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调查课程设计解剖
- 格式:doc
- 大小:547.50 KB
- 文档页数:14
交通调查报告班级: 12级交通1班*名:**学号: ********** 指导老师:**2015. 6. 211. 概述在制定交通规划时,为分析交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并预测交通需求,分析交通的供求平衡以及交通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通常要进行大规模的交通调查,这一部分工作在制定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进行合理而有效的交通调查,是交通规划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规划成败的关键。
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而与交通流有关的诸如国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运输状况、城乡规划、道路等交通设施、交通环境、汽车的行驶特性、地形、气候、气象及其他安全设施和措施等等均可作专项调查。
主要调查有交通量、行车速度、密度、延误、OD调查、停车、行人、自行车调查、交通事故、交通环境、交通流调查等。
2.调查对象2.1清凉门交叉口交通量调查(1)清凉门交叉口的地形和通行条件。
(2)清凉门交叉口控制信号调查。
(3)清凉门交叉口分车型流量流向调查。
(4)清凉门交叉口延误调查。
(5)清凉门交叉口公交车延误调查。
2.2城西干道交通流量车速调查(1)虎踞路基本段交通流调查,包括车流量调查、车速分布调查。
3. 调查目的通过学生独立组织设计交通调查项目,加深学生对城市交通特性及交调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及其创新能力。
4.调查地点时间本次调查分两部分,一是清凉门交叉口交通调查,二是虎踞路基本段交通流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的时间地点分列如下:(1)地点:清凉门交叉口;时间:6月18日上午8:30~11:00。
(2)地点:虎踞路路段;时间:6月19日下午7:30~10:30。
5.调查设计方案5.1交叉口调查由五名成员组成,调查时,四个交叉口进口道分别有四名同学进行各类型车种的流量统计然后汇总,另外一名同学调查交叉口信号配时情况。
交通查询课程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交通查询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交通查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交通查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常用工具;掌握交通查询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交通查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对交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交通查询的兴趣,使其认识到交通查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交通查询的基本概念:介绍交通查询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2.交通查询的方法和工具:讲解常用的交通查询方法(如搜索引擎、在线地图、交通信息台等)和工具(如手机APP、电脑软件等)。
3.交通查询的步骤和技巧:教授交通查询的基本步骤(如确定查询目标、选择工具、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等)和技巧(如关键词搜索、信息筛选、数据整理等)。
4.交通查询实践: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交通查询。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交通查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的交通查询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查询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交通查询的经验和心得。
4.实验法: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交通查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交通查询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交通查询的相关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电脑、手机等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交通调查报告班级:交通工程2班姓名:金鑫学号:0903030229§1调查目的调查草场门交叉口和虎踞路基本段高峰时段的交通流量信息,运用交通流理论分析交叉口和路段的通行能力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优化交叉口组织情况。
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对所学理论进行初步的运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上,同时在应用中深化自身的理论认识。
将调查所得数据作为资料积累,以便为后期的交通仿真、交通规划等试验提供真实数据。
§2调查内容(1)草场门交叉口的地形和通行条件。
(2)草场门交叉口控制信号调查。
(3)草场门交叉口分车型流量流向调查。
(4)草场门交叉口延误调查。
(5)草场门交叉口公交车延误调查。
(6)虎踞路基本段交通流调查,包括车速分布调查、车头时距分布调查。
三、调查地点时间1、地点:草场门交叉口;时间:6月21日上午9:00~10:00。
高峰小时交通量2、地点:虎踞路天桥;时间:6月21日下午15:30~16:30。
车头时距3、地点:草场门交叉口;时间:6月21日下午18:45~19:00 行车延误§3调查方案选取一、草场门交叉口的地形和通行条件。
调查地点:草场门交叉口。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0日下午18:00~19:00。
调查内容:草场门交叉口的地形和通行条件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草绘出交叉口的形状,每个进口和出口的车道数,交叉口引道上的车道变化情况,用脚步粗略丈量距离。
调查工具:调查板、绘图纸、笔人员安排:共计4个进口,每2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测绘2个进口。
二、草场门交叉口控制信号调查。
调查地点:草场门交叉口调查内容:信号灯的相位时间、周期时间、绿信比等。
调查方法:采用人工“读-记数”法;调查时,一人观察交通灯相位,用秒表记录每个相位的时间,同时读出时间,另一人做记录。
分早、晚高峰调查共2次,每次持续调查1小时。
调查工具:秒表、调查表、调查板、笔、纸。
人员安排:包括2个小组组,2人一组,一人负责读数,一人负责记录,共计4人。
交通勘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交通勘察的基本概念、目的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交通勘察的主要步骤、方法以及相关技术。
3. 学生能够了解交通勘察中涉及的各类数据和资料,并明白其含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交通场景进行简单的勘察和数据分析。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交通勘察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交通勘察结果,提出改善交通状况的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交通勘察对于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对交通行业的责任感。
2.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调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交通领域的最新动态,树立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的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交通勘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交通勘察基本概念:介绍交通勘察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以及其在交通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交通勘察概述2. 交通勘察步骤与方法:详细讲解交通勘察的流程、方法和技术要点,包括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交通勘察步骤与方法3. 数据收集与处理:学习如何收集交通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并运用图表展示。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4. 交通勘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勘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交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教材章节:第四章 交通勘察实践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交通勘察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案例分析6. 交通勘察报告撰写:教授学生如何撰写交通勘察报告,包括报告结构、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
1.后海大道-海德一道交叉口的现场描述该交叉口位于深圳大学的南边,后海大道向北连着滨海大道(城市快速路),海德一道向西连接着南海大道,加上周边有众多的住宅区和像海岸城这样的购物中心,因此,交通量也较大,一直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从百度地图上截的图,显示了该交叉口的具体位置和周边的建筑。
现场的cad图在附录。
(1)车道划分情况(2)交叉口渠化和导流岛情况交叉口各个方向都设有一个导流岛,位于各引道停车线右侧,将各方向进行道的右转车辆单独导流,也可供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交叉口。
(3)公交站情况该交叉口附近有四个公交站点,分别位于后海大道北进口路段,海德一道西进口路段,海德一道东进口路段和海德一道东出口路段。
另外,在后海大道的南进口路段上有一个自行车租赁点。
(4)信号灯和信号控制情况该交叉口的信号灯周期一共为180秒,分为5个相位。
后海大道的南北方向为箭头灯,海德一道的东西方向为圆饼灯,信号灯变换方式都是绿—绿闪—黄—红。
下面是具体的相位配置和配时。
2.选定交叉口交通参数特征分析(1)交通量1.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如特指时可为某一方向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
2.调查目的:了解交通量在后海大道-海德一道交叉口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为了解全面的交通情况提供数据。
3.调查方法:人工计数法。
通过几位同学分别负责观察交叉口各个方向,以5min 为间隔记录数据,在高峰小时期间连续获得了120min即24个5min和在平峰期间的连续60min的观测数据。
之后,再由个位同学分别观察交叉口各个方向,各个方向分别统计200辆车,并得到大车和小车的数量,再通过数据处理和统计,得出了流量流向图和进口道交通时变图。
由于该交叉口位于南山中心区,大型的货车几乎没有,我们所统计的大车以中型货车和中小型的公共汽车居多,因此大车的换算系数选用2.5,小车为1.0。
下面是车型统计表。
大车小车合计大车比列后海大道18 182 200 9%北进口后海大道16 184 200 8%南进口海德一道27 173 200 13.50%东进口海德一道21 176 200 10.50%西进口根据车型换算得出标准车流量:通过excel的求和公式,可以得到在7:45-8:45的交通量是最大的,数值为4380。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交通调查与分析》英文名称:Traffic Survey and Analysis学分:3 学时:48 (实验学时:10学时)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通工程学。
一、目的与任务《交通调查与分析》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交通工程专业必修课。
交通调查是为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通行能力、交通环境等研究提供准确数据信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交通调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视交通调查的作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要结合我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原则”,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基本概念,强化原理分析,突出分析应用,讲清概念、原理、基本分析方法,注意理论和实验密切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大纲只安排了讲授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授课教师在执行教学大纲时,针对教学对象,在内容取舍、讲授顺序、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做适度的调整。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3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交通调查的定义和对象;交通调查的分类;交通调查概况。
第二章交通量调查(8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交通量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用途;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交通量调查方法;交通量资料整理与分析。
(1)概述(2)交通量计数方法(3)交通量调查方法(4)交通量资料整理分析第三章车速调查(8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车速调查的方法及车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地点车速调查与分析;区间车速和平均车速调查与分析。
具体内容:(1)概述(2)地点车速调查(3)区间车速和平均车速调查第四章密度调查(4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密度的特性与密度调查的意义;密度调查方法(重点掌握出入量法的原理和分析方法)。
具体内容:(1)概述(2)密度调查方法第五章通行能力调查(4学时)简介:本章主要介绍通行能力调查方法(连续通行路段的通行能力分析;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合流区向);通行能力资料整理与分析。
交通调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交通调查的基本概念,掌握交通流量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2. 学生能描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问题的原因及影响。
3. 学生了解我国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交通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
2. 学生能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交通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挥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树立绿色出行、文明交通的意识。
2.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增强对社会实践的兴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实际调查中学习交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调查基本概念:介绍交通调查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以及常用的调查方法(教材第二章)。
- 交通流量的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技巧2. 城市交通现状分析:分析城市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探讨其原因及影响(教材第三章)。
- 城市交通问题案例- 原因及影响分析3. 交通规划政策:了解我国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教材第四章)。
- 交通规划原则- 政策措施及其效果4. 实践活动:设计并实施交通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教材第五章)。
- 调查问卷设计- 实地调查与数据收集5. 数据整理与分析: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收集到的交通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教材第六章)。
- 数据整理方法- 分析技巧- 改进措施6. 团队合作与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讨论和展示(教材第七章)。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流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交通规划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3.熟悉交通规划的主要任务和流程。
4.能够运用交通规划原理和方法分析实际交通问题。
5.能够运用交通规划软件进行基本的交通规划操作。
6.能够撰写简单的交通规划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交通规划概述: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交通规划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2.交通规划方法:交通流量预测、交通网络分析、交通需求管理、交通设施规划等。
3.交通规划流程:交通规划的主要任务、流程和步骤。
4.交通规划软件应用:交通规划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实例。
5.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交通规划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案例。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交通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交通规划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运用交通规划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目标,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交通规划原理与应用》,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论文和专著,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相关视频、图片、案例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实验设备:交通规划软件及其操作平台,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资源应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助力课程目标的实现。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表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交通调查与分析英文名称:Traffi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课程编码:X4070681学时数:32其中实践学时数:8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0适用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一'课程简介《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内容包括交通量、车速、密度、通行能力、行车延误、起讫点、车辆停放、行人和公共交通调查,阐述各种交通调查目的、原理和意义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记录格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各种调查资料的应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各种交通调查方法,并能对交通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 绪论1.教学内容交通调查概况;交通调查的类别、定义和对象。
2.基本要求(1)了解局部:本课程的意义和要求及交通调查概况;(2)理解局部:交通调查的定义;(3)掌握局部:交通调查的类别;(4)熟练掌握:交通调查的对象。
3.重点和难点(1)重点:交通调查的类别划分;(2)难点:交通调查的定义和对象。
(二)交通量调查1.教学内容交通量调查的开展历史和交通量记数方法;交通量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交通量调查方法; 交通量资料的分析与计算。
2.基本要求了解局部:交通量调查的开展历史和交通量记数方法;(2)理解局部:交通量调查的目的和意义;(3)掌握局部:交通量调查方法;(4)熟练掌握:交通量资料的分析与计算。
3.重点和难点(1)重点:交通量资料的分析与计算;(2)难点:交通量记数方法及原理。
(三)车速调查1.教学内容地点车速、区间车速和平均车速的调查与分析。
2.基本要求了解局部:车速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理解局部:区间车速和平均车速的调查与分析;(3)掌握局部:地点车速调查的方法;(4)熟练掌握:数据整理与分析。
交通分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交通分析的基本概念,如流量、速度、密度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城市交通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包括道路、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等。
3. 引导学生掌握交通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提高对交通问题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分析软件等工具进行交通数据分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例如拥堵、事故等。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以便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中发挥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问题的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城市交通改善。
2.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出行的观念,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交通问题能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交通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对交通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交通基础概念:讲解交通流量、速度、密度的定义及相互关系,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内容,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基础概念在实际交通中的应用。
2. 城市交通类型与特点:介绍城市道路、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等类型及其特点,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城市交通系统。
3. 交通数据收集与处理:讲解交通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教授学生使用图表、数据分析软件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交通调查报告
班级: 12级交通1班
姓名:刘飞
学号: 1204090125 指导老师:吴中
2015. 6. 21
1. 概述
在制定交通规划时,为分析交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并预测交通需求,分析交通的供求平衡以及交通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通常要进行大规模的交通调查,这一部分工作在制定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进行合理而有效的交通调查,是交通规划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规划成败的关键。
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而与交通流有关的诸如国民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运输状况、城乡规划、道路等交通设施、交通环境、汽车的行驶特性、地形、气候、气象及其他安全设施和措施等等均可作专项调查。
主要调查有交通量、行车速度、密度、延误、OD调查、停车、行人、自行车调查、交通事故、交通环境、交通流调查等。
2.调查对象
2.1清凉门交叉口交通量调查
(1)清凉门交叉口的地形和通行条件。
(2)清凉门交叉口控制信号调查。
(3)清凉门交叉口分车型流量流向调查。
(4)清凉门交叉口延误调查。
(5)清凉门交叉口公交车延误调查。
2.2城西干道交通流量车速调查
(1)虎踞路基本段交通流调查,包括车流量调查、车速分布调查。
3. 调查目的
通过学生独立组织设计交通调查项目,加深学生对城市交通特性及交调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及其创新能力。
4.调查地点时间
本次调查分两部分,一是清凉门交叉口交通调查,二是虎踞路基本段交通流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的时间地点分列如下:
(1)地点:清凉门交叉口;时间:6月18日上午8:30~11:00。
(2)地点:虎踞路路段;时间:6月19日下午7:30~10:30。
5.调查设计方案
5.1交叉口调查
由五名成员组成,调查时,四个交叉口进口道分别有四名同学进行各类型车种的流量统计然后汇总,另外一名同学调查交叉口信号配时情况。
接着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西进口和东进口的延误情况。
大概十一点完成整个交叉口调查工作。
5.2路段调查
由五名成员完成,路段两个行驶方向(总共四段)分别有四名同学进行一个小时的对不种车种的流量的统计;另外一名同学拿着仪器测车头时距。
接着选定一段距离并测量其长度,然后通过记录车辆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经过计算得到此路段车辆的车速。
6.调查原始数据数据计算及分析
6.1交叉口数据调查和计算分析
6.1.1交叉口地形与通行条件调查
图一:清凉山交叉口
(1)地理位置:清凉门交叉口为南北向和东西向交叉的不规则交叉口,即
异型交叉口,南北向是虎踞路,东西方向是广州路和清凉门大街。
即该交叉口是快速路与主干道的异型交叉口。
(2)道路状况:南北向虎踞路为四块板道路,东西向广州路为三块板路,清凉门大街为一块板。
每条路都是机非分离。
南进口道右转车道物理分离。
(3)交通状况:南北向直行交通流组成以公交车和大型车为主,左转和右转以小汽车为主,电动车较多,行人交通量不大。
东西向交通流以小汽车为主,电动车交通量较大,行人交通量很小。
(4)交叉口控制方式:采用多相位的定时信号控制。
(5)交叉口车道数以及分布如图一:
清凉门交叉口示意图
图二:清凉门交叉口示意图
6.1.2交叉口控制信号调查
清凉门交叉口在早晚交通高峰时会使用一套与其他时间不同的交通灯配时方案,由于调查的只是早晚高峰时的交通流,所以平峰时期的配时方案这
里就不与考虑了。
运用已有数据,只考虑高峰时间的信号配时如图二:
图三:清凉门交叉口各信号配时图
6.1.3交叉口交通调查
考虑到清凉门在高峰时间时各类交通类型和流量都较大,对车型分为大型车(公交车等),中型车(7客以上19客以下的车辆,小货车),小型车(在这里指小轿车以及其他7客以下的车辆)。
对1高峰小时内的车流量进行调查,得到如下数据:
清凉门交叉口北进口道交通流量调差记录:单位:辆调查人:刘飞时间:2015-6-18 天气:晴起始时间:9:00 终止时间:10:00 方向左转直行右转
时间\车种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9:00-9:05 2 1 24 2 3 24 2 22 9:05-9:10 4 1 19 5 1 37 21 9:10-9:15 3 33 2 33 3 26 9:15-9:20 2 1 32 3 1 35 2 21 9:20-9:25 2 28 5 2 30 2 26 9:25-9:30 1 1 32 5 3 55 1 1 30 9:30-9:35 3 3 20 4 3 43 20 9:35-9:40 4 2 40 4 1 37 24 9:40-9:45 1 27 1 4 43 2 1 39
清凉门交叉口南进口道交通流量调差记录:单位:辆调查人:杨淑茜时间:2015-6-18 天气:晴起始时间:9:00 终止时间:10:00
清凉门交叉口西进口道交通流量调差记录:单位:辆调查人:李康
清凉门交叉口东进口道交通流量调差记录:单位:辆调查人:无春燕
图四:高峰小时交通流向流量示意图
为使结果更加直观,可用图表表示为:
89
547
390
1066
370 172 221
1243
326
472
131
1157
240 527 373 392
北
1140
1026 929
763
从各个进口到的交通量的变化情况来看,车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波动。
东进口道的左转车辆的波动最大,相对平稳的的是东进口道右转车辆。
6.1.4交叉口车辆延误调查
延误是指由于交通摩阻与交通管制引起的行驶时间损失。
影响延误的主要因素有驾驶员、车辆、道路、转向车比例、交通负荷、服务水平、交通控制、环境等。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测的是10:00-10:35的车辆延误数据,误差可能会较大。
(1)调查方案
根据以上的各进口道流量及实际拥堵情况,我们选择东进口和西进口道进行延误调查。
并采用点样本法,由四个人完成调查。
其中一人持秒表,按预先选定的时间间隔通知另外三人。
第二个人每到一个预定的时间间隔清点
一次停在停车线后面的车数,第三个人清点经过停车通过停车线的车辆数,第四个人清点不经停车通过停车线的车辆数。
(2)交叉口车辆延误调查相关数据
西进口:
东进口:
10:32 7 4 4 2 3 12 10:33 6 3 6 0 18 6 10:34 1 4 8 6 17 8
(3)、数据处理及分析
由交叉口的延误数据计算得到下列结果:
西进口总延误=观测到的停驶车辆总数×观测时间间隔=170×15s=255辆·s 每辆停车的平均延误=总延误/停车数量=2550/124=20.56s
交叉口引道上每辆车的平均延误=总延误/引道上总交通量=2550/183=13.93s 停车百分数=124/183=67.8%
取置信度为96%,查得K2=3.84
则停车百分比的容许误差=9.8%
东进口总延误=观测到的停驶车辆总数×观测时间间隔=204×15s=3060s
每辆停车的平均延误=总延误/停车数量=3060/100=30.6s
交叉口引道上每辆车的平均延误=总延误/引道上总交通量=3060/191=16.02s 停车百分数=停车数量/引道上交通量=100/191=52.4%
取置信度为96%,查得K2=3.84
则停车百分比的容许误差=13.5%
6.2路段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
图五路段图
6.1.1流量调查
路段交通流量调查(由北向南:外侧两车道)单位:辆调查人:吴春燕
路段交通流量调查(由北向南:内侧三车道)单位:辆调查人:李康
路段交通流量调查(由南向北:内侧三车道)单位:辆调查人:赵冰心
路段交通流量调查(由南向北:外侧两车道)单位:辆调查人:杨淑茜时间:2015-6-19 天气:晴起始时间:8:00 终止时间:9:00
从统计的四个方向的数据来看,内环西线的由南向北的交通流量较大,虎踞路南
北向的车流基本相等。
6.1.2车速分布调查
日期:2015年6月18日时间:8:15---8:45 虎踞路
7.调查结果分析
经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出一下结论:高峰小时段,虎踞路和清凉门大街交叉口车辆到达呈现波动状态,车辆的到达收到上一个交叉口的影响,易形成车队,当两个车队堆积到一起等红灯时,会出现拥堵情况。
车辆的通过交叉口的速度受到公交车的数量的影响,当几辆公交车参与时,车流速度明显减缓。
虎踞路的速度平均值在50KM/h,从速度方差和标准方差可以看出车辆行驶的属于稳定流。
不过通过观察当车流较大的时候车辆分流会产生堵塞。
另外数据偏少对结果影响较大。
由于仪器只能记录整数车头时距致使数据连续性不强,并且数据不能导出,于是车头时距的测量无结果。
没有多次测量,没有消除偶然误差的影响。
还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