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社区中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价值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前列腺增生作为一种常见的前列腺疾病,在老年男性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深入了解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我于XX医院泌尿外科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实习。
在此期间,我跟随带教老师参与了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工作,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1. 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表现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尿频、尿急:由于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受压,患者容易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
(2)排尿困难:患者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细、尿流缓慢、排尿中断等。
(3)尿潴留: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尿潴留,需要导尿治疗。
(4)尿失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失禁,尤其是夜间。
(5)膀胱刺激症状:如尿痛、尿急、尿频等。
2. 前列腺增生的诊断方法(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年龄、症状、既往史等。
(2)体格检查:检查前列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
(3)实验室检查:包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尿常规、肾功能等。
(4)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可观察前列腺大小、形态、膀胱情况等。
(5)尿动力学检查:如尿流率、膀胱压力测定等,评估患者排尿功能。
3. 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包括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等,可缓解症状。
(2)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等,可切除增生前列腺组织。
(3)微创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水刀剜除术等,创伤小、恢复快。
4. 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护理(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排尿情况、并发症等。
(2)心理护理:关心患者,讲解疾病知识,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
(3)饮食护理: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术后护理:术后观察患者出血、感染等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
三、实习体会1. 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前列腺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397例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对前列腺疾患穿刺结果的分析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与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97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经直肠超声引导进行前列腺“6+X”、“12+X”法穿刺活检。
结果: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对前列腺穿刺进行活检病理诊断,检出前列腺癌患者115例,阳性率为29.0%;良性前列腺增生282例,占71.0%。
PSA水平升高,穿刺阳性率也会随之升高。
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进行前列腺活检对于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且PSA比值和游离PSA对穿刺病理结果具有积极预测作用。
标签:前列腺;直肠超声;穿刺活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前列腺疾病检出率显著升高[2]。
在临床检验中,将直肠指诊(DRE)、超声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常规检查手段,但是均为非特异性检查,确诊较为困难。
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对前列腺进行穿刺活检,在早期PCA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主要对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97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64.3±6.8)岁,前列腺体积为29~134ml,前列腺内结节大小为0.4~5.1cm。
所有患者行PSA检查。
行穿刺条件为:PSA>5ug/L,经直肠指检发现有前列腺结节,经影像学检查有异常。
穿刺禁忌症为:出凝血异常者、泌尿系统急性感染者、抗凝药物连续使用者、痔疮严重者,或者患者有其他器质性病变,无法行穿刺者。
1.2方法397例患者均在住院后,行穿刺检查。
所有患者静脉滴注或者口服喹诺酮、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抗生素使用需控制于2d内。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使用止血药物。
术前行常规肥皂水灌肠、MRI前列腺检查。
前列腺增生分度标准
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泌尿道疾病,又称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殖性病变,是多种泌尿系统疾病中俗称“慢性痔炎”的常见病因之一。
通过某种技术,可以检查出前列腺内的变化,使其占有正常体积,使患者的症状改善。
因此,有必要制定前列腺增生的分度标准。
临床上,前列腺增生的分度标准分为1-4级,每一级分为3种分型:轻度、中度和重度。
按照前列腺上的平滑肌细胞含量来定义病变,比较有准确性和重复性,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1)一级。
根据前列腺大小和平滑肌细胞含量,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分型。
其中,轻度分级:前列腺体积≤20ml,平滑肌细胞含量占有率≤25%;中度分级:前列腺体积20.1~50ml,平滑肌细胞含量占有率25.1~50%;重度分级:前列腺体积>50ml,平滑肌细胞含量占有率>50%。
(2)二级:前列腺体积>20ml,平滑肌细胞含量占有率>25%,且没有恶性增生证据。
(3)三级:前列腺体积大于20ml,平滑肌细胞含量占有率小于等于50%,但有恶性增生证据,包括一个或多个单位转变核心、增殖细胞有增殖性改变,但前列腺充血性结节无超过10%的核心。
前列腺增生的分度标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更好地识别病情,准确评估疾病严重性,有助于更准确地创建治疗计划。
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应当遵循该前列腺增生的分度标准。
B超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诊断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病情诊断过程中行b超检查的临床意义与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
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0月期间在院接受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1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纵、厚、横三径线对患者前列腺进行b超检测,利用k值对其乘积进行校正,从而确保超声测量所得体积基本等同于实体体积,同时以不同程度增生情况为参考依据,遵循aua 症状评分对其进行分类,分类后对其实际体积依次进行计算。
结果:增大部分超出正常前列腺体积的5~30%的患处属轻度增生;增幅超出30%~100%的患处属中度增生;增幅超出100%的患处则属于重度增生。
结论:在前列腺体积测量中,b超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实用价值较高,因而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前列腺;良性增生;b超检测;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53-01在老年男性群体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属于常见多发病症,而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更,我国老龄化人口问题日趋严重[1]。
近年来,受bph病情所困扰的老年患者也变得越来越多,呈逐年上涨趋势,给患者家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负担也由此加重。
bph在过去又称之为良性前列腺肥大,现已将其纳入良性肿瘤的范畴,属增生而非肥大[2]。
作为一种老年性疾病,bph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日趋加重,在进入青春期以后,机体前列腺部分开始快速增长,截止30岁之前,属人体前列腺增长最高峰时段,据报道其增长数值可达到1.6g/年,30岁以后则逐渐减缓[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也在其推动下不断产生新的进展,bph 诊断要求也随之提高。
本院对bph患者进行b超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情资料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0月期间在院接受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病情均经由临床诊断确诊,年龄51~84岁,平均年龄(67.5±3.84)岁。
前列腺增生概述、定义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原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的前列腺增大(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 BPE)、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为主的临床症状以及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
组织学上BPH 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最初通常发生在40岁以后,到60岁时大于50%,80岁时高达83%。
与组织学表现相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排尿困难等症状也随之增加。
大约有50%组织学诊断BPH 的男性有中度到重度下尿路症状。
有研究表明似乎亚洲人较美洲人更易于产生中-重度BPH相关症状。
PH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上皮和间质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平衡性破坏引起。
相关因素有:雄激素及其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前列腺间质-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生长因子、炎症细胞、神经递质及遗传因素等。
临床表现前列腺增生的早期由于代偿,症状不典型,随着下尿路梗阻加重,症状逐渐明显,临床症状包括储尿期症状,排尿期症状以及排尿后症状。
由于病程进展缓慢,难以确定起病时间。
1.储尿期症状(1)尿频、夜尿增多尿频为早期症状,先为夜尿次数增加,但每次尿量不多。
膀胱逼尿肌失代偿后,发生慢性尿潴留,膀胱的有效容量因而减少,排尿间隔时间更为缩短。
若伴有膀胱结石或感染,则尿频愈加明显,且伴有尿痛。
(2)尿急、尿失禁下尿路梗阻时,50%~80%的患者有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
2.排尿期症状排尿困难:随着腺体增大,机械性梗阻加重,排尿困难加重,下尿路梗阻的程度与腺体大小不成正比。
由于尿道阻力增加,患者排尿起始延缓,排尿时间延长,射程不远,尿线细而无力。
经直肠超声引导在前列腺13点法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直肠超声引导在前列腺13点法穿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诊断阳性率。
方法对108例具有前列腺穿刺指征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术,并分析临床资料。
结果108例患者均取材成功,成功率为100%。
病理结果显示前列腺癌60例(55.56%)和良性前列腺增生48例(44.44%)。
术后肛门滴血6例、尿道出血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65例经直肠超声检查发现前列腺结节者,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83.08%;43例未检出结节,符合率为51.1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升高,其血清中psa浓度也相应升高,呈正相关(p0.05). following the increase of the 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carcinoma of prostate,serum psa concentration was corresponding increased,which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p[key words] trans-rectal ultrasound;prostatic diseases;tissue biopsy;puncture前列腺癌为老年男性疾病,在导致男性死亡的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肺癌[1]。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2]。
目前,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检查手段包括直肠指检、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经直肠超声和前列腺穿刺活检等,但穿刺活检可以作出定性诊断,依然是诊断的金标准[3]。
2010年7月~2012年7月笔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适应证和禁忌证[4]适应证:(1)直肠指诊扪及前列腺硬结、质地变硬,高度怀疑前列腺癌,任何psa值;(2)psa>10 ng/ml,任何血清游离psa与总psa比值和psad值;(3)psa 4~10 ng/ml,血清游离psa与总psa比值异常或psad值异常;(4)b超发现前列腺低回声结节和(或)mri发现异常信号,任何psa值;(5)患者发现转移癌,高度怀疑原发灶在前列腺。
良性前列腺增生34例磁共振成像分析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增生症(BP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34例BPH患者术前行MRI检查,以公式测量其整个腺体及移行带的重量,术后病检测量切除后标本重量,以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MRI能准确测量前列腺及移行带的大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整个腺体及移行带的重量与手术切除标本重量呈正相关。
结论MRI更能反映前列腺的实际情况,可以更好的诊断,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磁共振;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男性老年人的常见病。
有尸检报道6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50%[1]。
既往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RI)组织分辨率高,无创伤,无辐射,且可多方位成像,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搜集34例因BHP于我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MRI检查前列腺及移行带的重量,术后病理检查与之相比较,得到较好的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6月-2011年4月因BPH入我院治疗的34例患者,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67.1±10.3)岁,所有患者均有尿频、排尿困难、夜尿增多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尿急、尿疼、血尿;直肠指诊前列腺增大,质中、中央沟消失13例,质韧16例,触及结节4例,质韧及结节1例。
34例患者实验室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0.87-4ng/mL,34例患者均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
1.2 前列腺及异性带的大小测量前列腺重量(g)=π/6×横径(cm)×前后径(cm)×上下径(cm)×1.05[2],计算整个前列腺及移行带的重量。
1.3 磁共振检测方法采用安科公司生产的0.3T OPENMARK3000 MRI,扫描前清洁肠道并禁食12h。
前列腺增生ppt课件•前列腺增生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前列腺增生病理生理机制探讨•前列腺增生临床评估与诊断方法论述•前列腺增生治疗策略选择依据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康复管理与教育指导•患者自我管理与定期随访计划制定01前列腺增生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前列腺增生定义及分类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与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年龄、遗传、饮食、生活习惯、性激素水平异常等。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与并发症处理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前列腺炎、膀胱颈挛缩等。
并发症处理急性尿潴留、肾功能不全、膀胱结石等。
针对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导尿、膀胱造瘘、手术等。
02前列腺增生病理生理机制探讨前列腺组织结构及功能简介前列腺组织结构前列腺功能增生过程中细胞与分子水平变化细胞水平变化分子水平变化神经内分泌调节在增生中作用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因素对前列腺增生影响家族聚集性前列腺增生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基因多态性部分基因的多态性与前列腺增生的易感性有关,如雄激素受体基因、维生素D受体基因等。
03前列腺增生临床评估与诊断方法论述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要点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解读尿常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经直肠或经腹部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前列腺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是前列腺增生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和MRI检查对于复杂病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的患者,可选择CT或MRI检查。
这些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价值VS尿流动力学检查原理及操作技巧尿流率测定尿道压力测定04前列腺增生治疗策略选择依据分析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症状等因素,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要点一要点二调整时机根据患者症状变化和药物疗效,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确保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原则和调整时机手术治疗适应证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普乐安治疗前列腺增生20例观察随访观察前列腺增生患者应用普乐安的治疗效果。
临床资料:经过直肠指诊和B超检查确认诊断所有患者为BPH,患者年龄为48~73岁,中位年龄为59.5岁。
治疗方法:口服普乐安,服用三个月,每天三次每次三片。
观察:夜间排尿状况及程度、有无副作用。
判定:在服药7日之后,如果排尿有力无尿液滴沥判定为“控制”;如果排尿较为有力尿液滴沥现象较为缓解判定为“有效”;如果尿频不明显或者尿液滴沥现象减轻判定为“显效”;如果患者临床表现毫无好转判定为“无效”。
结果:患者发现病情有所缓解并且并发症大量减少。
20例中有3例控制;有效9例;显效6例;无效2例;所有口服普乐安之后的前列腺增生患者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标签:普乐安;前列腺增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之一种中老年男性人士易患的一种常见病。
并且随着男性年龄的增加更容易患该病,其基本临床表现为患者排尿出现障碍。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越来越严重,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的前列腺增生患者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了长期后遗症和并发症,并且并发症和后遗症产生的概率较大,这些疾病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最开始的下尿路对中老年男性影响巨大。
有相关研究表明年龄大于40岁的中老年男性患BPH的人数占四分之一,并且年龄越大越严重,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早期前列腺增生症状不典型,随着下尿路梗阻加重症状逐渐明显。
由于早期诊断困难难以确定具体的发病时间,临床主要表现如下。
早期症状表现为尿频,频率增多而量减,在下尿路梗阻下易出现尿急或尿失禁。
伴随尿潴留降低了膀胱的有效容量,排尿时间间隔进一步减小。
甚至有膀胱结石或感染情况下尿频和尿困难更明显。
排尿困难是由于腺体增大增加了机械性肠梗阻,如果梗阻进一步增加,患者必须增加腹压来帮助排尿。
由于残余尿量大致使膀胱过度膨胀产生高压,高于尿道阻力就出现尿失禁。
晚上睡觉盆底肌肉松弛也是产生夜尿多的原因。
B超在社区中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对b超在社区中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前列腺检查的老年人群,共计180例,年龄为
51-83岁,平均年龄(66.3±10.2)岁。
其中60岁及以下的42例,设其a组;61-70岁的患者56例,设其为b组;71-80岁的患者31例,设为c组;80岁以上的患者51例,设其为d组。
采用aloka-1000(日)超声诊断仪,对其前列腺增生病症进行检查。
结果 a组检出率为71.2%,b组检出率为77.9%,c组检出率为84.3%,可见前列腺增生症的检出率和年龄组呈正相关。
结论社区医疗机构在进行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查体时,采用b超对前列腺进行检查具有操作简便、迅速,患者无痛苦等优势,且可以尽早发现前列腺症状,是诊断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b超;中老年人;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症即俗称的前列腺肥大,该病症常见于老年男性,如果治疗不及时,等患者的病情严重,可能会对患者的上尿道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肾功损伤,进而导致尿毒症[1]。
因此,目前泌尿男性老年病的最为重要课题之一便是对前列腺增生症的防治和诊断。
在我国,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由于操作简单、经济合理、灵敏度高等优势,b超诊断技术正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超声不但可以监测出前列腺的大小,而
且可以对病变的具体状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从而可以更为明确地对前列腺良性增生、炎症和癌肿等各项病变作出鉴别及诊断,超声检查已成为当今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方式之一。
为了对b超在普查中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疾病中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笔者对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180例老年人群经腹部超声检查前列腺增生情况进行了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前列腺检查的老年人群,共计180例,年龄为51-83岁,平均年龄(66.3±10.2)岁。
根据患者年龄分成4组,其中60岁及以下的42例,设其a组;61-70岁的患者56例,设其为b组;71-80岁的患者31例,设为c组;80岁以上的患者51例,设其为d组。
1.2 检查方式采用aloka-1000(日)超声诊断仪,在监测前患者应先饮用600ml以上的水,并憋尿一小时,通过腹部对前列腺进行探查。
患者在检查时采取仰卧体位,探头在下腹部正中作纵横扫查,声束指向耻骨联合后方,当前列腺图像清晰且面积最大时停止,对其各项数值进行测量。
令患者排尿,再对膀胱无回声区的三个径线进行测量。
1.3 诊断标准前列腺的正常长径为3cm,前后径2cm,横径4cm,内外腺应相等。
首先应对前列腺各径线进行测量,观察其是否大于正常范围,形态是否正常。
通常情况下,前列腺为椭圆形、或类圆
形,向膀胱内突入,包膜轮廓是否清晰,内部回声强弱是否均匀,内外腺是否相等。
正常膀胱前列腺b超图像,见图所示。
2 结果
a组检出率为71.2%,b组检出率为77.9%,c组检出率为84.3%,可见前列腺增生症的检出率和年龄组呈正相关,见表1。
表1 各组前列腺增生检出情况
组别年龄段受检例数检出例数检出率
a组 60岁以下 42 26 61.9%
b组 61-70岁 56 40 71.4%
c组 71-80岁 31 24 77.4%
d组 >80岁 51 43 84.3%
合计 180 133 73.9%
在上述患者中,都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症状,包括排尿困难、尿频、血尿等,经b超检测,患者的测值都超过了正常范围。
3 讨论
3.1 中老年前列腺增生发病情况分析雄性激素最主要的生产腺体即是前列腺,该腺体处于盆腔,包绕尿道,通常为栗子形。
若机体的性激素水平失调、前列腺出现增生,其体积会增大,从而造成排尿障碍,进而引发尿潴留[2]。
据相关研究证明,中老年人是前列腺增生的多发人群,且其发病率往往和年龄成正相关。
该观点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3.2 病因分析导致前列腺增生发病因素有很多,且饱受争议,其中为多数人认可的观点是是因人体性激素失调所致。
当人体逐步进入中老年期,人体机能随之降低,常见有睾丸萎缩,雄性激素分泌量降低等。
由于前列腺包绕尿道,当腺内组织出现萎缩,尿道周围的内腺增生,对外腺和后叶产生压力,从而导致患者尿频、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等症状的出现,严重者可能导致肾衰竭。
此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人体高脂肪及高热量的食物大量摄入,从而加速细胞的有丝分裂,促使前列腺细胞增生;且上述食物会提高人体内5-羟二十碳四烯酸的生成量,抑制前列腺细胞的死亡,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前列腺的增生。
3.3 超声表现 b超能够对前列腺的形态、大小、包膜完整性、内部结构变化及与盆腔脏器毗邻等情况进行较为详细观察。
正常的前列腺的声像图应为(4×3×2)cm3,包膜无缺损,栗形,内部回声均匀,两侧对称。
若行b超检测时发现期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出现异常,则应考虑前列腺增生的发生。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腹部b超对前列腺进行探查,操作方式简单,患者接受程度较高,能够较为直观地在声像图上显示前列腺的各项状况,以及各种异常病变,且对列腺和膀胱结石能够进行清晰的检测。
从而为前列腺增生的进一步诊断奠定了基础,有效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价值。
3.4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疾病,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患病初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当疾病逐步发展,便出现包括尿频、夜
尿多等症状,从而对患者的休息和睡眠造成不利的影响。
当增生的前列腺对尿道产生压迫,从而导致排尿的困难,严重者可能引发尿潴留和血尿等症状。
上述症状不但会给患者道理生理上的痛苦,更会引发精神上的压力,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更高的迫切性。
但是,很多中老年患者由于对病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较浅,在就诊时易出现担心和忧虑。
这就要求社区医师在进行治疗时关注患者的心态,鼓励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病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的指导,提醒患者关注休息和睡眠状况。
此外应对中老年患者服用的药物进行指导,建议其应尽量少用阿托品、颠茄等抗胆碱能类药物,乙方影响膀胱逼尿肌收缩力而导致的急性尿潴留。
中老年人应每年至少请泌尿科医生摸一次前列腺,以利于前列腺病症能够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综上所述,社区医疗机构在进行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查体时,采用b超对前列腺进行检查具有操作简便、迅速,患者无痛苦,且可以尽早发现前列腺症状,是诊断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方式。
医疗人员更应对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临床资料进行联系,此外还应加强对社区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
最终达到提高前列腺增生病症诊断准确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永勤.b超在诊断社区中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的价值分析.临床研究,2009,2(3):1489-1490.
[2]张宝龙,纪玉党,王灿岗,等.社区中老年男性前列腺体积相关参数和患病情况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9(2):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