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三 第1节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四限时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文学艺术超越性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文学艺术既文学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通过开掘、提炼,生发了既超越性,这才有了文学艺术作品。
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就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
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这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超越性意义。
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文学超越性。
作者写道:“这部长篇出来后,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吗我可以说,是,也不是。
虽然这粒种子萌生在那里,但它作为小说成长起来以后,早已改变了形态。
虽然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这些,我还是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虚构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
”作者巧妙地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植株与种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
但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一些作品横移“本体烦恼论”,着力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
一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蜂拥出现,作者们认为生活烦恼是“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们似乎看到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一些作品横移“非人性化”,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不仅使文学艺术苍白、平庸,而且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凡此种种,遮蔽了文学理想的光辉。
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从中生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二部分专题三第3节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近年来,立体设计这一学科在艺术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立体设计软件的出现,对于立体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随着对于立体设计行业的认知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并学习这一学科。
近日,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二部分专题三中的第3节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也为我们带来了对于立体设计的深入了解。
在这篇文本中,作者通过介绍一些立体设计作品及其创作过程,让读者对于立体设计的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其中,通过介绍一些不同类型的作品,如立体广告牌、立体城市雕塑等,让读者对于立体设计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了解。
而通过介绍创作过程,如素材收集、研究、构思、制作等,让读者深入了解立体设计作品的创作流程。
除此之外,本文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外重要的立体设计机构和个人。
例如,中国城市雕塑学会、美国立体设计协会、日本立体设计协会等,这些机构不仅在立体设计的发展和推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立体设计行业培养和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时,本文也对于立体设计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通过介绍立体设计在服装、影视、游戏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立体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让读者对于立体设计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立体设计行业的一些问题,如人员素质差、市场竞争激烈等,为读者提供了对于立体设计行业的全面认知。
总的来说,这篇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对于立体设计行业进行了十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无论是想要了解立体设计基础知识,还是对于立体设计行业未来发展有一定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同时,在读完这篇报告后,相信读者对于艺术这一领域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是今年文化遗产日(6月13日)的主题。
这个主题内涵丰富,笔者认为,正确理解这个主题,起码应当清醒认识以下几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给文化遗产以应有的地位和尊敬。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等。
经济发展是基础,当经济发展有了相当的基础以后,就必须在其他方面有一个全面的协调的发展。
这样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的幸福。
在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必须给文化遗产保护以应有的地位,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全社会广泛的尊敬。
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根系,是我们民族历史延续的魂魄,是我们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据。
照看好文化遗产,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尊重历史、尊重祖先、尊重文化的要求,是建设文明社会的要求,也是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文化的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遗产的“保”和“用”的关系。
在文化遗产工作中,保护是永恒的主题。
做好遗产保护工作,当下,还是要处理好基本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
在祖国城乡广袤的大地上,散落着多彩多姿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遗址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标志。
在进行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城市建设、产业建设、土地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认识遗产的特殊价值,并实施特别的保护,使遗产的魅力与现代建设的成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护遗产本体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遗产的环境,保护遗产的原始生态而不可使遗产变成现代建筑的“夹心糖”。
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遗产特有的文化功能,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
遗产、文物是旅游的重要资源,我们提倡绿色旅游、文明旅游。
旅游者要充分认识遗产、文物的珍贵性、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带着一种敬畏、一份感恩,以虔敬的心态,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从而获得体验,获得感悟。
福州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47亿人、2亿人、2.45亿人。
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8%,覆盖人口超13.5亿。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11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褒奖中国“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
为什么要颁给中国?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用两个百分比做了形象的解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社保覆盖面只有50%,算上中国就达到61%。
”中国为什么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仅仅因为中国人多吗?(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材料二: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城镇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我国社会保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覆盖群体较小,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还不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社会保障水平也从过去基于免除生存危机的“雪中送炭”式,提高到了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适度保障”水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制度模式与实践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与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并不断提升其生活质量的意志。
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使得社会保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性安排,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摘自新华网《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材料三: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社保覆盖面,并且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二部分专题三第3节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限时作业【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二部分专题三第3节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限时作业在风暴中抠住两颗石子1974年12月3日零时过后不久,顾准在风雪夜去世。
1952年,37岁的顾准被撤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职务。
关于这次撤职,没有档案材料,只有一份当年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稿上的几句话:“顾准一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组织,屡经教育,毫无改进,决定予以撤职处分。
〞在人人穿黄绿军装的年代,一个穿背带裤,戴玳瑁眼镜,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常用“睥睨〞二字的人,得到这个评语并不奇怪。
他不是出身望族,12岁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当学徒养活一大家子人,15岁已经写出中国会计业的最早教材.大家都承认,整个大华东地区找不出他这样有才干的人,但是这个人不服用。
有关部门曾有意调他,他却坚持留在上海——入阁只是盆景,长不成乔木了。
不光不去,他还不同意上级民主评议的运动式征税的方法,认为应该按法律规定的税率来征.不光不同意,还连续写文章来论证谁对谁错.他被撤职后曾有人为他申辩,一位领导说:“顾准不听话,不给他饭吃。
〞撤职没有具体原因,顾准连检查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他想写民主评议的事,被人叮嘱不要写这个.他连批判他的会议都没权参加,市委简报上的顾准检查,是由他的继任代写的。
不听话、不服用的结果,是被剥夺参与这个世界的权利。
那段时间里他别无一事,夜不能寐,卧听马路上车声杂沓,渐渐沉寂.到又有少数人声、车辆开动之时,也就天色欲晓了。
他没有李慎之式的自我怀疑,当然有激愤和悲挫。
但从他的日记来看,从来没有过灵魂深处的破裂,他的独立性保持终生。
一个月后,他找了几本初等几何、代数、微积分开始学习数学,觉得在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向之外别有天地,他试图沉浸在与人世无关的理性里。
不过,他很快跨越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他说研究经济一定要研究历史。
他开始研究西方史和中国史.英文是他的另一重要工具,凭此,他冲破了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樊篱.书尽管有限,但他已经可以直接阅读到凯恩斯和斯密的原作,自己动手改译《资本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序曲韩少华窗帘,低垂着。
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
多么寂静,就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当做无言的请求。
镜台上的小灯,一盏,又一盏地熄灭着。
姑娘们轻提着长裙,走了出去。
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
只剩下一个姑娘了。
她承担了这里所有的肃静与严峻。
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少女,她想:等序曲奏起来,蓝蒙蒙的灯光向舞台洒下深沉的夜色,那时候,就是你,将要变成那个在人们心里活了千百年的精灵了。
而你,刚刚毕业,就在这部壮丽的舞剧里担当这么有分量的角色。
今天,首次公演,你究竟能不能……听说三场都客满了,天不亮,观众就排队买票来了。
他们捧出了满把热腾腾的汗珠子献给生活;你呢?你为他们,到底能奉献出什么?姑娘站了起来,手臂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
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
望着镜子,她,慌了……怎么?镜子里,镜子里怎么有一位长者的笑容?噢——,她转过身来:“院长!”院长,须发斑白,是这部舞剧的导演。
老人家望了望姑娘的眼睛,问道:“慌吗?”“慌。
”院长笑了,说:“艺术这东西,是老老实实的。
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亏负苦心人。
”老人家端详着她,随手拿起眉笔,把她的双眉略略描长了一些,眉梢描得微微扬起,这立即给她添上了温柔,也突出了倔强。
放下眉笔,院长伸过手来说:“祝你成功,孩子。
”姑娘伸着手,伸着,竟忘记了送送老人家……她转回身去,再扬起手臂,划了个圆弧,柔和多了;身子作了个回旋,裙边漾了起来,飘飘欲举,宛如立在水中的白莲。
明月,微风,那白莲在波光里摇曳……她望着,笑了。
随后却又猛地收敛了笑容:这衣裙,多好;这一双长眉,多好;我的同台伙伴、乐队,还有这满台的山色月光,都多好啊,而我,错半拍,可就……铃声响了。
她怀着不安,进了大排练厅。
女伴们围拢来,帮她弄好长裙的折纹,插紧头饰。
此刻,院长也到了这边,递给她一张洁白的信笺。
她把信笺展开——我们这两行排队买票的同志,推我当个代表,跟你谈谈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已经引起了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场“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的大讨论正在展开。
但愿这场讨论能使人们认清“泛娱乐化”的根源和危害,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
“娱乐”是好是坏,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
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劳作之余,通过非生产性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放松和调剂,以达到生理和精神的愉悦状态;在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从事生产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和活动。
它不再是劳动的补充和调剂,而是人们生命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的途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它是对于理性、正统、庄重感和仪式性的反叛、嘲讽、解构和消融,试图以反叛者的姿态,反对并解构一切正统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
前两种意义上的“娱乐”,对于当下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而第三种“娱乐”大肆充斥我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则绝非幸事。
近十多年来充斥文艺领域的“泛娱乐化”,不仅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也不仅是肤浅的时尚风潮,而是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根源。
在社会根源方面,随着私人生活空间扩展和自由度增加,人们的恋爱婚姻、情感偏好、闲暇娱乐等成为私人生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它们与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密切相关,因此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同时,在“市场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之下,人们也更多关注个体的成就,追求个体的快乐;对于事关群体前途命运的严肃题材,则相应地表现出淡漠和疏离。
这是“泛娱乐化”得以形成的“群众基础”,它一旦被市场化的、逐利取向的文艺创作“盯上”,以“三俗”为代表的“泛娱乐化”就很容易滋生蔓延。
在思想文化根源方面,则主要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即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
在西方国家的后现代语境中,“泛娱乐化”具有独特的效应。
但当它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大规模充斥于其文艺创作领域之后,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在“娱乐至死”的喧哗声中,一些需要严肃思考的重大命题难以开展,理性、人本的工业化、城市化文明建构更为艰难,那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其生存和传播空间反而受到挤压,这是“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奇诡之处。
文艺创作是精神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它折射出创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心灵。
沸腾而喧闹的娱乐看似繁华欢乐,但承载人们精神的心灵,甚至整个文化生态,都有可能在无度的娱乐中荒芜沙化。
泰戈尔说:“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怕了他。
”尼采也说,感到安全和愉悦的人,脸上会涌现出“精神的微笑”,那是对美好生活所藏匿的无数舒适感到惊讶的标志;相反,用尽气力、寻找一切机会放声大笑,恰恰是焦虑不安的表现。
所以,呼唤思想和德行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回归,恢复一种有道德、有价值的社会生活,实在是“反三俗”的应有之义。
(摘自《解放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娱乐只有在现代语境中,才不是劳动的补充和调剂,而是人们生命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的途径。
B.“泛娱乐化”既是对理性、正统、庄重感和仪式性的反叛、嘲讽、解构和消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补充、发展和丰富。
C.现代人内心焦虑不安,只能用尽气力、寻找一切机会放声大笑,所以以“三俗”为代表的“泛娱乐化”能拥有广泛的市场。
D.关于“反三俗”的讨论,其真正的价值意义在呼唤思想和德行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回归,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它虽然也是环境美学肯定的,却又是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所共同的,并不是环境美学的特殊性所在。
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做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人与环境命运相共,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情感性,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只有乐居才重在情感;而众所周知,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深刻的心理因素,是人之为人之根本。
文化性,说明乐居是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的,它建立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的基础上,而且它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在某种意义上,乐居这一概念是与幸福概念相通的,而且它就是幸福的代名词。
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实际上它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
人性化,或者说以人为本,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就要落实在乐居这一层面上。
宜居、利居,均也是以人为本的,但不是最高层面。
因为在宜居和利居的层面上,人性没有被充分地肯定,只有到达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地肯定。
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才得以满足。
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看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最能满足人性的,而且也是最能令人乐居的。
山水园林城市,首先是自然较一般城市多,它有山,有水,能充分满足人对自然的需要。
人本来自自然,然当人们为了功利的需要,涌进城市以后,城市为了满足人对功利的贪欲,
不得不削山填水。
城市原有的青山没有了,碧水没有了,有的只是成片的钢筋水泥森林。
生活在这样的森林里,人的内心是极度恐慌的。
山水园林城市将已经被人们赶出的自然请了回来,这就满足了人的亲和自然的本性。
山水园林城市虽然自然山水多,但是它并不缺少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不是原生态的山水,而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
由于山水园林城市全面满足人对自然、对文明的需求,因此,它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所,是乐居的首选之地。
(选自《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有删改)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把环境作为资源来看,就会去利用环境,所以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和谐。
B.人与环境的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其中情感性是第一位的。
C.令人乐居的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因为它满足了人亲和自然的本性。
D.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是乐居为什么的首选之地。
【解析】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三者是并列的。
【答案】 B
4.请结合文本,简述乐居为什么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要求。
【答案】示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是和谐的。
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只有到了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肯定。
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
所以,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