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视角论文大河之舞论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大河之舞》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大河之舞》:“村民舞蹈”的时代哲学作者:王欣芳来源:《齐鲁周刊》2016年第45期在梦工厂出品的喜剧动画冒险电影《马达加斯加》里,三只搞怪的企鹅以为自己到了爱尔兰,第一反应就是迅速喊着“Riverdance(大河之舞)”一边欢快地跳起了踢踏舞。
在全球普通人的心里,《大河之舞》已经可以代表爱尔兰这个国家。
12月11日,作为世界最顶级的演出之一,《大河之舞》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
作为爱尔兰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文化作品,它所呈现的不只是高超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感知,也是“村民舞蹈”的当代化演绎和一个民族的哲学思考。
《大河之舞》济南首秀不到现场,你感受不到,也想象不到《大河之舞》的震撼。
舞台简洁大气,舞美却磅礴华丽。
一支干净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将你带入史诗般的意境中。
风笛悠扬,背景广袤,考究的服装,变幻的舞步,音乐与节拍中,演员舞步愈加缭乱,你情绪潮涌如水。
上半场最后一幕《大河之舞》是全剧经典,年轻的舞王舞后率领20名舞者一字排开,舞步整齐。
舞鞋击打着地板,似乎是惊涛拍岸,又如大河奔流,气势磅礴。
当铿锵的舞步戛然而止,所有舞者瞬间傲然站立。
舞蹈戛然而止,却仍余音袅袅。
《大河之舞》并不呆板,更不说教。
下半场的《新世界的劳工》篇章中,两位黑人演员在街头随性舞蹈,踢踏舞步潇洒不羁。
倒是有几位爱尔兰舞者“不服”来战。
他们身量修长,目不斜视,上身挺拔,舞步却毫不凌乱。
两边厢各有看家本领,你傲慢如太阳,我闪耀似繁星;你有每秒快达35次敲击的“无影脚”,我有MJ的经典太空步:几个回合下来,双方各领风骚,但台下观众则领略到不同的踢踏风格。
《大河之舞》不拖沓,不端架子,客场演出也不卑不亢。
演出中不只有爱尔兰民族风情,还包括西班牙弗拉明戈、俄罗斯舞、古典芭蕾与现代舞的精髓,舞蹈语言颇为丰富。
现场乐队由四位凯尔特女子组成,将凯尔特女人的优雅,恩雅的神秘,神秘园的悠扬融为一炉。
早前媒体已经提前剧透,中国音乐将出现在演出中。
但《大河之舞》的音乐制作人把这两首曲子的“出场”隐藏得太巧妙,当全场观众都沉浸在爱尔兰异域风情的音乐声中时,《康定情歌》和《我的祖国》天衣无缝地绕梁而来,赢得掌声之余,仍收获会心微笑。
一部创造当代传奇的歌舞作品——《大河之舞》评析
邓晓红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1994年4月30日,在欧洲享有盛名的《欧洲电视网歌唱比赛》正在都柏林举行,中场空白时段安排了一段长度为7分钟的爱尔兰踢踏舞表演。
这本是一次不经意的安排,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一为填补空白时段而创作的踢踏舞节目,却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以致后来甚至改变了爱尔兰舞蹈乃至整部文化史·当表演者也是创作者麦克的舞步停下时,整个剧场的观众都站起来为他长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邓晓红
【作者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05
【相关文献】
1.“一部充满传奇的史诗般的作品”--长篇报告文学《决战崛起》述评 [J], 佘晔
2.“一部充满传奇的史诗般的作品”——长篇报告文学《决战崛起》述评 [J], 佘晔;
3.唱文化之声舞大河之魂——《大河之舞》来华巡演观后评析 [J], 张倩;任懿;
4.浪漫精灵的倾天之舞——评罗伟章长篇小说《大河之舞》 [J], 银进康
5.当代底层叙事的文化思考——评罗伟章的长篇小说《大河之舞》 [J], 晋海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年见闻——观踢踏舞《大河之舞》有感成功的背后,往往是艰辛。
——题记今天,新年的第一天,我去北展剧场观看了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
表演开始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望远镜,观赏第一幕:与太阳共舞。
太阳升起,一群衣着黑色亮光衣、黑色踢踏舞鞋的舞者踏着优美的舞步,拉成一个圆圈,在强有力击地的节奏下,开始了新的征程。
那灿烂优雅的消融,自然下垂的双臂,整齐划一的舞步,强烈击打地面的敲击声、强健有力的体魄,激动人心的音乐,都简直是无与伦比!“太阳赋予我们生命、光和火;演员们用舞蹈赞颂这一伟大而仁慈的力量,太阳是清晨的一缕光线,明亮且令人激动……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响起,观众席上也是接连不断、一浪接一浪的鼓掌声、欢呼声。
一曲终了,整个礼堂仿佛突然到了另一个无声无息的星球。
又一声音乐响起,我才回过神来,继续欣赏下一幕……终于,到了第九幕:大河之舞。
所有的演员都欢聚一堂,站成一大横排,拉着手,齐刷刷地快节奏地划着复杂的舞步:前踢、后踢、落、前踢、落、后踢、落、旁踢、落……我听着“咚咚”声布满礼堂的每一个角落,不绝于耳,心潮异常澎湃,恨不得马上从座位上跳起来,冲到舞台上和他们一起共舞!最后,十二幕都演出完毕。
当全体演员最后一次亮相时,全体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掌声好比雷声,震耳欲聋。
大约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的时间,掌声戛然而止,又一次来到寂寞的另一星球。
当观众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座位时,屏幕上跃出了一串令所有人震撼的“数字大河”:“以蝴蝶翅膀振动的频次,每秒钟击打地面32下。
巡回演出里程超过563000英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往返距离。
共1200位舞者曾加入演出团,用过12019双舞鞋,穿过9000套服装,喝掉150000加仑矿泉水。
耗损15500条吉他、贝斯与小提琴琴弦。
舞者累积学习踢踏年份长达1752019年。
物理治疗室已用了38400卷弹性绷带,巡回彩排时间已达12019小时。
用掉4500000磅干冰,舞者为增加体力吃掉48000磅的巧克力。
大河之舞观后感1000字英文回答:I watched the Riverdance performance last night, and it was one of the most incredible experiences I've ever had. The energy and passion of the dancers was palpable, and the music was absolutely breathtaking. I was particularly impressed by the intricate footwork and the seamless transi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dance styles. The Riverdance performance is a true celebration of Irish culture, and I highly recommend it to anyone who has the opportunity to see it.The Riverdance performance is a truly immersive experience. From the moment the music starts, you are transported to another world. The dancers move with such grace and precision that it is easy to forget that they are actually human beings. The energy and passion of the dancers is contagious, and you can't help but feel uplifted by their performance.The Riverdance performance is also a visually stunning spectacle. The costumes are elaborate and beautiful, and the lighting and stage design are both top-notch. The Riverdance performance is a feast for the senses, and it is sure to leave you feeling inspired and entertained.中文回答:昨天我观看了《大河之舞》表演,那是我有过的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经历之一。
《大河之舞》简评作为一部来自爱尔兰的传统民族舞剧,《大河之舞》是将踢踏舞带向世界,一次又一次创造票房奇迹。
而它为何能够常演常新、经久不衰?它给国内剧目的创排和推广带来了哪些启示?以下将做出讨论。
1994 年,在欧洲电视歌唱比赛中,一段时长7 分钟、由舞蹈演员麦克·弗莱利自编自导并领衔主演的踢踏舞表演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
随后,麦克联合百老汇制作人莫亚·多赫蒂、作曲家比尔·惠南、导演约翰·麦根对这段表演进行充实完善,并最终形成一个时长约两个小时的剧场秀,内容除踢踏舞之外,还融合了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俄罗斯的芭蕾舞以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爵士踢踏舞等,这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大河之舞》。
《大河之舞》在中国演了十年,极具票房号召力,有无数粉丝,吸引了百万人观看。
这不仅仅是因为赶上了国内演出市场的复苏,更因为有种骨子里相通的东西,我们本来就是一个习惯于用舞蹈、节奏与音乐来传递情感、追求爱情、歌颂生活的民族。
《大河之舞》唤起的正是沉淀在我们骨血里的这些潇洒、随意、活力与创造力。
这部舞剧犹如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正是这样的一部剧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
从它的表演细节来看。
在整部作品中,无论是单人舞、双人舞还是气势恢宏的整齐划一的大群舞, 他们表现的力感是使作品活跃起来的力,是集聚的力,表演者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内在的东西。
在《大河之舞》舞蹈动作上,能够表情达意功能称为“力效”,不同的“力效”和不同的形式相结合,能产生各种有意昧的形式,这时,舞蹈动作就成了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能使不可感知的思想和情感成为可感知的舞蹈艺术形象。
《大河之舞》是什么?是利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还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弗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还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都不是,又都是,这就是《大河之舞》———一座连结过去与未来的巨桥,将爱尔兰人民重建家园的血泪史,以全新动人的百老汇音乐剧面容呈现!莫亚·多何第在这场《大河之舞》百老汇音乐剧中以严谨的舞蹈编排与精准的场面调度要求,力图展现多样化的表演艺术风貌。
大河之舞艺术赏析大河之舞艺术赏析在大学以前接触舞蹈等艺术方面的东西不多,对舞蹈的种类也不是很了解,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对艺术的对舞蹈的种类也有了大致地了解,还观看了许多舞蹈,每次都对他们的舞蹈而感到惊叹。
在观看的舞蹈中,爱尔兰的踢踏舞《大河之舞》深深吸引了我,虽然是第二次观看,但比以前看的更加令我震撼。
踢踏舞是现代舞蹈风格的一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当时的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舞蹈带到美国,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
踢踏舞的形式比较自由开放,着重趾间与脚跟的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
踢踏舞有一种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一种魅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吸收了爵士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运动,更具自娱性,也更加开放而具有挑战性,给人的感觉是轻快、活泼、自由与节奏感十足。
踢踏舞是爱尔兰的特色,更是爱尔兰的国粹。
爱尔兰的踢踏舞《大河之舞》是著名的踢踏舞剧,曾经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过《大河之舞》的片段。
《大河之舞》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大河之舞》是一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剧的艺术盛宴,它成功地发扬了爱尔兰舞蹈的精华,并且与其它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内容多元且丰富,看后使人赏心悦目。
《大河之舞》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气势磅礴,超强的节奏感。
不管多快的节奏、多复杂的舞步、多轻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踢踏舞可以说是溢于趾间的舞蹈。
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自己也想跟着他们一起跳舞。
在春晚上没有将《大河之舞》的布景表现出来,因此也少了那份感觉。
在舞蹈鉴赏课上所看的《大河之舞》可谓是一场艺术盛宴。
灯光的处理和布景让我印象很深刻。
灯光处理别具一格,整场演出中以蓝色的灯光作为基调并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柔和而不失典雅,不仅亲切而且舒适。
踢踏舞《大河之舞》观后感《<大河之舞>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踢踏舞剧《大河之舞》,那可真是一场令人难忘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刚开场的时候,灯光一亮起,舞者们那整齐划一而又充满力量的踢踏舞步声就像电流一样瞬间传遍我的全身。
看到这里我感觉,这不仅仅是舞蹈,更像是一种强烈的生命律动在舞台上奔腾。
他们的脚步声就像是大河奔腾不息的水流声,一声紧接着一声,连绵不绝。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段群舞场景。
舞者们身着统一却又各有特色的服饰,在宏大的舞台上尽情舞动。
他们的踢踏动作复杂多变,时而如急流中的漩涡,快速地旋转脚步,发出急促的踢踏声响;时而又像是涓涓细流,脚步轻盈,声音清脆悦耳。
当时我就在想,这得经过多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如此的默契和精准啊。
而且他们的面部表情也是充满热情的,每一个人的眼睛里似乎都燃烧着一团火焰,那种对舞蹈的热爱,对舞台的敬畏,透过眼神就能直达观众的心底。
其中还有男女对舞的情节。
男女舞者的互动妙趣横生,男子的舞步刚健有力,像是河水中的礁石,坚定地伫立在那里;而女子的舞步则更显灵动轻盈,仿佛是在礁石周围穿梭嬉戏的鱼儿。
他们的舞蹈结合起来,恰似一幅灵动的画卷,我仿佛能看到一条大河中各种生命元素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那个场景让我领悟到舞蹈也是一种对于和谐与美好的表达方式。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让我不太理解的部分。
有一些舞蹈动作看起来极其复杂,而且速度极快,我都不太能分辨清楚舞者到底是如何完成这些动作的。
像是眼花缭乱的节奏转换,我只能单纯地沉浸在那种强烈的感官冲击中,却不能完全明了背后的舞蹈技巧。
还有一段舞中,舞者们的表演像是在描绘一场暴风雨中的大河。
满场的踢踏声像是倾盆而下的雨点,而舞台上舞者们奔跑、跳跃的动作就像是河面上被风雨搅动的波涛。
完完全全把那种大自然磅礴的力量展示出来了,这时候我又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震撼了,那种自然之力和人类舞蹈的融合是如此的精妙。
看完《大河之舞》后我明白了,舞蹈是没有国界的,它可以跨越语言、文化的差异,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传递情感、讲述故事。
《大河之舞》的观后感《大河之舞》的观后感范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河之舞》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河之舞》的观后感篇1以前没有怎么看过舞蹈,对舞蹈兴趣也不怎么浓厚。
但是在舞蹈鉴赏课上看过《大河之舞》后,我却感到非常的震撼,我没想过舞蹈是这样的恢宏壮大,气势非凡。
一提到《大河之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踢踏舞”。
准确的说应该是“爱尔兰踢踏舞”。
如果说《大河之舞》有什么突出成就,那么首先一点莫过于它使爱尔兰踢踏舞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了惊人的魔力。
的确,《大河之舞》简要的讲它就是一场以爱尔兰踢踏舞为主要载体的歌舞剧。
但人们总喜欢将这种说法抽象化、华丽化,比如“一场爱尔兰舞蹈的饕餮盛宴”“一个真正的舞蹈传奇”“力感、动感、质感与美感兼具的百老汇音乐歌舞盛宴”等等。
对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舞台秀人们总是满怀着持久不变的热情对其饱溢赞美之词。
作为一种舞蹈,爱尔兰踢踏舞在肢体语言方面有着上半身没有繁琐动作的鲜明特点。
始终保持着正直挺拔的姿势贯彻了略微紧张毫无松懈、一种人为的适度自律的感觉,给人以独特的优雅美感。
根据音乐以及舞蹈所表达情绪的本身舞者可以自由发挥,搭配以饱含个人风格的简单随性的潇洒动作,既丰富了舞蹈本身的感情表现,又使观众感受到舞者自身所具有的气度和非凡魅力。
而与上半身的“相对静止”截然相反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舞者脚下舞步。
激烈的舞步发出节奏感的声音,柔和的舞步充满跳跃性。
在音乐中这种动与静的明显冲突完美融合与同一主题思想里,形成奇妙的协调性,进而呈现出对于同一种物体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丰富表达立体的展现力。
于不同性别有不同的舞蹈方式令爱尔兰踢踏舞能够分别而充分的体现女性的温柔之美和男性的阳刚之美。
这一点在《大河之舞》有突出表现。
如果把第三幕《伯爵夫人凯瑟琳》中类似芭蕾舞般轻柔无息的舞姿,看作是女性温柔美丽优雅的秉性的体现,那么女舞者们直挺的身姿和跳跃的舞步便是女性的独立和坚韧。
《大河之舞》“我们从黑暗中走来,从大海中走来……”随着浑厚的男声旁白,一片黑暗与混沌的舞台上亮起点点灯光。
在这光与影交错着的舞台上,是一群爱尔兰舞者。
他们凝凝地站立着。
音乐响起,他们开始舞蹈了。
他们身上穿着的黑蓝相间的服装象征着河水。
他们如波涛一般舞蹈起来,衣袂不时飞扬,脚尖和着音乐的节奏在地面上踢踏着。
舞台上响起一片片“滴滴嗒嗒”“踢踢踏踏”的声音,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同塞上万马奔腾,如同滔天巨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
他们的舞蹈是美的;然而他们的面色却凝重肃穆,像是在纪念他们民族所经历过的苦难。
这群爱尔兰大地上的精灵时而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时而排成“人”字阵,在这灯光与音乐中舞着,跳着,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倾诉着这个经历过无数苦难的民族的心声。
圆圈、“人”字阵都象征着团结,象征着齐心协力;而事实上在爱尔兰民族的血泪史中那一段屈辱与痛苦的日子里,当侵略者在他们的土地上犯下滔天罪行时,当他们遭受残酷的天灾时,大家也正是这样携手相牵,抗击敌人与困难的。
舞台上的灯光和背景多数时候是蓝色的,正如大河的颜色;因而当大屏幕忽然变成火红色的时候,便格外引人注目。
在“火光”中,现出一位女子的剪影。
渐渐地,她的身影明晰起来;她用她的黛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身着的火一般的红裙在台上舞蹈着,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像一只朝阳下的孔雀;然而孔雀都不及她!她比孔雀更美丽、更灵动,她那双传神的眼睛仿佛会说话。
她似火般的热情感染着台下的观众,使他们纷纷陶醉、自失起来,似乎台上舞蹈着的已不再是一位爱尔兰女子,而是一只灿若朝霞的凤凰了。
是啊,整个爱尔兰民族不正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经历种种苦难与挫折后,从黑暗中走向了光明么?一段段的表演过后,舞蹈者们脸上的表情逐渐舒展开来,舞台上的灯光也愈发明亮。
舞剧接近尾声时,所有的舞者都笑颜粲然,在灿烂的灯光中轻快地舞蹈着,唱着歌曲。
这是对胜利的庆祝,也是对爱尔兰祖先们所表示的崇高敬意: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这个民族能够繁荣昌盛、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能够安居乐业。
《大河之舞》:传统文化的神性力量作者:周新民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1期读经、成人礼、祭拜黄帝陵等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近年成为中国流行风景。
有识者认为,这是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反传统文化思潮后,重新认可传统文化的表现。
的确如此,近些年,传统文化的确从国家层面到知识界甚至到民间都取得了普遍认同感。
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始以法定节日的形式成为国家节日,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成为人文学科学者热衷的话题,就连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百家讲坛”推出的有关传统文化典籍的讲座,也造就了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
面对种种现象,不由得深思,人们在跟风式的追捧传统文化的原因何在?传统文化为什么对今天的人们还有强大的吸引力?传统文化到底应该以何种形式存在于当今人们的生活中?上述等等问题都是我们在思考传统文化时常常思考的话题。
身处当今这样一个重新思考传统的时代,象五四先哲一样断然否定传统文化已经不可能了,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价值成为喧嚣的社会生活的重要精神活动。
值得肯定的是,传统文化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着疗救物质主义时代病的功能。
但是,事实上传统文化常常沦落为谋取物质利益的工具。
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不就是被称为少林寺的CEO么?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样成为各级官员开放传统文化资源的口号么?一面声喊要继承传统文化,一面谋取物质利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成为人物面对传统的普遍性心态和行动方式。
忧思当下传统文化热,读着罗伟章的《大河之舞》(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0年4月),别有一番滋味。
《大河之舞》的叙事从表面来看显得比较简单。
《大河之舞》叙述的主线是寻找消失的巴人。
历史上,巴人好斗,以善战闻名于世。
在一次战斗中,巴人被铁桶般的包围了起来。
后世就传说巴人从此消失了。
然而一次考古挖掘中,半岛上的墓穴里发现了巴人的踪迹,而进一步研究表明,巴人其实并没有消失,生活在半岛上居民其实就是巴人的后裔。
爱尔兰民族之魂:《大河之舞》《大河之舞》是一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曲的艺术盛宴。
它成功地发扬了爱尔兰舞蹈的精华,特别是具有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步与优美舞姿,同时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爱尔兰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是世界舞蹈史上的经典。
Riverdance is a theatrical show consisting of traditional Irish step dancing, notable for its rapid leg movements while body and arms are kept largely stationary.Riverdance was first performed during the interval of the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on April 30, 1994. It received a standing ovation. At Congratulations: 50 Years of the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it was voted the most popular interval act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ntest.This first performance featured Irish Dancing Champions Jean Butler & Michael Flatley, the RTÉ Concert Orchestra and the Celtic choral group Anúna with a score written by Bill Whelan. Whelan had also composed "Timedance" —an early version of "Riverdance" —for the 1981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performed by Planxty. Most of the show's choreography was done by Flatley, although this responsibility now lies with Nelson Onakoya.An audio recording of "Riverdance" entered the Irish singles charts at #1 on May 5 1994, and remained there throughout the summer (keeping Wet Wet Wet's phenomenally successful "Love Is All Around" off the top), eventually totalling a record 18 weeks at #1. A video of the Eurovision interval performance was then released by the Irish broadcaster Radio Telefís Éireann under the title "Riverdance for Rwanda" with all proceeds going to the Rwanda Appeal Disasters Joint Appeal Committee. Many of the dance troupe featured in this performance subsequently went on to dance principal roles in later productions of Riverdance the Show.Riverdance is produced and directed by husband and wife team John McColgan and Moya Doherty, controlled through their production company Abhann Productions, based in Dublin. In November 1994 tickets were sold in Dublin for the first full-length performance of Riverdance, which opened at the Point Theatre on February 9, 1995. The show ran for five weeks and was a sell-out.Michael Flatley left the show reportedly over creative differences with the producers before the show's second run in London. Irish dancer ColinDunne stepped into the role of lead dancer and went on to perform in subsequent productions before leaving the show in 1998.After successful runs in other cities in Europe, Riverdance travelled to New York City to perform at the legendary Radio City Music Hall in March 1996.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the show had been performed in America. To the relief of the producers, the show was a success. Anúna left the show in September of that year.In 2000 Riverdance was on Broadway for a year at the Gershwin Theatre with an all-new show, featuring dance leads Pat Roddy and Eileen Martin and singers Brian Kennedy and Tsidii Le Loka.Riverdance continues to be performed all over the world, albeit in a diminished format and in smaller venues than hitherto. Current productions are geared towards smaller theatres, whereas past produc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large theatres and arenas. Sets have therefore been simplified and some numbers contain fewer performers than in past productions (such as those seen on the Live from Radio City and Live from Arena Geneva DVDs). For example, current touring productions of the show have 20 dancers in the finale, "Heartland", whereas 24 were used in the original Dublin show and 32 were used in the arena shows. Each production company is named after an Irish river. Currently performing companies are the Boyne touring in North America, Corrib in Europe and Foyle in Ireland.Riverdance is currently playing its farewell tour, returning to UK, Europe and the Far East before finishing in 2010, fifteen years after it opened at The Point Theatre in Dublin.。
大河之舞 我的故乡,在苏北里下河的一个小镇。镇前后横卧着两条河,一条叫朱沥沟,一条叫蟒蛇河,连接着西南十几公里的大纵湖。大纵湖上游,南有鲤鱼河、中引河,连接宝应的大溪河;西有南周河和横字河,连接兴化的沙黄河。湖水流人下游的蟒蛇河,经镇西的三里窑向北至九里窑,与新洋港河并流,然后直人黄海。
据北宋年间的水文测量史料记载,与里下河其他湖泊一样,大纵湖也是由古潟湖演变而成。有湖必有河,湖与河相应而生、相依为命,这是从无到有的创生。大纵湖与这些密密麻麻的河网,像生命的血液,流动了近千年,流域达九百多平方公里,湖与河,也融汇于民族文化的江河之中,孕育和繁荣了海盐文化、江淮文化
曾经读过赞美“湖与河”的一首诗,而多少年后再读它,心底涌出的是难以克制的泪水。因为生我养我的这片水源被污染了,滋养着大地生命的甘泉变得浑浊并渐渐发臭了,人们不得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地下水可喜的是,2012龙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先是在龙冈西,蟒蛇河和朱沥沟并流的那个地方,成功开挖了“盐龙湖”——饮用水源生态净化湖,投资8亿元,占地3200多亩。紧接着,2013蛇年,又在建立“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实施了“市域河道整治”“退圩还湖”“引江人湖”等一系列工程。
动作——快节奏;旋律——高亢、激昂,让人眼前一亮。 笔者自退休后,一直猫在家里。架不住区局负责这方面工程的同志诚挚相邀,一日,欣然前往。首先来到大纵湖新开挖的深水区,原来的湖底只有0.1—0.3米,现在一下子挖成了2米,湖面宽阔,碧波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溅起的水花,晶莹剔透。再看四周的湖圩,原先密集的圈网与围栏不见了,湖边翠柳披堤,港汊芦苇丛丛,分明是一种自然的回归。然后,又去了与兴化交界的沙黄河,只见大型挖泥船、掘进机,排列岸边,马达轰鸣,热火朝天,好一幅战天斗地的场面。
来到了杨港,这里耸立着盐城西域的第一闸。工程负责人说,按照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的设计,这一系列工程实施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纵湖会是另一番景象,抵御防洪除涝二十年一遇,正常水位自由水体每天交换可达百万立方米;引江人湖,不仅遏制了水源富营养化的趋势,而且水质也由现在的劣V类水提升为Ⅲ级的保护目标;同时,大纵湖的水生植物、湿地低等植物、维管束植物以及陆生物、鱼类、鸟类、浮游动物、湖底栖动物,能够回到几十年前没有被污染的那种原生态的状况。退圩还湖后的大纵湖,养殖业合理规划,旅游业项目增多,风景比唐人王勃描画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加迷人。
《大河之舞》赏析——行外人的角度一、总括《大河之舞》气势恢宏、庄重又不失轻松欢快、简单纯粹,感染力极强。
把每一场分开来看,或情感渲染,或感官刺激,或场景展现,都表现了一幕幕不同的特定情境;而如果把整个舞剧串起来,就犹如一部讲述爱尔兰文明的史诗,讲述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这些永恒的主题。
二、分场赏析和回顾(《大河之舞》2014年北京演出场)【第一幕】【第一场】与太阳共舞爱尔兰特色的吉格舞曲伴奏,在靛蓝灯光呈现的黑夜里,女舞者着黑色的短裙,行着庄重的步子入场,她们上身挺立神情凝视。
其间舞者们围成一个圈,就像是围着一团火跳着篝火舞,表达对造物的歌颂和敬畏,这个过程中音乐节奏特别快而舞者的舞步与节奏相合完美。
舞者们退去时一下子安静下来,非常辽远宁静而又庄重,神秘与敬畏在不经意就传达到听者的心灵最深处,非常像是宗教仪式。
【第二场】心灵的哭泣灯光依旧是蓝色和靛色的灯光,柔和而不失典雅。
大圆月的背景下,女子美声独唱先起,就像爱尔兰风笛的悠扬高亢,甜美声里又有隐约的颤抖。
接着美声合唱,凝重圣洁就像教堂的诗朗诵,而他们每人拿着一根白色温柔的蜡烛。
【第三场】康迪斯·凯瑟琳音乐忽转而轻快,一群着酒红色短裙的女舞者踩着精灵一样欢快的舞步出场,她们的舞蹈融入了芭蕾,跳跃轻快犹如“四小天鹅”。
接着女子独舞,肢体动作非常优美,舞步有了较多的旋转和滑步。
继而三位男舞者出场,音乐变得怪异和有挑衅气氛,那位有着贵族的气质的女舞者与他们好似挑战。
【第四场】致库丘林的挽歌笛子独奏,高、远,致一个短暂但却英勇的生命。
【第五场】雷电男子群舞,没有音乐,但舞步就是音乐,节奏、层次感,闭上眼睛听声音能感受舞者的动作。
而快速且铿锵有力的舞步绝对给人闪电的迅势。
【第六场】Shivna神话这段不是踢踏了,舞风转变。
月光照射的高黑的夜幕,蛮荒的树影下,一男一女各自舞动,演绎和述说着故事,给人原始的和英雄的感觉,他们的舞步野蛮但又不缺柔美。
【第七场】火舞蹿动的火苗里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身影,她开始舞动,那么柔美又矫健,红黄色的灯光打亮,西班牙风格的音乐响起,舞者一袭红裙加快舞步,热情奔放。
《大河之舞》——及舞蹈与音乐于一体的踢踏舞学院:新传系专业班级:新闻1班姓名:张慧君学号:11131130摘要:《大河之舞》是一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剧的艺术盛宴,它成功地发扬了爱尔兰舞蹈的精华,并且与其它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内容多元且丰富,看后使人赏心悦目。
看过《大河之舞》的人相信都会被里面节奏感超强的踢踏舞给打动。
《大河之舞》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无论是队列表演还是单人舞、双人舞,整齐划一的舞步踢踏出的节奏,在动感、质感、情感上给人予共鸣,每一位舞者的精湛技艺都让人赞叹不已,每一位舞者的敬业精神亦让人油然起敬。
“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是独特的,由于保留了强烈的爱尔兰民间舞蹈传统中挺拔矫健的舞姿,自成一派。
表演者穿着踢踏舞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清脆的“踏踏”声。
”关键词:民族性、简介、赏析、影响正文:一提到《大河之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踢踏舞”。
准确的说应该是“爱尔兰踢踏舞”。
踢踏舞起源于美国的下层民众,主要是爱尔兰民间舞蹈和非洲黑人舞蹈的结合。
这种流派的形式比较开放自由,没有很多的程式化限制。
舞者不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炫耀脚下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他们常常聚在街头互相竞技。
其整体舞风比较朴实、散漫。
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种流派不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美国西部牛仔的影响,比如说黑人传统吉鼓节奏的影响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可能算是爵士乐的影响,踢踏舞吸收了爵士乐音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更具自娱性,也更加开放而具有挑战性。
如果说《大河之舞》有什么突出成就,那么首先一点莫过于它使爱尔兰踢踏舞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了惊人的魔力。
舞蹈,在字典之中的定义为“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踢踏舞《大河之舞》欣赏通过几次课的欣赏我了解了许多古典舞和现代舞,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爱尔兰的踢踏舞了,时而奔放、雄壮,时而轻柔、风趣。
整个舞蹈结束,真是一个荡气回肠,虽然之前有看过大河之舞,这次较完整地看了一遍,从中认识了不少。
先从踢踏舞说起吧,踢踏舞来源自美国百老汇,但主要成型是爱尔兰和美国,这部《大河之舞》中,主要是爱尔兰的踢踏舞,但又融合了西班牙弗朗明哥舞、俄罗斯的和美国纽约风格的爵士舞。
舞剧中,导演是借爱尔兰人的历史运动,将不同地区的风格和自己国家的踢踏舞融合在一起,给人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在美国百老汇街头三个爱尔兰人与三个美国小伙的冲突与融合,很幽默地展现了两种风格的踢踏舞,先是双方的格格不入,最后拥在一起成为朋友。
我想,导演也是通过这一代表着爱尔兰民族的舞种,来展现爱尔兰的民族和文化。
再来看看《大河之舞》是怎么反映爱尔兰民族的。
整个演出分二幕十三场,从与太阳共舞到雷电、神话,春天、收获,再到梦醒、新世界,无一不是在讲述爱尔兰的历史,一个重建家园的血泪史,这不是一个人的表演,是一群人共同铸造的大河。
演出中多次出现群舞场景,这也是整个舞剧的高潮,在春天之后的大河之舞。
一排人并伴随着节奏强有力的踢踏,这一刻震撼了我的内心,正如一条长河,汹涌澎湃,气势如虹,这一刻不仅厚重的民族文化得以升华,我的内心也融入到群舞中,认识又一次升华。
爱尔兰民族犹如一条大河充满生机,川流不息。
一个优秀的舞剧能在艺术上能打动人心,单靠舞蹈本身是不行的,还在于音乐和布景该舞剧的音乐也很出众,特别是管弦乐团和合唱团。
在悠扬的爱尔兰风琴声和激扬的小提琴生中,能感受到爱尔兰民族的波澜壮阔、生命不息。
特别记得有一场景是只有乐团的演奏,没有踢踏,没有炫美的身姿,有的只是动人的琴弦和沉醉的演奏和吟唱。
每次的欣赏都是一种艺术感官上的冲击,每一次重音都像是舞者强力的踏地,那旋律一直在心中荡漾,让人不可抑止地沉醉在爱尔兰式的感伤和悸动中。
《大河之舞》赏析【组图】《大河之舞》(Riverdance,港译《舞起狂澜》)是爱尔兰的传统的踢踏舞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起源于1994年4月30日,欧洲歌唱大赛节目过场时段有一段7分钟的踢踏舞蹈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继而改编为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内容除爱尔兰的踢踏舞外,又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
《大河之舞》犹如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的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千江万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顾历史,这些的确值得我们珍惜和拥有。
《大河之舞》是利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还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弗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还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都不是,又都是,这就是《大河之舞》,一座连结过去与未来的巨桥,将爱尔兰人民重建家园的血泪史,以全新动人的百老汇音乐剧面容呈现!超级制作人莫亚·多何第(MOYA DOHERTY)在这场《大河之舞》百老汇音乐剧中以严谨的舞蹈编排与精准的场面调度要求,力图展现多样化的表演艺术风貌。
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而爱尔兰管弦乐团的演奏及合唱团的天籁美声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河之舞》是一场力感、动感、质感与美感兼具的百老汇音乐歌舞盛宴。
百老汇超级制作人莫亚·多何第在1994年的欧洲电视歌唱比赛中,别为大会制作了7分钟的舞剧短片,令3亿观众看得心醉神迷,意犹未尽。
于是莫亚便与著名作曲家比尔·惠南以及名导约翰·麦根共同策划制作,在充实了原始版本的构架后,完成了这部精彩绝伦的歌舞作品——《大河之舞》。
1995年,《大河之舞》在都柏林的波音剧院首演,结果大获成功,并且引燃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更是被全球艺评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全剧精心动魄的庞大制作令人叹为观止。
叙述视角论文大河之舞论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大河之舞》内容摘要:小说的叙述视角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味,这决定了作者通过视角的运用来体现作者对待叙述本身的一个态度。
罗伟章的《大河之舞》描写了半岛上的土著人民在历史变迁中对现代文明的抵抗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和他们自身对现代文明的向往的矛盾。
本文力图从小说的叙述主体的设定来体现人物的话语权,以此来洞悉作者对民族性建构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反思。
关键词:叙述视角话语权
罗伟章曾说过,“小说是进攻心灵的”。
读完他的小说总能给人留下刺骨的疼痛感。
《大河之舞》延续了罗伟章一贯以来的底层苦难叙事,小说不仅描写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的苦难,而且还将笔墨深入到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从而揭示他们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面对现代文明,那些受主流文化影响的人们是要继续坚守,还是改变本民族千百年的传统?小说通过文本对叙述视角的选取来反映作者对民族性建构
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思考。
《大河之舞》通过多角度人物变焦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我”——张明,这样一个曾经在半岛上的回龙中学读过书的外乡人既充当了故事层面的叙述者,又充当了全知全能的文本叙述者。
对巴人历史、巴人传说这样一些史料进行补充说明。
“我”用半岛人的生存现状填充巴人神秘消失的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空白。
除了“我”这个叙述者之外,叙述主体还不断的在罗疤子、罗杰、张云梅、罗传明之间转换。
作者通过这些叙述主体的不停转换,让我们看到在一条历史的长河边,罗家半岛上的三家两代人因为政治风云导致的恩恩怨怨,同时看到了罗家半岛上的民风民情,他们那气震山河、荡气回肠的摆手舞,和半岛人勇猛、善斗、团结的尚武品质,以及他们在历史波涛的沉浮中,面对现代文明,对是否要坚守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困惑和迷茫。
从罗疤子的叙述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积极响应主流文化,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的一个人。
他参与“破四旧”、斗“牛鬼蛇神”,一再的打破半岛世代承传的规矩,并指出了“半岛上一条新路——不以武力来书写生活的新的道路”,体现了罗疤子对传统文化中愚昧、野蛮的落后文化的厌倦,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然而当罗疤子一行人在他们勇往直前的朝着现代文明迈开步伐的时候却陷入了沼泽地。
罗疤子一行人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认可,他们“大逆不道”的行为使他们成了半岛的罪人。
这样一批“英雄”在后来的日子里不光遭到半岛人的唾弃与嘲讽,还一个个的遭到了报应。
同时,他们在思想上依赖的“公家”现在却为他们曾经批斗过的敌人“摘帽”。
天翻地覆的现实变化让罗疤子感到困惑、迷茫和矛盾,为什么给他点燃现代文明思想火花的“公家”现在成为了敌人的“公家”?那么,他过去破除封建落后思想的
行为不就没有意义了!他到底是应该坚持半岛的传统思想还是继续听从“外面的想法”?
罗疤子内心对文明社会的向往和渴望与现实的变化的
矛盾一直折磨着他,成为他内心无法看到的一个伤痛。
而脸上的那块疤却时刻提醒着他对神灵的亵渎所遭到的报应,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另一个伤痛,那就是疯子女儿罗秀。
他始终为女儿的“疯”耿耿于怀,女儿是因为自己触动了神灵,才代替自己得到了报应。
这两个内心的伤痛就像罗疤子脸上的伤疤一样结痂、成疤,成了永远无法愈合的疤。
除了通过罗疤子这类老一辈的半岛人的视角来反映那
些迫切需要现代文明向导的底层人们的内心痛苦外,作者还通过对新兴的接受了现代文明改造的一类人的视角为我们
展示他们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的困惑与矛盾。
比如有“半人”之称的罗杰就像他的称号一样一直处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
明的夹缝中。
罗杰起初极力维护半岛文化,他羡慕东娃的强壮和他所具有的半岛人的品质。
但是,罗杰的内心和父亲一样抵触半岛上野蛮、血腥的行事方式,厌倦一贯以来罗家半岛上以武力解决问题的生活方式,向往着半岛外面的文明世界。
罗杰是半岛上除了罗传明以外的第二个上学校学文化的半岛人。
尽管他上学的初始目的不是学习文化,但他愿意接受这个被半岛人认为不耻的行为,表示他愿意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
罗杰的内心就像钟摆一样在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
间反复摇摆、挣扎。
在罗杰目睹东娃杀罗建放的场景时,他由衷地佩服东娃,自认不如东娃,不配做半岛人。
而同时,东娃以刀弑父的壮举却使罗杰对半岛野蛮行径的反感上升到了极致。
罗杰内心深处对文明社会的向往和对半岛愚昧的传统文化的逃避使他踏着罗建放的血腥逃离了半岛这个罪恶的深渊,最终他选择用自身受苦的形式来替半岛人赎罪。
与父辈们不同的是,这批新兴的被改造者不再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门口张望,而是易于接受主流文化的改造,同时在舍弃那些愚昧传统习俗的同时,还不忘利用现代文明手段来保护这些即将被主流文化吞没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最后罗杰归来,规劝半岛人搬离半岛,并通过发展半岛旅游事业来宣传半岛文化和建立博物馆来保护半岛人的祖先——巴人的文物遗产。
然而,罗杰也意识到人为的将巴人后裔搬离半岛,散居多地,其实也是在加速巴人文化的消亡,在分解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独立性。
但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和其他半岛人一样,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遭受心灵上蹂躏的难堪与刺痛。
另外,透过罗传明这个中学校长的叙述视角,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传统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遭受到的责难,以及被现代文明异化后的传统文明对自身的审视。
罗传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半岛的“叛徒”,遭受过残酷的批斗。
然而这个少言的现代文明人在最后却坚决不搬离半岛,极力维护
传统的巴人文化。
这就清晰了反映了现代文明对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反思,他意识到传统的某些东西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丢失,因此,在他步入晚年时,要坚守着半岛。
除了上述的几个叙述主体外,《大河之舞》中还有三个人物是作者极力塑造的人物:罗建放、东娃和疯子罗秀。
罗建放跳摆手舞的狠,东娃的以刀弑父,以及疯子罗秀力大无比、胆识过人都继承了半岛人的血统。
他们是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代表。
他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苦苦的以自身的行为来保护传统文化,试图说服人们不要丢掉祖宗的文化,不要破了规矩。
然而,他们都失败了。
罗建放在摘帽地主后,为收回祖上财产回龙中学食堂,集聚起半岛人,安排的一场巴人团结对外的战斗,最终却成了罗建放一个人的战斗,他终究败在现代文明的枪口下,被闻讯赶来的警察将他踩踏在脚下。
东娃以刀弑父的行为成了半岛人最后的壮举,但他这种向文明社会发起的挑战还是难逃文明社会的规矩,最终还是被枪决了。
疯子罗秀就更是小说中的悲剧角色了,罗秀的“疯”是对那些对传统文化破坏行为的一种控诉,然而“疯”的行径却被世人所不解,最终沦为“疯子”。
而未婚先孕的事实又让父亲罗疤子这个向往文明的人丢不起这个脸,最终导致了她难产而死的命运。
在某种程度上说,罗秀的死也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无声的控诉。
从某种角度而言,许多故事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寓言性
质,作家总是将他对存在世界的理解,选择一种恰当的文体、形式和叙述策略来进行表述。
故事的视角控制是作者操纵的结果。
虽然作者已经隐退到故事的后面,但是他对故事的掌控仍然是强有力的。
这种掌控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叙述人视角的确立。
小说的叙述视角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味,这决定了作者通过视角的运用来体现作者对待叙述本身的
一个态度。
罗伟章在叙述视角方面的选择应该是有他的独特意义的。
叙述主体在叙述过程中,有他们的权力掌控叙述的方式及其内容,也就是说,他们有话语权。
而被叙述者是处于被动状态的,他们没有话语权力,处于失语状态。
在这部小说中,地主崽子罗建放以及他的儿子东娃,还有疯子罗秀是半岛人的代表,他们是叙述主体叙述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所赞同、想保护的人物,但作者偏偏没有选择他们的视角来叙述。
在叙述文本中通过剥夺这三个人的话语权力来体现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失语状态。
而这三个人物最终的死亡,也预示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消解中最终的消亡。
细读《大河之舞》,我们会发现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有着一种不忍撕裂而又抽扯不清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它不仅娴熟地包涵了作者前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还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内心精神关注。
总之,《大河之舞》这部作品意蕴复杂,内涵丰富,它从精神
上揭示了人的根本处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处境。
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作家罗伟章通过对小说叙述主体的叙述角度的选择,预示着现代文明消解宝贵的传统文明遗产的趋势和传统文化无声的抵抗。
周少梅,湖北大学文学院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