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共20页
- 格式:ppt
- 大小:550.00 KB
- 文档页数:20
《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史实的分析,学会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所体现的观点,并能归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理解上述历史事件中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更加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知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四次调整,理解四次调整中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2、难点:学会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并能归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由此导入新课。
师:,《东方红》歌颂的是谁?生:毛泽东师: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的是谁?生:邓小平师: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农村又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复习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一、土地改革师:课件展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节选,提问:从该法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私有)师:从为地主种地,到成为土地的主人,种自己的地,土地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生:1、彻底消灭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2、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合作化过渡:既然土地改革产生了如此积极的影响,为什么没过多久我国又开始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师: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什么形式?生:按照自愿的原则,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师: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农民土地所有(私有)变为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公有)师:这一政策在当时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生: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建国6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地制度的变⾰相联系,⼟地制度变⾰的内容是⼟地产权关系的调整,实质是如何实现农民对⼟地的财产权利。
建国60年我国农村⼟地制度的四次变⾰,清晰地显⽰了这样⼀条改⾰探索的思路:如何在坚持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前提下,限度地实现农民对⼟地的产权,使农村的⼟地产权关系既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产积极性,⼜能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地改⾰的产权分析 农村⼟地制度改⾰总是涉及到两个⽅⾯的⽬标:⼀是通过改变⼟地产权关系,满⾜不同经济主体(国家、集体、农民个⼈)的利益要求,规范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民的⽣产积极性。
⼆是通过调整⼟地关系,使⼟地制度能够更好地符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以推进农业⽣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是,⼟地制度改⾰的实际效果并不总是理想的,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处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也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是相⽭盾的。
⼀种⼟地制度的建⽴,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既定指导思想的影响,从这⼀意义上说,⼟地制度的变⾰⼜和⼀定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是伴随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不断演进的过程。
新中国建⽴以后,新⽣的政权⾯临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迅速恢复⽣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
在农村,恢复⽣产最简单的办法是使农民能够获得⼟地,实现与⼟地的结合。
要使农民能够获得⼟地,就必须对⼟地制度进⾏改⾰,把地主⼿中的⼟地分给农民,“实⾏农民的⼟地所有制”。
建国之初,党在农村的政策就是实⾏⼟地改⾰,把⼟地分给农民。
农民分得了⼟地,实现了⾃⼰的利益和愿望,当然具有极⼤的积极性。
这对农业⽣产的发展起到了极⼤的推动作⽤。
从⼟地改⾰以后农村⼟地制度的基本关系来看,⼟地制度的基本性质是农民的⼩私有制。
这种⼟地制度决定了农民是农业⽣产的主体,家庭是农村中的基本经济单位,分散的农民与国家之间没有⼀个中间层次的组织,农业⽣产是建⽴在分散的⼩农经济基础上的。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作者:王丙銮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2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农业生产仍面临许多困难,发展受到限制,农民面临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贫困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2)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落后。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1953年,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国普遍试办初级生产合作社。
1954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万个,到1955年初发展到48万个,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度改造为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1950—52,土改:地主土地私有→农私;作用:利于完成民革,积极性,但是,小农不利工业化。
2、1953—56,三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农私→公有;作用:生产力增长,积极性,但是,有利于工业化。
3、1958—78,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作用:挫伤民革,积极性。
4、1978—农改=家联、乡企、非农产业,废除公社;作用:利于调动积极性。
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建社义性质的国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利于巩权,恢经。
2、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利于国计民生。
3、建国初,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作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4、三改中,对资义工商业的社改;作用:私→公,标志社义制度的建立。
5、11届3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大大生产力。
高考材答提问归类:
一、变化类:变化前后的内容都要表达
二、趋势类:看提示语,数据增减趋势,恶化衰退、兴起超过进一步更
三、特征类:古、政、经、思、民族、外交;世界史:十国际关,民族解放,社义史
四、经济类:农业原因:政局、政策、前代、工具、水利。
工业原因:1、2工
业革命。
商业原因:农工为基础,时空扩大。
五、变化原因类:内外;主次:根直
六、评价类:积消;正面,反面,正反面
七、目的类:直接,间接=根目
八、启示类: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来自于史实
近两年已考大题的专题(成绵1、2、3,上年川、全高考)不考。
发展历程与成就: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建党和大革命时期(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土地革命时期(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补充: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时期(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一、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近代(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现代(1949-至今)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1924-1927, 国民革命军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叫八路)新编第四军1945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5.中国近代国旗变化(大清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6.国共重要会议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3.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一、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 (1950—1952)(1)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仍然是土地私有制)(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 (1953—1957年)(1)原因:土改以后,我国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集体土地公有制)(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意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78年)(1)原因: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2)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吃“大锅饭”等。
(4)核心:“一大二公”(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实行平均主义,刮“共产风”),实行土地公有制。
(5)评价: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严重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农村生产停滞不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在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很容易概念混淆。
所以我以课堂实例来谈谈对这四次调整的区分。
这四次调整牵涉到: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情分析:这四件事中,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容易区分,但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念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就是“都是合作,都是集体化,到底哪里不一样?”这是我本次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分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能让初二的学生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清晰的了解。
环节一:图说历史图一:图二:图三:图四:问题1:请说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问题2:请将这四件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问题3:如果让你在这四件事中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事,是哪一个?问题4:你这么区分的依据是什么?问题5:土地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设计目的:一个是要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另一个是让学生掌握四件事中只有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其他都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过渡:土地改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但是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土地的公有制。
哪件事实现土地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环节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PK:一看加入方式: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材料二:人民公社:不需要申请,不需要任何加入手续,只要具有村中户口即为成员,不入便被打入“另册”,一经加入无法退出。
问题1:通过这则材料,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二看集体化程度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的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
社员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树木、家畜、家禽、小农具以及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
材料二: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而成,一个乡成立一个公社,以公社为核算分配单位,由公社把高级社之间的经济收入扯平。
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5)历程: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