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上物理科学探究:摩擦力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5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2)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
教学过程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
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师: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师: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生丙: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师:什么叫滑动摩擦力?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注意,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应加以“相对”两个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
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生乙: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中,学生在学习了重力以后的第二种力。
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既是力学的基础,也是组成整个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引领学生积极地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体验与认识摩擦力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要通过体验、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利: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学生初步具备了定性探究实验的能力。
惑: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他们对于相对运动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只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另外,由于他们还没学习力的平衡,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于木块所受的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只能暂时告诉他们结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摩擦力,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实例分析的过程中,体会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提高物理思维能力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控制变量法的物理思想,提高科学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探究活动,激起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原理的兴趣,能够乐于观察、勇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难点: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五、教学方法整节课采用“激趣—猜想—探究—反思—创新”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用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实验探究与现代化技术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小组合作,促进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实现有效的教与学。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标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主要围绕第一章《力学》展开,详细内容包括:第1节《力概念》、第2节《重力》、第3节《摩擦力》和第4节《力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三要素。
2. 使学生解重力概念,学会计算物体所受重力。
3. 帮助学生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及影响摩擦力因素。
4. 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教学重点:力概念、重力和摩擦力影响因素、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斜面、小车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力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力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力作用效果,引导他们思考力概念。
3. 讲解力概念:介绍力定义、单位、三要素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
5. 讲解重力:介绍重力概念、计算方法等。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7. 力合成与分解:通过讲解与演示,让学生掌握力合成与分解方法。
8.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合成与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定义、单位、三要素。
2. 重力:概念、计算方法。
3. 摩擦力: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4. 力合成与分解:原理、方法、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概念及三要素。
(2)计算一个物体所受重力。
(3)分析摩擦力影响因素,举例说明。
(4)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重力、摩擦力和力合成与分解掌握程度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力合成与分解应用题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力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一.选择题(共7小题)1.生活中有时需要利用摩擦,下面做法可以增大摩擦的是()A.在椅子下装轮子B.在滑轮间加润滑油C.在车轮上固定防滑链D.把刀口打磨锋利2.在各项体育竞赛中,以下哪种做法不能增大摩擦力()A.举重时搓镁粉B.足球守门运动员选用防滑手套C.跑步使用钉鞋D.游泳时选用模仿鲨鱼皮肤高科技泳衣3.你在上体育课时,遇到了一些场景,并联想到学过的物理知识。
下列联想错误的是()A.“单杠表演”时运动员手上搓镁粉是为了增大摩擦B.“跳远”时运动员起跳离开地面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踢足球”时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滑冰时,冰刀与冰面间的摩擦是通过减小接触面大小来减小滑动摩擦4.在交通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自行车仍然是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的最佳交通工具。
自行车的结构及使用涉及到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刹车时用力捏闸柄是通过增大闸皮对车圈的压力增大摩擦B.脚踏板凹凸不平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积来增大摩擦C.轮胎上有凹凸不平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D.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珠轴承是为了减小摩擦5.行李托运时,将行李箱放在速度为0.8m/s传送带上,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传送带足够长)()A.行李箱和传送带最终不会相对静止B.行李箱受到的摩擦力是阻力C.行李箱刚放上传送带时受到向左的静摩擦力D.行李箱刚放上传送带时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6.拔河是一项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如图所示是某校拔河比赛的场景。
拔河中用到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下列各种做法,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的是()A.选体重大的队员B.选脚更大的队员C.穿崭新的运动鞋D.向地面撒些沙子7.如图所示,用水平力F把重力为G的正方体物块紧压在竖直墙壁上,正方体处于静止状态。
关于正方体受到墙壁的摩擦力f,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正方体受到的摩擦力f=FB.增大水平力F的大小,正方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摩擦力f也随之增大C.增大水平力F的大小,正方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摩擦力f可能随之增大D.增大水平力F的大小,正方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摩擦力f一定不变二.填空题(共5小题)8.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B在力F的作用下向右滑动时(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做匀速直线运动;在A上放一个钩码重复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会(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5《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材第6.5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具体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3.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摩擦力的实验器材,如木块、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把铅笔,用于做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拉门,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 讲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4. 演示实验:进行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推拉门所需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科学探究: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6.5科学探究滑动摩擦力一.选择题1.(2018秋•遵义期末)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磁悬浮列车行驶时,车身悬在空中B.行李箱安装滚动的轮子C.运动鞋的底部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D.给自行车的车轴加润滑油【答案】C【解析】A、磁悬浮列车行驶时,车身悬在空中,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来减小摩擦力的。
故A错误;B、行李箱安装滚动的轮子,是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的。
故B错误;C、运动鞋的底部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故C正确;D、给自行车的车轴加润滑油,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来减小摩擦力的。
故D错误。
故选:C。
2.(2019秋•吉林月考)下列生活中的实例,属于减小摩擦的是()A.轮胎表面有花纹B.瓶盖上有条纹C.箱子下面安装轮子D.鞋底面凸凹不平【答案】C【解析】A、轮胎表面有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A不合题意;B、瓶盖上有条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B不合题意;C、箱子下面安装轮子,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属于减小摩擦,故C符合题意;D、鞋底面凸凹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2019•常德)某人用50N的力拉小车在水平路上匀速向右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车受到的阻力小于50N,方向向左B.小车受到的阻力等于50N,方向向左C.小车受到的阻力等于50N,方向向右D.小车受到的阻力大于50N,方向向右【答案】B【解析】人用50N的力拉车匀速向右前进时,处于平衡状态,则水平方向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为f=F=50N,方向向左,故B正确;故选:B。
4.(2019春•城关区校级期中)用30牛的水平力把重10牛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如图所示,当物体恰好匀速运动下滑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A.10牛,方向向上B.10牛,方向向下C.20牛,方向向上D.40牛,方向向下【答案】A【解析】用30牛的力把一个重为10牛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当物体恰好匀速运动下滑时,则物体在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摩擦力作用,二力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摩擦力大小为10N,方向竖直向上;故选:A。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并能自主探究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摩擦有所认识,这一节知识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并且,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容易进行。
其次,由于本节实验不难,要重视设计实验的教学。
设计实验用到控制变量法,分析与论证用到比较法,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重视交给学生方法。
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是迷你实验室中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有好处,也应作为正式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以加强对摩擦力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带钩的正方体木块、带钩的长方体木块、毛巾、小车、钩码、光滑的长木板。
学生准备带盖子的玻璃瓶、肥皂水、油、毛巾、餐巾纸。
教学过程滑动摩擦力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假如没有摩擦力课堂小结:什么叫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1、写一篇小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2、课本P.95:1、2题教学探讨与反思初二的学生物理学习刚刚入门,在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上的能力有所欠缺,较多的学生对方案设计难以形成愉快体验。
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把丰富多彩的实际情境、亲身经历的操作过程与方案设计结合起来,必定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和更多的成功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我设计这节科学探究课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物理的乐趣,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们熟悉的自行车为载体,通过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思考。
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以及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自行车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具,同时让学生们准备了自行车零部件的图片和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的例子。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展示自行车模型,让学生们观察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引发他们对摩擦力的思考。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组织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
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特别关注学生们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课后反思中,我认为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还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实践活动中的组织和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的摩擦力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并将这些现象拍照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如何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探究:摩擦力》课时练(含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跟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B.跟压力大小有关C.跟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D.跟重力大小有关2.卡塔尔世界杯,让人们享受了精彩的足球盛宴.关于足球运动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足球鞋底凹凸不平,是为了增大与草坪的摩擦力B.运动员用头顶足球时,球对头施加了力的作用C.赛前给足球充气,球内空气的密度不变D.点球赛中守门员抱住射向球门的足球,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如图所示是体育运动的情景,其中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A.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涂防滑粉是为了减小摩擦B.乒乓球拍上粘有一层橡胶是为了增大摩擦C.田径运动员穿有鞋钉的运动鞋是为了减小摩擦D.撑杆跳运动员将杆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2022年末,唐河下起第一场雪,为了保证安全出行,人们采取了许多防滑措施。
下列各项中增大摩擦的方式与其他不同的是()A.骑自行车时在车上安放些重物B.在结冰的路面上撒沙子C.在汽车轮胎上装上防滑链D.行走时穿上底面花纹深的鞋5.如下左图所示是重庆街头摆放整齐的共享电动车,共享电动车为市民的出行带来方便,关于共享电动车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A.电动车的后视镜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B.停下来的共享电动车不受力C.车轮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D.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街头摆放的共享电动车是运动的6.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结束,如上右图为冰壶比赛中的情境,比赛中运动员右脚穿着“蹬冰鞋”,摩擦力大,利于起步加速:左脚穿着“滑行鞋”,摩擦力小,利于滑行。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橡胶比塑料能提供更大的摩擦力,以下最适合掷球冰壶运动员比赛穿的鞋子是()A.左鞋底为光面橡胶,右鞋底为花纹橡胶B.左鞋底为光面橡胶,右鞋底为花纹塑料C.左鞋底为光面塑料,右鞋底为花纹橡胶D.左鞋底为花纹塑料,右鞋底为光面橡胶7.图所示的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A.轮胎上安装防滑链B.自行车把手上刻有花纹C.自行车刹车时捏紧车闸D.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8.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