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现代文阅读教学——品味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八下第一单元复习之品味语言晋宁区第四中学赵云红复习目标:1.在基本熟悉的文体常识的基础上,熟悉语言品味这一考点。
2.熟悉语言品味的考察题型,熟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复习重点:把握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这一考点与答题技巧。
复习难点: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提升。
复习方法:互动学习法、成果展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情景再现,激趣启情(配乐kiss the rian)简要复习本单元四篇文章的部分语段,归纳:小说、诗歌、散文,体裁丰富, 语言各有特点。
明确单元目标: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经典引路,温故知新复习八(下)第一单元精彩语句,掌握语言品味题型在单元学习中的呈现形式。
1.恰当运用词语和修辞,表情达意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己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儿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嘎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C.品味《回延安》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①千声万声呼唤你,一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D.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大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2,多感官描写景物,融情入境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品味散文的语言教学设计品味散文的语言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味散文的语言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味散文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文体知识;2.了解散文语言赏析的角度;过程与方法:掌握散文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吸取优秀的文化营养。
【教学重点】积累散文阅读的规律性知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迁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难点】散文阅读的知识迁移和运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问题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
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
”因此——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文语言的品析》。
二、语言品析举足轻重1.中考散文语言的考查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指出,阅读应能体会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类语句常常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能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意图。
所以在考试中倍受青睐。
2.考题形式有:品味词语和品味句子。
其中品味词语包括: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品味句子包括: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前者如陕西真题(《游司马祠》)第15题;后者如(陕西真题《壶口,壶口》13题。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含义,品味语言》导学案编号( ) 主备人:喻涛 审核人: 授课时间:第10周班级 姓名 学号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或体味文本中重点词语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其表达作用。
2、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新的,能结合文本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应考策略:赏析(理解,分析作用)词语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
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赏析(理解,分析作用)句子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这一步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
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架空分析。
第二步:分析句子在形式上的作用即分析句子在结构、艺术形式上的作用。
句子在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入手:三、尝试练习例一: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试题:这篇散文体位《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二:从句子语言的作用去鉴赏。
一般从内容、表达效果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等方面思考。
如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热烈朝晖之时。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五、六课时:品味语言(4)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五、六课时:品味语言(4)文章来自:爱师网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五、六课时品味语言复习内容:1、品味词语2、赏析句段复习过程:一.明确复习内容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一)知识点提示1.“品味语言”应包括哪些内容?2.“品味语言”在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哪些考点的体现?(二)能力点提示1.品味词语(1)解释词义考题形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词语的归位、词语的深层含义等解题思路:A、联系文章的主题、论点、说明对象、人物形象、作者的感情等来答词语的含义B、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2)明确指代词的含义解题思路:指代词指代范围广,能代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分析句子结构,有助于找出指代内容。
(3)词语的作用(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结合具体语境思考A、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B、这个词好在哪里?C、不用行不行?2.赏析句段(1)哲理性句子的深层含义解题思路:A、紧抓关键词语B、结合具体语境C、结合文章主题D、结合写作手法、修辞方法(2)段落的理解考题形式:把握文段的基本内容、分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品味文段的表达作用、辨析文段的组织顺序、揣摩文段的情感抒发等解题思路:A、要胸有成竹,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主要表达形式具体地进行赏析B、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C、依据不同的文体特征,迅速而准确的赏析段落、解读文章。
三.重点例析例1:不幸的地球①这颗绝对美丽、闪烁着蔚蓝色的光泽的球体,就是人类的家。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这个家,却变得越来越肮脏,空气、海洋、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人们已称我们的地球为“不幸的地球”,人类“不幸的家”。
②地球的不幸在于它原有的占陆地2/3的76亿公顷的森林,到20世纪80年代已不足28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大面积被毁,自然就大大地降低了地球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品味语言————领悟语文内容摘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在品味文章语言的同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对于作品中语言的品味,可以通过增删、换词、调序,等反复诵读来体味语言的不同。
对于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语气,标点,语调的不同;文中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要反复的咀嚼,才能领悟汉语言文字的这种博大精深。
关键词:领悟、体会、品味、赏鉴“语文味”,就必须在评析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课的美就潜伏在语言文字的深处。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立足于语文教学之本,才能使之真正感受语文之美。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这是最有意义的表述,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定位。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句话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因此,品味语言,也就成了语文的教学之本。
所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解决这个“统一”,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这个载体去实现。
但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也没引起多大反响。
很少人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进行论证、实验、实践、提炼和推广。
这种对评析语言的被漠视化,被形式化、表面化,不仅与课标的要求相悖,更严重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认识语言语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壳,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是破解文本的密码,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学习的这主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品味语言作为重中之重。
语言是“语文”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
1930年代兴起的“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是服从于一定目的的表达手段的系统,语言研究不能撇开语言体现的思想、意义。
《俗世奇人》八下俗世奇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思考他们的“奇”,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情节安排并能够根据文中情节进行复述。
2.品味语言,赏析文章幽默传神、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身边的俗世奇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2、认识祖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传统,为民间的“奇人”、“绝活”而自豪。
教学重点:了解刷子李、泥人张之奇;品味文章语言教学难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语言教学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语: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不乏有奇人高手,他们各自都有非同寻常的本领,虽然他们的姓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的本领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先让我们见识一下:播放视频看完奇人高手表演,不禁让我们拍手叫绝,原来在我们的大众百姓生活世界里也是卧虎藏龙,无奇不有,今天我们还要来见识两位奇人,他们就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刷子李和泥人张。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课文生字词怵(chù)抠(kōu)发怔(zhèng)发蔫(niān)一瞅(chǒu)蘸(zhàn)撂(liào)2、留意课文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准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3、选一男一女生分别复述故事内容,比一比谁复述得更精彩4、学生评价三、品读课文过渡:刚刚同学的复述让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字概括你们对刷子李和泥人张的总体印象呢?学生可能说出“奇”“绝”“妙”“神”师:“奇”在哪?同学们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1、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何处,并对他们给予简单的评价。
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选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小结:“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
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民风生活与情趣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
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
这个单元学习要点之一:立足语言教学,品味语句,积累语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建议
单就品味语言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
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云南的歌会》
1.文中写了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品味“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
如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
作者的态度却又隐含在字里行间。
“山路漫歌”一部分是怎样描写美好有情的歌声的。
欣赏《云南的歌会》“村寨传歌”的场面描写。
《端午的鸭蛋》
品味作者对家乡鸭蛋独特的喜爱之情,抓住文中经典的语句赏析,品味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吆喝》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品味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春酒》
品味描写我、乡邻、母亲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家乡的民风美和人情美。
表达的思乡之情。
《俗世奇人》
首先,品味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语言,是如何生动地写出了世俗风情、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教学目的
这个教学要点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认知、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教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与技巧,如从词语运用角度、修辞方法的妙处、人物描写方法上、句式、表现形式、词语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训练,提高学生赏析能力。