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33
开州故城简介嘿,大伙儿!今儿咱们来聊聊那座充满故事和风情的地方——开州故城。
这地儿,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翻一页就是一段传奇,走一遭就能让你心里头暖洋洋的,跟回了家似的。
一踏进开州故城的门槛,哎哟喂,那股子古色古香的味儿就直往你鼻子里钻。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油光锃亮,走在上面,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
两旁的老房子,木门木窗,雕花精细,就像是老艺人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过往。
城里头,小巷子错综复杂,跟迷宫似的。
可别担心迷路,随便拐进哪条巷子,都能遇见惊喜。
有时候是位老大爷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慢悠悠地抽着旱烟,跟你聊起开州的往事,那神情,比说书先生还生动几分;有时候呢,是几个小孩在巷子里追逐嬉戏,欢声笑语洒满一地,让人忍不住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找回童年的快乐。
说到开州故城,不得不提的就是那些老字号了。
什么李家糕点、张家茶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绝活,味道好得能让你把舌头都吞下去。
就说那李家糕点吧,软糯香甜,一口下去,仿佛能品出几代人的匠心独运。
还有那张家茶馆,一壶好茶,几碟瓜子,就能让你在茶香袅袅中,消磨掉半日的时光。
当然啦,开州故城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古色古香和美食佳肴,更在于它那份独特的文化氛围。
每年啊,这里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什么灯会、庙会、戏曲表演,应有尽有。
一到那时候,整个故城就热闹得跟过年似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你瞧那灯笼高挂,彩旗飘扬,还有那戏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真是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开州故城的夜晚。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故城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泛着柔和的光泽;老房子的轮廓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温馨而宁静。
这时候啊,最适合找一家临街的小店,坐下来品一杯清茶,或者来一份小吃,静静地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总而言之啊,开州故城就是这么一个有魔力的地方。
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更是我们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有关开州文物的知识问答开州是四川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以下是关于开州文物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回答:问题一:开州有哪些知名的文物古迹?回答:开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开县城墙、金佛山石刻、开州博物馆等。
这些文物古迹都承载着开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问题二:开州的城墙有多长?回答:开州的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全长约10.7公里。
这座城墙建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开州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开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
问题三:金佛山石刻是怎么形成的?回答:金佛山石刻是开州的一处重要的佛教石刻遗址,位于金佛山上。
这些石刻是唐代至宋代时期的佛教信仰艺术作品,包括佛像、浮雕和碑刻等。
这些石刻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活动。
问题四:开州博物馆有哪些收藏品?回答:开州博物馆是开州的一座重要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文物珍品。
其中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古代文书等多个类别的文物。
这些文物展示了开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为人们了解开州的过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问题五:开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如何开展?回答:开州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加大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投入,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问题六:开州的文物对于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如何?回答:开州的文物是当地的重要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开州的文物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以上是关于开州文物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回答。
开州丰富的文物资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开州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带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物遗产,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开州的历史和文化。
⼆是民间⽂化资源主题,如⽵枝词、祭祀巫舞、抬⼯号⼦、⽯头号⼦、薅草锣⿎、打连厢、舞龙灯、车车灯、彩龙船等;三是旅游观光⽂化主题,如长沙桔海、温泉溶洞群、雪宝⼭风景区、花仙峡、天⽔飞来瀑等;四是饮⾷⽂化主题,如⼀品⾹、⽼亲娘、醉再醉、清真⽜⾁⼩吃、瓮缸饼⼦、味真包点等;五是⼯艺⽂化主题,如⾹绸扇、⽔⽵凉席、⽵制家具等;六是以历史事件为载体的主题,如刘备尝桔置汉丰,张献忠激战黄陵城,李靖枪挑开州蛮⼈冉肇则,红灯罩攻打临江市等;七是宗教⽂化主题,如南雅⼤佛、⼤觉寺、威灵寺、清真寺、天主教堂等;⼋是园林建筑⽂化主题,如盛⼭长廊、⽂峰塔、刘帅纪念馆、盛⼭千步⽯磴等;九是⾰命⽂化主题,如刘帅故居、刘帅纪念馆、杨柳关红军战场遗址、王润波烈⼠纪念碑等;同时,由于开县地处三峡腹区,加之清江、浦⾥河、澎溪河所形成的三浬,三⼤槽冲地的富庶,历史上有较长时间于江、东、浦三地均有县的建置,开县⽅⾔说“⼭”为“三”,继⽽形成开县⼈特殊的“三字”情缘,也形成了以“三”为组合的⽂化现象:三⼤主流⽂化:盛⼭⽂化、帅乡⽂化、桔乡⽂化;三⼤农业⽂化:桔⽂化、蚕丝⽂化、茶⽂化;三⼤⾰命教育基地:刘伯承故居、刘伯承纪念馆、杨柳关;三⼤美誉称谓:举⼦之乡、帅乡、桔乡(总体造就了“⾦开县”的美誉);三⼤特⾊产品(三绝):龙珠茶、⾹绸扇、⽵凉席;三⼤历史名⼈:李宗羲、刘伯承、王润波;三⼤名⼭:盛⼭、⼤垭⼝、雪宝⼭;三⼤名寺:⼤觉寺、南雅⼤佛、威灵寺;三⼤古县城遗址:清⽔县遗址、巴渠县遗址、新浦县遗址;三⼤摩崖艺术遗迹:张永熙摩崖题刻、毗卢寺摩崖题刻、佛爷庙摩崖造像;三⼤传世著作:《⼩桃溪馆诗、⽂钞》、《⽜⼭诗草》、《古今同姓名⼤词典》;三⼤历史碑铭:李宗羲墓志铭、⼤觉寺记、盛⼭灵泉记;三⼤歌咏开州的历史⽂化名⼈;韦处厚、杜甫、韩愈;三⼤咏和盛⼭⼗⼆景的历史⽂化名⼈:张籍、元稹、⽩居易;三⼤古墓遗址:⽵溪东汉岩墓群、余家坝战国墓群、皇室岭汉墓群;三⼤历史古井群:报国寺井、观⾳井、汉丰“九”井;三⼤特⾊民俗:温泉元宵对骂节、正⽉初九登⾼节、节庆送桔(吉)。
开县盛山文化(举子文化)综述盛山在县城北面,曾有城门寻盛门,该处细看凤凰山如盛字,故而名盛山,县人又称之为凤凰山。
《寰宇记》曰:“盛山在县北三里,突兀高峰”。
盛山文化是开县举子文化的基础。
从文化内涵和外延来看,可以把二者视为一体,盛山文化起于诗赋和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而举子文化是“学而优则仕”的产物,发展教育和倡导文化才是盛山文化繁荣的根本。
盛山文化是开县历史文化长卷中最灿烂、最瑰丽的缩影,由此确定了开州文化的主流倾向。
盛山文化始于唐相韦处厚滴贬开州刺史,韦公游于盛山,吟就《盛山十二景诗》(见附录二[1])。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也是盛山文化的鼎盛时期。
《盛山十二景诗》写就传至长安,迅速引起轰响,倾城和诗者众,其中以张籍、白居易、元稹、李景俭、严武、温造等人为代表,(见附录)一代散文宗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为之序(见附录),称“于是盛山十二景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
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刊行于世,后录于《全唐诗》,为开县文风盛行开创了一代先风。
在此影响下,开州兴文教重,由巴人之悍而转化为文之柔美,其后,虽历经数百年宋元文化之空白,但盛山文化仍在传承,成为开县人文精神的一大支柱。
就盛山文化亲近自然而言,后代以山水为题的优秀作品多起来,也形成了以山水赋铭、和诗的习惯,除盛山十二景之外,尚有汉丰八景、新浦八景等等,其中胡邦盛及林元凤的《汉丰八景》诗(见附录二)较有成就和知名度,(汉丰八景为盛山积翠,州面列屏,熊耳晓云,迎仙夕照,莲池睡佛,仙境凝辉,清江渔唱,瑞石凌霄)(见乾隆《开县志》)。
盛山文化以多元的思想和不拘一格的诗文描绘着盛山的容颜,并用优秀经典的文化浇铸着开县文化,更以其早期的韦处厚、温造、柳公绰等人的名声、宽广胸怀、“体悉民隐”而为开县历代为官者树起了榜样。
而在此之前,“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杜甫语),为官者是不得民心的,以至民反。
但韦处厚始改变了此格局,现罗列于后:唐时,温造“体悉民隐,士民慕之”;柳公绰,“起居皆有礼法,贤良方正”;宋申锡,“在开有济人利物之政,后卒,时论惜之”;五代,慕容章“才能超卓”;宋,刘源“民号开江长官,立祠祀焉”;王政辅“有善政碑”;陈公景“民恩之,尝立怀古堂以思昔贤”;元,赵寿“安邦器局,峙立精神”;明,王勋“时称贤令”,邱莹“榜其门曰:爱百姓如子,贪一钱非官,卒如其言”;璩镇海“去曰,邑人泣送于道”;赵河,“百姓思之不志”;孟铎“卒于木厂,邑人悲之”;李用中“临行,攀辕载道”;周九龄“升任之日,百姓泣送不舍”;郭惠“民镌去思,永誉二碑”;清代,郭孝穆“士民感德,迫思不忘,”汪瀚“莅政廉勤,爱民如子”,严琥“以疾归,民泣送之”;这些清廉官风形成一道风景线,可以说与韦处厚等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开州区博物馆文物介绍开州区博物馆是位于重庆市开州区的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博物馆。
作为开州区的文化名片,博物馆汇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开州区历史文化的窗口。
开州区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历史文化遗存、民俗文化、自然遗产、艺术品。
其中,历史文化遗存是博物馆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展示了开州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些文物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器物、陶瓷、青铜器、铜钱、石刻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开州区的历史变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民俗文化是开州区博物馆的另一个亮点。
这里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婚嫁习俗、节日庆典、民间舞蹈等。
博物馆通过展示民俗文化,向游客展现了开州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们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然遗产也是开州区博物馆的特色之一。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化石、矿石、动植物标本等自然遗产,展示了开州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些展品不仅给游客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还让人们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艺术品是开州区博物馆的另一个亮点。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绘画、雕塑、陶艺等艺术作品,展示了开州区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
这些艺术品既有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有现代的艺术创作,给游客带来了一次艺术的盛宴。
除了文物收藏,开州区博物馆还设有多个展览厅,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
这些展览和活动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开州区文化的平台。
开州区博物馆还注重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博物馆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学术交流,同时也组织各类培训和教育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场所。
开州区博物馆作为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博物馆,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物收藏和展览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开州区历史文化的窗口。
无论是历史文化遗存、民俗文化、自然遗产还是艺术品,都展示了开州区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不仅是一座保存文物的场所,更是一座传承和弘扬开州区文化的重要平台。
开州风俗作文开州,这座古老而秀美的小城,凝聚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开州,处处可见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俗风情令人向往。
农历正月十五是开州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挂起彩灯,制作各式各样的彩灯笼,用以庆祝团圆佳节。
夜幕降临时,整个城市便被缤纷的灯火装点得熠熠生辉,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人们相互走访,品尝着家乡的特色小吃,欣赏着精彩的民间表演,共同分享这份团圆的喜悦。
除了元宵节,开州还有一种独特的民俗习惯——"开水节"。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当春意渐浓之时,开州人们会沿着溪流而上,寻找一处清澈的泉眼,在那里烧开一锅热水,用以祭祀山川神灵,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
这个传统源远流长,寓意美好,体现了开州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走进开州的农家小院,处处洋溢着质朴的生活气息。
阳光懒懒地洒在青砖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樟脑丸的清香。
老人家们或是在院子里晒太阳,或是在树荫下乘凉,闲话家常,度过惬意的时光。
孩子们嬉笑打闹,追逐嬉戏,尽展天真烂漫的一面。
开州的手工艺品同样令人赞叹。
当地妇女们精心编织的竹编工艺品别具匠心,栩栩如生的竹编动物形象,活泼可爱。
还有那独特的蜡染工艺,在白底布料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现了开州人民的巧手艺,更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开州,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风俗习惯令人向往。
这里有欢庆团圆的元宵节,有祈福祭祀的"开水节",有悠闲惬意的农家生活,有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
开州的风俗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座古城独特魅力的体现。
重庆市开县重庆市开县位于中国重庆市东部,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作为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开县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开县的地理、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以及该地区的特色美食和活动,希望为您提供了解开县的全面视角。
开县地理位置独特,地势跌宕起伏,被誉为“山水魅力之乡”。
开县地处长江三峡大坝的上游,东临重庆市沙坪坝区,西隔嘉陵江与四川达县相望,南界湖北秭归县,北倚巫山县。
境内地形起伏,山地、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境内的嘉陵江和长江将开县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为该地区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开县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18年,秦朝初年。
历史上,这个地区曾是巴国的一部分,后来被划归为州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县成为巴东郡治。
唐代时期,开县隶属巴中州。
宋代时期,开县开始独立垂直管辖,成为独立县。
开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有两个方面: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
开县信仰众多宗教,其中以道教最为显著。
境内的开州古道教名山千步泉,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宏伟的建筑格局而著名。
此外,开县还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和重阳节等都在开县得到传承和发展。
开县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
这里的山水景观以峡谷、瀑布和溶洞为主,是探险和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
开县境内的小南海风景区是一个以峡谷景观为主的自然风景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另外,开县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景点,如开县博物馆、开州古城和开县文庙等,这些景点都展示了开县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当谈到开县的特色美食时,不得不提的就是“重庆火锅”。
开县作为重庆市的一部分,也以其特色麻辣火锅而闻名。
这里的火锅汤底以辣味为主,注重调味和食材的新鲜度。
此外,开县还有其他特色小吃,如豆腐干、泡菜等,都是当地居民喜爱的美食。
除了观光和美食,开县还有许多活动可供游客参与。
例如,开县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的文化节庆活动,如开州花灯节和开州古城文化节等。
重庆市开县古文化遗迹【遗址】一、古文化遗址二马井遗址。
在县西21公里的石碗乡平安村。
1957年,该地开发盐泉,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鹿角(生产中的打场工具),报省有关部门,确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
1986年2月经省文管会考古队长胡昌钰,率队前往复查,因无痕迹可考,认为此遗址定性不确。
二、古城遗址巴渠县城遗址。
县东北54公里,即今大进区所在地榨井坝场,其下街尚遗残垣一段,厚1米余,长约20余米,50年代,城门尚在,上有箭楼,后因改建街坊拆除。
现街后河边水中还埋藏一块有巴渠县记事的残碑。
谭家乡明灯村文峰塔碑,亦有“开县城东北百二十里,曰:‘榨井坝’。
考之县志盖古巴渠县也”的记载,亦可佐证榨井坝为古巴渠县城遗址。
清水县城遗址。
县东北30公里,今温泉区温泉乡县坝村。
其地为清江冲积平原,广阔数里,为古清水县城遗址,故名“县坝”。
60年代中期尚有甬壁一幢和镌有“清水县”三字的石碑一块。
甬壁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石碑亦毁于改田改土运动中。
温泉中学学生,1980年在县坝的清江河畔掘得铁制平底锅(炸制乡土小吃用的)一口和陶碗一只,以陶碗敞口尖底小圈足的形制来看,疑其为宋代遗物,更说明为古之集市。
西流县城遗址。
县西北50公里,与开江、宣汉三县交界处,原三汇口场,现已设入三汇水库内。
据当地群众反映,建库前尚存一块刻有“西流县”三字的石碑,建库时损毁,现城隍庙一隅尚存,咸丰《开县志》亦有记载。
新浦县城遗址。
在县南52公里今南门乡莲池村。
咸丰《开县志》载:“旧县城”一名岫岘城,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新浦县曾治此……。
现名“大寨”。
民国时期文庙、紫云庵尚存,解放后,古庙及城墙大部被拆毁,现仅南城门尚屹立未圯,其门上刻有楹联一幅,上联为“城名旧县新浦遗迹”;下联“池带双河垫江流域”。
横额为“岫岘城”。
三、革命遗址黄陵城。
位于县城东2公里,地势高耸,四周陡峭,熊耳山、迎仙山为其屏幛,石柱关雄居于右,彭溪河环流于左,登山环顾,群山尽收眼底,为开县城东制高之地。
开县十三种民间文化2009-08-14 00:00 来源:开州新闻社编辑:Spider 评论0条一、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普遍流行在三峡地区的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
开县传承有《薅草歌》《薅草锣鼓》等优秀歌词,1990年《开县志》已载录。
二、竹枝词。
竹枝词属古代巴渝民歌,亦叫竹枝歌,是一种特有的歌谣,是三峡地区民歌的总称。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是这一文化现象最早的史述。
清乾隆《开县志》记:"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歌".清咸丰《开县志》载:"《寰宇记》:开州风俗……男女皆唱竹枝。
"可见竹枝歌在开县源远流长。
开县于1983年整理成《开县民歌集成》刊行于世,收录民歌176首。
三、灯(狮)舞。
开县民间流传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春节是开县人民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欢庆时间达半月之久,尤以元宵之夜更为热闹,鼓乐欢奏,鞭炮轰鸣,焰火腾空,彩灯四布,姹紫嫣红、炫人眼目。
特别以玩龙灯、舞狮子、彩莲船为最显特色。
开县"玩狮子"习俗,相传始于西汉,盛于于清乾隆以后,主要有地浪狮子、高脚狮子、独角狮子等数种。
四、吹奏乐。
开县古为巴国地,巴人以乐舞著称。
竹溪镇石碗东汉岩墓中,出土有十余尊灰陶乐俑,有说书、口技、抚琴、击鼓等,显然为一乐队。
开县音乐文化自巴而始,最早的史述证明当属"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主要流行乐器有唢呐、笛子、大号、小号、拉管、黑管、芦笙等。
五、号子。
开县现流传的号子,产生于不同的体力劳动过程之中,与劳动节奏相配合协调。
演唱形式多样,代代口耳相传,曲调相对稳定。
歌词既有传承也可即兴编唱,但格式框架大体不变,如一人独唱的石匠开山号子,二人对唱的轿夫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抬工号子。
开县抬工号子很有名,曾出席北京、四川文艺调演,是一种集体号子歌,如《麻雀号子》、《连八句翻望乡台》等。
开县盛⼭⽂化开县盛⼭⽂化(举⼦⽂化)综述盛⼭在县城北⾯,曾有城门寻盛门,该处细看凤凰⼭如盛字,故⽽名盛⼭,县⼈⼜称之为凤凰⼭。
《寰宇记》⽈:“盛⼭在县北三⾥,突兀⾼峰”。
盛⼭⽂化是开县举⼦⽂化的基础。
从⽂化内涵和外延来看,可以把⼆者视为⼀体,盛⼭⽂化起于诗赋和对⾃然⼭⽔的亲近,⽽举⼦⽂化是“学⽽优则仕”的产物,发展教育和倡导⽂化才是盛⼭⽂化繁荣的根本。
盛⼭⽂化是开县历史⽂化长卷中最灿烂、最瑰丽的缩影,由此确定了开州⽂化的主流倾向。
盛⼭⽂化始于唐相韦处厚滴贬开州刺史,韦公游于盛⼭,吟就《盛⼭⼗⼆景诗》(见附录⼆[1])。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盛时期,也是盛⼭⽂化的⿍盛时期。
《盛⼭⼗⼆景诗》写就传⾄长安,迅速引起轰响,倾城和诗者众,其中以张籍、⽩居易、元稹、李景俭、严武、温造等⼈为代表,(见附录)⼀代散⽂宗师、“唐宋⼋⼤家”之⼀韩愈为之序(见附录),称“于是盛⼭⼗⼆景诗与其和者⼤⾏于时,联为⼤卷,家有之焉。
慕⽽为者将⽇益多……”刊⾏于世,后录于《全唐诗》,为开县⽂风盛⾏开创了⼀代先风。
在此影响下,开州兴⽂教重,由巴⼈之悍⽽转化为⽂之柔美,其后,虽历经数百年宋元⽂化之空⽩,但盛⼭⽂化仍在传承,成为开县⼈⽂精神的⼀⼤⽀柱。
就盛⼭⽂化亲近⾃然⽽⾔,后代以⼭⽔为题的优秀作品多起来,也形成了以⼭⽔赋铭、和诗的习惯,除盛⼭⼗⼆景之外,尚有汉丰⼋景、新浦⼋景等等,其中胡邦盛及林元凤的《汉丰⼋景》诗(见附录⼆)较有成就和知名度,(汉丰⼋景为盛⼭积翠,州⾯列屏,熊⽿晓云,迎仙⼣照,莲池睡佛,仙境凝辉,清江渔唱,瑞⽯凌霄)(见乾隆《开县志》)。
盛⼭⽂化以多元的思想和不拘⼀格的诗⽂描绘着盛⼭的容颜,并⽤优秀经典的⽂化浇铸着开县⽂化,更以其早期的韦处厚、温造、柳公绰等⼈的名声、宽⼴胸怀、“体悉民隐”⽽为开县历代为官者树起了榜样。
⽽在此之前,“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杜甫语),为官者是不得民⼼的,以⾄民反。
但韦处厚始改变了此格局,现罗列于后:唐时,温造“体悉民隐,⼠民慕之”;柳公绰,“起居皆有礼法,贤良⽅正”;宋申锡,“在开有济⼈利物之政,后卒,时论惜之”;五代,慕容章“才能超卓”;宋,刘源“民号开江长官,⽴祠祀焉”;王政辅“有善政碑”;陈公景“民恩之,尝⽴怀古堂以思昔贤”;元,赵寿“安邦器局,峙⽴精神”;明,王勋“时称贤令”,邱莹“榜其门⽈:爱百姓如⼦,贪⼀钱⾮官,卒如其⾔”;璩镇海“去⽈,⾢⼈泣送于道”;赵河,“百姓思之不志”;孟铎“卒于⽊⼚,⾢⼈悲之”;李⽤中“临⾏,攀辕载道”;周九龄“升任之⽇,百姓泣送不舍”;郭惠“民镌去思,永誉⼆碑”;清代,郭孝穆“⼠民感德,迫思不忘,”汪瀚“莅政廉勤,爱民如⼦”,严琥“以疾归,民泣送之”;这些清廉官风形成⼀道风景线,可以说与韦处厚等⼈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开县历史悠久第一篇:开县历史悠久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南北朝刘宋(420~479)又于汉丰境内增置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
西魏改汉丰为永宁。
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县。
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
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
元(1271~1368)省县入州。
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
因南河古名开江,州、县由此得名。
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前开县均属四川省辖。
1997年3月重庆市划为中央直辖市,开县属重庆市所辖。
(县志办)开县处于四川盆地东部温和高温区内。
三里河谷浅丘平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部大巴山支脉1000米以上的山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8.2℃(丰乐,海拔165.7米)~10.8℃(马云,海拔1490米),低高差7.4℃。
开县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随海拔高度引起的气温立体差异十分明显。
盛夏季节,县城平坝地区酷热难耐,气温高达40℃左右;而北部高山则凉爽如秋,白日穿夹衣,晚盖薄棉被。
开县年降水1200毫米左右(北部山区年降水1600毫米左右),特点是雨季长、雨日多、降水丰富。
开县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最长;气候温热,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多水旱风雹灾害。
(县志办)2010年建制调整后,全县人口200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61.57万人,其中男性85.25万人、女性76.3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8%、47.2%;农业人口139.23万人、非农业人口22.3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2%、13.8%。
年末常住人口115.48万人,比上年增加0.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80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3.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开县旅游景点大全
1. 白帝城:位于开县张坝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临终之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
2. 仙女山:位于开县南部,以其奇特的地貌和壮丽的景色而闻名。
山上有多个景点,如仙女洞、云海观景台等。
3. 这家旅游村:位于开县龙街镇,是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景区,游客可以了解中国革命战争历史,并参观红色文化景点。
4. 金佛山:位于开县大观镇,是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景区,有众多的佛教建筑和文物,如佛教寺庙、佛像等。
5. 大禹故里:位于开县大观镇,是中国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故乡,有大禹文化广场、大禹神像等景点。
6. 羊角镇:位于开县东部,是一个有着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的古镇,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建筑、古老街道等。
7. 湟水古镇:位于开县西部,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有独特的古建筑和水系景观,是一个适合漫步的地方。
8. 珍珠湖:位于开县山顶镇,是一个以湖泊和风景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周边有山峰、林间小道等。
9. 封坛山:位于开县东南部,是一个以山水景观和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景点,有佛教寺庙和风景名胜。
10. 客家民俗园:位于开县南街镇,是一个展示客家文化和民俗的景点,游客可以了解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手工艺品。
开州风俗作文
开州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城市,从古至今,这里孕育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当地人民质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格。
清明节前夕,开州人会举行"扫墓祭祀"活动。
家家户户会提前准备各种祭品,陆续前往先人坟墓,除草扫墓、焚香祈祷。
孝敬祖先,传承祭祖文化,彰显了开州人崇尚传统、重视家族观念的价值观。
端午节期间,开州各村落会举行盛大的"挑夫"活动。
男女老少全都参与其中,载歌载舞地"挑夫"游行,场面热闹非凡。
这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欢庆佳节的喜悦心情,更蕴含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中秋节时节,开州人爱吃"月饼",但与其他地方的月饼不同,开州月饼呈长条状,加入了花生、芝麻等特色料,口味独特馥郁。
就连月饼的形状,也寓意着希望一年比一年更红火,步步高升。
在品尝月饼的同时,大家也会收拾院子、插桂花枝,迎接中秋的到来。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舞龙灯"就成为开州大街小巷的一道靓丽风景。
打着大红灯笼的巨龙盘旋在街头,身后跟着一支欢快的锣鼓队伍。
通过巡游舞龙,人们祈求来年国泰民安、兴旺发达。
开州的风俗源远流长,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盼。
这些传统习俗,将开州独有的人文气息代代相传,让这座城市历久弥新、魅力无穷。
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南北朝刘宋(420~479)又于汉丰境内增置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
西魏改汉丰为永宁。
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县。
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
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
元(1271~1368)省县入州。
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
因南河古名开江,州、县由此得名。
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前开县均属四川省辖。
1997年3月重庆市划为中央直辖市,开县属重庆市所辖。
(县志办)开县处于四川盆地东部温和高温区内。
三里河谷浅丘平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部大巴山支脉1000米以上的山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8.2℃(丰乐,海拔165.7米)~10.8℃(马云,海拔1490米),低高差7.4℃。
开县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随海拔高度引起的气温立体差异十分明显。
盛夏季节,县城平坝地区酷热难耐,气温高达40℃左右;而北部高山则凉爽如秋,白日穿夹衣,晚盖薄棉被。
开县年降水1200毫米左右(北部山区年降水1600毫米左右),特点是雨季长、雨日多、降水丰富。
开县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最长;气候温热,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多水旱风雹灾害。
(县志办)2010年建制调整后,全县人口200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61.57万人,其中男性85.25万人、女性76.3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8%、47.2%;农业人口139.23万人、非农业人口22.3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2%、13.8%。
年末常住人口115.48万人,比上年增加0.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80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3.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开州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开州区古属梁州之域。
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蜀先主划朐䏰县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开州民俗习惯在重庆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开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满月山歌、雀儿号子、哭嫁歌等独具地方特色,还有传统民风民俗温泉赛骂彰显开州文化特色。
开州的十大风俗非常有特点:
1、满月山歌
开州满月乡村民酷爱唱山歌,抬工号子、穿山号子、祝酒歌、哭嫁歌等各具特色,形式多样,曲调优美,歌词千变万化,体现了高亢、悠扬、自由的地方特色。
2、打连厢
打连厢是一种舞蹈,源于巴人“前歌后舞”,现已演变为开州独特的民间舞蹈。
演唱者手执连厢中部,边唱边用竹棍两端做上、下、左、右、天、地、前、后的变化,敲击身体双肩、四肢、腰、背等部位,使连厢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3、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流行于三峡地区,是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
开州薅草锣鼓一般四人一班,鼓、锣、钹、马锣四件打击乐器,鼓手领队,唢呐助阵。
既指挥唱歌,又指挥生产。
千年开州——秦巴古道发祥地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崛起于祖国雄鸡版图的“自然国心”,千年荔枝古道演绎和承载着千年文明。
可以说,秦巴古道不仅是巴秦之间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路线,也是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一条重要通道,更是形成开县多元文化的大动脉。
开县在清代以前,“北出秦壤”的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就是庸巴古盐道,始于殷商时期,兴于汉。
其中,开梅道就是开县最早北上的古间道:出县城,经滴水岩、观音坝、石磉坝、温汤井、马家沟、和谦梓、土龙洞、谭家坝、榨井坝,抵梅子关,长160里,与东乡(今宣汉)县交界。
另一条就是“荔枝道”,最早为茶马古道,后改为驿(官)道,始于汉,兴于唐,从万州至开州(或盛山郡)治所,接“开杨古道”,即出城邑,经头道河(今镇东街道)、九岭子(今大德镇)、灯草坝(今敦好镇)、火焰坝(今天和镇)、三汇口、杨柳关,与东乡(今宣汉)县交界。
唐代韦处厚赴任开州刺史走的就是开杨古道。
这条古道及至清代,仍然是重要的通商大道。
《晋书》载“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可见当时之繁华。
这两条秦巴古道不仅为秦巴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而且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其中庸巴古盐道是历史上秦巴交汇首选的行军偏道。
至今,开县满月乡境内仍有东汉传承下来的“马扎营”、“兵营坝”、“马路槽”等古驿站和战争遗址地名。
2000年,开县余家坝巴人墓地的考古发掘,为秦巴文化交融提供了考古佐证。
余家坝巴人墓葬内不但呈现出巴文化、楚文化的因素特征,而且与涪陵小田溪、巫山双堰塘、云阳李家坝等三峡地区其它巴人墓地有着明显的不同,余家坝墓葬里的秦式器物更为普遍,如辫状耳铜鍪、陶鍪等,是一个巴、秦、楚文化因素共生的墓地。
这一发现,为研究秦、巴文化在三峡地区的交融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
特别是汉丰故城的建筑风格,其城市东西走向和田字型街道布局,内城墙砖筑砌法,内外城制,以及挖护城河的作法,都有别于三峡地区的其它古代山城及川东地区的其它古城,明显地表现出受中原地区古代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远远地承袭着中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