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的学术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44
近年吴文化研究综述近年吴文化又有了新的进取和突破,本文从认识吴文化的主流层面出发,综述近年来吴文化研究的总体认识和有关特征,并涉及的许多重要项目和课题,为今后吴文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标签:吴文化;研究;现代化吴文化研究在上世纪就高潮迭起,吴文化的深邃内涵不断被挖掘,并逐步趋向深入。
苏州大学王卫平已专文介绍(《80年代吴文化研究概要》),载《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吴学研究专辑”),嗣后,王卫平、戴卫东又有力作《近十年来吴文化研究术要》(载《吴文化与现代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江苏古迹出版社,2002.5)。
本文在此基础上,在时间上再作延伸。
纵观近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吴文化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兹根据已公开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加以整理和综述如下:吴国的建立仍是吴文化研究的聚焦之处:“太伯、仲雍奔荆蛮”所涉地望在近年吴文化研究中又有新观点,武进博物馆王岳群根据一直和佘城遗址的考古报告,花山遗址距今40000-3300年左右,佘城遗址距今3600-3000年左右,两者文化内涵基本一致,且均不同程度受周围文化的影响,加之考虑江阴遗址文物古迹众多的特点,在《太伯、仲雍奔荆蛮地望考〈《东南文化》,2003.3〉文中提出地望在今江苏江阴。
同时,他还从考证“句吴”名称的来源;根据太伯、仲雍所奔之地有“文身断发”习俗的史载,认为《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记载与花山、佘城遗址情况基本吻合。
关于“吴王余味墓葬遗址:的探讨在近年研究中也更深入,根据大港北山顶发现余味的墓葬以及出土文物,镇江严其林,程建著《京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认为吴王余味死后葬在丹徒大港。
苏州博物馆钱公麟、徐亦鹏著《苏州考古》(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8)则认为“即使在墓中出土带有吴国王者的铭文青铜器,也不能仅以作为依据,断定其墓一定是吴王墓。
”“大港至谏壁一线山顶上的春秋时期大墓,达不到吴国王陵的水准。
”“从其墓的形制、规格、时代来看,作为庆封墓有一定的可能性,”同时指出,春秋时齐国逃臣庆封曾被吴国于此作奉邑之地。
吴文化概述一、苏州悠久的历史(一)、总括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现吴中区)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原留在台地岗坡上的少数支族随后也渐次发展壮大。
一、概念界定(一)文化性格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方向”,处理方式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差异性,同时风格又是相对的,任何风格都是在相互比较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特殊现象,离开了比较对象,孤立的人或事物无所谓风格。
P166,论教育家风格不是一个纯客观的现象,它同认识、评价、观察者个人素质、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等密切联系着。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是建立在管理、教学、训育三个概念基础上的。
风格虽然是稳定的,但不是静止的。
对于教育家个体风格的考察,离不开它的背景: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
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家在其生长和生活的民族传统文化中,都将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不知不觉得形成他的民族风格,(二)教育家教育家群体是正面的高层次的参照群体,既是社会各种业缘群体的参照群体,也是一般教育工作者的参照群体。
(三)苏南文化1、地理文化吴文化在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大作用,所以我认为研究苏南文化不能不研究吴文化。
吴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鲜明的地区或者区域特色的文化,主要是指东吴这片区域,主要是以苏锡常为中心的,这里有独特的区位条件,那就是水运,江河湖海,航运条件发达,他的优势就发挥了出来。
这个地区经济发展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稻作文化。
作为农业生产,生产水稻的技术似乎比旱稻的技术要求高一些,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贸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吴文化是本土文化(江南土著文化)与外来区域文化(中原周文化)整合的产物。
——吴文化概论P17楚人伍子胥和齐人孙武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将楚文化和齐文化都带到了吴国,它既显示了中原文化与长江文化的融合,也反映了长江文化内部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
正是在这一传统指导下的勾吴文化,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接受外来区域文化的融入。
它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孙武吴宫教战的故事。
吴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特点使得吴国不但形成吸收外来人才的传统,且也形成了使用外来人才的机制。
苏州自古崇文重教,学术、人才无不甲天下。
春秋时吴人言偃求学于孔子,返吴传播儒学,使吴地“家诗文而户礼乐”。
魏晋时大批中原人口南迁苏州,带来新的文化生机。
宋代范仲淹在苏州兴办府学县学,推行分科教育,开天下兴学风气之先。
自宋以来,吴地书院社学大兴,养成深厚的人文基础,大大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江南的经济重心,为苏州文人提供优良的创作环境,是以两代才子辈出,屡出状元。
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共出文武状元711名,其中苏州50名,占总数的14%以上。
清王朝的260年期间,共出状元114人,其中苏州占26人,接近全国总数的23%,所以被称为“状元之乡”。
苏州不仅状元多,而且有“一门五状元”、“同胞三鼎甲”、“父子状元”、“叔侄状元”、“祖孙状元”等状元世家。
独特的教学方法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汇中心,自古人才辈出,所以唐诗誉之为“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特别是宋代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在出任平江(苏州)知府期间,在苏州创办府学和县学,又聘请著名教育家胡瑗来苏州任教,创立“苏湖教学法”及实行分科教育。
所分科目主要有“经义斋(科)”和“治事斋(科)”两大科。
“经义斋”即传统的“六经”等经典教育;“治事斋”则分为“水利”、“蚕桑”、“边防”等子科。
这种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世致用的吴学传统,绵延相承。
由于“分斋教学”的教育方法独特,于是各地竞相仿效,连京师太学也用此法教学,因此有“吴学天下第一”之称。
近代名人冯桂芬说“天下郡县之有学自吴始”,就是指宋元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府学、县学和书院社学等教育兴盛,实以苏州开风气之先。
苏州历代才子历代的苏州才子计有西晋文学家陆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诗人范成大、明代戏曲家冯梦龙、“吴门画派”唐寅及文征明、清代及近代文人俞樾和章太炎等。
名相重臣则有帝师翁同龢,著名教育家陆桴亭、叶圣陶,科学家沈括,地理学家毕沅,思想家顾炎武、王韬,物理学家吴健雄,数学家焦循,学者冯桂芬、费孝通,中医家纪朋等。
苏州古称吴,简称苏,又称姑苏、平江等。
苏州是中国华东地区的特大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东岸。
它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河湖密布,有灌溉和渔业的便利,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早在几千年前,苏州的先民就开始捕鱼、种稻。
到了唐宋时期,苏州已经成为全国农业中心。
史书记载,宋代苏州、湖州每年产粮一千多万石(每石合60公斤)。
按当时全国人口一千一百多万户计算,苏湖两州所产粮食几乎可以分给全国每户一石。
当时人们说:“苏湖熟,天下足。
”苏州自古工业发达,春秋时期的“吴剑”,三国时期的大海船,北宋时期的“宋锦”、“吴笺”,都是当时产于苏州而闻名全国的优品。
而苏州的刺绣(苏绣)、制扇、玉雕工艺全国领先,至今仍然畅销国内外。
唐宋时期,苏州已经是繁盛的商港。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俗话,说的就是苏州、杭州当时社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殷富。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水乡,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水巷和小桥构成了苏州的脉络。
正如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所言:“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现在我们所见的苏州,不少水道已经被填平。
但是在山塘街和平江保护区仍保留着水乡苏州的旧貌。
苏州也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
自古以来,苏州人崇文重教,培育出无数学术、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吴人言偃拜孔子为师学习,回去后传播儒学,使吴地“家诗文而户礼乐”。
明清时期,苏州出了许多才子,被称为“状元之乡”。
除了儒家学者之外,苏州还孕育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画家等。
明代四位著名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被合称为“明四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活动,因此又被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画派影响了明清四百多年的画风。
在元末明初的戏曲界,苏州文人的影响非常大。
当时,大量的文人开始进入戏剧领域,形成了影响极大的吴门曲派。
戏曲这种艺术不但在文人中流行,还进入了普通老百姓家。
“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童识戏文。
”对一个旅行者来说,苏州园林可能是最有特色的景致。
苏州吴⽂化的特征■周可真 吴⽂化是与吴越⽂化既有联系⼜有区别的⼀种区域⽂化。
笔者这⾥所讲的⽂化并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化,⽽是作为历史的具体内容的⽂化。
所以,就吴越⽂化的时代概念⽽⾔,它并不限于新⽯器时期,更包括上古时期和中古前期(晋代以前)。
从泰伯、⽆余分别建⽴吴国和越国,直到晋代,吴、越两国⽂化传统⼤抵相同。
因此,可以合称其为“吴越⽂化”。
从晋代开始,吴越⽂化逐渐分化,形成各具特⾊的吴⽂化与越⽂化。
在时代概念上,吴⽂化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阶段,吴⽂化与吴越⽂化重合,即吴⽂化与越⽂化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第⼆阶段,⾃晋代⾄清代,是为吴⽂化相对独⽴发展时期;第三阶段,即近代以来,是为吴⽂化与中国其他各地⽂化相互交融时期。
第⼀阶段为吴⽂化发展前期;第⼆、第三阶段为吴⽂化发展后期。
晋代之前吴⼈尚武 吴⽂化的早期特征是尚武。
⾃泰伯建⽴吴国,历五代⽽武王伐纣,殷亡⽽周兴。
吴王寿梦时,吴国开始与中原国家交往,有名申公巫⾂者(原为楚国⼤夫,后投奔晋)⾃晋适吴,教吴⼈⽤兵乘车,⾃此以后,吴国不仅有⽐较强⼤的⽔军,更逐渐建成了强⼤的陆军。
随着军事⼒量的⽇益强⼤,吴国开始对外扩张。
⾄春秋吴王阖闾时,吴国俨然成为中国东南⼀霸。
吴国军事⼒量强⼤的⼀个重要标志是吴国的兵器名扬天下。
历史上传说的许多名剑,⼤都出⾃吴国,如越王勾践的“纯钩剑”,吴王阖闾的“鱼肠剑”、“扁诸剑”等等。
在历史上“⼲将铸剑”的故事就发⽣在吴王阖闾时代。
吴国的精良兵器还流⼊中原地区。
1976年河南辉县出⼟了“吴王夫差剑”(夫差是阖闾之⼦),其剑虽已锈蚀断裂,且剑⾸残破,剑锷仍很犀利。
吴国军事⼒量的强⼤与吴王励精图治、⼴纳⼈才分不开。
被称为中国“兵家圣典”的《孙⼦》⼀书的作者孙武,就是经伍⼦胥的推荐为吴王阖闾所任⽤的。
孙武是齐国⼈,为齐国⽥完后裔,出⾝于军事强国的军事世家,他祖⽗⽥书因伐莒有功,被赐姓孙。
后来孙武因齐国内乱⽽投奔吴国。
吴王阖闾看了孙武所著兵书,遂任他为主将。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
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文化代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农耕文化;二是青铜文化;三是工商文化。
1.鲜明的水乡文化特色。
二、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
三、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
四、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
五、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
六、博采众长的文化个性。
泰伯为传播中原文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百姓丰衣足食。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促成市镇经济的逐步形成,江浙之地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地域。
近代以来,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发展带。
上世纪70年代起,无锡首创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盛极一时,又一次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繁华之区,今天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
吴文化最明显的特色是“以水为本”。
悠悠太湖水,潺潺伯渎港,滔滔大运河。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淌,水的滋泽使江南水乡变成了鱼米之乡。
每一个无锡人都知道水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每一个来无锡旅游的人都知道那一句生动贴切的广告语:“无锡,充满了温情和水”。
温情源于江南,秀水烘托灵山,“温情”和“水”自然就从吴文化的壶中溢出,濯淘出无锡这座山水名城的大气和灵气。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苏州文化在整个吴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最有个性,是吴文化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
苏州地区作为地域文化的中心,历史遗产之丰厚、文化底蕴之深邃、文化内涵之博大,在国内同等城市少见。
因此,以苏州为中心的文化反映了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历史上的吴文化成果,吴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苏州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展示吴地古代文化的殿堂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江南园林”之称。
在苏州市国际博览中心展馆内,有一座展示吴地古代文化的殿堂——苏州吴文化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以吴地文化为主题,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吴地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占地13000余平方米,分为七个展厅,展示着5000年的吴地文化历史。
博物馆以吴文化的三大特点为线索,展示了吴地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成就。
首先,吴文化以“水乡风光”为特色,展示了吴地古代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网纵横,一直以来,水乡文化一直是苏州的核心文化之一。
博物馆通过大量的文物、图片和模型,展示了吴文化中与水相关的建筑、交通工具、渔业、农耕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让观众感受到了吴地古代独特的水文化风情。
其次,吴文化以“吴中学派”为特征,展示了吴地古代的教育和学术成就。
吴文化博物馆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和陈列,展示了吴地古代的学校、书院、图书馆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成就,同时也展示了吴地古代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的繁荣。
观众可以了解到吴地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书院教育、儒学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深入了解吴地古代的学术风貌。
此外,吴文化以“绮丽艺术”为亮点,展示了吴地古代的艺术成就。
在吴地古代,艺术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融入到了吴地古代人们的生活中。
吴文化博物馆通过展示吴地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示了吴地古代艺术的繁荣与特色。
观众可以欣赏到吴地古代的绘画作品、音乐演奏、戏曲表演等,体验到了吴地古代的艺术之美。
在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比如吴地古代的科技成就、商业繁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展示。
博物馆精心设计的展览布局,通过丰富的藏品、文物和模型,展示了吴地古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让观众能够全面了解吴地古代的历史与文化。
除了展示吴地古代文化的展览,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会,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吴字成语大全吴字成语是指以“吴”字开头的成语,这些成语多与历史上的吴国、吴王、吴地等有关,也有一些是与吴人、吴文化有关的成语。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吴字成语,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吴下阿蒙,形容人无知无德,不知天高地厚。
吴越同舟,比喻互相勾结,同流合污。
吴牛喘月,比喻人劳累过度,喘不过气来。
吴市吹箫,比喻虚有其表,假意取悦。
吴阙国步,形容国家疆域辽阔。
吴道子画虎,比喻画虎不成反类犬,形容做事不切实际。
吴威楚霸,比喻强大的威势。
吴公,指吴王。
吴趋陈迹,比喻追随前人的遗迹。
吴钩霜雪明,比喻人的才华出众。
吴越之战,吴越之间的战争。
吴中四士,指吴中的四位名士。
吴江,中国长江下游的支流。
吴桥,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地名。
吴音,古代吴国的音乐。
吴歌,古代吴国的音乐。
吴语,古代吴国的语言。
吴越,古代两国的名称。
吴地,古代吴国的地方。
吴山,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地名。
吴王,古代吴国的国王。
吴侯,古代吴国的官职名称。
吴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吴姓,中国较常见的姓氏之一。
吴越人家,古代吴越两国的人家。
吴越剧,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
吴越风格,中国古代吴越两国的风格。
吴越文化,中国古代吴越两国的文化。
吴越山水,中国古代吴越两国的山水。
吴越师生,古代吴越两国的师生。
吴越时期,古代吴越两国的时期。
吴越联军,古代吴越两国的联军。
吴越王室,古代吴越两国的王室。
吴越盟约,古代吴越两国的盟约。
吴越迁移,古代吴越两国的迁移。
吴越争霸,古代吴越两国的争霸。
吴越交征,古代吴越两国的交征。
吴越军队,古代吴越两国的军队。
吴越政权,古代吴越两国的政权。
吴越民众,古代吴越两国的民众。
吴越风俗,古代吴越两国的风俗。
吴越宗教,古代吴越两国的宗教。
吴越朝代,古代吴越两国的朝代。
吴越历史,古代吴越两国的历史。
吴越遗址,古代吴越两国的遗址。
吴越文物,古代吴越两国的文物。
吴越考古,古代吴越两国的考古。
吴越古迹,古代吴越两国的古迹。
吴越博物馆,古代吴越两国的博物馆。
元史列传·卷一百五十二·郑元祐传郑元祐,字学可,苏州吴人。
元祐少孤,事母至孝。
既长,益好学,通经史,善属文。
弱冠,游京师,得交一时名士,声名籍甚。
【翻译】郑元祐,字学可,苏州吴地人士。
元祐年幼丧父,孝顺母亲,待母至孝。
长大后,他更加热爱学习,精通经史,擅长作文。
弱冠之年,他游历京师,结交了许多当时的名士,声名远扬。
元祐尝从其师赵复学,复以经术名天下,元祐尽得复之传。
复卒,元祐归吴,益肆力为学,所著书多传于世。
元祐尝著《周易集解》,又著《春秋传义》及《周礼注疏》,皆成一家之言。
【翻译】郑元祐曾跟随他的老师赵复学习,赵复以精通经术而闻名天下,元祐完全继承了赵复的学术传承。
赵复去世后,元祐回到吴地,更加努力地从事学术研究,他所写的书籍多流传于世。
元祐曾著有《周易集解》,又著有《春秋传义》和《周礼注疏》,都是自成体系的著作。
元祐居官,廉谨自守,不以势利苟合。
在朝,论事敢言,无所顾忌。
尝上疏言时政之失,帝大怒,欲杀之。
赖同列救解,得免。
后因事被贬,流放海北。
元祐在贬所,益自刻苦,教授生徒,不废学业。
【翻译】郑元祐为官时,廉洁谨慎,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因权势和利益而苟且迎合。
在朝廷中,他敢于直言,无所顾忌。
他曾上疏议论时政的失误,皇帝大怒,想要杀他。
幸得同僚的救助,得以免罪。
后来因事被贬,流放到北方。
在流放之地,元祐更加刻苦自励,教授学生,从不放弃学术研究。
元祐晚岁,家贫甚,赖其子仕于朝,得以归葬。
元祐卒,年七十有七。
所著书多至百余篇,皆传于世。
元祐之学,以经史为主,旁通诸子百家,尤善论诗。
其所著诗,清新脱俗,有《郑学可诗集》。
【翻译】元祐晚年,家境非常贫困,依靠他的儿子在朝廷为官,才得以归葬。
元祐去世时,享年七十七岁。
他所写的书籍多达一百余篇,都流传于世。
元祐的学问以经史为主,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说,尤其擅长诗歌。
他所写的诗歌清新脱俗,有《郑学可诗集》流传于世。
吴文化与无锡展开全文吴文化起源于无锡。
吴文化又跳出了无锡,成为吴地区域性文化,涵盖古今的统称。
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有着不同的地理内涵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具有不同的名称,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的开创源自“江南始祖”吴泰伯及其弟仲雍。
泰伯与弟仲雍为让王位离开岐山,到吴山,最后来到长江以南、太湖之滨的无锡梅里,立国“勾吴”。
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使黄河流域文明与梅里土著文化相融合,推进了本地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勾吴文化”。
以后历经越、楚、齐、鲁等国频繁的交战、兼并过程,通过相互交融、整合,走向完善,形成了具有兼容并蓄的特性,又具有包孕吴越的本质。
这种文化的整合,历经春秋、战国,直到六朝前期才真正完成,中华的文化中心开始南移。
无锡是吴文化发祥地。
有关内容《江南始祖吴泰伯》一文已叙述,这里从略了。
二、什么是吴文化?(一)吴文化的含义1、吴文化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吴文化,只指先秦吴国的考古文化,即从商末泰伯建“勾吴”到公元前473年夫差的吴国被越国勾践所灭,时间延续约650年。
泰伯奔吴至梅里(今无锡梅村一带),建立的勾吴国延续到春秋时期,被习惯地称为吴国。
后世人就以“吴”字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或简称,也作为这一地区的文化符号。
“吴”是一个会意字,由“矢”和“口”两个构件组成。
大约到东汉以后,汉字规范化,“矢”部开始改成“天”。
“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成:“吴,大言也。
从矢,口。
”“口”表示呼喊、喊叫,“矢”系一个人在奔跑时不时回头反顾。
这就是早先居住在山西、陕西一带狩猎者——吴人的原始意义。
上古“吴”字,是后世“吴”、“虞”两字的原始文字。
狩猎者为诱捕猎物,往往身披兽皮,或以兽皮为衣,吴字上也加上“虍”字头作“虞”,故先秦以前,吴、虞两字相通,《集韵》释:“虞,古作‘吴’”,因此,吴人也可称‘虞人’”。
至今在山西、陕西一带还留下许多以“吴”或“虞”命名的地名,如虞城、吴山等等。
古吴地域考耿健钢吴的地域空间主要在长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又是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地区。
吴文化是古老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越文化、荆楚文化共同成为长江流域文明的主流。
吴的地域概念最早出现在殷商后期,周的先祖古公亶父时发生的泰伯奔吴事件。
周族的南迁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史籍记载与实际考证发现有较大的出入,到春秋时期,周文化影响才由西向东渐次反映在吴文化区域里。
而吴地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并创造了高度文明。
史前时期——吴地域文化圈形成根据《史记》《左传》等史籍记载,早在泰伯奔吴之前,江浙一带生活着古老民族——百越。
他们是远古吴越地区土著居民。
而科学考古发现,还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前,有河姆渡文化;6000-5000年有马家浜文化,且就处在吴文化核心区域;5300-4000年期间,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以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最集中、典型,因而统称“良渚文化”。
这个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浦赵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区福泉山、浙江余杭莫角山等。
良渚文化以早期的赵陵山和张陵山,中期的瑶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这里主要是春秋时吴国的疆土;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吴文化史经典导读一、课程导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先贤们面对过一个怎样的世界?困扰过他们的问题,今天仍然在困扰我们吗?他们是如何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在重复他们的思考,还是在超越他们的境遇?要与先贤展开对话,需要借助他们留下的经典。
经典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联结历史与当下的迅捷途径。
在长达数千年的吴文化发展历程中,诞生了许多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细细品读这些堪称人类精神遗产的经典,既能深入了解吴地先贤所创造的文化成绩,从中获得有助于我们思考当下议题的有益启示;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文明和现代文明所不可或缺的历史视野。
《吴文化史经典导读》课程选取反映各个历史阶段吴地先贤的经典著作,采取文本研读和主题研修的方式,使修课者了解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经典表述的微言大义,在此基础上思考经典撰写者提出的问题,以及体会他们所给出的答案。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了解中国历史文献表述的基本规范;第二,体会鉴别历史文本材料的考据方法;第三,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第四,熟悉人文学科研究的学术规范。
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国的兴亡盛衰(一)研读文本:《史记·吴太伯世家》(二)研修主题:关于《史记》,《吴太伯世家》何以列为“世家”第一,《吴太伯世家》的解读。
吴国的历史地位评价。
《论语·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理解。
(三)参考文献:1、《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华书局标点本2、《史记·伍子胥列传》3、袁康等:《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赵晔:《吴越春秋》,各种版本均可5、《国语·吴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吴文化研究促进会:《勾吴史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二部分《吴都赋》及唐诗中的汉唐苏州(一)研读文本:1.左思《吴都赋》2.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有关苏州的诗篇(另行提供)(二)研修主题:1.将左思《吴都赋》与陆广微《吴地记》进行对照,两书表述一致吗?如果不一致,请分析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苏州城墙》:传承吴地文化的煌煌巨著刘丹【摘要】《苏州城墙》一书涉猎苏州城墙的历史、文化、考古、建筑、方志、档案、测绘等诸多研究领域,汇集了对苏州城墙的调查研究、科学勘测报告等科研成果及相关图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煌煌巨著.该书的学术性、现实性及史料性特点,将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吴文化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史料基础.【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0)001【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苏州城墙;传承;吴地文化;巨著【作者】刘丹【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TU-098.9《苏州城墙》一书,近日由古吴轩出版社正式出版。
《苏州城墙》全书700余页,近80万字,是迄今为止资料最全的一部全景式巡礼苏州筑城史的著作。
[1]《苏州城墙》一书由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联合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市园林设计院共同编撰,吴恩培教授担任该书主编。
在这之前,国内已有多部关于城墙的书籍出版,其中有《南京明城墙》(杨新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南京城墙志》(杨国庆、王志高著,凤凰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中国城墙》(罗哲文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等。
相比之下,《苏州城墙》一书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苏州城墙独特的历史地位,决定了这部著作所具有的浓郁的学术性特点在中国各地的城墙中,苏州城墙虽不是筑造得最早,但却是如罗哲文先生在《苏州城墙·序二》中所说的:“是文献记载、遗存至今并仍在原址的中国最古老的城墙。
”[2]中国古代城墙,培土为城,掘土为池(池,又称濠,即护城河),故习称为“城池”。
“城池”所圈起的空间,即同时构成这座城市的空间。
从这一意义上讲,苏州城墙造筑的年代,即等同于这座城市建城的年代。
苏州城墙所圈起的空间,即等同于这座城市的城址。
而历史上建于苏州之前的城池,由于种种原因,或迁城位移、或堙没荒废,于是建于春秋后期并一直固守在原址的苏州就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城池。
青铜时代的吴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镇江区域文化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最有力的佐证就是于1954年6月,在镇江大港烟墩山发现的宜侯夨簋。
宜侯夨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侈口,束颈,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
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
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西周的分封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族及功臣一定范围的土地,建立封国,以屏卫王室,受封者即是诸侯。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分封了71国,其中较大的有鲁、齐、燕、晋、卫等。
通过分封诸侯,周人不但牢固统治商朝原有地区,而且其势力、影响得以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商朝。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作器者夨原为虞侯,改封为宜侯。
宜这个地方,可能就在铜器出土地丹徒县一带。
宜侯夨簋铭文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的重要史料。
这件青铜器中的瑰宝当时轰动全国学术界。
全国很多考古,历史及古文字名家大师,如郭沫若,陈梦家,唐兰等都对夨簋铭文作了考释。
据考证铭文所记周康王册封宜侯夨于宜地,宜的地望就在镇江丹徒附近,为宜侯夨的封国都邑所在,古文字“宜”与吴相通。
宜地是西周时期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春秋以后才逐步东迁建都苏州。
宜侯夨簋铭文,是镇江,也是苏南地区现今最早有文字的记载。
宜侯夨簋被称之为吴国第一青铜礼器。
继宜侯夨簋出土之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镇江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为吴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展开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从而把吴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一是商周时期宁镇地区,200多处台形聚落遗址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