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_人权外交_的历史演变_从威尔逊主义到卡特主义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
chapter three1.isolationism: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奉行的不与欧洲大国结盟、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外交政策。
美国独立初期,首先考虑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活动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在对外关系中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早期外交上的孤立主义对保护刚建国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历史作用,曾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
2.idealism: 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第28任务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前发表著名演讲,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象征着“理想主义”的浮现。
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是用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的理论。
3.collective security: 集体安全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为实现“领导世界”的对外政策目标,竭力抨击传统的欧洲强权政治与均势外交,从而倡导的体系。
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以国际联盟为中心,力主航海与贸易自由、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自决、缔结和约、实现裁军等,并将这些作为“永远结束战争”,缔结世界和平的基本原则。
集体安全政策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
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4.political realism: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E.H.卡尔,美国的H.J.摩根索等。
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治理想主义的破产,促成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形成。
该理论认为人性本恶,人有权力欲望,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家权力便是这种权力意志的扩大。
世界历史中的人权运动人权是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的基本权利。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权运动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权运动,并探讨其对世界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美国独立宣言与人权运动美国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宣布人权的文件,它于1776年7月4日通过。
宣言中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并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一声明对后来的人权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现代人权的基石。
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初期,一些重要人物如托马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等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人权理念的观点。
他们主张民主、平等和个人自由,为后来的人权运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法国大革命与人权运动法国大革命(1789-1799)是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大革命旨在推翻君主专制,争取自由、平等和公正。
1789年8月26日,法国颁布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自由、平等和法律保护的原则。
这一宣言是现代人权宣言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人权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第三部分:联合国人权宣言与人权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人权侵犯事件,这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人权问题的关注。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宣言中规定了人类普遍的人权,如生命权、言论自由、思想宗教自由等。
该宣言奠定了现代国际人权法的基础,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和保护人权的重要标志。
第四部分: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是20世纪美国社会运动中最重要的一场。
这场运动旨在争取非裔美国人的平等权利,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是该运动中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非暴力抗议和组织行动,非裔美国人争取到了选举权、公共场所平等使用权等基本权利。
这场运动不仅在美国,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人权的发展。
第五部分:女性解放运动女性解放运动是20世纪女性权益争取的重要运动之一。
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问题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美国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动,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从美国独立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呈现出了以下历史演变特征。
一、孤立主义时期美国独立后的头几十年时间里,美国采取的政策一直是孤立主义政策。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关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关系上。
这个时期美国主张自给自足,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争和政治纷争,这种政策被称为孤立主义政策。
二、全球霸权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由孤立主义转向了霸权主义。
美国迫使欧洲国家依附于自己,并成为全球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霸权。
在这个时期,美国主张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强调国际间应互相尊重和合作,但美国的国际政策却微不足道。
它主要是在采用军事手段加强了自己的全球影响力,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信仰。
三、经济全球化时期1980年代中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向经济全球化倾斜。
这个时期美国提倡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它主张向市场开放,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以便于更多地开展自由贸易,这支持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约组织。
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进,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是受历史原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因为美国自身近百年来经济、社会、政治和地缘等方面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另外,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也遭遇了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一、中东地区问题中东地区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焦点之一,美国对该地区的利益和关注程度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国不断地对伊朗进行制裁,对叙利亚和其他受冲突影响的国家进行干预,以维护美国的利益。
而这些干预行动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国际法,美国反复地力辩着。
二、全球经济问题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开始抬头,美国不免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也使得美国处于很不舒服的地步。
冷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人权外交的新特点罗会钧2012-9-10 15:18:53 来源:《当代世界》(京)2004年10期自卡特政府正式推行人权外交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是美国人权外交的重点对象。
冷战结束后,美国没有放弃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并继续推行人权外交。
但在新的形势下,美国的对外战略有所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外交也具有新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对象冷战结束后,美国以“胜利者”自居,不仅没有抛弃冷战时期的思维方式,反而变本加厉地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在其对外战略中继续推行人权外交,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成为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
冷战后美国之所以继续推行人权外交,并把人权外交的主要矛头指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出于美国国家战略的需要。
美国国内尽管有人批评人权政策过于“理想主义”,损害了国家的安全与经济利益,但不少外交决策者和学者认为,从长远观点来看,人权外交实际上对美国的利益是有利的。
他们认为,“人权政策的出现不是一场纯粹的观念对利益的胜利,而是证实了观念在重构对国家利益的理解上的威力。
人权政策的采纳并不意味着对国家利益的忽视,而是在对国家长远利益理解上的根本转变。
”“外交政策中对人权的进一步承诺,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对国家的安全目标的实现也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上,历届美国政府均把人权外交看作是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美国人权外交的目标与美国国家战略的目标是一致的。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为了独霸世界,美国通过人权外交干涉他国主权,以达到控制他国、实现美国对外战略的目的。
其次,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使得西方国家有必要并有可能改变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社会主义的苏联看成头号敌人,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极力争夺第三世界。
为了使自己在这场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一些人权记录极为糟糕的独裁政府提供了庇护和支持。
美国霸权主义评析回顾国际人权领域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们一方面看到联合国为促进和保障人权所建立的历史性功绩,推动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价值观不同,社会制度、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异,国际社会对人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人权行为的判断标准相去甚远。
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硬是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塞进国际人权领域,挑起国际人权领域中的激烈斗争,造成世界的对抗、冷战、动荡和战争。
一、美国在国际人权公约问题上的霸权主义表演《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草案)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草案)经过联大社会、人道和文化事务委员会长达十余年的审议,终于在1996年第21届联大上通过了。
它的通过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人权理论的垄断,赋予了人权以完整的概念,突破了西方国家传统的人权观念,特别是突破了将人权仅仅理解为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框框,丰富了人权的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确立了民族自决的权利,对于维护和促进实现发展权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重要影响,为日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无视两个人权公约的通过并相继在1976年1月和3月生效的事实,企图继续垄断对人权的解释权和评判权,坚持以西方的标准作为衡量人权状况的唯一标准。
为了打破西方对人权领域的垄断局面,维护1968年在德黑兰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人权会议所通过的《德黑兰宣言》的精神,发展中国家经过周密的准备,又成功地促进了1977年12月第32届联大通过的《关于人权新概念的决议》。
当时表决时,有126个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表示赞成,而以美国为首的11个西方国家投了弃权票。
这表明,他们在人权问题上是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相对立的。
进入70年代,人权作为西方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工具的作用骤然上升。
表现之一是,1975年7月召开的欧安会第三阶段会议所签署的《赫尔辛基协议》。
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及其历程美国独立战争于1775年爆发,结果于1783年结束。
这场战争使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战争过程中,美国的殖民地代表们开始探讨自身政治组织形式,逐渐形成了民主的理念。
这一理念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宣言将特权、平等和民主原则写入历史。
在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领导人纷纷意识到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框架来保障国家的运转。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宪法制定会议上,代表们制定了美国宪法。
该宪法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并为各州的权力划定了界限。
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建立了一个具有平衡和制衡机制的三权分立制度。
然而,最初的宪法中并没有包括普通民众的投票权。
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只有具备财产的人才有资格进行投票,而另一些人则主张更广泛的选举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主理念的进步,普选权逐渐得到扩大,直到在19世纪中期实现了普选。
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在各个领域的,包括废除奴隶制度、女性选举权运动以及对劳工权益的保护。
1865年通过的第13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度,使南方的黑人获得人身自由。
之后,通过第14和第15条修正案确保了黑人的公民权利和选举权,尽管这些权利在美国南部受到种族隔离政策的限制。
妇女选举权的争取也是美国民主制度历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妇女开始争取选举权的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最终在1920年通过第19条修正案实现。
这一修正案赋予女性与男性相同的选举权,标志着美国民主制度迈向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方向。
除了种族和性别的进步之外,美国民主制度还经历了劳工运动的挑战和。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人阶级开始组织工会,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权益。
这些努力导致了一系列的劳工法律,规定了工资、工时以及安全等重要问题。
除了在国内进行,美国也通过对外战争和干预来推广其民主制度。
20世纪初,美国加强了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并帮助捍卫国际民主体制。
论卡特时期“人权外交”的缘起与评价作者:杨颖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卡特执政时期人权外交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基石的背景,探讨了卡特时期人权外交的主要内容,并对卡特时期人权外交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人权外交实质上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虽然其最终遭遇失败的境遇,却成为世界舞台上经久不衰的角色。
【关键词】人权外交;卡特政府;国家利益于1977年正式出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继承了理想主义对人权问题的关注,并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人权外交,使人权外交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部分,这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人权外交虽然不是卡特首先提出和推广的,但是,却是因为他在执政期内所做的大量努力才使得人权外交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在其执政的四年中,人权外交不仅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处理外交关系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并对美国在这之后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卡特之后美国历届政府的人权政策都遵循了卡特人权外交的基本原则,这一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美国的政治家们无一例外的承认与沿袭。
一、人权外交产生背景1977年,卡特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宣称,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思想是捍卫人权,并表示要把基本人权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灵魂。
从1977年到1981年,人权开始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这是由众多美国国内因素所引起的。
第一,越南战争与水门事件。
两者一起造成了美国“60年代和70年代的创伤”,[1]引起了美国人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美国公众对整个政府机构的信任程度大幅度下降。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的战争,不仅令美国感到耻辱,而且在许多方面给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
战争的失利使“美国神话”破灭了,让世界人民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力产生了怀疑。
而此时,在冷战之中,美国在战略武器方面与苏联相比已经没有优势可言。
1971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这标志着在与苏联的较量中,军事、经济两方面的力量的衰退都使卡特在上台后不得不推行新的外交政策以抗衡苏联,并改变美一贯以来的强权外交以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