门方法论原则(哲学层面)(一)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二)整体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
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
把心理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三)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
(四)扬弃的原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二、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1、实验法2、调查法{访谈、小组讨论、问卷(发放对象、年龄段、覆盖面、个人资料、行为资料、态度信息)、网上} 3、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
4、内容分析,是传播材料本身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是对典型的个体惊醒研究,通过分析个体的不同特点,探寻与同类对象的异同之处及成因。
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媒体或一个社区等。
6、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法,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概览第一节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岛上十几二十年代。
《循环时报》主编王韬(我国最早研究心理学的是做报系统的),《京报》创始人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在多数人爱读而已”——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
新闻是一种建构,是记者笔下写出来的文字,是编辑印在报纸上的白纸黑字,是制片人播放的节目,是受众消费的内容。
新闻是根据事实写的,但本身并不代表真相,不是记者对某件事情的客观描述,尽管记者试图要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很客观、公正和平衡。
一、五四时期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等都开始起步发展1、驻外采访驻外采访兴起的原因和意义记者主要由一些留学生兼任,也“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1919年,《大公报》主编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1920年秋,在梁启超的呼吁之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
”两报共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赴外瞿秋白《晨报》通讯稿35篇,16万多字,《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周恩来《益世报》2、直接采访重视现场采访《申报》史量才新闻采写原则:确、速、博、新1923年5月山东临城劫车事件,《申报》招聘记者,成立采访部3、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起步发展社会新闻的价值、数量等有着提高和增加社会新闻的采访者:“包打听”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开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22年7月6日《申报》登《溥仪胡适谈新学》1923年11月6日《申报》《钟耐成夫妇投江》“商业——新闻世界的先驱”社会新闻的发展特征:首先,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身份出现变化其次,就新闻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再次,社会新闻随着地位的提升,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也随之提高二、建国初期采访的制度性1950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1950年5月,《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制采编模式——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料写稿;编辑部分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
暨南大学2004年考研新闻采访学笔记第一编采访主体-新闻记者第一章绪论一新闻采访的概念:新闻记者为了新闻报道而进行的采集分析新闻事实性材料的职业性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1 求实性;2 时效性;3 独立性;4 突变性;5 艰险性;6 广泛性;7 连续性;8 公开性;三新闻采访的难点:1 采访要快、同时要准;2 采访要快,同时要深;3 材料的挖掘要生动,同时要真实。
四新闻采访中的三大矛盾(对应于采访的三大难点):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时效性与深刻性的矛盾;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矛盾第二章新闻记者一记者职业是随着近代报纸的产生分离出来的。
二记者职业的性质:1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2记者是真理的捍卫者;3记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三记者的类型:1 专业记者:指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条战线或某一个领域的记者。
(如政治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法制记者、体育记者、军事记者等)。
专业记者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他们熟悉某个领域的情况,便于结交朋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2 常驻记者:又称地方记者,以新闻机构所在地为采访范围的,称为本埠记者。
地方记者称为外埠记者。
常驻记者有利于了解所在地方的情况,便于报道。
3 机动记者:不常驻在一个地方,没有固定采访范围,随时准备接受编辑部调遣,完成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记者。
4 特派记者:指因特别的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
5 特约记者:指应编辑部的约请,完成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人员。
6 驻外记者四记者的工作任务:1 采写新闻;2 反映情况;3 群众(通联)工作(包括联系组织通讯员、处理读者来信来访、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等)五记者的采访路线:包括记者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1 记者的认识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 记者的工作路线——依靠党委,坚持真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六记者的采访作风:1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2雷厉风行的敏捷作风3不畏艰险的战斗作风4深入实际的群众作风七记者工作的基本要求:1 严格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a 必然性: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没有事实就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