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与实
- 格式:pdf
- 大小:301.33 KB
- 文档页数:4
WENHUAXINLV文化心旅中国古典园林之“虚”■邓集慧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蒋烨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摘要〕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世界虚灵化为精神世界,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
”中国艺术之“虚”是一种觉解和生活方式,古往今来体现在中国人文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文学、书画、音乐、舞蹈、园林等等。
而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古典园林之“虚”,以“儒释道”古典哲学思想作为“虚”的美学思想基础,通过分析空间形式营造园林虚境和运用虚借艺术造园手法两个主要方面来阐述“虚”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形式中的作用,并强调“虚”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园林;虚景;虚借;意境“虚”的内涵“虚”指抽象的、无形的、微妙的感知体验,大多时候是一种想象和联想后领悟到的意境。
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空白、空洞、空虚和虚无,而是在其间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间接形象。
它是一个更重要有用的空间------个想象的、空灵的、意味深远的空间,它可以使文学、绘画、园林等艺术进入一种自由至美的意境。
“虚”是中国传统美学核心意境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尤其受到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框架,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提出了“虚”观念。
道家学说主张“自然无为”,强调“天地之美”,在老子看来,天地的万有虚无是相依相存的,而且“有生于无”,虚胜于实。
佛教传人中国,受道家学说以及儒学的影响,与玄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禅宗肯定了“无”,并发展了“空”,禅宗这种清静空寂的世界观及审美观直接促成了表达“虚空”观的内在抽象美。
而儒学则将自然的、心灵的审美标准以中庸的姿态显现于人世,它为道家和禅宗思想的“虚”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限度“师法自然”,同时又提炼出片段,并将其抽象化,建立适合的“自然像”,糅合出“天人合一”的审 美思想。
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的极端趋向。
儒释道对于“虚”在观念形态上达到了统一和互补,凝练出“虚境”美学观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景研究
虚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景观大厦构成元素,它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古典
园林的视野,是园林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景最早是黄河洛阳流传的一种假山的建
筑方法,其形式大多像一座城堡,多建立于河流及池塘边,以增加景观的立体空间效果,
通常由假山、台裂、堤沟、楼台等构成,中国古典园林中多长期运用虚景来改变景观空间
结构,由景观结构中的不同构件完成集中地构思,形成一定的视野和景观构图。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虚景拥有细腻的设计和雕琢工艺,非常把握住景观的空间
结构,利用建筑的流线形式和曲面的结构,打造出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具有无限的景观
空间。
以省南古典园林中虚景为例,这里由山脉、台岛、堤沟、楼台、曲径等结构构成,
运用微妙的巧思,在山脉上搭建几个假山,假山下设置曲径,并架起多个楼台,在其中叠
置墙壁的台裂,形成多层次的虚景空间,台裂联接桥梁之间,拱桥下种植树木,树木的形
成距离拱桥的区隔,有利于转换景点的深度;而堤沟的分段也方便园林主人游览和观赏,
若隐若现的叠山,段状高低不等的水景,调动观众足够的神经,进一步拓展景观的深度,
激发其精神上的愉悦。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虚景可能是一种抽象的景观表现方式,但其实它不仅仅是一种空
间的扩充建造,它更弥足珍贵,是建筑师构想和创造的结晶,是个性化景观的架构与设计,从而塑造多彩缤纷的景观气象。
虚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保持了
园林设计的创新性,更为古典中国园林创造出空间维度和景观天际,形成极具特色的景观
艺术空间。
解析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问营造中的应用园林植物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营造空间氛围,增强人们的休闲体验。
在园林设计中,虚与实的应用是关键,它可以通过布局、植物材料、色彩等多方面的手段来实现。
一、布局布局是园林设计的第一步,它决定了整个空间的疏密、虚实和动静关系。
在园林布局中,虚与实的应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在空间中设置虚实相生的景观节点,另一种是运用空间穿透手法,达到虚实转换的效果。
1、虚实相生的景观节点景观节点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整个空间分为不同的区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环境。
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虚实相生的景观节点,来达到虚实的平衡。
例如,可以在空间中设置一些虚实相生的水景节点,通过水的反射作用,来营造出虚实交错的美感。
又如,在空间中设置一些虚实相生的石景节点,通过石的雕刻和处理,来营造出虚实转换的效果。
这些虚实相生的景观节点,不仅可以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态效果,还能提升整个空间的审美价值。
2、空间穿透手法空间穿透手法是园林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它可以通过空间穿透的效果,来达到虚实的转换效果。
在园林设计中,可以使用空间穿透手法,通过设置景观节点、植被材料等手段,来达到虚实的转换效果。
二、植物材料1、色彩搭配色彩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直接影响空间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植物材料的色彩搭配和运用色彩对比来实现虚实的应用效果。
例如,在园林空间中可以选用色彩明亮的植物材料,通过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营造出虚实分明、明暗对比的效果。
又如,在园林空间中可以运用色彩的层次变化,来达到虚实交错的美感效果。
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为园林空间增添生机和趣味性,还能提高整个空间的品质和魅力。
2、材料处理。
用结构主义分析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虚实结合吴文熠二十世纪初,西方一部分学者对只讲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向感到不满,于是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规律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1922)中所表达的见解: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
然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构主义的诞生,改变了我们看事情想问题的方式,而且几乎影响到艺术的所有领域,从诗歌到小说,从摄影到电影,甚至是建筑和园林的设计。
下面,我们就结合结构主义方法论,浅谈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虚实结合。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实景”是指布置在园中的亭、台、楼、阁、山、石、水、植物等等,是园中空间范畴内的现实之景。
“虚景”是“实景”以外的,没有固定形状、色彩的,如光、影、声、香、云、雾等等。
实景空间是有限的,而虚景空间则是无限的。
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等,指的就是园林所表现的两种空间关系。
园林艺术属于空间艺术,因此不可能有文学故事那种在时间中展开的叙事结构,但是可以有在空间展开的场景结构。
这种场景结构相当于文学故事中一个情节的定格,因此,也可以采用结构主义分析,但是要变通一下。
在园林中,这一种“实景”应该与哪一种“虚景”搭配,这种“虚景”,应该放置在哪一种“实景”之中,或者“实景”与“虚景”之间应该如果更好地交融结合,才能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这就涉及到结构主义的问题。
园林艺术的基本特色就是再现自然的美,但其实际空间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如何“在有限中寻找无限”,这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主要目标。
空白之韵———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虚实相生阎琦(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关键词]园林布局;布白;虚实[摘要]在中国古典艺术当中,合理运用空白,可以使艺术的意境更加深邃辽远。
“空白”在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中出无限,使空间更具意义。
本文就中国园林的布局手法受到的中国画布白构图思想的影响,论述了中国园林布局中空白的独特韵味。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6)0S-0133-02[收稿日期]2006-09-26[作者简介]阎琦(1981-),女,辽宁大连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
意境或境界作为中国古典艺术史的审美特质,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各类艺术。
任何艺术,只要禀赋了这种特质,都会呈现出生动而又含蓄的韵致。
中国古典园林也不例外。
我们所说的意境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
从词源学的视角来看,不论是“境”还是“界”,都和实体的空间密切相联[1]317。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境界是和中国古代美学中关于虚实、有无的空间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虚”与实”是中国古典造园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
它强调隐与显、藏与露、多与少、浓与淡的对立统一,立足于生动地显示出山水万物、阴阳虚实的复杂交错,以及造园者的独特感受,以寥寥数笔,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的意境效果。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空灵生动,用最简约的手法给人最大的想象空间。
表现在绘画当中,留白是一个常用的手法。
留白使绘画利用空白拓展空间,增强表现力。
但“空白”并不是空洞无物的白纸,而是作者巧妙经营的位置。
它是画面虚的部分、隐的部分,也是大象无形的部分,它与画面落墨之处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齐白石画鱼、画虾从来不画水,留下大片的空白,但我们却可以通过鱼虾的游动之态,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河水的流动与澄清;被称为“剩水残山”的马远、夏,他们的画一角山岩、半截树枝便成为了重要内容,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但是谁不能在“剩水残山”中感受各种轻柔优美的愉快呢?“空白”在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中出无限,使空间具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以一当十。
解析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问营造中的应用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既是虚的,又是实的。
在园林景观中,虚与实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而园林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则是虚与实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本文将从虚与实的角度出发,探讨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营造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空间营造中的作用。
一、虚与实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所谓虚实结合,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虚幻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自然界的景致,使景观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而园林植物则是园林景观中实实在在的存在,它们是园林景观中的主角之一。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虚与实的结合体现在植物的选择、配置和利用上。
通过植物的运用,设计师可以营造出虚实结合的园林景观,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体验到自然界的奥妙。
在园林景观中,虚与实的结合还表现在植物的造型、色彩、质地等方面。
植物通过其自身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可以构成虚幻的景致,为园林景观增添一份神秘和美感。
植物本身也是现实存在的,它们能够为园林景观带来生机和活力,为景观增添一份真实和自然的感觉。
园林植物的应用不仅是为了创造虚与实的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情感需求。
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既要考虑到景观效果,也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养护需求等因素,以保证景观的持久美观性和可持续性。
二、园林植物在空间营造中的应用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们可以用来营造空间、烘托氛围、修饰环境等。
在园林景观中,植物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特性来丰富和丰满空间,使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谈园林植物在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1. 园林植物的种植与配置园林植物的种植与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配置,可以将园林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功能,使空间更加丰富和多样。
在园林中可以栽植一些高大的乔木用来烘托氛围,同时通过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来填充空间,使空间更加紧凑和丰富。
园林植物的种植与配置还可以用来引导人们的视线,营造出有层次感和动感的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景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虚景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以虚幻、神秘的形式,将自然和人文元素完美融合,赋予该园林创造性的想象力,使得原本单调的园林生机而栩栩如生。
“虚景”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意思是“虚幻的景象”。
它主要是由线条、折线、等距离来组成,但它并不真实存在,而是靠视觉上的联想来构成。
它与真实景物相比,更加出神入化,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界的联想,把本来苍白的空间增添无限的生机与趣味。
虚景主要应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它能够表达这种园林的精神内涵,并使之更加精致优雅。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虚景常常会用来塑造园林的景观气氛,它对于景观的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虚景可以用来表现一种更宽阔的空间感,以及更大的空间距离,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宏伟壮观。
此外,虚景还可以用来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景观。
因为它可以把艺术元素融入园林,使其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能够表达出园林的精神内涵,把本来单调的景观变得更加神奇灵动。
虚景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一种活泼的视觉氛围,把自然和人文元素完美融合,让园林看起来更加天马行空,深受人们的青睐。
总之,虚景是古典园林设计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赋予园林创造性的想象力,营造出一种充满神秘感的艺术氛围,为园林增添无限的生机与趣味。
因此,虚景在古典园林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们研究古典园林的重要课题。
“虚实相生”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作者:李龙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2期(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园林是时空的艺术,造园处处涉及虚实。
“虚” 与“实” 是中国古典造园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
实是指物镜的建造,而虚可指意境和情境的开拓。
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由触景生情到情景交融,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虚实相生;古典园林;造园艺术道家的虚实相生观促进了中国艺术境界的生成,也产生了中国美学独有的意境论。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两者存在辩证关系。
在中国造园艺术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到处可见。
这是一种手法,所谓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都是相互联系的。
虚就是空,是空灵或者说是无;实就是实在、质实,就是有[ 2] 。
造园讲究虚实结合,留出间空。
下面将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造园手法方面来分别阐述虚实在造园中的运用。
1 园林构成要素的虚实相生1. 1 建筑古典园林中建筑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诠释着“虚与实” 的妙处。
以建筑来看,实可以指建筑本身的形体,而它所构成的空间,则为虚。
老子曾说:“凿户书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对于内部空间以开放为主的私家园林来说,其中的建筑物更是强调空灵、通透。
“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
” (钱泳《履园丛话》)对于古典园林建筑物来说,往往以粉墙为实,廊或其它透空的部分如门窗、孔洞等为虚。
而漏窗、隔扇等则属于半虚半实的要素,往往起到调和与过渡的作用。
古典园林建筑的里面处理常常使用虚、实及半虚半实这三种要素的巧妙组合形成虚实相生、妙趣无穷的效果。
如无锡寄畅园东部的廊院,(图 1 )清响小院以粉墙所围合是实,上开圆形月洞门及棱形门与外相通为虚,西靠三面临水的知鱼槛,以虚为主,而郁盘廊由粉墙构成,上有漏窗,是实中有虚的范例。
解析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问营造中的应用园林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园林设计师而言,如何巧妙地应用虚与实的手法来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虚实结合,明确界限。
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虚实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其表现形式通常是通过植物景观来设置虚实的边界,在空间中形成明确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造景设计。
这种方法在园林设计中非常实用,既能确保空间分隔合理、明确,又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刺激。
其次,虚实相生,营造层次感。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要考虑层次感的问题。
因为如果空间布局过于单一会显得平淡无奇。
虚实相生可以使得空间层次感更加丰富,可以将虚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打造出高低错落的空间体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立体感。
再者,虚实组合,实现视觉延伸。
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虚实组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通过运用虚实的对比,能很好地实现视觉上的延伸。
例如,可以在景观中使用大面积的实物搭配上一些虚物,可以增加视觉的效果而且不会让空间过于拥挤,使得整个场所呈现出一种宽敞的气氛。
最后,虚实转换,呈现变化感。
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虚实转换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它可以将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空间呈现出变化感,给人以新鲜感。
虚实转换的方法很多,例如在中心区域设置虚拟的喷水池,运用灯光将空间表现得更加立体,给人以神秘感,同时也能达到美观的效果。
综上所述,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巧妙地运用虚与实的手法,能够使整个空间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特点,同时也能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园林的美妙。
园林植物虚实组合,从而创造出多样化且富有层次的园林空间,是一件绝妙的艺术品。
解析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问营造中的应用园林植物是园林营造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其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美化环境,还可以调节气候、提供生态功能等。
在园林植物的应用中,虚与实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虚,即没有实际的物体,但通过营造出的虚境,可以产生带有情感和意境的空间效果。
实,即有实体的物品,包括植物、建筑等,可以营造出实景效果。
下面我们将园林植物的虚与实应用进行解析。
一、虚:在园林植物的营造中,虚是指没有直接实体的物品,通过园林师巧妙的设计和造景手法,营造出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1、虚景虚景是指虚拟的境界,通常是在植物、亭台、水景等园林元素的帮助下建造出来的。
这种通过隐喻、象征以及人类感受体验形成的想象空间,不仅可以增强情感,同时也可以使园林更加具有艺术性。
例如,在水池的中间造一座小岛,上面植上花草,边上可以修建一座小桥,在遥远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这就是虚景的经典例子。
2、虚空间虚空间是园林中最为抽象的一种虚。
在这种虚的空间中,营造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将植物、地形、水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奇幻般的效果。
例如,可以把绿化带、花境、行道等连续起来,使得整个空间呈现出连绵不断的景致。
二、实:在园林植物的营造中,实是指园林中具有实体的物品,包括植物、建筑等。
实景是指通过植物、草坪、建筑等物品所组成的实体空间,是园林植物应用的核心。
实景可以创造出一种真实自然的环境,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例如,在庭院中种植花草、树木,搭建亭台楼阁,再修建小路、平台,形成一系列组合,这就是一组实景。
2、实植实植是指通过真实的植物来营造出园林空间的效果,它是园林植物应用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实植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如树、灌木、草本植物等。
通过不同的颜色、形态、高矮悬挂等方法相互组合,形成植物美的效果。
例如,在园林空间中,搭配不同种类的花朵,既能美化环境,又能使人心情愉悦。
总之,在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中,虚与实的应用是共同存在的,虚景、虚空间可以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和情感系数,实景、实植可以打造出自然真实的环境,营造出舒适安宁的氛围。
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论1建筑园林中的建筑是构成景境的主体,可望、可居,既是观景处,也是被观之景。
中国的园林建筑,是空间“虚”与“实”的矛盾统一体,是融合时空于一体的独特创造,集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实有赖于空间的曲折变化,而空间又是借实的体形所形成的,所以,最终还是离不开虚实关系的处理。
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在造型上,它主要是充分地表现出一种动态之势、飞动之美,哪怕在静态中也具有动势的美学思想;在空间上,它集中体现了有限空间中的无限性,也就是“无中生有”的“虚无”的空间观点。
古代很早就有追求建筑的飞动之美,如周宣王时期的建筑已经象一只野鸡展翅在飞,“如鸟斯革,如翼斯飞”,2000多年以前的庄子曾说:“惟道集虚”。
正因为“亭”的集虚,才有“纳万境”的独特妙用。
“亭”这种中国园林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是老庄哲理最有效的艺术载体———或者说是通过艺术而表现哲理的最佳符号。
当然,这种哲理是已经感情化了的,而不是说教。
古人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单就建筑体形和整体立面结合来分析一下虚实关系处理问题,在古典园林中,构成建筑物立面的要素也能够为虚实两大类,实的部分主要是墙垣,对于江南园林来讲就是白粉墙,虚的部分主要是门窗孔洞以及透空的廊子,它与粉墙之间所构成的虚实对比异常强烈。
还有一些要素如隔扇、漏扇介于两者之间,可看作半虚半实的要素,可起调和与过渡的作用。
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常可借以上3种要素的巧妙组合而获得优美动人的效果。
以狮子林为例,它的东立面借住宅侧墙为背景,以实为主,实中有虚,而西立面则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不但各自本身有虚实对比,而且东、西立面之间也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6。
2山水作为园林构成三要素之一的山水是造园的精华。
叠山理水最能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在叠山理水的过程中,其心中必然有真山真水,才能造就天然。
“山水,参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举一反三,无往而不胜”。
解析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问营造中的应用园林植物学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科,而虚与实也是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手法。
虚表示不真实的、虚构的,实表示真实的、存在的,虚与实的组合运用可以使园林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感,通过在空间中营造虚与实的错落有致,能够使园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一、虚实相生的组合方式虚实相生是指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将虚实配合,在空间中形成明暗、阳光与阴影交替、枝叶纷杂的画面。
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创造有深浅变化的光影效果,将虚幻的虚枝与现实的实树构成画面。
这样的效果更能体现园林的生命感和动感,也能让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更加真实、有趣的感受。
二、虚实错落的运用方式在园林植物空间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虚实错落的组合方式,运用大与小、粗与细、深与浅的对比,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
例如,设计师可以在园林中设计一条错落有致的曲径,将曲径中间的空地种上一些矮灌木将来掩埋线条,将两边种上高大的树木,营造出虚实交错、曲径通幽的效果。
虚实转化是指通过植物的形态和位置变化,来产生虚实转化的变化,让园林植物空间更加生动。
例如设计师可以将一些矮树种在尽头,形成一道弯曲的矮树屏风将景观隔离开来,将人的视线引导到远方,这样就形成了虚实转化的变化。
在园林中,虚实组合也是常见的手法,设计者可以通过虚实的对比运用来创造出独特的景观。
例如,在景观工程中,可以在大树下安装假山、小型钟楼等独特的构件,通过虚实组合使景观更具艺术感。
总之,在园林植物空间问营造中,虚与实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设计者可以通过虚与实相生的方式、虚实错落的组合方式、虚实转化的运用方式和虚实组合的运用方式来营造出生动、有趣、独特的园林景观,让人们在欣赏园林之美的同时,感受到更加真实、有趣的感受。
解读园林空间的虚实美摘要:虚与实是辨证统一的,是相互依存,作为一对美学范畴,不仅在绘画艺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园林艺术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园林——中国山水画的真实再现,追求的是自然之美与天然之趣的完美统一。
虚实之美把有限的空间扩大化,引发的空间变化是园林美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对园林美感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虚实美想象空间错觉空间交流空间借景园林中的空间虚实美表现为空间与实体的虚实变化的美。
“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指的就是园林中不同空间变化产生的不同美感,园林强调空间的处理和组织,把有限的空间扩大化,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天井、窗台等等,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和欣赏,还在于分割和组织空间,使空间发生变法,产生不同景象,使人随景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郑板桥很生动地描写过天井给他带来的美感:“十芴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宦游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这一方天井,不仅仅是起到采光的作用,而且大大丰富了室内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使用这种方法,在天井中植几棵竹,在回廊拐角处漏一天井,种上几棵芭蕉,使呆板的空间变的生动丰富,达到美化空间,丰富空间,产生动与静,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从根本上说,园林就是不断制服空间,营造空间,利用空间,使空间扩大化,产生丰富的变化,达到天人合一。
为了使有限的园林空间扩大化,因而,在园林的空间处理上就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园林空间的层次变化得以丰富,各个彼此独立的空间产生相互渗透和联系。
一、想象空间美在园林中的体现想象空间就是能使人产生遐想的空间,没有想象的艺术是不可想象的艺术,想象是艺术的生命,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艺术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具有无穷的力量。
园林设计实与虚论文关键词:中国园林中国画实与虚论文摘要:中国园林以独特的艺术品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它的风格和创作手法的形成,必然有其历史、文化根源。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艺术种类中,中国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大。
本文就中国园林与国画的姻缘联系、布白原理和特征进行了论述。
中国园林中的布局手法受到中国画中布白构图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园林大相径庭的艺术风格。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苏轼这句诗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
以静观动,以流动的画面和空灵的意境,包括宇宙万物万境,蕴含人主无限情怀,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独到的艺术追求。
这样一种艺术品格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园林的空间布局上,就是园林的空间常常留有大幅的“空白”。
所谓“空白”是指空间布置中实质要素未到的无形之处以及实质要素隐蔽的地方,就像齐白石画鱼、画虾从来不画水,留下大片的空白,但可以通过鱼虾的游动之态,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感受到水的存在和水的澄明;郭熙的《梅石溪图》里突兀的峻石,几株从崖石里伸出的梅技,以及几只闲游的野鸭,仅占画幅的1/3,其余部分是空白,然而,这些空白的象外之旨是水,是天,是水天一色,尽可自由联想。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与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以无形写有形,以形写神,以实写虚等美学原则是一致的。
中国古典诗歌讲“诗贵含蓄”要求诗歌应“含不尽之意于象外”。
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说是这种原则的最高境界了。
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布景大多是虚景,所用道具多是假设;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不依赖舞台背景的变换,演员几个小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上天人地,骑马摇船等全过程,这都是中国古典艺术所遵循的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种美学原则也在造园中表现更加充分。
它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对含蓄以及以虚写实的美学追求。
“虚”与“实”是中国古典造园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强调隐与显、藏与露、多与少、浓与淡的对立统一,立足于生动地显示出山水万物、阴阳虚实的复杂交错,以及园林师、建筑师的独特感受,以寥寥数笔,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效果。
解析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问营造中的应用1. 引言1.1 概述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虚与实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虚指的是空间的虚幻感,实指的是实体的物体。
在园林设计中,虚与实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营造出丰富多样、有趣味性和立体感的植物空间。
通过虚实结合的设计原则,将虚的空间与实的植物结合起来,可以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谐统一的景观空间。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速,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不再仅限于绿化和美化,更需要注重营造一种宜居、宜游的环境。
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当前的研究中,园林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虚实结合的概念,并在实际的设计和应用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通过对虚与实概念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和完善园林设计的理论体系,推动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的虚与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探讨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中的运用,能够拓展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丰富设计手法,提升设计水平。
虚与实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塑造空间的氛围与情感,使园林景观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
研究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城市绿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的应用,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对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推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的应用,是当前园林设计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虚与实的概念进行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园林植物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虚与实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植物空间的层次和变化,还可以提升景观的审美效果和观赏性。
目前,关于虚与实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的应用的研究现状也日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