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水调歌头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水调歌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水调歌头》的内容;
(2)了解《水调歌头》中描写的山水风光;
(3)体会《水调歌头》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水调歌头》的内容,体会《水调歌头》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难点:理解《水调歌头》中描写的山水风光。
四、教学准备:
1.教学用书:《九年级语文》第一册
2.多媒体设备:录像机、投影仪
3.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Step 1.感受
1.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山水风光的感受,并给予引导,激
发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水调歌头》做好准备。
2.播放相关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山水风光的美丽,增强学生
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
1.让学生自读《水调歌头》,并给予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
积极思考。
2.让学生分组阅读,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
Step 3.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水调歌头》中描写的山水风光,以及描写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词句含义。
2. 学习并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音韵美。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古代诗词的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艺术的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词句的理解和赏析,特别是对“明月几时有”等名句的深入探讨。
2.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的感悟。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1)通过展示中秋夜晚的月亮图片,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中秋节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2. 引入课题(1)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哪些传统活动吗?”(2)简要介绍中秋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为学习《水调歌头》打下基础。
3. 激发思考(1)提问:“如果让你在中秋之夜对月亮提问,你会问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人生、时间的关系,为理解苏轼的词作铺垫。
4. 引入苏轼(1)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特别是他在词作上的贡献。
(2)通过苏轼的背景,让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新课呈现1. 朗读课文,感受词韵之美同学们,我们首先来齐声朗读《水调歌头》,注意把握词的韵律和节奏。
苏轼的词作以其豪放著称,但在这一首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他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
朗读时,请大家特别留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一句,感受其中蕴含的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月亮的赞美。
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深入探讨每句词背后的意境与情感。
2. 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词意我们将逐句讲解这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篇经典词作,通过对月抒怀,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本词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本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词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词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2. 讲授法:通过对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化内涵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和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词的音频、图片和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5.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水调歌头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二、预习检测:1.注音2.解释三、介绍题目、作者1.介绍题目2.作者3.写作背景四、读1.听名家朗读2.师指导(播放《高山流水》来读)3.指名读4.齐读(上阙:左边读,下阙:右边读)六、自探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他),将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高处不胜寒”该怎样理解?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板书:上阙:望月旷达下阙:怀人乐观七、质疑再探:1.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疑问?请同学们大胆的提出来。
2.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转朱阁,低绮户”指月的移动,暗示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3.重点语句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八、课堂拓展:有人说,中秋词自«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请自选角度分析它好好在哪里?师:由此看来,这首词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且富含人生哲理。
那么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九、主题概括: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既抒发了词人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描写月光的语句,牢记并运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难点】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导入正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诵读词作,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代表反复朗读后,各组代表进行比拼,老师点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理解词作的主要内容(一)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对照课文注释书面翻译全文,让他们交流,教师提供译文参考校对:【翻译一】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的确定】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情感。
3、品味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文的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情感。
难点:品味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一、导入。
古今一轮月,千载记情思,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月情有独钟,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二、读准字音。
诗词重在读,读诗词,第一我们要读准字音,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音都读的非常准确,让我们读准字音,齐读水调歌头,苏轼。
三、读准节奏咱们读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为了让咱们读的更加有韵味,还要读准节奏。
哪位同学试着来读一下,他读的怎么样呢?(语速太快,节奏不明显)为了咱们同学更好的把握节奏,老师把节奏给大家划分了一下,同学们听一下老师是如何读出节奏来的呢?(语速慢、有节奏、节奏有延长音)请同学们读准节奏,再读水调歌头指名同学读四、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交流解决。
解决疑难提问学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事指的是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在古语中的意向,指月亮)五、扫除了字词障碍,咱们来看看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呢?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原因上片:问月,写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下片:苦闷—埋怨—自我安慰—美好祝愿六、这样的内容,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都有所体现,为什么这首词却备受推重,甚至给出了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还是里面蕴含的情感,让我们产生了共鸣,结合文本,说说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情感?知人论世,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感情,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词,这样的人生经历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情感,请同学们细读文本,看看你能不能找到体现他这种人生情感的句子。
《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和苏轼的生平及其相关的文学知识。
2、了解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3、体会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于想象力的语言。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方法过程目标: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价值目标:
1、掌握词中苏轼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苏轼喜爱人间生活,对离人的祝福之情,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及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准备:
1、放音机、课堂教学磁带
2、小黑板、生字卡片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在授课时先以朗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欣赏词人笔下神奇且富有感情的月亮。
进而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最后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
六、内容及步骤:
六、板书设计: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喜爱人间生活
出世→入世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对离人的祝福
现实→理想。
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参赛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课班级:单位地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词的方法,通过朗读《水调歌头》,理解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赏析词的重点句子的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人生哲理。
(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走近新课通过猜作者和交代写作背景导入新课,通过老师编写的“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此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此家竟占三。
诗词与散文,苏黄辛欧阳。
文学书画家,造诣堪称高。
缘政见不同,贬谪至密州。
江城子记梦,无处话凄凉。
熙宁九年间,明月几时有。
”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字号、朝代、出生低、文学地位等等,了解写作背景,顺利导入新课。
二、预习汇报通过预习《水调歌头》你都知道了什么?(温馨提示:词前小序、文题解读、文学常识(作者)、写作背景、字音字词等)三、指导朗读一)、先听读范文,通过听读和视觉感受,理解文章大意。
1、提要求: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要读准字音,读清句逗,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2、学生朗读。
二)、根据词义指导学生学会朗读。
1)、开篇问月,宜用升调来读,读出对月亮的向往。
“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惊恐、孤独,“起舞”两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知足常乐的感情。
2)、“转朱阁”三句属于过渡句,应读得轻缓;“不应有恨”两句应读得急促写,读出反诘的语气;“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要读得缓慢一些,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最后两句诗蕴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要读得慷慨高昂些。
九(上)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行路难(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知识与能力: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诗歌,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重点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含蓄的诗意。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学(教)记录【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1、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宫què ()()qióng楼chánjuān()()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6),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字,号,代文学家,和他的父亲,弟,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试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探讨: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诵读《水调歌头》,探讨: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2、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1、选出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准确的一项______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感伤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探求,作者寓哲理与抒情之中。
C.词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
《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音义,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以读促学,以读促悟,领会词中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祝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现实生活接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以读促学,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旷达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月亮代表“我”的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大家都知道啊,很好。
苏轼,北宋大文豪,一生写了3000多首词,其中写月的有570多首,苏轼写月往往和他的心境相连。
我们一起来看他写月的诗词(幻灯片)。
第一句:元丰五年十二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三句: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写月,月寄托着他的友情、爱情和亲情,月代表着他的心境。
既然苏轼对月情有独钟,那么苏轼被贬密州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课文《水调歌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秋月夜同思亲)1、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结合课本右半边的注释,了解诗词的大意。
重点字词:琼楼玉宇、何似、绮(qǐ)、婵娟2、理清层次: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篇文章很短,不到一百个字,但老师还是精简了一下,用四字词语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概括,请看大屏幕,不过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顺序打乱)请根据课文内容,把上面这几组词调整一下,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
明月何时把酒相问不知天年欲乘风去恐高畏寒起舞人间月影徘徊独我难眠不应有恨分别月圆月人相似自古难全美好期盼千里婵娟我们一起齐读上面这一内容。
三、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层次和内容,感悟赏析:1、读完文章,你搜集了哪些有效信息?题目小序(交代了时间、状态以及作词缘由)上片(问、欲——恐、何似):饮酒问月——矛盾下片(圆、难、愿):望月怀人——哲理思考2、角色代入,交流感悟:这次写月的时间你知道吗?回顾一下,中秋佳节你和谁在一起,在干什么,望着圆圆的月儿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吗?(生回忆,并表达)3、插入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水调歌头学案教学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教学方法:“读——品——背——用”1、朗读词文,整体感知;借月抒情,走进词境;2、名句背诵,品析词情;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流程一1、简介宋词2、作者及词背景。
(检查预习)3、词作背景:流程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1)一)、生字词。
宫阙( ) 琼()楼玉宇绮( )户婵()娟不胜()寒丙辰()二)你还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分别写什么?流程三、正文分析(完成目标2,3)一、朗读指导。
听师朗读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二、赏析课文:(一)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醉意朦胧?(二)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为何无眠?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由怨月,到感悟人生,,最后又说,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
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胸襟。
(三)再读课文思考探究〈1〉上阕写什么?写了哪些景?下阕写什么?抒了什么情?二者如何联系的?〈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语句?〈3〉怀念子由体现在词中哪一句?〈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5〉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的?(6)怎样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7)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四)当堂检测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2、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2.结合背景,体悟情感;3.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借助人、景、事等信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培养良好诵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策略: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3.品评鉴赏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几首有关中秋的小诗《中秋月》——宋晏殊《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2.请同学们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读一读。
3.同学们,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就喜欢借月抒怀、寄托情思,因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宋代胡仔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此高的评价,不禁让我对这首词充满期待,大家也跟老师一起来领略苏轼在诗词创作上的风采吧。
(二)读一篇奇作,悟一位奇才1.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情味。
(1)教师示范,吟诵全诗。
(2)小组组内读,标注疑难字音,标出重音和节奏。
(3)个别展示读,验收小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指导学生吟诵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教师评价,并提倡学生吟诵。
郭沫若认为:“(吟诵)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吟诵是吟唱和诵读的结合,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姿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去表现它。
(5)全班共同吟诵,感悟。
教师在齐读前再做要求:①速度要慢一些,声音要有起伏,一边读一边品味,尽量在自己的脑海中绘出画面;②甚至可以带一点古人的味道,像鲁迅作品里的老先生“拗过去”。
2.二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译读示范:丙辰年的中秋节,(诗人)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的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2)教师强调:用扩展法来译读诗词,即把某些字的意思扩展成词语,让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2、初步掌握鉴赏现代诗的方法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2、让学生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教学过程一、导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中国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让我们随着他的《乡愁四韵》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四韵》〉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作者余光中评价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代表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三、研读《乡愁》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一、原文及重点注释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二、自主预习1、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盛行于()代。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文字;词的格式的名称叫做()。
本文的词牌名是()。
()是词的段落,也叫片。
分两段的第一段叫(),第二段叫();()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你知道的其他词牌名还有:();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水调歌头》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苏轼的相关文学知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朗诵能力,.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指引学生理解本文要旨。
3、感情目标:培育学生踊跃、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课要点: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培育学生朗诵能力, .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教课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怀在词中的表现。
教课方法:解说、合作、研究教课时数: 1 课时教课思路:一、导入。
二、复习: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一世历尽宦途崎岖,起伏不断。
谥文忠。
苏轼学问广博,多才多艺。
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立意新奇,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
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辟词境,开豪迈派新风。
是宋朝最为有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 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隐士,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想念。
(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因此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旧不可以常相见,因此孤单之余东坡难免伤感嗟叹。
(3)宦途崎岖:苏轼因为朝庭党争,被排斥出中央政府,几经崎岖,宦途其实不喜悦,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悲伤、想念。
四、初步感知:1、正音。
2、指导朗诵。
五、疏导全文:1、小序。
(1)要点词语解说:达旦子由(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要点词语解说: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不胜清影何似(2)指导翻译。
3、下阕。
(1)要点词语解说: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全婵娟(2)指导翻译。
六、合作、研究:1、怎样理解词的上阕?2、怎样理解词的下阕?3、试剖析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水调歌头学案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教学方法:
“读——品——背——用”
1、朗读词文,整体感知;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2、名句背诵,品析词情;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流程一
1、简介宋词
2、作者及词背景。
(检查预习)
3、词作背景:
流程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1)
一)、生字词。
宫阙( ) 琼()楼玉宇绮( )户
婵()娟不胜()寒丙辰()
二)你还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分别写什么?
流程三、正文分析(完成目标2,3)
一、朗读指导。
听师朗读
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
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二、赏析课文:
(一)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二)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为何无眠?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到感悟人生,,
最后又说,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
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胸襟。
(三)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1〉上阕写什么?写了哪些景?下阕写什么?抒了什么情?二者如何联系的?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语句?
〈3〉怀念子由体现在词中哪一句?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5〉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的?
(6)怎样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7)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四)当堂检测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2、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