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复习要点整合版
- 格式:doc
- 大小:256.00 KB
- 文档页数:14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复习(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概论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
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安全准时、成本低、节约能源、乘坐舒适方便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特点,常称为“绿色交通”。
2、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可以分为: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私人交通公共交通:常规公交(无轨电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其他);轨道交通(轻轨、地铁、市郊铁路、其他);辅助公交(旅游车、单位客车);特殊公交(轮渡、索道)准公共交通:出租小汽车、合乘小汽车私人交通:自行车、步行、小汽车、摩托车3、轨道交通的分类一: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1)市郊铁路:又称为通勤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与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千米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城镇或城市圈的铁路,服务于上下班的乘客,一般站距较长,对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到周围卫星城的作用十分明显。
运量每小时可达60000—80000人次。
(2)地铁铁路:地铁是由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全封闭的地下隧道内,或根据城市的具体条件,运行在地面或高架线路上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单向高峰小时断面流量30000—70000人次。
(3)轻轨交通:是指以有轨电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行车道上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每小时单向载客运量10000—30000人次。
(4)独轨交通: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梁上运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
每小时单向5000—20000人次。
(5)自动导向系统(AGT):是一种通过非驱动的专用轨道引导列车运行的轨道交通。
(6)有轨电车:最大小时流量15000人次(7)磁悬浮列车:依靠电磁吸力或电动斥力将列车悬浮于轨面上,实现列车与地面轨道间的无机械接触,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运行。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专业资料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一章概述1.1 轨道交通发展历史1.1.1 城市交通发展概况1.早期的城市交通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那时建立了一个地区性的车辆出租系统。
2.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大容量公共交通1819年巴黎出现第一条公交运行线路。
美国的第一条公交线路是1827年纽约城产生的可载12人的改良马车。
由于城市人口的集聚,单纯依靠道路交通实际上将很难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因为道路交通方式本身所固有的交叉、冲突环节在拥挤、土地有限的市区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
1.1.2 轨道交通发展历史1.铁路蒸气铁路是19世纪发明的。
第一条城市间铁路服务开始于1830年英国的利物蒲至曼彻斯特。
它使得铁路主导着城市间运输达一个世纪。
从那以后人们每天乘火车上班。
由于需求良好,铁路开始经营通勤运输。
伦敦1838年开放了第一条严格的市郊运输线路,大量市郊线网的建设则是在1840到1875年之间,有些现在仍在使用。
美国最早的通勤列车是1843年在Worcester至Boston开通的。
纽约、费城、芝加哥等均建设了较大规模的市郊运输线网。
2.地铁的产生地铁的产生源于将蒸汽列车引入市中心的构想。
世界上最早的地铁是1863年元月10日在伦敦开通的6km长的一段线路。
列车由蒸汽机车驱动,火需要专门的力量来煽动,通风也成问题。
不过它运营几年后就电气化了。
更好的想法是将蒸汽列车放在高架的街道上行驶。
地下铁路主要是二十世纪的发展产物,尽管伦敦地铁始于1863年,第一条深挖电气化隧道则是在1890年。
3.轨道交通系统的产生美国第一条地下铁路是在1870年由Alfred Ely Beach(科学美国的创始者)在纽约城建设开放的线路。
世界上第一条由(第三轨)电力驱动的地铁是伦敦1890年开通的。
世界上第一条电力高架线是芝加哥的都市西部高架线,1895年5月6日运营,它用一台带有电机的机车,可牵引一到二台无动力的拖车。
1.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承担的客流量主要包括两部分:转移客流量和诱增客流量。
2.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四项基本功能:换乘、停车、集散、引导。
3.做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四项规划要素:人、车、路、场。
4.各国地铁车辆检修采用两种制式,一种是厂修、断修分修制,另一种是厂修、断修合修制。
5.换乘方式分站台直接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等基本形式及其组合换乘形式。
6.当一条线路的长度超过20km时,可设一个车辆段和一个停车场。
7.车辆段一般可布置成贯通式或尽端式。
8.车辆段: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对车辆进行运用管理、停放及维修、保养的场所。
9.换乘站:指一个或多个车站供乘客在不同线路之间,在不离开车站付费区及不另行购买车票的情况下,进行跨线乘坐列车的行为。
10.转移客流量是指由于快速轨道交通所具有的速达、准时、安全、可靠、方便等优点,使原来由地面常规公交和自行车方式承担的全市性比较集中的中、长距离客流转移到轨道交通来的运输需求。
11.诱增客流量是指由于轨道线路建设所导致的促进沿线土地开发、人口集聚、使区域之间可达性增加、服务水平提高、居民出行强度增加而新产生的客流。
12.枢纽站:两种以上运输方式或多条公交线路交汇的场所都可称之为枢纽站。
13.道路阻抗:指交通网络上路径或路段之间的运行距离,时间,费用或这些因素的综合14.第一原理(UE):在道路网的利用者都知道网络的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路径时,网络会达到平衡状态,在考虑拥挤对行走时间影响的网络中,当网络达到平衡时,每组OD的各条被利用的路径具有相等且最小的出行时间,没有被利用的路径的出行时间大于或等于最小出行时间15.第二原理(SO):在考虑拥挤对出行时间时空影响的网络中,网络中的交通量应该按某种方式分配以使网络交通量的总出行时间最小16.以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方式来划分建筑布局模式:(1)放射——集中布局模式(2)途径——分散布局模式(3)综合布局模式17.客/人流引导方式:(1)标致引导(2)通过建筑空间的限定对人流进行引导(3) 通过标志物(如进出站闸机,检票亭等)限定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4)其他引导方式18.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主要由以下7部分组成:(1)车体(2)转向架(3)牵引缓冲连接装置(4)制动系统(5)受流装置(6)车辆内部设备(7)车辆电气系统19.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1)特定社会与经济环境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土建一、填空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线路的选线工作很重要,选线包括确定线路走向、线路敷设形式、车站站距、辅助线的分布。
2.钢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因发生裂纹、折断和磨耗等伤损而不到其使用期限就需更换,因此,钢轨的伤损是轨道交通线路上一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常见几种伤损种类有轨腰螺栓孔裂纹、轨头核伤、轨头剥离、钢轨磨耗。
P100 3.传统的轨道结构由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道岔和防爬器、轨距拉杆和一些附属设备构成。
P944.城市轨道交通的平面线路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的。
P81 5.车辆段的形式有两种:尽端式、贯通式。
P816.列车由一条线路转向或越过另一条线路时的设备称为道岔。
P1147.无缝线路是指将标准长度的钢轨焊接起来而没有轨缝的线路,特点是轨条长,当温度变化时,钢轨要发生伸缩,但由于有约束作用,不能自由伸缩,在钢轨内部要产生很大的轴向温度力。
P1198.车站按运营性质分中间站、区域站、换乘站、枢纽站、联运站、终点站。
P128二、名词解释1.轨距加宽:为使具有固定轴距的轨道交通车辆能顺利通过曲线,在半径很小的曲线上,轨距要适当的扩大,这种扩大称为轨距加宽。
(或:为使轨道交通车辆能顺利通过曲线,在半径很小的曲线轨道上,轨距要适当加宽。
加宽轨距系将曲线轨道的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并在缓和曲线长度范围内完成,曲线外轨位置保持不变。
)P862.超高:轨交车辆通过曲线部分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有向外抛出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趋势的发生,平衡这个离心力,需使外侧钢轨比内侧钢轨高,这种设置称为超高。
(轨道交通车辆在曲线轨道上运行时,会产生离心力J ,为了平衡这个离心力,需在曲线轨道上设置外轨超高,即把曲线外轨适当抬高,借助车辆的重力的水平分力以平衡离心力,从而达到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垂直磨耗均等,使旅客不因离心加速度的存在而感到不舒适,以及提高线路横向稳定性,保证行车安全。
城轨复习资料城轨复习资料城轨交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公共交通方式,已经在许多大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居民出行效率,还能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在城轨交通系统中,乘客可以通过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交通工具进行出行。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轨交通的运营原理和相关知识,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城轨交通的分类城轨交通可以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种类型。
地铁是一种地下或高架的快速交通系统,通常在城市主干道下方或沿街道设置。
轻轨是介于地铁和有轨电车之间的一种交通方式,通常在城市的地面或高架上运行。
有轨电车是一种以电力为动力的城市交通工具,通常在城市街道上行驶。
二、城轨交通的优势城轨交通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城轨交通能够提供高效、快速的出行服务。
由于城轨交通系统通常独立于道路交通,可以避免拥堵和交通事故,保证乘客的出行时间可控。
其次,城轨交通对环境友好。
城轨交通使用电力作为动力源,不会产生尾气和噪音污染,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城轨交通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城轨交通的运营管理城轨交通的运营管理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运营管理包括线路规划、列车运行控制、车辆维护保养等方面。
线路规划是城轨交通系统建设的首要任务,需要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
列车运行控制是保证城轨交通运行安全和高效的重要环节,通过信号系统和车辆调度系统实现。
车辆维护保养是保证城轨交通车辆正常运行的关键,包括定期检修、故障排除等工作。
四、城轨交通的票务系统城轨交通的票务系统是保证乘客出行便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城轨交通的票务系统主要采用刷卡和二维码支付的方式。
乘客可以通过刷卡或扫描二维码进站,并在出站时再次刷卡或扫描二维码支付车费。
这种方式不仅方便了乘客的出行,还提高了票务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五、城轨交通的未来发展城轨交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公共交通方式,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城市(chéngshì)轨道交通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城市是由建筑、交通、生态组成(zǔ chénɡ)的一个大型居民聚居地。
2、城市(chéngshì)规模等级:小城市(chéngshì):人口<20万人中等城市:人口(rénkǒu)在20—50万人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人小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3、城市市内交通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对外交通分为:铁路、航空、公路和管道。
4、城市轨道交通:是使用轨道设施作为运行线路或以导向系统行驶服务于城市的交通。
5、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优点及局限性。
优点:1.运量大2.速度快3.能耗低4.污染少5.可靠性强6.舒适性佳7占地面积少局限性:1.建设投资巨大2.建成以后路线走向及路网结构不易调整3.运营成本高4.经济效益有限5.观念认识的限制.6、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⑴缓解城市交通压力;⑵引领城市规划,以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⑶保护环境,满足人们出行的舒适要求;⑷节约资源,降低能耗;⑸拉动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⑹可以作为战备防空、突发事件的避难场所。
7、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开通,全长6.2km。
8、我国第一条地铁于1969年10月1号在北京建成通车,全长24.17km。
第二章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1)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运量需求必要性;(2)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运距需求必要性;(3)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需求必要性;(4)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必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充分性:(1)充分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充分具备(jùbèi)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经济基础;(3)充分具备(jùbèi)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科学技术基础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wǎngluò)规划方法(1)根据(gēnjù)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量分配决定路网构成(2)根据城市布局需要决定(juédìng)路网构成(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同步进行,两者之间应保持良好的互相配合,互相竞争,总量平衡的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在固定导轨上以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按系统制式分地铁轻轨独轨有轨电车自动导轨市郊铁路磁悬浮按线路敷设方式分地下线地面线高架线按系统运能分高运量:5-7万人次/小时大运量:3-5万人次/小时中运量:1-3万人次/小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1)采用列车编组化运行,运量大;(2)运行系统独立,列车运行稳定、干扰小、速度高、准时;(3)可采用地下和高架敷设方式,占用地面空间小;(4)采用电能,清洁环保;(5)线路固定,容易设置明确标注,形成交通出行习惯;(6)技术水平高,发展余地大。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国外城市轨道交通 1.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
2.美国第一条地铁是1867年在纽约建成的,世界上唯一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地铁。
3.巴黎首段地铁于1900年7月开通。
4.日本东京1927年12月开通了浅草——涩谷线,是亚洲最早的地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1.香港1979年建成第一条地铁。
2.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3.广州地铁1号线路于1999年6月28日全线建成开通。
4.深圳地铁始建于1999年,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概念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未来各个时期,包括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对应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与实施的全过程。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三大目标(1)协调好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2)实现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目标(3)实现交通战略目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四大理念(1)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性(2)规划的滚动性(3)线路功能分级和服务一体化(4)轨道交通对城市格局的引导作用(TOD)交通分区概念交通分区(Traffic Zone)是城市交通规划预测的基本分析区。
城轨规划复习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概述一、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①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结构的合理化⑦支撑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③引导城市在向外扩展中改变用6运输成本较高,经济效益有限三、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1、国家要求修建城市轨道交通必须达到的条件地铁:(1)市区实际居住人口M300万;(2) GDPM1000亿;(3)地方财政收入M100亿。
(4)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高峰小时3万人次/h。
轻轨:(1)市区实际居住人I 1^150万;(2) GDPN600亿;(3)地方财政收入N60亿。
(4)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高峰小时1万人次/h。
3不正确的论证①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足修建地铁。
⑦利用道路上的现状交通量和堵车现象,说明必需修建城市轨道交通也不确切。
③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TOD模式,向外围组团修城市轨道交通。
④哪里人多就在哪里修。
4正确的论证①促进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结构的合理化⑦改善出行质量③抑制自用乘用车的使用,缓解道路交通⑷促进新区开发和IH城区的改造◎服务于高密度发生、吸引点的客流集散⑥其他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一、交通分区的划分1交通分区划分方法交通分区是城市交通规划预测的基本分析区。
理论上要求交通分区貝有土地性质一致,土地使用强度均匀,居民出行特征相同等性质,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一个分区内应冇一种主要的土地使用性质:一个分区内的居民出行应冇一种主要的特征:分区界限尽量与行政区划界限相吻合;尽量迁就自然或者■人工界限。
二、四阶段预测模式2含义:把交通需求预测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三、出行生成预测1出行率法(1)仅考世单一经济指标基本思想:将单位用地面积的平均交通产生、吸引量假定是稳定的,即出行率为常数,则预测的交通生成总量为该出行率与规划期限齐交通区的用地面积相乘得到的结果。
(2)采用多个经济指标基本思想:将社会经济指标加以分类,如对面积按土地利用性质分层,对人II按年龄、性别分类,然后分别计算相应各类指标的出行率。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复习资料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运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地面或地下的轨道为基础,通过列车运输乘客和货物。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载客量大等特点,在现代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优缺点、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起源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
1844年,英国首条地下铁路在伦敦开通,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地下交通运输的时代。
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1875年,美国波士顿成为第一个在地面上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和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交通基础设施。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0个城市建设了轨道交通系统,其中中国是拥有最多城市轨道交通的国家。
根据统计,中国已有6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线路,总里程超过6500公里。
同时,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相对发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
三、城市轨道交通的优缺点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速度快,列车运行稳定,避免了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其次,载客量大,可以满足大量人口的出行需求;再次,准确性高,可以提供定时、准点的服务;最后,环保节能,通过电力供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城市轨道交通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建设和维护成本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次,建设时间长,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再次,线路布局独立,不便于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最后,轨道交通系统容量有限,无法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
四、城市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凸显。
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轨道交通线网的密度增加,通过进一步的扩展和改进,提高站点覆盖率,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其次,提高线路的运行速度和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管理,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和运行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再次,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通过与公交、自行车共享等方式,提高出行的便利性和多样性;最后,环保节能,积极引入新能源和绿色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城轨复习第⼀章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指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市内和郊区,在固定轨道上运⾏,通常以电⼒为动⼒的客运交通系统2、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地铁、轻轨、单轨系统、市郊铁路、有轨电车、⾃动导向系统、线性地铁、磁悬浮系统地铁:我国把单向输送能⼒为3万⼈/h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称为地铁。
(具有容量⼤、速度快、安全、准时、舒适、运输成本低、不占城市⽤地等特点,但缺点是建设成本⾼、建设周期长,故适⽤于出⾏距离较长、客运量需求⼤的城市中⼼区域。
)轻轨:单向输送能⼒为1.5-3万⼈/h的轨道交通系统称轻轨交通,简称轻轨。
(修建周期短、⼯程投资少,运营成本低、运⾏噪声⼩。
能适应陡坡急弯,旅客乘坐舒适等)单轨系统:⼜称独轨系统,是由电⽓牵引、具有特殊导向和转折装置、车辆编组运⾏在专⽤轨道梁上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通常分为跨座式和悬挂式两种。
(单轨系统有噪声低、振动⼩、对城市的景观及⽇照等影响⼩、通过⼩半径曲线能⼒和爬坡能⼒强等优点。
但是,单轨车还有运能⼩、速度低、能耗⼤、粉尘污染等缺点。
)市郊铁路:由电⽓或内燃机车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在城市中⼼与市郊、市郊与市郊、市郊与新建城镇之间,以地⾯专⽤路线为主的⼤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通常其所有权不属于所在的城市政府,⽽由铁路部门经营。
(投资省、见效快、运量⼤、环境污染少、能耗低)有轨电车:由电⽓牵引,轮轨导向,单车或两辆编组运⾏在城市路⾯线路上,是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车辆运⾏速度较低,⾏车安全和准时性较差,运量较⼩,单向⾼峰⼩时运量通常在1万⼈⼈次左右)⾃动导向系统:⼜称新交通系统,轨道采⽤混凝⼟道床,具有特殊导向、操纵和转折⽅式,车辆采⽤橡胶轮胎,有⼀组导向轮引导车辆运⾏,列车运⾏⾃动控制,可实现⽆⼈驾驶。
(⼯程造价低、运⾏噪声⼩、占地⾯积少、旅客乘坐舒适、能适应陡坡急弯等。
运⾏速度低、运量⼩)线性地铁:线性地铁⼜称⼩断⾯地铁,由线性电机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在⼩断⾯隧道、地⾯和⾼架专⽤线路上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复习资料选线设计1435mm1.铁路等级Ⅰ级年客货运量大于或等于20mt Ⅱ级年客货运量10-20 Ⅲ级年客货运量5-10 Ⅳ级年客货运量<5mt2.铁路基本建设程序:1立项决策阶段2设计阶段3工程实施阶段4 竣工验收阶段5后期评价阶段3.立项决策设计阶段:1预可行性研究2 可行性研究3初步设计4 施工图设计4.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基本程序:1线网规划阶段2近期建设规划阶段3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4工程设计阶段5 工程实施阶段6 竣工验收阶段5.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基本任务; 1确定线路等级和级别2选择线路走向和技术标准3确定线路空间位置和站场分布4确定各建筑物和设备在线路上的位置5方案比较推荐线路方案《铁路技术管理章程》《铁路线路设计规范》6.我国普通铁路一般以货运为主在线路设计时通常以满足货运要求为目标。
因此线路设计参数主要是与货运量有关指标7.普通铁路线路设计运量参数:1货运量:设计线一年内单方向需要运输的货物吨数2货物周转量:设计线一年所完成的货运周转量货运量与其对应距离的乘积3货运密度货物周转量除以线路长度4货流比设计线轻车方向的货运量与重车方向的货运量相比λ<1 5货运波动系数设计线月最大货运量与月平均货运量的比值β8.列车对数:直通货物列车零担列车摘挂列车快运货物列车旅客列车9.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参数(与客运量相关):1线路客流量2车站客流量3高峰小时站间断面客流量4站间OD客流量5换乘客流量6 出入口分向客流量10.设计年限大铁路:近期10 远期20(预测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初期3年近期5年远期10年11.新建铁路货运量:转移货运量分流货运量诱发货运量12.客运量预测思路四阶段法加上收集资料。
13.客运量预测方法;:出行生成预测:出行率法回归模型法分布交通量的预测:增长系数法重力模型法交通方式的划分:分担率曲线法非集聚模型损失最小模型交通量分配:最短路径法多路径概率分配法14.通过能力:单位时间内轨道交通线路可以通过的列车对数或列数受最困难区间和车站限制15.输送能力:单位时间内铁路线路能够运送的最大客货运量。
名词解释站长:全面负责车站行政管理工作,对车站的安全、票务、服务、培训、人员及班组建设等工作负责,组织本站人员完成车站行车、票务和客运服务工作及特殊情况下的应急组织的人。
值班站长:直接对站长负责,服从行车调度员、客运调度员的生产指挥,对本班的行车、客运、票务、培训及人员管理等具体事务进行管理和落实的人。
值班员:车站落实行车组织和客运组织的关键岗位,在值班站长的领导下,具体执行行车和客运要求,按照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并对当班站务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在发生设备故障或紧急情况时,协助值班站长进行处理。
站务员:主要直接面向乘客提供服务,包括售检业务、接发列车、组织列车、组织乘客乘降、回答乘客问询及对车站设备和设施运营状态进行巡视检查等具体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采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轻型轨道交通:简称轻轨交通,是以有轨电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行车道上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独轨交通系统:以单一轨道来支承或悬挂车厢并提供导向作用而运行的轨道交通系统,独轨又称为单轨,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梁上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高峰小时:一天内的高峰期间连续60分钟的最大交通量为高峰小时流量,相应的60分钟称为高峰小时。
城市交量一般有两个高峰,即早高峰和晚高峰。
地下铁路:位于地下(或水下)隧道内的那部分轨道交通线,线路为单线或双线隧道。
由于最早的城市轨道交通位于地下,所以称为地下铁道,简称地铁。
地面线:位于地面的轨道交通线路。
高架线:位于高架桥上的轨道交通线路。
线网规划:在一定线路数量规模的条件下,确定路网的形态及各条线路走向的决策过程。
线路平面:轨道交通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路平面的组成要素是直线和曲线。
限界:一种规定的轮廓线,这种轮廓线以内的空间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安全运行所必需的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第一章1.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构成及基本形式(重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市内和郊区,在固定轨道上运行,通常以电力为动力的客运交通系统。
构成:车站建筑、结构工程、线路、车辆、车辆段、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环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
基本形式:地铁、轻轨、单轨系统、市郊铁路、有轨电车、自动导向系统、线性地铁、磁悬浮系统。
(1)地铁:①单方向输送能力在3万人次/h以上。
②了解其优缺点;③掌握地铁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
(2)轻轨(LRT):①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行车道上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单方向输送能力在1.5万~3万人次/h。
②掌握轻轨系统(LRT)的技术经济参数。
(3)单轨系统(独轨系统):①由电气牵引、具有特殊导向和转折装置、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轨道梁上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②分为悬挂式、跨坐式。
③掌握单轨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
(4)市郊铁路:①由电气或内燃机车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城市中心与市郊、市郊与市郊、市郊与新建城镇间,以地面专用铁路为主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②所有权归属铁路部门。
(5)有轨电车:由电气牵引、轮轨导向、单车或两辆编组运行在城市路面线路上的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6)自动导向系统(AGT系统):①掌握AGT的技术经济指标;(7)线性地铁(又称小断面地铁):①掌握线性地铁的技术经济指标;(8)磁悬浮系统(了解)1.2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位与作用(次重点)1、掌握其优势;2、了解其地位;3、了解其作用。
1.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2、了解国外发展概况;3、了解国内发展概况;4、当前世界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①交通类型多样化;②交通布局网络化;③资金来源多元化;④经营市场化;⑤管理法制化;⑥服务与管理信息化。
5、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大城市实现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体系过渡。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类专业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类专业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在固定导轨上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1.高城市交通供给水平,缓解大城市日益拥挤的道路交通;2.导城市格局按规划意图发展,支持大型新区建设;3.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巨大投入,从源头为城市经济链注入活力,并通过巨大的社会效益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价值轨道交通的优势(特点):1.列车化编组运行,运量大,单向最高断面可以达到5万人/小时2.运行系统封闭独立,列车运行稳定、干扰小、速度高,旅行速度达到35km/h以上3.可采用高架和地下敷设方式,占地空间小4.采用电能,清洁环保5.线路固定,易设置明确标志,形成交通习惯6.技术水平高,发展余地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由车体、转向架、牵引缓冲装置、制动装置、受流装置、车辆内部设施、车辆电气系统7大部分限界是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限界越大,安全度越高,但工程量及工程投资也随之增加。
限界可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
接触网分为架空式接触网和接触轨式接触网。
架空接触网安全性较好,但运行维护作业量大,运行费用高,适应于电压较高的制式。
接触轨是沿牵引线路敷设的与走行轨道平行的附加轨,又称第三轨,是敷设在铁路旁的具有高导电率的特殊软钢制成的钢轨。
电动车组伸出的受流器与之接触取得电流。
接触轨使用寿命长,维修量小,简单,运行费低,能充分利用隧道空间,在地面或高架运行时对城市景观没有影响,但在隧道内保养,检修或在车库内检修作业时应注意安全,适应于净空受限的路线和电压较低的制式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目标:1.协调好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2.实现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目标3.实现交通战略目标我国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1.与城市总体规划联系不够紧密2.对客流预测中的不确定性考虑不够3.规划方案没有充分重视用地控制规划,使规划方案缺乏可操作性4.网络规划缺乏层次性,难以体现发展重点5.车站交通功能定位模糊,对交通枢纽认识较浅。
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特征:(1)以解决通勤等短距离交通为主(2)站间距短(3)速度较低(4)列车编组较小(5)列车发车(追踪)间隔小(6)采用直流或内燃牵引(7)无须预定(无固定)座席(8)非全天营业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1显著提高了城市交通系统的供给水平,缓解日益拥挤的地面道路交通;2引导城市格局按规划意图发展,支持大型新区建设;3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的巨大投入,从源头为城市经济链注入活力,并通过巨大的社会效益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价值。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的内容:1.特定城市社会与经济环境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与分阶段建设规划方案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预测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实施规划。
5.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和车站设计6.城市轨道交通的枢纽设计与规划7.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设计8.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防护设计9.系统运营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1采用列车编组化运行,运量大。
2运行系统独立,列车运行稳定、干扰小、速度高。
3可采用地下和高价敷设方式,占用地面空间小。
4采用电能,清洁环保。
5线路固定,容易设置明确标识,形成交通出行习惯。
6技术水平高,发展余地大。
城市轨道交通的局限性:1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必须以需求规模巨大的通道或规划的主要交通走廊为背景,以减轻可能的运营补贴能力。
2城市轨道交通造价高昂。
3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经济性较差。
4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较大。
5由于相对封闭,城市轨道交通多数车站与区间位于地下或高架,其抗灾能力较弱。
车站建筑类型1)按车站与地面相对位置分:地面站、高架站、地下站2)按运营性质分: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尽端折返站3)按站台型式分:岛式站台、侧式站台、岛侧混合站台4)按车站埋深分:浅埋车站、中埋车站、深埋车站5)按车站结构横断面形式分:矩形断面、拱形断面、圆形断面、马蹄形断面等结构工程类型及施工方法明挖法适用条件:线路较浅(几米深) 。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复习要点第一章概述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1)特定城市社会与经济环境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2)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线网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和建设的基础。
(3)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预测。
是确定轨道交通网络及线路建设规模、能力水平的依据。
(4)轨道交通工程可实施规划。
(5)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和车站设计。
(6)轨道交通的枢纽设计与规划。
(7)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设计。
(8)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防护设计。
(9)运营规划。
第二章站场设计技术条件2、站场股道编号原则为作业和维修管理上的方便,站内线路和道岔应有统一的编号。
站内正线规定用罗马数字编号(Ⅰ、Ⅱ……)站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1、2、3……)单线铁路:应当从站舍一侧开始顺序编号;位于站舍左、右或后方的线路,在站舍前的线路编完后,再由正线方向起,向远离正线顺序编号。
复线铁路:下行正线一侧用单数,上行正线一侧用双数,从正线向外顺序编号。
双线横列式区段站按单线铁路车站内线路编号办法,由靠站房的线路起向站房对侧递次顺序编号。
(3)尽头式车站:站舍位于线路一侧时,从靠近站舍的线路起,向远离站舍方向顺序编号。
站舍位于线路终端时,面向终点方向由左侧线路起顺序向右编号。
大站上股道较多,应分别按车场各自编号。
3、道岔(组)的编号原则(1)用阿拉伯数字从车站两端由外而内,由主而次依次编号,上行列车到达端用双数,下行列车到达端用单数。
(2)如车站一端衔接两个方向以上(有上行、也有下行),道岔应按主要方向编号。
(3)每一道岔均应编以单独的号码,渡线道岔、交叉渡线道岔及交分道岔等处的联动道岔,应编为连续的单数或双数。
(4)站内道岔,一般以信号楼中心线或车站中心线作为划分单数号与双数号的分界线。
(5)当车站有几个车场时,每一车场的道岔必须单独编号,此时道岔号码应使用三位数字,百位数字表示车场号码,个位和十位数字表示道岔号码。
应当避免在同一车站内有相同的道岔号码。
4、确定相邻两道岔中心间的距离相邻道岔对向布置:1)异侧对向:L=a1+f+a2+Δ2)同侧对向L=a1+f+a2+ΔΔ一个轨缝的长度,按0.008米计。
f 为两道岔基本轨起点间插入的直线段长。
相邻道岔的岔心间距:相邻道岔顺向布置:1)异侧顺向L=a2+f+b1+Δ2)支线异侧顺向L=a2+f+b1+Δ3)同侧顺向L=S/Sina1f =L-(b1+a2+Δ)4)异侧辙叉尾部相对L=S/Sinaminf=L-(b1+b2 +Δ)5、道岔中心线表示法第三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6、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选型的影响因素1)城市特性方面(1)城市自然地理条件(2)城市规模、性质(3)城市人口及就业结构(4)城市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5)城市经济(6)城市土地利用布局(7)城市交通状况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性(1)系统的制式(2)敷设方式(3)技术水平7、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8、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1)方便快捷与其他公交、自行车换乘方便,导向服务标志系统、醒目(2)舒适弯道要限速和加高;设自动扶梯;唔障碍设计;求助按钮等(3)安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火材料;消防水泵;防灾广播;疏散通道;地面防滑材料;安全标志;安全线;紧急出口;指向等提示标志;紧急照明灯;无障碍设计;求助按钮等与9、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一般原则1)轨道交通规划要体现稳定性、灵活性、持续性的统一。
2)轨道交通规划要有超前意识,要做好线网规划用地控制。
3)轨道交通要支持城市建设与发展,提高项目生命力。
4)轨道交通要兼具城市发展与运输的综合规划能力。
5)轨道交通应加强与其他公共交通的规划与整合。
6)轨道交通要以“绿色交通”为指导原则。
合适的绿色交通技术、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公众参与。
7)网络布局必须与城市用地布局相结合,与城市发展形态相一致。
8)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发展的关系。
9)线路走向应与城市主客流方向一致,应连接城市主要客流发生吸引源,吸引交通流量的最大化。
10)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应与现有交通工具相配合,协调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效率。
11)组建大型换乘中心,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或新区开发的先导和依托点。
12)与城市建设计划和旧城改造计划相结合,以保证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连续性,工程技术上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13)依据城市形态地理态势,与城市的地质、地貌和地形相联系,以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高架或地面形式。
14)考虑运营上的配合。
10、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配置的原则①要满足面向乘客的服务要求;②要强调设备配置的能力匹配与经济性;③要体现出轨道交通服务方式在各类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模式中的先进性。
1)、实用性解决乘客在短暂的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车站所提供的舒适服务。
如自动扶梯、先进的售检票系统、空气调节系统、无障碍通行系统等。
2)、功能匹配一是车站设备服务能力与乘客所需服务容量的匹配,二是车站各配置设备之间的能力协调。
3)、先进性应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主要应用对象。
4)、经济性从设备的等级、规模、先进的程度体现“够用”原则。
5)、安全性严格把关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
第4章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1、在目前的规划实践中,主要是通过确定线网长度或线网密度来确定线网合理规模。
有四类确定方法:1) 服务水平法、2) 交通需求分析法、3) 吸引范围几何分析法、4) 回归分析法1) 服务水平法该法先将规划区分为几类,例如分为中心区、中心外围区及边缘区,然后或类比其他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比较成熟城市的线网密度,或通过线网形状、吸引范围和线路间距确定线网密度,来确定城市的线网规模。
2) 出行需求分析法先预测规划年限的全方式出行总量,然后根据拟定的线路客运密度确定线网规模。
L=Q•α•β/γ其中:L——线网长度(km);Q——城市出行总量;α——公交出行比例;β——轨道交通出行占公交出行的比例;γ——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万人次/公里·日)。
12、轨道网络线路之间的基本形态关系,这些形态的优缺点。
从两条线路所构成的形态来看,按其交叉点的多少,可分为3类:①线路之间无交叉②线路之间交叉一次③线路之间交叉两次及以上(1)线路之间无交叉①两条线路平行或近似平行布置②两条线路相距较远③由于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两条线路之间无法或尚未连通。
特点:两条线路之间无法实现直接换乘,两线之间的客流转线很不方便。
(2)线路之间交叉一次线路交叉的形态呈“十”字型、“X字型、“T”字型、“Y”字型四种。
优点:线路可以实现直接换乘。
缺点:当换乘客流很大时容易引起换乘客流的相互干扰和混乱。
(3)线路之间交叉两次及以上两条线路之间相互交叉两次,便构成两个交叉点距离可以较远,也可以较近,甚至是紧邻的两个车交叉点相距较近:交点间的线路多为平行或近似置,只是在两交点外侧才开始分开。
典型应用:平行换乘。
交叉点相距较远:①“鱼形”结构将两条线路汇集的客流分别引向市中心区的两端,环绕CBD的小环上密布的站点有利于CBD客流的分散,同时可以减轻换乘站的交通压力。
②“Φ形”结构乘客换乘方便,有效减轻中心区的过境客流。
13、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结构,这些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优缺点。
(一)放射形线网1)、基本特征①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呈全方位或扇形放射发展。
②至少以三条相互交叉的线路为基本骨架,逐渐扩展、加密。
③中心区多点换乘。
2)、优点①方向可达性较高。
②符合一般城市由中心区向边缘区土地利用强度递减的特点。
3)、缺点①当市中心区的线路过多时,不仅会造成工程处理困难,而且换乘客流过于集中。
②缺乏城市外围地区之间直接的线路联系。
4)、适用条件①对于全方位的放射形线网,以采用直径线为宜。
除非在工程特别困难或者对向客流较小的情况下,才设置半径线。
②对于中心区邻海(江)而发展的城市,线网呈扇形辐射,可以采用半径线,必要时为加强某一方向的辐射也可以设置“U”形线(二)设置环线的线网1)、轨道环线的作用①加强中心区边缘各客流集散点的联系②截流外围区之间的客流,通过环线进行疏解,以减轻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2)、轨道环线与道路环线的差异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环线的作用在于分流过境交通,屏蔽中心区道路交通,虽然环线会造成车辆一定程度的绕行,但高速度可以抵消空间上的损失,因此环线对过境或跨区这样的交通出行有较大的吸引作用。
轨道交通是方向固定的交通系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线路间的转换不能象汽车那样灵活,而是要通过换乘站的换乘来实现,而换乘的时间损耗是明显的。
因此轨道交通环线的作用受到限制,尤其是交通屏蔽作用不如道路环明显。
3)、优点方便环形线上的直达乘客和相邻区域间需要换乘的乘客,并且环形线能截流郊区之间的客流,疏解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4)、缺点城市轨道交通环行线的客流取决于环行线自身串联的客流集散点的规模。
如果轨道交通环线沿线人口与就业数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其运营客流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棋盘式线网1)、基本特征平行线路多、相互交叉次数少。
2)、优点①线网布线均匀,换乘节点能分散布置②线路顺直,工程易于实施3)、缺点线网平行线路间的相互联系较差,其客流换乘需要通过第三线来完成,整体的运输效率较低。
14、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在时间分布上的影响,这些站点的用地特征。
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客流站点在时间分布上的影响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在全天不同时间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线路走向所处交通走廊的特点以及站点周边的用地性质。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日分布曲线类型有5种类型:①单向峰型客流②双向峰型客流③全峰型客流④突峰型客流⑤无峰型客流(1) 单向峰型客流轨道交通线路所处的交通走廊具有明显的潮汐特征,或者车站周边地区用地功能性质单一时,车站客流分布集中,有早晚错开的上下车高峰,上午上学上班形成早高峰,下午放学下班形成晚高峰,其他时段是客流平峰期。
郊区线路、通往市区外围的居住和工业区线路路段,主要于上下班客流,其客流容易出现这种单向峰型形式。
单向峰型在早晚高峰出现乘降客流的潮汐现象,主要有两况:①车站位于居住区为主的客流发生区,主要表现为早高峰量明显比较大,下客量明显比较小;晚高峰则反之。
②车站位于以就业区为主的客流吸引区,主要表现为早高客量比较大,上客量比较小;晚高峰则反之。
(2) 双向峰型客流车站位于综合功能用地区位时,客流分布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分布一致,有两个配对的早晚上下车高峰。
当车站位于既有发生客流又有吸引客流时,表现为双向峰型。
(3) 全峰型客流轨道交通线路位于沿线用地已经高度开发的交通走廊,或车站位于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高度集中的地区时,客流分布无明显的低谷,双向上下车客流全天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