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历史 5-17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堂即学即练 岳麓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代背景。
2.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背景(1)文革结束,“______________”阻碍了左倾错误的纠正。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3)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2.重大决定(1)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口号,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3.意义(1)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经济领域的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84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________________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3)合同定购制与市场收购制代替统购派购制;(4)2000年税费改革:①目的:理顺________关系;②内容:“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步骤①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②“______________”: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和结果①70年代末开始,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②1984年,全面展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③1992年,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21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时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和经济领域的改革诱思导学●目标导学学习本课,应注意掌握“两个凡是”的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三者的关系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目标、意义,从而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以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应解决好下列问题:1.“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什么现实意义?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是新时期的伟大转折?3、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实质、目标、意义是什么?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哪些改革?有什么意义?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三者有什么联系?●点拨引领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调整及启示调整:(1)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①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
B中国共产党缺乏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汲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双基限时练(十七)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选择题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
答案 C2.党和政府为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措施是( )A.发展乡镇企业B.合同定购制C.市场收购制D.税费改革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分配关系”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不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内容,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案 D4.48年时间,67本日记。
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个普通农民每天坚持写日记,亲身体验并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农村的历史。
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C.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主体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1983年”和内容提示“分自留地”可知这是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进行的,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 左”倾错误。
(3)概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意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底。
(2)内容: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确立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误区警示] “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意味着“左”倾错误消除1976年,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但当时“左”倾错误仍然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如“两个凡是”就是在拥护毛泽东的旗号下,坚持“左”倾错误路线。
知识点二经济领域的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明显。
(2)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概况①农村(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开放区逐渐向内地和边境城市发展。
(2)当今,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知识点三 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1.整顿党风(1)原因⎩⎪⎨⎪⎧ ①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正之风蔓延。
②反腐倡廉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2)方针: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
(3)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政治改革(1)含义: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
5.17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选择题1.1978年我国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B.确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C.平反冤假错案D.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2.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是因为它( )A.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3.“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C.取消人民公社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该项举措的评价正确的是( )A.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B.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C.是对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D.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5.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6.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是( )①农村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②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典范③国有企业改革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程度进一步深化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B.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C.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D.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8.(2012·济南高二检测)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B.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9.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内地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10.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巧建结构自学导引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________”的方针,其实质是继续坚持“________”倾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________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束缚,其性质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
3.________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上来的决定,确立了_____________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 的新时期。
答案:1.两个凡是左2.实践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解放运动3.1978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经济领域的改革1.改革从________率先突破,方式是推行________,实质是________。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性质是________。
3.从2000年开始,农村进行________改革。
4.城市改革从扩大________开始,大力改革________,实行________和________分离。
5.建立“________”的主张,标志着以城市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
6.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
7.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________——内地”。
答案: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集体所有3.税费4.企业自主权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5.有计划的商品经济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三、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1.反腐倡廉是________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惩治腐败要“从________着眼”。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从传统的________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_______过渡。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方面,与党的八大相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取得的新突破是()A.认识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性B.确定了坚持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C.提出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D.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A.“两个凡是”论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坚持依法治国C.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D.实行村民自治5.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B.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革的主要方面是()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农村的基层组织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以民为本,重视改善农村民生,关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建国后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民生问题的探索中,有过挫折的教训,也有过成功的喜悦。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1958年,当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
岳麓版选修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一练【本站管理员整理】1.1978年我国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是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B确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C平反冤假错案D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是对中共八大决议的重新肯定,这主要是指它重新确定了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以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C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D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根本任务3.“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C取消人民公社 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4. 1953年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列对以上变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D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5.新时期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农村改革深入发展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6.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是A以调整农村分配关系为切入点 B使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C改革农村旧的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D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7.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是①农村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改革②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典范③国有企业改革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程度进一步深化A①④ 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D以公有㓡为主体多种所有㓡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9.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内地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10.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指出:“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 )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之所以出现“徘徊”,主要是因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推行“左”的路线,坚持“两个凡是”。
答案:A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由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解析:“当年搞合作化”指的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集体生产;“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所有制形式并未改变,改变的是农村经营方式,B 符合题意。
答案:B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C.政企分开,自负盈亏 D.增强企业活力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增强企业活力”既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也是中心环节。
A、B、C三项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故答案为D项。
答案:D4.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B.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C.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D.社会主义某某政治的制度化、规X化和程序化解析: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故答案为C 项。
答案:C5.党的“十二大”对“小康”的定量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式的现代化B.从1981年到20世纪末C.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解析:党的“十二大”对“小康”的表述是:“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
17.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两个凡是”的观点突出反映了()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B.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错误方针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D.认为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错误认识【解析】“两个凡是”的观点反映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
【答案】 C2.下图为北京市民欢庆“四人帮”的倒台,但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并没有使中国实现快速前进。
邓小平指出:“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之所以出现“徘徊”,主要是因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推行“左”的路线。
【答案】 A3.在1978年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C.使全党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纠正“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的错误奠定理论基础,故选D。
【答案】 D4.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析】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名师一号】2015年高中历史 5-17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堂即学
即练岳麓版选修1
现学现练夯实基础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里的“解放”指的是(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解析正确理解“解放”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解放”即摆脱束缚,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答案 D
2.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关键在于( )
A.农民思想觉悟的高低
B.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的高低
C.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最后失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成一败的关键是是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D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改革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答案 D
4.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中,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 )
A.基层政权组织B.基层自治组织
C.基层社会团体D.基层经济组织
解析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新的管理形式,是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标志着中国农村政治民主的进步。
答案 B
5.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B.中共十三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主张是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6.“小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最早用“小康”一词表述“中国式现代化”②“十二大”提出20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③“小康”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④“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康”的认识。
“小康”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A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
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
特区姓“社”不姓“资”。
——邓小平材料二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选集》请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邓小平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观点是在当时国内外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的背景下提出的?
(3)这一思想又是怎样在中共十四大上进一步阐述的?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把握好特区的性质和设立特区的目的;第(2)问要从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苏东剧变入手;第(3)问结合“十四大”的内容作答。
答案(1)因为设立经济特区,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目的在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并且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行的,并
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国内背景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国外背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