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_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8.78 KB
- 文档页数:6
热塑性聚氨酯改性自修复环氧树脂研究热塑性聚氨酯改性自修复环氧树脂研究疲劳、老化、外力冲击等因素导致材料断裂是工程结构的常见问题,这不仅对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维修和保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不断致力于寻找适用于结构材料的自修复技术,以降低维护成本并提高结构的寿命。
热塑性聚氨酯改性自修复环氧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自修复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
热塑性聚氨酯具有较高的延展性和可变形性,能够在受力后恢复其初始形状,这使得它具有自修复的能力。
而环氧树脂则具有优异的耐化学品腐蚀性和高强度的特点,能够为材料提供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保护性能。
因此,将热塑性聚氨酯和环氧树脂进行改性组合,能够兼具两者的优点,形成一种具有自修复能力的新型材料。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首先选择合适的热塑性聚氨酯和环氧树脂作为基础材料,然后通过合成、调配、改性等工艺手段将两者进行融合,形成了热塑性聚氨酯改性自修复环氧树脂。
接下来,他们通过对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以验证材料的可行性和自修复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热塑性聚氨酯改性自修复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自修复能力。
在拉伸、剪切等受力条件下,材料能够通过变形来吸收和分散能量,减轻结构受损。
一旦外力消失,材料则能够通过内部应力的释放和分子链的重组,恢复到其初始形状和性能,从而实现自修复效果。
此外,材料还表现出良好的耐热、耐化学品腐蚀性和耐磨损性能,适用于在恶劣环境中使用。
除了自修复能力外,热塑性聚氨酯改性自修复环氧树脂的加工性能也值得关注。
由于其热塑性特点,在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热熔和注塑等方法进行成型,不仅便于大规模生产,还能够制造出各种复杂形状的结构材料。
这大大提高了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总之,热塑性聚氨酯改性自修复环氧树脂是一种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新型材料,能够使工程结构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探索材料的改进和优化,以及推动其在工程结构领域的应用。
浅谈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杨学军(杭州国电大坝安全工程有限公司嵊州分公司,浙江绍兴312400)摘要:在本文中研究几种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方法,分析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研究;应用进展应用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是高分子材料研究的重点方向,采用聚氨酯为改性材料,能够使得改性后的胶黏剂结合二者优势,产生理想的胶黏剂。
1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方法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应用比较广泛,虽然该种胶黏剂材料存在着很多优点,但是单一环氧树脂固化之后其联结密度比较高,内应力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其耐冲击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开裂。
1.1端氨基聚氨酯增韧环氧树脂体系端氨基聚氨酯增韧环氧树脂体系方法,实际上是利用端氨基聚氨酯作为基础固化剂,该种固化剂与其他类型的固化剂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就是,其在实际应用中极性聚醚柔性较强,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相应的增韧环氧树脂强度有增不减。
该种方法可以应用与室温反应,并且相应的固结体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能,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的克服普通脂肪胺固化剂的弊端,如有效的克服固化剂易挥发、毒性大等问题。
陈建军采用端氨基聚氨酯作为韧性固化剂,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环氧胶黏剂体系,如,当相应的固化剂相对分子质量为1237时,其聚氨酯改性体系的实际冲击强度最高能够达到25.2kJ/m2[1]。
1.2端羟基聚氨酯预聚体改性环氧树脂基于端羟基聚氨酯与聚体改性环氧树脂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能够合成端羟基聚氨酯预聚体。
我国学者马天信在对该种胶黏剂进行研究中,将自制的端羟基聚氨酯直接加入到环氧树脂当中,当固化之后的固化物在实际应用中,其韧性提升了很多。
据调查,该种材料粘接强度与未改性的材料相比,强度能够达到19MPa。
1.3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增韧环氧树脂在研究中发现,将聚氨酯弹性体引入到环氧树脂中,所能够形成的互穿网络结构,一方面能够提升聚氨酯的实际粘结性能,另一方面还能提升材料的应用刚度。
提高EP韧性的方法有橡胶弹性体增韧、热塑性树脂增韧、超支化聚合物增韧、含柔性链段固化剂增韧、互穿网络聚合物增韧、纳米粒子增韧、热致液晶聚合物增韧等。
1.1 橡胶增韧用橡胶对EP改性,可以降低内应力,提高耐水、耐候性,其主要通过调节两者的溶解度参数,控制凝胶化过程中相分离所形成的海岛结构,以分散相存在的橡胶粒子就可以起到中止裂纹、分枝裂纹、诱导剪切变形的作用,从而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2]。
Shukla等[3]将不同浓度的液体端羧基聚丁二烯(CTPB)与环氧树脂进行共混,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改性。
二者共混后的SEM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橡胶颗粒分散于树脂基体。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TPB均可显著改善环氧树脂体系的冲击强度;当w(CTPB)=15%时,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
1.2 热塑性树脂增韧在航空航天等某些领域中,除了对环氧树脂韧性上有一定的要求以外,对于环氧树脂的耐温性和模量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热塑性树脂具有韧性高、强度高和耐热性好的特点,以此作为增韧剂可以在增韧环氧树脂的同时保持树脂的模量与耐热性能不降低。
目前,采用较多的热塑性树脂主要有聚醚砜(PES)、聚碳酸酯(PC)、聚砜(PSF)、聚醚酰亚胺(PEI)、聚醚醚酮(PEEK)、聚醚酮(PEK)和聚苯醚(PPE)等。
Mimura等[4]研究了EP/PES体系的相态对热力学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发现当加入10%的PES,体系呈均匀的相态,在图2中可以看出断裂强度比未改性的环氧树脂增加了60%,断裂伸长率比未改性树脂提高了1.7倍,改性后图1 (a):纯CTPB与EP共混;(b):w(CTPB)=5%;(c):w(CTPB)=15%;(d):w(CTPB)=25%[3] 的SEM图○140℃固化体系; ●180℃固化体系[4]图2 PES增韧EP的断裂强度树脂的的Tg为170℃,比未改性树脂提高了约20℃。
Francis[5]利用自制的侧甲基取代聚醚醚酮(PEEKM)对DGEBA/DDS体系进行增韧。
含介晶基元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黄先威;刘竞超;万金涛;龚文幸【期刊名称】《塑料工业》【年(卷),期】2004(32)12【摘要】以联苯二酚与2-氯乙醇合成的介晶二醇为原料,与环氧树脂熔融共混后原位聚合,生成含刚性聚氨酯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用红外光谱表征了聚氨酯的原位聚合反应,探讨了介晶二醇用量、反应时间、固化剂用量等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结果表明:含介晶基元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既能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也能提高环氧树脂的力学模量.【总页数】4页(P19-21,24)【作者】黄先威;刘竞超;万金涛;龚文幸【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湖南,湘潭,411105;湖南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湖南,湘潭,411101;湘潭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湖南,湘潭,411105;湘潭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湖南,湘潭,411105;湘潭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湖南,湘潭,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3.5【相关文献】1.光致变色液晶高分子研究(Ⅲ)——含胆甾介晶基元和偶氮苯光色基元侧链共聚硅氧烷的液晶行为 [J], 张其震2.光致变色液晶高分子研究*(Ⅳ)——含苯甲酸-4-甲氧基苯酯介晶基元和偶氮苯光色基元侧链共聚硅氧烷的液晶行为 [J], 张其震3.含2种介晶基元的液晶弹性体合成与性能研究 [J], 王基伟;陈光岩;张剑;张焕仁;自俊青;周志宇4.三代碳硅烷光致变色液晶树状物的光化学研究--端基含1O8个4-丁氧基偶氮苯介晶基元 [J], 张其震;殷晓颖;王艳5.含介晶结构单元的反应性增韧剂改性环氧树脂研究──Ⅱ.材料断裂面形态结构的研究 [J], 张保龙;唐广粮;石可瑜;由英才;郭淑华;杜宗杰;杨剑峰;黄吉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聚氨酯(PU)是一类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二醇类为原料合成,结构中既有柔性的C-C链和C-O-C链,又有活性的酰胺基团,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好。
改性后的环氧树脂(EP)强度和韧度都得到提高,特别适用于环氧浇注、环氧涂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趋势(设计只介绍相应产品的用途、作品的应用等)胶黏剂的一类古老而又年轻的材料,早在数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胶黏剂。
到上个世纪初,合成酚醛树脂的发明,开创了胶黏剂的现代发展史。
胶黏剂是具有良好粘结性能的物质,特别是合成胶黏剂强度高,对材质不同的重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均可实现有效粘结,并且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代替了机械粘结,从而为各行业简化工艺、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途径。
全球胶黏剂、密封剂和表面处理剂市场总规模约500亿欧元(680亿美元),其中工业胶黏剂市场占44%的份额。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胶黏剂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本世纪前8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胶黏剂工业整个发展势态越来越好。
据中国胶黏剂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我国胶黏剂产量分别为22.7万吨、251.7万吨和280.2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外14.32%、10.44%和11.32%,2007年和2008年产量为313.5万吨和344.8万吨,产量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去年下半年,由于遭受美国、系,西欧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开始,我国合成材料工业及其胶黏剂工业也受到一定影响。
据预测今年胶黏剂产量可望达到372.38万吨,增长速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如上所述,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如果没有受到其他影响,2012年后我国又将以崭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2015年,即“十二五”计划末,我国胶黏剂产量将突破600万吨大关。
聚氨酯-环氧树脂嵌段共聚水性树脂合成研究树脂共聚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制造行业,以解决用于装饰和保护的多种问题。
由于其高分子量,低渗透性,良好的附着力,以及耐温性,易涂覆性和耐腐蚀性,共聚树脂的应用范围很广。
共聚树脂可以用于抗静电耐火、隔热、风速循环等各种应用领域,可以使其达到绝缘、表面覆膜、非晶态封装等不同用途。
共聚氨酯-环氧树脂嵌段共聚水性树脂也被称为硅藻泥复合树脂,这种树脂是由环氧树脂嵌段和共聚氨酯非晶态块段组成,由于此类树脂具有优良的性能,如耐温、耐磨、吸音和吸水,适宜与各种建筑材料的结合等,因此它们在建筑和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
在共聚氨酯-环氧树脂嵌段共聚水性树脂的合成过程中,通常先要合成环氧树脂嵌段,以使环氧树脂共聚物具有更佳的强度及耐环境老化性能。
环氧树脂嵌段可以由环氧醋酸酯或环氧甲醛酯开始,然后经过水解或酸解后获得聚醚醚酸。
然后将聚醚醚酸与共聚氨酯形成一种前驱物,最后将前驱物通过合成方法转化为环氧树脂嵌段共聚水性树脂。
在环氧树脂与聚醚醚酸的合成过程中,必须考虑反应温度,薄膜厚度和过量反应量,以达到最佳的抗老化性能和漆膜均匀性。
其中,反应温度一般在90-120℃左右,薄膜厚度应尽量保持在0.2mm左右,并且要确保单位积分重量反应量不小于1:1.1。
同时,合成过程中应选择低温聚合,以免使聚合物发生变性,且合成所用的聚合物应具备足够的高温耐受性。
在实验过程中,应结合国家标准和实验条件,进行多次的研究。
检查环氧树脂的结晶度,耐温分层性,如玻璃化温度和加工性能等。
为了确保共聚氨酯-环氧树脂嵌段共聚水性树脂质量,必须全程跟踪检测,以便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及及时解决,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良好的水平。
因此,共聚氨酯-环氧树脂嵌段共聚水性树脂的合成过程实行严格的操作程序,对控制反应温度、薄膜厚度、反应量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尤为重要,确保质量满足理想的要求。
聚氨酯研究进展第一篇:聚氨酯研究进展聚氨酯树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聚氨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氟硅改性、水性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和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指出了聚氨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聚氨酯;氟硅改性;水性;非异氰酸酯;纳米复合材料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urethane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of polyurethane, including fluorine-modified, water-base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and polyurethane nano-composites, demonstrating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polyurethane.Keyword: polyurethane;fluorine-modified;non-isocyanate;nano-composites引言聚氨酯树脂(PU)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树脂,它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硬度范围宽、强度高、耐磨、耐油、耐臭氧性能优良,且具有良好的吸振,抗辐射和耐透气性能,具有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良好的耐磨损性、抗挠曲性、耐溶剂性,而且容易成型加工,并具有性能可控的优点;它的产品形态多样,如泡沫塑料、弹性体、涂料、胶黏剂、纤维素、合成革等;因此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家具等诸多领域。
1.氟硅改性氟硅改性聚氨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氟硅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表面能较低,因此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富集,可赋予改性聚合物涂膜优良的耐水、耐油污、耐候、耐高低温使用性能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
常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将含有羟基或胺基的硅氧烷树脂或单体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将有机硅氧烷引到水性聚氨酯中,利用硅氧烷的水解缩合交联来改善聚氨酯的性能;另一种方法是在环氧硅氧烷作为后交联剂引入到体系中,形成环氧交联改性聚氨酯体系。
环氧-聚氨酯涂料在复合材料上的涂装研究摘要:通过拉拔附着力试验,确定了环氧底漆和聚氨酯透明漆在碳纤维复合基材上采用湿-湿涂装工艺,漆膜与基材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同时具有优良的层间附着力,满足使用要求。
关键词:碳纤维复材;环氧底漆;聚氨酯透明漆;涂装工艺前言碳纤维复合材料由碳纤维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复合制成的纤维增强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诸多优点,广泛用于现代工业制造领域。
在航空航天领域,用于制造发动机风扇叶片,使发动机具有更高的涵道比、更低的质量,具有高效率、低噪声、较低燃油消耗率、抗颤振等优势;随着碳纤维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功能优化,其与铝合金、钛合金、合金钢一起成为飞机机体的四大先进结构材料,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比例不断增加。
随着碳纤维材料应用的广泛性,碳纤维保护涂层及其涂装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
一、环氧聚氨酯涂料概述环氧聚氨酯组成是为双组份自干型漆,成份一为聚酯色浆,成份二为专用固化剂。
环氧聚氨酯漆具有良好的装饰性和机械性能,硬度和耐磨性较高,且具有耐水、耐油、耐溶剂的特点。
二、复材与涂料1.复合材料的涂装要求所涂装的复合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侧边包覆金属复合材料;要求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部分涂覆有色底漆,在金属复合材料部分涂覆无色透明底漆,整体涂覆罩光清漆,涂层系统厚度小于60μm;涂覆方式为常规空气喷涂;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冲击,要求漆膜具有良好的抗冲性能、打磨性能、层间附着力及干燥性能,可以在室温和加热方式下干燥固化,便于修补。
2.基材处理由于复合材料表面有一层脱模剂,在涂装前需对表面进行处理,先对表面进行清洗,再用300目以上砂纸对表面进行彻底打磨,最后用乙醇擦拭干净。
3.涂料应用说明试验中以未包边的碳纤维复材平板为样板,分两种情况:(1)碳纤维复材和金属复材临界部分的涂层体系为有色底漆+无色透明底漆+罩光清漆,碳纤维复材其它部分为有色底漆+罩光清漆。
聚氨酯树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聚氨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氟硅改性、水性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和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指出了聚氨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聚氨酯;氟硅改性;水性;非异氰酸酯;纳米复合材料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urethane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of polyurethane, including fluorine-modified, water-base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and polyurethane nano-composites,demonstrating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polyurethane.Keyword: polyurethane; fluorine-modified; non-isocyanate; nano-composites引言聚氨酯树脂(PU)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树脂,它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硬度范围宽、强度高、耐磨、耐油、耐臭氧性能优良,且具有良好的吸振,抗辐射和耐透气性能,具有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良好的耐磨损性、抗挠曲性、耐溶剂性,而且容易成型加工,并具有性能可控的优点;它的产品形态多样,如泡沫塑料、弹性体、涂料、胶黏剂、纤维素、合成革等;因此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家具等诸多领域。
1.氟硅改性氟硅改性聚氨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氟硅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表面能较低,因此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富集,可赋予改性聚合物涂膜优良的耐水、耐油污、耐候、耐高低温使用性能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
常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将含有羟基或胺基的硅氧烷树脂或单体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将有机硅氧烷引到水性聚氨酯中,利用硅氧烷的水解缩合交联来改善聚氨酯的性能;另一种方法是在环氧硅氧烷作为后交联剂引入到体系中,形成环氧交联改性聚氨酯体系。
2.4.2真空灌注真空灌注过程极为关键,起着搅拌混料、真空脱气泡及真空灌注的作用,这一步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
真空灌注在北京佳隆发机电研究所生产的GZ一13A.10型真空环氧自动灌注机内进行,具体结构见图2—3。
先把真空灌封机加热开关打开,待温度升至80℃时,将上述制得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混合料液通过加料口缓慢加入真空混料室后,把加料口盖子用螺钉拧紧,开始搅拌。
打开真空泵抽真空,使真空混料室真空度达到表压.0.08pa,保持此压力15rain,在这个过程中要定时改变搅拌机的转向,使脱气更加彻底,脱气完成后关闭搅拌,停止混料室抽真空。
从烘箱中取出80℃预加热2小时的模具置于真空灌注室内,将灌注室内真空抽至表压一0.08pa后停止。
打开空气压缩机向真空混料室内加压,达到表压O.3—0.4Mpa后,操作控制面板,提起灌注头,使料液匀速注入模具中。
灌注完毕后,取出模具,开始下一步固化过程。
图2-3真空灌注机实物图3.3.2材料微观形貌结果与分析由于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材料形成的互穿网络结构,是两个独立而互穿的网络交织、缠绕在一起,形态比较复杂,常随聚合物组分、聚合条件等变化而变化,其中PU、EP两组分质量比是影响其相区大小和相容性的主要因素[5811601。
图3—6不同聚氨酯含量样品的扫描电镜图x50000倍(聚醚二元醇分子量为400,其中0号样品聚氨酯含量为0b,一b。
号样品聚氯酯含量分别为6%、8%、11%)‘采用分子量为400的聚醚二元醇为原料合成PU预聚体,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不同PU含量样品固化后折断面的形态结构特征如图3-6所示。
从0号样品图可以看出,未加聚氨酯改性的纯环氧树脂呈现单向连续形态结构,随着样品中Pu预聚体含量的增加,改性体系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当PU含量为6%时,相区分布均匀,相界面较为模糊,说明两网络互穿程度较高,两相相容性较好。
随着聚氨酯含量的进一步增加,从图b3、b。
聚氨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的性能研究摘要:采用NCO基聚氨酯预聚体与环氧树脂反应制备了改性环氧树脂。
研究了聚氨酯预聚物含量、活性稀释剂含量和异氰酸酯的结构对改性环氧树脂粘度和粘接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的粘度随PU预聚物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随活性稀释剂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相同条件下不同二异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的粘度顺序为IPDI型>MDI型>TDI型。
当PU预聚体含量为20%时,铝板/铝板的抗剪强度最大(7.82Mpa)。
当PU预聚体含量为10%时,铁板/铁板的抗剪强度最大(11.70Mpa)。
TDI类型和IPDI改性环氧树脂的粘接性能优于MDI改性环氧树脂。
关键词:环氧树脂;聚氨酯;化学改性;粘接性能1前言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水性聚氨酯(WPU,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已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皮革涂饰剂等方面。
作为理想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还应具备附着力大、粘接强度高、耐水、耐溶剂和耐热性好等优点。
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大,对疏水性基材的润湿性差,影响胶粘剂的粘接性能,加之水性聚氨酯分子链上含有的离子和反离子,会影响材料的耐水性能,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环氧树脂(EP)为多官能团化合物,具有粘接性好、强度高和耐水,耐化学品性好和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直接参与WPU的合成反应,而将支化点引入聚氨酯主链而形成部分网状结构,从而达到改性的目的。
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酯的方法除机械共混法外,根据环氧树脂的加入次序还分为共聚法和共混法。
共聚法是在合成预聚物时将多元醇、二异氰酸酯、和环氧树脂一起加入,合成端NCO基预聚物,然后再依次进行扩链、中和分散,制得水性聚氨酯。
共混法则是先将多元醇、二异氰酸酯进行反应合成端NCO基预聚物,然后将亲水扩链剂和环氧树脂同时加入,反应一定时间后,再中和、分散、扩链制得水性聚氨酯。
共聚法由于所合成预聚体的粘度较大而难于得到稳定的胶粘剂。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摘要:由于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和力学性能,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耐热性差、脆性大,极大的限制了其在高性能领域中的应用。
聚氨酯具有高弹性、耐磨、抗撕裂等特点,且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好。
因此,利用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能显著提高其力学性能,实现环氧树脂在众多领域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的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氧树脂、聚氨酯、研究进展一、前言环氧树脂(EP)具有优异的粘结性、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等优点,因而在机械、航天航空、涂料和粘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EP质脆、耐冲击性差、耐湿热性差及剥离强度和开裂应变低等缺点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
多年来对EP的改性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其中采用聚氨酯(PU)改性EP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PU具有高弹性、耐磨、抗撕裂等特点,且与EP相容性好。
因此,利用PU改性EP能显著提高其力学性能,实现EP在众多领域的应用。
二、端胺基PU增韧EP异氰酸酯与多羟基化合物作用得到PU预聚体,该预聚体与普通脂肪胺或芳香胺反应能生成端氨基PU。
通过端氨基PU与EP的固化反应,使EP分子之间用柔性较大的聚醚分子键接起来。
以达到增韧的目的。
官建国通过两步反应制得了端氨基PU。
发现随PU分子量的增加,胶粘剂的柔韧性增大,附着力降低,剥离强度出现最大值。
由于己二醇的柔性链段太短,该胶粘剂虽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
但是柔韧性较低,因此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进,以聚乙二醇(PEG)代替己二醇,制得的PU预聚体与普通脂肪胺或芳香胺(如乙二胺、间苯二甲胺阳等)反应合成聚乙二醇型端氨基PU。
通过固化可明显提高EP 的韧性,使固化产物具有较高的断裂伸长率和剪切强度。
结果表明,在固化工艺和EP与固化剂的摩尔比相同的条件下,韧性固化剂PU的分子量和结构对增韧体系的冲击强度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固化剂分子量的大小决定了增韧体系交联网络的疏密程度,适度交联的弹性网络具有较好的冲击性能,当固化剂中柔性链段分子量的增加较多时,固化体系交联网络趋于疏松,体系的冲击强度反而下降。
聚氨酯树脂发展现状
聚氨酯树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聚氨酯树脂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
以下是聚氨酯树脂发展的一些现状:
1. 应用领域扩大:聚氨酯树脂在建筑、汽车、电子、纺织、医疗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环保、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增加,聚氨酯树脂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2. 技术改进:聚氨酯树脂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
例如,通过优化聚醚型聚氨酯树脂的合成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的耐热性能和耐磨性能。
3. 新型材料开发:随着需求的增加,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究开发新型的聚氨酯树脂材料。
例如,聚氨酯与石墨烯等纳米材料复合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拓宽了聚氨酯树脂的应用范围。
4. 环保要求: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聚氨酯树脂的环保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一些国家对含有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聚氨酯树脂限制使用,促使生产商开发更环保的替代材料。
5. 国际合作:聚氨酯树脂的发展还得益于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
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制造商通过互相合作,共同研发新型材料、改进工艺,推动了聚氨酯树脂的发展。
综上所述,聚氨酯树脂作为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其发展正面临着广阔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技术改进、新材料开发和环保要求的推动,聚氨酯树脂的应用领域和性能将不断扩大和提高。
!!!!!!"!"!!!!!!"!"综述收稿日期:2007-12-04互穿聚合物网络(Interpernetratingpolymernet-work,IPN)是由2种或2种以上聚合物网络永久性互相穿插缠结而形成的聚合物合金,网络间可能存在共价键相结合[1]。
IPN独有的强迫互容作用,能使2种性能差异很大或具有不同功能的聚合物形成稳定的结合体,同时IPN中的界面互穿、双向连续等结构形态特征,又使他们在性能或功能上具有特殊的协同作用,从而在不失去原有聚合物特性的基础上,赋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
目前在IPN的研究中,最活跃的品种是聚氨酯(PU)的IPN,这主要是PU的种类多,可通过软硬段的比例来调节,且PU中含有羰基和氨基2种活泼基团,可以和多种官能团进行化学反应,提高PU和其他材料的相容性。
环氧树脂(epoxyresin,EP)具有强度高、粘结性能好和热稳定性优异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EP也有1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其韧性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
因此在保持EP原有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如何增强它的韧性一直是EP研究的重点;而PU具有较好的韧性,异氰酸酯基团也可以和环氧基团进行化学反应,两者的相容性良好。
PU-EP/IPN技术是改善EP和PU综合性能的有效方法。
在PU-EP/IPN体系中,PU与EP的互穿程度和交联密度决定着增韧的效果[2,3]。
研究发现,EP与PU达到最佳增韧效果的最佳质量比出现在19/81~27/73,在这范围内的EP和PU才有可能形成“海岛结构”。
一种材料作为连续相,另一种材料作为分散相,这种相结构的材料力学性能较好。
1PU-EP/IPN的制备方法PU-EP/IPN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分步和同步2种。
分步法PU-EP/IPN是首先合成1种聚合物网络,然后将另1种物质在前1种聚合物网络中聚合形成网状结构;同步法则是将异氰酸酯与EP,以及固化剂、催化剂等混合,通过各自不同的聚合反应同时聚合形成交叉缠结的网络链。
PU-EP/IPN的反应为剧烈的放热反应,在反应初始几秒钟内反应体系的温度就可达到200℃,在此高温下,2种反应的速率接近相等,链增长较为均匀。
与分步聚合相比,同步聚合的2组分分散更均匀,分子混合程度较高,力学性能更好,且工艺简单。
因此,在做IPN材料研究时,一般采用同步方法。
2PU-EP/IPN结构材料2.1研究状况华东理工大学的杨宇润等对PU-EP/IPN硬质泡沫塑料的反应过程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4]。
实验证明,反应体系所用的催化剂和粘度是影响反应的2大重要因素。
不同的催化剂影响特定化学基团的反应,PU和EP混合体系的粘度则影响化学基团的反应程度。
Ho等制备了用PU改性EP的互穿网络材料,试验结果表明:与纯EP相比,改性EP具有更好的热力学稳定性,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好的绝缘性和更高的模量[5]。
Chen等用同步法以4,4-二甲基二胺为固化剂制备了PU-EP/IPN材料,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PU-EP/IPN材料中,PU和EP是2个独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王淑艳曾黎明赵庆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武汉430070)摘要介绍了互穿聚合物网络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作为结构材料和泡沫材料的增强改性和其作为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互穿聚合物网络;聚氨酯;环氧树脂;改性中图分类号TQ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829(2008)01-0044-05王淑艳等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综述・44・2008年第15卷第1期化工生产与技术ChemicalProductionandTechnology立的反应体系;从其机械性能来推测,反应体系存在PU和EP的共聚合现象。
热损失分析表明,随着环氧和填充物量的增加,材料的耐热性逐渐增强[6]。
胡运立等通过考察环氧含量、环氧值及异氰酸酯指数对PU-EP/IPN硬质泡沫材料的机械性能的影响,对PU-EP/IPN硬质泡沫材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7]。
结果表明,EP对PU-EP/IPN材料的增强作用随环氧含量增加先增后降,中间存在1个最大值,且最大值所需的环氧含量与EP的环氧值成正比关系。
商士斌等以同步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松香基环氧树脂(RER)-松节油基聚氨酯(TPU)互穿网络体系[8]。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RER-TPU互穿网络中,2个网络有序反应的几率大于同时反应的几率;各项力学性能测试表明,RER和TPU的配比对IPN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当RER的质量分数为13%时,IPN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伍智等通过聚丙二醇醚(PPG),聚四氢呋喃醚及2者的共聚醚分别形成的PU预聚体与低分子羟基化合物和EP的反应性,应用PU对EP进行IPN改性,分析了聚醚对PU-EP/IPN的影响[9]。
结果表明,聚四氢呋喃醚与EP的反应活性太大,不适于做EP的IPN改性。
其他2种反应活性适中,适于做EP的IPN改性。
改性后的EP冲击强度大大提高,如表1所示,当质量比为100/30时,PU-EP/IPN的冲击强度比纯EP提高了200%。
表1质量比对PU-EP/IPN的冲击强度的影响2.2增强改性PU-EP/IPN泡沫材料的增强改性目前主要有纤维增强改性、纳米改性、共混改性、梯度增强、原位插层法和增加刚性链等几种方法。
2.2.1纤维增强改性是增强材料力学性能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为了增强PU-EP/IPN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LinSP等合成了几种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增强的PU-EP/IPN材料[10]。
测试结果表明,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纤维增强的PU-EP/IPN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要好于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纤维增强的纯EP;同时,LinSP等还对PU-EP/IPN材料的PU离子处理程度、PU的含量和多元醇种类对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管云林等用尼龙6来增强PU-EP/IPN复合材料[11]。
发现EP的增加会导致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下降,最终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取决于未参与反应的EP部分。
与未用纤维增强的材料相比,所制得的材料具有更好的尺寸稳定性、更高的压缩强度和耐热性。
2.2.2共混改性共混是改善材料综合性能的有效方法。
通过不同混合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弥补单一材料存在的缺陷,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甚至产生单一材料原本不存在的新性能。
ChiuHisen-Tang等采用将有机硅、PU和EP共混的方法制得了介于分子间交联和自交联的互穿网络聚合物,用单摆流变仪测定了材料的固化行为[12]。
结果表明,通过软段和硬段比例的调整,可使制得的材料具有优异的抗震性、粘结性和耐热性,具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2.2.3纳米改性由于纳米材料的微粒尺度很小,只有几十纳米,因而纳米分散相有很大的表面积和强的界面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使纳米材料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宏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他性能。
HongwenZhang等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增强PU-EP/IPN材料,并测定了其各项力学性能[13]。
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与聚氨脂和EP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极大地提高PU-EP/IPN的各项力学性能。
2.2.4原位插层法尽管采用互穿技术比用一般共混方法所得的EP的强度较高,但仍低于纯EP的强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贾庆明等采用聚合物互穿技术与原位插层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蒙脱土和PU协同增韧EP互穿网络纳米复合材料[14]。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U和蒙脱土的加入同时增加了EP的拉伸强度和断裂韧性,当蒙脱土的质量分数为3%时,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韧性分别是纯EP的1.2倍和2.6倍。
当蒙脱土的含量继续增加时,拉伸强度仍有增加,但断裂韧性有些降低。
扫描电镜分析表明PU和蒙脱土协同增强EP的主要原因为剪切屈服和微裂纹增韧。
2.2.5其他除了以上方法,从高分子结构的角度考虑,还可采用添加刚性链等方法来提高PU-EP/IPN的力学・45・性能。
选用既含有刚性骨架又含有适当官能度的活性基团组分来合成PU对EP进行改性,既可降低分子链的活动性,又可提高PU和EP的交联密度,必要时可以添加其他的助交联剂来提高PU-EP的交联密度,以增加其力学性能。
MaheshKPO等制备了用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DDM)固化的芳香族和脂肪族双马改性PU-EP/IPN材料[15]。
测试结果表明,与纯的EP相比,PU-EP/IPN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有所下降,但双马改性PU-EP/IPN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则要好于纯的EP,且芳香族双马改性的IPN材料要强于脂肪族改性的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的金建锋则选择了分子中含有三元菲环刚性结构的松香和双酚A制备了松香基-聚异氰酸酯和双酚A基软质PU泡沫塑料[16]。
通过试验证实,马来松香与己二酸的物质的量的比为9:1时,各项指标最好,所有松香基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导热系数、压缩强度和热稳定性均比工业聚醋多元醇P744制备的PU-PIR硬质泡沫塑料好。
采用双酚AEP与工业聚醚多元醇GMN-3050进行加成反应,制备了环氧改性多元醇(GEPolyol),并用其制备了PU软泡,测得这类泡沫塑料的力学性能与物理性能均优于由EAPolyol增强的PU软泡。
湘潭大学的韦春则采用液晶聚合物来改性EP,以4,4′-二胺基二苯砜作为固化剂[17]。
结果表明,LCPU的加入可以使EP的冲击强度提高2~3.5倍,拉伸强度提高1.6~1.8倍,弹性模量提高1.1~1.5倍,断裂伸长率提高2~2.5倍,Tg提高36~60℃,改性后材料断裂面的形态逐渐呈现韧性断裂特征。
3PU-EP/IPN泡沫材料泡沫材料可看作气泡均匀分散在树脂基体中形成的复合材料。
为了提高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通常在泡沫材料制备过程中向基体中添加各种增强相,从而获得增强泡沫材料或复合泡沫材料。
与普通泡沫材料相比,复合泡沫材料具有质轻、隔热、减震力学性能优异等许多独特的优点。
PU-EP/IPN泡沫材料是PU-EP/IPN复合材料1个重要分支,它同时具有PU-EP/IPN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泡沫材料的特点,且密度易于精确控制,机械性能较高。
对PU-EP/IPN复合泡沫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根据交联密度的不同,PU-EP/IPN可以分为硬质泡沫材料和软质泡沫材料。
目前对PU-EP/IPN硬质泡沫复合材料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其微观结构和各项力学性能,并探讨其作为功能材料的可能性。
对PU-EP/IPN软质泡沫材料的研究则集中在提高软质泡沫的承载性能,并提高其作为阻尼吸音泡沫塑料的性能。
3.1泡孔结构对材料的影响泡沫材料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基质的结构和性能,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泡孔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