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
- 格式:ppt
- 大小:25.10 MB
- 文档页数:92
国学讲堂开讲通知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我们特举办国学讲堂。
此次讲堂将邀请知名国学专家为大家授课,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国学盛宴。
一、讲座主题本次国学讲堂的主题为“探寻国学智慧,领略经典魅力”。
通过深入解读经典著作,让大家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力量。
二、讲座内容1、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仁爱、礼义、忠信等价值观。
专家将深入剖析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让大家了解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2、道家的哲学智慧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讲座中,将解读《道德经》《庄子》等经典,帮助大家领悟道家的智慧,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3、诗词歌赋中的文化韵味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和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专家将带领大家欣赏经典诗词,解读其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4、国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探讨如何将国学中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如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让国学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讲座时间和地点时间:具体日期上午/下午/晚上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地点:详细地址四、主讲嘉宾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著名国学专家专家姓名。
专家姓名长期致力于国学研究和传播,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著作颇丰,观点独到,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五、参与方式1、线上报名请在报名截止日期前,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
2、线下报名您也可以前往报名地点填写报名表格进行报名。
六、注意事项1、为了保证讲座的质量和秩序,请提前 15 分钟入场。
2、请遵守讲座现场的纪律,保持安静,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状态。
3、讲座过程中,如有问题请举手示意,待主持人允许后再发言。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希望大家踊跃参与本次国学讲堂,共同开启一段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文化之旅。
一、前言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国学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特设立国学讲堂。
本计划旨在明确国学讲堂下半年的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预期效果,确保国学讲堂工作有序开展。
二、工作目标1. 提升学生国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2.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3. 拓展校园文化交流,促进校际合作;4. 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提升我校知名度。
三、具体措施1. 优化课程设置(1)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经典诵读、国学知识讲座、书法、国画、茶艺等课程;(2)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高校教授、文化名人担任主讲嘉宾;(3)结合时下热点,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关注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国学讲堂主讲;(2)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3)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讨,提升自身学术水平。
3.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1)举办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演讲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活动;(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古迹等,感受国学魅力;(3)开展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传承国学文化。
4. 加强宣传推广(1)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宣传国学讲堂活动;(2)制作宣传册、海报等,扩大国学讲堂影响力;(3)邀请媒体进行报道,提升我校知名度。
5. 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合作(1)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2)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授课,丰富课程内容;(3)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四、预期效果1. 学生国学素养得到显著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增强;2. 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术氛围日益浓厚;3. 我校国学讲堂成为知名品牌,吸引更多学生和教师参与;4. 校际合作不断拓展,提升我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五、工作保障1. 成立国学讲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2. 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国学讲堂的顺利开展;3. 加强对国学讲堂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工作质量。
国学经典传承活动百家讲坛中国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国学经典,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国学意识,百家讲坛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学经典传承活动。
本文将介绍国学经典传承活动百家讲坛的由来、意义和作用。
一、百家讲坛的由来百家讲坛是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于1994年开始举办的一项节目,旨在介绍、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该节目以独特的讲解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吸引了广大听众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百家讲坛也开始在电视台播出,并成为了广大观众了解和学习中国国学经典的重要途径。
二、百家讲坛的意义百家讲坛在传承国学经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将古代文化经典传播给广大民众。
由于中国国学经典的繁复性和深奥性,许多人难以理解和把握。
百家讲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使得广大群众能够更加轻松地接触和理解古代文化经典,激发了人们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百家讲坛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在这些活动中,各地的国学爱好者和专家学者能够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对经典的理解。
这种学术交流不仅促进了国学研究的发展,还丰富了人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
最后,百家讲坛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扩大了古代文化经典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不仅国内观众能够通过电视观看节目,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还有海外华人和外国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观看节目,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三、百家讲坛的作用百家讲坛在传承中国国学经典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保护了中国国学经典的完整性和纯正性。
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和研究,百家讲坛确保了经典的正确传承和解读。
这有助于避免经典被误读、曲解甚至扭曲。
其次,百家讲坛激发了广大民众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在百家讲坛的介绍和讲解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魅力。
人们开始主动学习和阅读经典著作,提高了文化素养和修养。
国学讲座讲话稿 1 恭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经典浸润童年,智慧点亮人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名篇佳赋,灿若星河,大浪淘沙,留下一部又一部闪烁着光辉思想和深远智慧的篇章,这些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宝藏!为了宏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举行这次集吟诵、演唱、表演、背诵为一体的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就需要我们诵读经典诗文,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
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眼界宽广;可以使我们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论语》字字珠玑,教我们如何做谦谦君子;《弟子规》谆谆教诲,教我们学修身齐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诉我们怎样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如何尊老爱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我们懂得怎样感恩。
一篇篇经典美文,一句句哲理结晶,不仅能让我们享受阅读的快乐,还能让我们悟出做人的道理,从而提高人格品位,提升精神境界,追求夸姣人生。
同学们,老师们!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是短暂的,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
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一个人,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参预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
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
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这次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国学讲座讲话稿 2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
《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菜根潭》 ??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辈子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名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
校园国学讲堂年度总结致辞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时光荏苒,我们的校园国学讲堂在这一年中走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旅程。
在这个温馨的时刻,我想与大家共同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
首先,我要向每一位参与国学讲堂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是你们的热情与投入,让这一方小小的讲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回顾这一年,我们在国学的海洋里畅游,领略了诸多经典的魅力。
从《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教诲,到《孟子》里的浩然正气;从《诗经》的优美篇章,到《史记》的波澜壮阔。
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
在课堂上,老师们精心准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们解读国学经典。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引导我们思考,培养我们的品德和素养。
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踊跃发言,课堂氛围热烈而融洽。
我们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国学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走进大家的生活。
诗词朗诵比赛中,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经典诗词,感受着古人的情感世界;书法比赛中,大家挥毫泼墨,书写着国学的韵味;国学知识竞赛中,同学们展现出了扎实的国学功底,竞争激烈而又充满乐趣。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国学素养,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协作,学会了尊重他人,更学会了如何在竞争中不断进步。
同时,校园国学讲堂也成为了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国学讲堂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让我们能够以更加自信和从容的姿态面对世界。
然而,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一年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活动的组织有时还不够完善,部分同学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教学内容和方式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等等。
但这些不足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有了不断改进和进步的动力。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
我们将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更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案例,让国学更加贴近大家的生活;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同学参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国学讲堂中找到乐趣和收获;我们还将加强与其他学校和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不断提升我们的国学水平。
观<>有感 11月16日,我们学校在校领导的组织下,全校教师观看了由刘佳老师担任主讲人的<>的讲座,刘佳老师的声音甜美洪亮,讲解细致认真,很有 “范儿”的味道。从她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了一代史学巨擘司马迁传奇而曲折的一生更让我明白一部伟大的著作背后需要作者付出多大的心血和努力。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执掌天时星历,记录、搜集保存典籍文献的史官。史官无权无势,无名无利,可以说是一个清水衙门。他因罪得罪了汉武帝,遭受了最为人所不耻的宫刑,包羞忍耻的活了下来。他的遭遇在古代封建社会来说并不是最惨的,但是他的《史记》,却成为我国蔚为大观的史料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正是这部《史记》影响了并且继续影响着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也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刘佳老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讲解了司马迁与汉武帝、《史记》之间的不解之缘。
第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因为他从小在父亲司马谈的熏陶下饱读诗书,长大后在父亲的鼓励下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年的全国漫游,才让他有一种文学的素养,文人的性情。
第二是“子承父业,临终授命”。 面对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司马迁“俯首流涕”的接受了父亲的遗命,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年,司马迁正式做了太史令,得以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从公元前140年开始,司马迁即利用公务之余提笔撰写《史记》。
第三是“李陵之祸,忍辱负重”。因为说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得罪了当政者(李陵之祸),在死亡和宫刑之间,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世人觉得是奇耻大辱的宫刑,为什么呢?司马迁想到了古代的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等这样一些圣贤,他们都是在逆境当中坚韧不拔,最后都完成了轰动天下的文化巨著。于是他也决定偷生完成父亲生前的遗愿。
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世界儒学大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性儒学会议。
前不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主编王杰应邀参加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并做了题为《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
王杰教授认为深入挖掘、借鉴这些思想智慧,对当今如何为人为官尤其是为官者如何加强道德自律、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有很现实的启迪意义。
他从天地之性人为贵、修身正己立德、儒学与为官者德性修养及其当代启示几个方面,对以上问题做了一些简单梳理和介绍。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礼义道德良知在中国文化看来,人与宇宙万物贯通一体,皆禀受天地之理、阴阳之气而生,正如荀子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礼记》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据此,王杰教授认为在自然、生物学层面上,人与禽兽没有多少分别,人与禽兽之不同,在于社会、文化、道德、精神层面,即人有礼义道德良知,此乃人之为人的底线,有之,则人;无之,则禽兽也。
二、修身正己立德: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
王杰教授例举了很多儒家思想中为官理政的观点,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等。
夏商民歌《击壤歌》国学大讲堂一年一班孟庆华师: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年一班的孟老师,很高兴,又一次和大家相约国学大讲堂,今天我们来共同赏析一首夏商民歌《击壤歌》请大家先听读一遍。
(指一生读)师:读得很好,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
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
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
《击壤歌》就是人们在劳作之余一边击壤一边唱的歌。
下面请大家再听读一遍。
(齐读)师:这首诗相传是夏商时期的民歌,描述的是先民的原始生活,反映了当时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情形。
请全校师生跟读一遍。
(指一生领读,其他跟读)谁愿意再领读一遍。
师:下面呢,请班主任组织同学们自由练读两遍。
师:非常好,感谢班主任老师的配合。
师:这首歌谣的前四句概括描述了当时农村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前两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中的“作”是什么意思?(出门劳动)“息”是什么意思?(休息)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上山就出门劳动,太阳下山就回家休息。
后两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述的是远古农民的生存状况的另一方面——吃和喝。
这两句的意思是:喝的是自己凿的井中的清水,吃的是自己耕种得来的粮食。
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最后一句抒发情感:“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的意思是:统治者的权利。
何有:有什么。
“哉”:感叹词,相当于“啊”或者“呢”。
这句的意思是:这样安闲自乐,谁还去向往那帝王的权力?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用呢?师: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朗读一遍。
(齐读)大家读得很好,接下来我们男女生比赛读,看看谁读得好。
先请男生齐读,(男生读),男生读得很好,我们再听听女生读一读,(女生读)女生读得也很欢快。
师: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着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