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5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保护工人健康和安全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是为了确保工人在工作环境中不受有害物质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安全距离。
1. 背景工业企业中常涉及到一些有害物质,例如化学品、噪音、尘土和辐射等。
这些有害物质如果暴露在工人身上,可能会对其健康造成长期的危害。
因此,工业企业需要制定一定的卫生防护措施,确保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2. 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重要性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防止工人暴露在有害物质中的辐射范围内。
这种标准是根据对有害物质的了解和实际测量来确定的,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人的健康风险。
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确保工人在工作环境中的安全,并为相关部门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指导。
3. 常见的卫生防护措施和标准3.1 化学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当工业企业中涉及化学品时,需要制定特定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这些标准基于对化学品的实际测量和评估,确定了工作区域中与化学品接触的最大距离。
该标准通常考虑到化学品的毒性、浓度、作用时间和个体接触的方式等因素。
3.2 噪音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工作环境中存在高噪音的情况,会对工人的听力和精神健康造成危害。
为避免对工人的噪音暴露超过规定限制,需要制定特定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噪音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通常基于噪音的声级、频率和暴露时间等因素来制定。
3.3 尘土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工作环境中的尘土会引起工人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工人的尘土暴露,需要制定特定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尘土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通常考虑尘土的浓度、颗粒大小和容忍暴露时间等因素。
3.4 辐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某些工业企业可能涉及到辐射源,如核能工业和放射线工业。
辐射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为了确保辐射范围内工人不受辐射的直接影响,需要制定特定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基于具体辐射源的辐射强度、辐射类型和暴露时间等因素制定。
大气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的区别一、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卫生防护距离有两种:一种以噪声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另一种是以大气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它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提出来的,名称比“卫生防护距离”更客观些。
虽然两者名称有所差异,但无论哪种距离,都是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
二、主要不同之处目前,有GB号的各种行业卫生防护距离基本是这样定义的:卫生防护距离,系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卫生防护距离是指: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通过计算后,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从上述可知,有GB号的各种卫生防护距离是以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为起点算起的,而大气导则是以厂界为起点算起的。
三、应用的原则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确定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的方法有:一是根据各行业单独制定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有GB号);一种是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公式进行计算;还有一种是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提供的公式进行计算。
1、有GB号的卫生防护距离应优先执行。
2、对于大气无组织污染源而言,无GB号可执行的卫生防护距离,一般来说,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的公式进行计算就可。
3、有的地区,在计算防护距离时,需按《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同时计算,然后取最大值,也没有问题。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第一部分综合1、国家标准GB1251.1一89工作场所的险情信号险情听觉信号GB2893一82安全色GB2894一1996安全标志GB/T3608一93高处作业分级GB4387一94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5083一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6389一1997工业企业铁路道口安全标准GB6527.1一86安全色卡GB7231一87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GB12710一91焦化安全规程GB12801一9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4788一93安全色光通用规则GB16179一1996安全标志使用导则GB/T28001一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2、行业标准HG20571一95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T23001一92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标准HG/T23002一92化工企业安全处(科)工作标准HG/T23008一92化工检修现场安全管理检查标准HG/T23011一1999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HG/T23012一1999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HG/T23013一1999厂区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程HG/T23014一1999厂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HG/T23015一1999厂区吊装作业安全规程HG/T23016一1999厂区断路作业安全规程HG/T23017一1999厂区动土作业安全规程HG/T23018一1999厂区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程SH3047一93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第二部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使用(上)GB190一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4962一85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6222一86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944一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12268一90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463一90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3392一92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GB13690一9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5258一1999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5603一19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6483一2000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7916一1999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8218一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JT3130一88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JT3145一91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规程HG23010一1997常用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编制导则第三部分防火防爆GBJ16一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GBJ140一9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1997年版)GB4968一85火灾分类GB12158一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T12474一90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GB13495一92消防安全标志GB15630一1995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4968一85化工企业静电安全检查规程第四部分电气及机械设备安全GB3836.1一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3836.13一1997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GB3836.15一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5部分:危险场所电气安装(煤矿除外)GB4053.3一93因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GB4942.1一85电机外壳防护分级GB8196一87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GB/T13869一92用电安全导则GB13955一92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GB15703一1995隔爆型电机基本技术要求GB/T16856—1997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GB/T17454.1---1998机械安全压敏防护装置第1部分:压敏垫和压敏地板设计和试验通则GB17888.1---1999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和选择GB17888.2---1999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GB17888.3---1999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GB17888.4---1999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GB18209.2---2000机械安全批示、标志和操作第1部分: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信号的要求GB18209.2---2000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第2部分:标志要求GB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SH3081---1997石油化工仪表接地设计规范第五部分安全技术及教育培训GB5306—85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LD28—92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标准第六部分锅炉压力窗口(管道)、特种设备GB567—1999爆破片与爆破片装置GB6067—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4193—93液化气体气瓶充装规定GB15052---94起重机械危险部位与标志LD48—93起重机械吊具与索具安全规程LD64---94起重机械防碰装置安全技术规范第七部分事故管理、报告及工伤管理GB6442—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第八部分劳动保护措施及设施GB2811—89安全帽GB2890—1995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GB4385—1995防静电鞋、导电鞋技术要求GB6220—86长管面具GB6223—86过滤式防微粒口罩GB9448—88焊接劳动与切割安全GB11651—89劳动防扩用品选用规则GB12014—89防静电工作服GB12623—90防护鞋通用技术条件GB12624—90劳动防护手套通用技术条第九部分职业卫生及职业病防治GB7800—87职业性急性氮中毒诊断及处理原则GB8781—88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789—88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958—8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GB/T13861—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6248—1996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煤尘卫生标准GB16373—1996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肪处理原则GB16378—1996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诊断标及处理原则GB16852.1—1997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LD80—1995噪声作业分级第十部分其他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1666—89小型氮肥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3271—9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是指在工业企业的设计过程中,针对卫生环境和条件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旨在保障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员工健康和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工业企业的设计中,卫生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健康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应包括对生产场所的设计要求。
生产车间的布局应合理,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有利于员工的工作和生产操作。
同时,对于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也需要有相应的处理设施和措施,以保障员工的健康。
此外,生产场所的清洁和卫生也是设计卫生标准的重要内容,要求企业在设计中考虑到清洁设施和卫生管理措施,确保生产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其次,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还应包括对生产设备的卫生要求。
生产设备的设计应符合卫生标准,避免因设备设计不当而导致的卫生隐患。
同时,对于易产生污染的设备和工艺,也需要有相应的防护和清洁措施,以减少污染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此外,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是设计卫生标准的重点内容,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设备维护制度,确保设备的卫生和安全运行。
另外,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还应包括对员工个人卫生的要求。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员工个人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员工的卫生培训、个人卫生用品的配备和管理等,以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水平。
同时,对于接触污染物的员工,还需要有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施,确保员工在工作中的个人卫生和安全。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是工业企业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定和执行卫生标准,可以有效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工业企业在设计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卫生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条件符合卫生标准的要求,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完整版大气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区别及常用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汇总大气防护距离指的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保障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安全而设立的一定范围,用以避免大气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的危害。
卫生防护距离则是指在疾病传染期间,为阻断疾病传播,保护周围人员健康而设置的一定范围。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气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区别,并汇总一些常用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一、大气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区别大气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目的和应用场景不同,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区别。
1. 大气防护距离大气防护距离是为了避免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气体、粉尘、噪音等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的危害而设立的一定范围。
大气防护距离根据具体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以及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和使用性质,进行科学合理的决定。
大气防护距离包括污染源的设立距离、环境容许浓度等。
2. 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是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周围人员健康而设置的一定范围。
卫生防护距离的设立是基于疾病传播的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根据疾病的传染性和传播途径,以及人员的接触频率和容易感染性,科学地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可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二、常用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汇总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供参考。
1. 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距离标准空气传播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传播,常见的包括结核病、麻风病等。
根据国际规范和实践经验,结核病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为:结核病患者隔离的病房与其他房间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米;麻风病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为:麻风病患者隔离的病房与其他房间之间的距离应根据病情确定。
2. 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距离标准飞沫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散播到空气中,常见的包括流感、麻疹等。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分析,流感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为:患者在发病初期应隔离在病房内,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麻疹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为:患者在发病期间应隔离在病房内,并与他人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修订编制说明一、工作过程(任务来源、协作单位、起草人及所作的工作)1.任务来源(1)2006年卫生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卫政法发[2006]291号)(2)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卫生安全重要技术标准研制(课题编号:2006BAK04A11)2.协作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山东省劳动卫生研究所等。
3.本次修订人员李涛、张敏、吴维皑、杜燮、邵强、徐伯洪、梁友信、戴自祝、祎王生、郭建中、王忠旭、李文捷、赵容、吕琳、吴士达、刘茁、刘晓延、缪剑影、邵华、余善法、李刚、林菡、王恩业、刘承斌、樊晶光、赵桂芹、张永、邬雄、王丹、金晔鑫。
4.起草经过(1)征求意见阶段此次GBZ1修订工作,广泛征集了全国各地意见。
涵盖了卫生行政部门、技术服务机构、企业联合协会、企业集团公司、标准委员会委员。
共有14个省(直辖市)卫生厅、局(监督所),10个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防院、职辐所),4个企业联合协会,16个企业集团(公司),10名标准委员会委员等54家单位(委员)提出489条修改意见。
对所征集的意见进行了全面整理、分析、汇总。
将每个单位(委员)的意见都整理成电子版存档,然后将意见按条目归类汇总,最后将相同或相近的意见进行合并。
分成整体建议,需增加、细化、明确的条目,具体修改意见和理由三大部分。
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小型企业不易满足设计要求,应考虑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具体的说明和要求;2)建议在本标准基础上,按行业分类制定标准。
如:机械行业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化工行业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电力行业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3)对于存在高毒物品的化工行业应制定特殊条款;4)增加专业术语。
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指导书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某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指导书编制说明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除煤矿、非煤矿山之外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的职业病危害评价。
煤矿、非煤矿山的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指导书另行编制。
第1章职业病危害评价依据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作业指导书的引用而成为本作业指导书的条文,并成为职业危害评价必须遵守的规定。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导则,同时,鼓励根据本作业指导书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1.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2011】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1994】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52007】第6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令【2002】第70号令)1.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发【1987】第105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2003】第376号)《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国务院令第364号);《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令第9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7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8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9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50号)《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51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第2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6】第4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1】192)《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620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一般有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2】2002版)《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2006年)1.3、标准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4-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3-2010)《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1-160.85)《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1-200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189.1-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189.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189.3-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189.4-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189.5-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189.6-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189.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GBZ/T189.1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192.3-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GBZ/T192.5-2007)《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193-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195-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2007) 《服装干洗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199-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2007)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信息指南》(GBZ204-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控制规范》(GBZ/T211-2007)《纺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GBZ/T212-2007)其他相关标准1.4其他相关设计类或行业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1993)《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2008)《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1654——11666-1989)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53——18083-2000)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3-2002)《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室内热环境条件》(GB/T5701-2008)1.5其它依据职业病危害评价委托书。
纺织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
纺织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是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并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在纺织工业企业的设计中,防火间距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需要合理规划和布置,以确保员工的安全和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
纺织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应考虑到防火间距的合理划分。
不同的生产区域应有明确的间隔,并且应根据不同的工艺流程和物料特性进行布局。
例如,纺织品的储存区域应与生产车间有一定的距离,以防止火灾蔓延到生产区域。
纺织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应考虑到防火设施的设置。
应在生产区域、储存区域和办公区域等关键区域设置灭火器和灭火器箱,并确保其位置明显、易于操作。
此外,应设置独立的疏散通道,保证员工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撤离。
纺织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还应考虑到消防设备的合理设置。
应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布局,在关键位置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烟雾探测器、火灾报警器等设备,以及相应的消防水源和消防通道。
这些设备的设置应符合相关的消防安全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控制和扑灭火势。
纺织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还应考虑到员工的消防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消防演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火灾防范
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应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火灾危险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纺织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是确保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置,设置防火设施和消防设备,加强员工的消防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安全。
建筑工地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目标
本文档旨在制定建筑工地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以确保工人和公众在建筑工地附近的卫生安全。
根据相关法律和安全标准,我们将提供以下距离要求和预防措施。
建筑工地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1. 工地周边500米范围内,应保持无垃圾、无异味的环境。
2. 工地周边1000米范围内,应保持无尘土扬散、无异音的环境。
3. 工地周边2000米范围内,应保持空气质量良好,不得产生有害气体。
4. 工地周边3000米范围内,应保持无甲醛、无污染的环境。
5. 工地周边5000米范围内,应保持水质清洁,不得有污染。
6. 工地周边7000米范围内,应保持无地貌变化、无污染的环境。
预防措施
1. 工地应配备垃圾,并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和定期清理的政策。
2. 使用封闭式施工设备和方法,减少尘土产生和扬散。
3. 定期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确保不会产生有害气体。
4. 使用无甲醛和环境友好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水污染,如合理排水和
沉淀池的使用。
6.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减少对周边地貌和环境的影响。
请注意,以上标准和措施是根据目前的法律和安全要求制定的,并可能根据地方法规的变化进行更新。
建筑工地应始终遵守最新的
法律法规,并采取额外的措施以确保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合规性。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大气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的区别一、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卫生防护距离有两种:一种以噪声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另一种是以大气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它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提出来的,名称比“卫生防护距离”更客观些。
虽然两者名称有所差异,但无论哪种距离,都是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
二、主要不同之处目前,有GB号的各种行业卫生防护距离基本是这样定义的:卫生防护距离,系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卫生防护距离是指: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通过计算后,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从上述可知,有GB号的各种卫生防护距离是以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为起点算起的,而大气导则是以厂界为起点算起的。
三、应用的原则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确定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的方法有:一是根据各行业单独制定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有GB号);一种是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公式进行计算;还有一种是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提供的公式进行计算。
1、有GB号的卫生防护距离应优先执行。
2、对于大气无组织污染源而言,无GB号可执行的卫生防护距离,一般来说,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的公式进行计算就可。
3、有的地区,在计算防护距离时,需按《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同时计算,然后取最大值,也没有问题。
工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工业企业的卫生安全管理,保障职工生命健康,维护生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的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包括直接隶属或下设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内容包括卫生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和职责、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内容。
第四条本制度由企业负责制定,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执行,并不定期进行检查、评定和完善。
第五条职工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的各项管理规定,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不得损害职工的卫生安全。
第二章卫生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第六条卫生安全管理应当以预防为主,同时加强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七条卫生安全管理应当依法合规,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八条卫生安全管理应当科学规范,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职工的卫生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九条卫生安全管理应当综合防治,针对不同风险点,采取适当措施,做到全面、系统、有针对性。
第十条卫生安全管理应当公开透明,及时通报卫生安全信息,与职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第三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卫生安全管理委员会,由企业领导担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
第十二条卫生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监督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安全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单位的报告和检查情况。
第十三条卫生安全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必要设备,负责具体的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卫生安全管理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卫生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卫生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接受相关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到勤学善思、扎实工作。
第十六条卫生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定期检查,随时掌握本单位的卫生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和处理。
第四章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制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卫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流程、程序等内容。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1.总则1.1 为了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
1.3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应当由依法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应当符合职业病防治法及本规范的规定。
2.职业病危害预评价2.1 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建设单位应当向承担评价任务的机构(以下简称评价机构)提供以下资料:a.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b.可行性研究资料(含职业卫生专篇);c.其它有关资料。
2.2 评价机构按照准备、评价、报告编制三个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程序见附件1.2.3 准备准备阶段完成以下工作:a.对建设单位的总平面布置、工艺流程、设备布局、卫生防护措施、组织管理等,进行初步工程分析;b.筛选重点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c.编制预评价方案。
预评价方案包括以下内容:a)。
建设项目概况;b)。
预评价目的、依据、类别、标准等;c)。
建设项目工程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内容和方法;d)。
预评价工作的组织、经费、计划安排。
2.4 评价评价阶段完成以下工作:a.工程分析;b.职业卫生调查;c.职业危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
2.4.1 工程分析工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建设项目基本,包括建设地点、性质、规模、总投资、设计能力、劳动定员等;b.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等;c.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名称、用量或产量,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部位、存在形态,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密闭化程度;d.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及应急救援设施;e.拟配置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f.拟设置的卫生设施;g.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2.4.2 职业卫生调查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技术资料不能满足评价需求时,应当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类比调查。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汇总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汇总表(单位:m)企业类型规模
风速(m/s)标准
<22~4>4
氯丁橡胶厂2000 1600 1200 GB ll655-89 盐酸造纸厂1000 800 600 GB ll654-89 黄磷厂1000 800 600 GB ll656-89 铜冶炼厂(密闭鼓风炉型) 1000 800 600 GB ll657-89
聚氯乙烯树脂厂
<10000 t/a 1000 800 600
GB ll658-89 ≥10000 t/a1200 1000 800
铅蓄电池厂
<10000 kVA 600 400 300
GB ll659-89 ≥10000 kVA 800 500 400
炼铁厂1400 1200 1000 GB ll660-89
企业类型规模
风速(m/s)标准
<22~4>4
焦化厂1400 1000 800 GB ll661-89 烧结厂600 500 400 GB ll662-89 硫酸厂600 600 400 GB ll663-89 钙镁磷肥厂1000 800 600 GB ll664-89 普通过磷酸钙厂800 600 600 GB ll665-89
小型氮肥厂合成氨(万吨率)
<25000 t/a 1200 800 600
GB ll666-89 ≥25000 t/a 1600 1000 800
水泥厂
年产水泥,×l04t ≥50×104t/a 600 500 400
GB l8068-2000
<50×104t/a 500 400 300
硫化碱厂600 500 400 GB l8069-2000 油漆厂700 600 500 GB l8070-2000
氯碱厂生产规模
<10000 t/a 800 600 400
GB l8071-2000 ≥10000 t/a 1000 800 600
塑料厂生产规模<1000 t/a 100 100 100 GB l8072-2000
企业类型规模
风速(m/s)标准
<22~4>4
炭素厂年产石墨电极
>10000 t/a 1000 800 600
GB l8073-2000 ≤10000 t/a 800 600 500
内燃机厂400 300 200 GB l8074-2000
汽车制造厂500 400 300 GB l8075-2000 石灰厂300 200 100 GB 18076-2000 石棉制品厂300 300 200 GB 18077-2000
制胶厂生产规模
<1500t/a 600 300 200
GB 18079-2000 ≥1500t/a 700 500 400
缫丝厂缫丝规模
<1500绪200 150 100
GB 18080-2000 ≥1500绪250 200 150
火葬场年焚尸量>4000具500 400 300
GB 18081-2000 ≤4000具700 600 500
皮革厂年制革<20万张500 400 300
GB 18082-2000 ≥20万张600 500 400
企业类型规模
风速(m/s)标准
<22~4>4
肉类联合加工厂班屠宰量
<2000头700 500 400
GB 18078-2000 ≥2000头800 600 500
炼油厂原油
含硫
量(%)
年加工原
油≥250
万吨
≥0.5 1500 1300 1000
GB 8195-87
<0.5 1300 1000 800
年加工原
油<250
万吨
≥0.5 1300 1000 800
<0.5 1000 800 800
煤制气厂煤气储存量
<100t/d 2000
DB/T 17222-1998 100~300t/d 3000
>300t/d 4000
注1: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适用于本标准。
风速(m/s)标准企业类型规模
<22~4>4
注2:卫生防护距离按所在地近5年平均风速规定。
注3:“t/a”为“吨/年”,“t/d”为“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